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问”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再次甚至多次提问,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的一种提问方式。也是音乐课堂中最常见的师生交流方式。课堂上追问的设计必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并且要兼顾追问的启发性和对学生兴趣的引导,是否能促进师生课堂上的互动等问题;设计追问时要注意提问切入的点要小,针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面要广,并且问点准确、问法多样等;提出追问的时机要恰到好处,在意外处追问、在错误处追问、在知识易混淆处追问、在情感平淡处追问等等。
【关键词】音乐课堂;追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212-03
许多优质课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追问”是课堂提问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有针对性地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课堂上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是通过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的。而“追问”则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提问方式。在一些不理想的课堂案例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有追问、无效追问、忽略追问等现象,以导致课堂环节教学不紧凑,学生思考问题不深入等现象。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追问促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笔者做如下思考:
一、明确追问的目的——为什么问
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追问的设计也一样需要事先对追问的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有明确的预想,同时还要具有启发性,在追问的过程中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等等。
1.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常说,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追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追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具有针对性和探索、启发性的追问能正确引领学生思考方向。比如,在一些具有较强的民族特征的音乐听赏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就该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向学生提出诸多问题,却不能将诸类问题与当地的音乐文化特征相联系,使得追问不仅缺乏音乐性,偏离甚至背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这样的追问就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2.启发学生思维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就是指“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在音乐教学中,通常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自己的想法,但却可能过于简单或肤浅,通过教师“二度提问”的启发与深入,能够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人教版第十三册《牧马之歌》授课中,当学生唱到最后部分时,我是这样和学生对话的:
师:“同学们,这部分音乐的速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跟前面相比,音乐的速度放慢了。”
师:“音乐到这儿为什么忽然放慢了速度呢?
(此时教室很静,同学们认真地思索着,似乎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答案)
师:“我们再听听。”(老师放轻语调,暗示着月夜的到来)
(聆听完该段,学生纷纷举手)
生1:“夜晚是安静的,如果用快节奏的音乐显得非常喧闹,不合适。”
生2:“草原露出月牙,万籁寂静,音乐应该轻而柔。”
……
学生在老师的不断追问下,逐步理解了音乐的含义。
3.激发学习兴趣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学科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单调、乏味、浅显的追问都会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探索、求知的欲望。教师精心设计巧妙的课堂追问,让学生在饶有兴致的问题中不断探索与发现新知识。
安徽吴思源教师在执教《野蜂过飞舞》时有这样的一个追问过程:
师:“这首乐曲到底表现了什么呢?听完以后,请你说出来或表演出来,好吗?”(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
生1:“听到了小蜜蜂的叫声”
生2:“听到了蚊子在前面飞来飞去。”
生3表示反对,说:“是苍蝇。”
师:“你为什么觉得是苍蝇呢?”
生3:“音乐里有嗡嗡声。”
师(对同学们的想象都给予了鼓励)接着问:“如果让你选出一种动物并给乐曲选择一个名字,你会选择谁呢?”
生3:“《讨厌的苍蝇》”
生4:“《快乐的小蜜蜂》”
……
(结果许多学生都选择了蜜蜂和苍蝇)
师又问:“你们感觉哪种小动物的飞行更灵活更有跳跃性?”(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小提琴的拨弦声)
连续的追问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让学生在饶有兴致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地逐步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4.促进师生互动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有资料显示,课堂教学中有多达80%的时间是被用于师生问与答,并且更多时间是为了使学生弄懂某一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追问。因此,课堂上更多地运用追问等教学手段,让追问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在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
二、讲究追问的技巧——怎么问
追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问答、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实施追问策略,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控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问的作用如此重大,它的设计需要精益求精、讲究技巧。
1.问点小当教师向学生提问时,可以把一个较大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有梯度的小问题让学生来一一解决。如广东省深圳市北环中学的名师刘宏伟老师在执教《苗岭的早晨》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苗族飞歌的主要特点,教学中没有开门见山地提出“苗族飞歌有哪些特点?”之类泛而广的问题,而是帮助学生从作品中寻找并解决飞歌的“骨干音”、“色彩音”等许多若干细节的问题,从而达到探索飞歌特征的教学目的。 2.问面广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教学中可以将若干问题分层次向学生提问,适时追问。这样可以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广泛的参与到问题当中。提高了全体同学的思维能力。刘宏伟老师执教的《苗岭的早晨》一堂课中,向学生发问近50次,其中多数是连续流畅的追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追问使得该堂课中学生参与率极高,体现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3.问点准教学过程中的追问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学目的的落实。因此,课堂一切追问需围绕着课堂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展开。“问点准”才能清楚而准确地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帮助其掌握学习方法。上海市新杨中学的赵燕老师曾提到她在自己的公开课《春江花月夜》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受乐曲旋流起伏的变化营造出乐曲的美感,在欣赏吟唱主题旋律的同时,教师采用了层层剥笋的递进式追问:
①这段乐曲分几个乐句?
②其中旋律起伏最大的是哪一乐句?
③高音出现最多的是哪一乐句?
④节奏最密集的是哪一乐句?所以第三句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
⑤老师再给出两个力度记号,你们认识它们吗?
⑥你们认为在第三乐句中如何添加这两个力度记号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一条思路线牵引着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引导学生的朝着如何理解音乐、体验音乐的方向一步步行进,从而获得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
4.问法多追问的方法各种各样,总结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常用到的追问方式有:
(1)跟踪式追问,即教师提出一个小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连续追问几个小问题。如刘宏伟老师在执教《苗岭的早晨》一课中的一段师生对话:
刘:“听出什么乐器吗?”
生:“小提琴。”
刘:“小提琴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有高有低。”
刘:“是粗弦声音高还是细弦声音高?”
生:“细弦声音高。”
……
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引领学生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2)因果式追问,即反馈学生思维过程的追问,如发问“听完后,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这类追问。它的优点在于从追问“为什么?”来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与方法,也是我们教学中比较常用的追问方法。
(3)逆向追问,即反向追问,能够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4)发散式追问,即在教学案例中,教师向学生询问“还有吗?”之类的发问,它能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但是,要用得恰到好处,反之,会低效。
通过仔細观察许多优秀课例,不难看出,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到好处的追问方式能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思维活跃。通常教师在一堂课中可以采用多种追问方式,无论采用何种追问方式,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而定。
三、把握追问时机——何时问
设计追问的时候需要教师把握最好的时机,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可以不留痕迹、顺理成章且事半功倍地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1.在意外处追问追问具有可预设性与不可预设性。师生间问与答可以按照教师备课设计按部就班,顺理成章。但由于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因此,教师恰当地抓住问题生成的时机和资源即时追问,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信息来更大程度地发挥不同时机中追问的有效性。
我在给同学们欣赏作品《伏尔加船夫曲》时,当由远而近的歌声逐渐响起,许多学生便开始偷笑。沉重的音乐却忽然间使课堂氛围使得变得有些异常,很不协调。直到歌声接近尾声,学生心情似乎才逐渐恢复平静。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于是便有了以下的师生对话:
师:“很多同学边听边偷笑,为什么这么沉重的音乐却让我们变得有些开心,能告诉老师吗?”学生见我口气轻松,便开始畅所欲言。
“演唱者的声音听起来好怪,非常好笑!”这位学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都笑开了。(我能理解,许多学生原来少有在音乐中聆听过这类音色)
“哦?老师非常想知道这声音‘怪’在哪儿?”我微笑着期待他能继续回答我的问题。
“哎哟嗬,哎哟嗬”这位大胆的男生用自己的嗓子模仿着男低音的演唱,同学们又是哄堂大笑。
“你模仿得很像!”我赞赏他道,并继续发问:“有谁能够描述这种声音特点吗?你们再仔细听听?”
于是,我又重复播放了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演唱的《伏尔加船夫曲》片段,这次聆听过程中,同学们非常的安静,并在听完后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男低音音色的认识与看法……
我乘机追问下去:“尽管这是我们首次欣赏男低音的演唱,同学们却能很快认识男低音音色特点。思考一下:作品为什么不用男高音来演绎呢?”
生:“高音太明亮,更适合表达热情洋溢的作品。”
生:“纤夫们命运悲苦,男低音深沉、忧郁、厚实的声音特征更适合表达沙俄统治下纤夫们悲惨的命运。”
……
此时的课堂再也没有同学对男低音音色的窃笑声,仅有充满着对作品《伏尔加船夫》的理解及对音乐的敬意。
在以上案例中,课堂上出现了备课中未及的事件。如果教师全然不顾学生课堂生成的即时信息,直接按照原有备课计划去分析音乐要素等等,学生必然会心不在焉。反之,教师能充分利用时机,以追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利的引导,使课堂教学秩序得到保障,教学任务顺利落实。
2.在错误处追问歌曲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唱错乐谱的时候,如果刻意直接去纠正,只能是音乐素养较好的少数学生能够掌握。相比而言,多数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比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层层追问使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直至升华情感,从而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第十三册作品《七子之歌——澳门》时,作品的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112353|2035—|”,学生通常在歌谱练习中能准确无误的演唱,但在填词时多数同学容易唱成“112353|2·35—|”,忽视了休止符的作用。
师:“同学们,这句听老师唱两遍,听完说说这两遍有区别吗?”(教师对学生错误唱法及原作分别进行范唱。)
生:“不一样,一句有停顿,一句连贯。”
师:“那表达的情感又是否相同?”提问之后,教师带着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演唱并让学生体会。
学生齐声说:“不同。”这是同学们唱后很果断的结论。
师:“哪句情感表达方式更容易打动你?”
生:“后句”
师:“为什么?”
生:“后句更加强调了‘母亲’这一充满感情的称谓。”
生:“后句更能体现对母亲的离别很久很久。”
生:“前句唱显得情感平淡,难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
师:“说得非常好!之前,我们学唱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情感符号,是什么?”
生:“休止符。”
师:“非常好,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师生对话的学习方式,学生理解并接受了原作中的休止符的表达意图,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产生了愉悦感,学习效果也随之提高。
3.在知识易混淆处追问当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产生混淆不清时,教师直接为学生纠错,却并不易于学生掌握。假如教师利用该时机进行有效追问不仅可以及时调整学生的思路,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听出这首作品是什么乐器演奏吗?(教师播放古曲《流水》)
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古筝。
(假如教师在此时直接告诉同学们该作品是古琴弹奏,会错失帮助同学们巩固对古筝与古琴音色分辨的良机。于是笔者采用连续的追问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
教师:理由是什么?
学生:古筝是民族弹拨乐器。这首一听就是。(学生振振有辞,并以此理由做出了一个简单、错误的判断)
教师:我国的弹拨乐器种类丰富,我们再来听首?(教师播放古筝音乐片段)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这首作品吗?
学生异口同声:《渔舟唱晚》(人教版第十六册第三单元《瑰丽的电声》中欣赏过该作品)
教师:这里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肯定的说:古筝演奏。
教师:跟前面这首音色做个对比,它们一样?(教师再次播放古琴区《流水》片段)
学生纷纷摇头表示它们的音色有所不同。
教师:有何不同?
接著学生开始把古筝与古琴的音色特征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对比……
以上案例中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时的追问,用对比新、旧知识的学习方法排除了学生的疑惑。
4.在情感平淡处追问
陕北民歌《黄河水手歌》以山歌风格来表现黄河船工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然自积极乐观的性格。但是如今的中学生难以体会该作品中所饱含的丰富情感。因此,让学生了解音乐中多具有的山歌风格的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体验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
师:(教师播放《黄河水手歌》的原生态版本之后问):“你们听到怎样的歌声?”
生:“高亢……”
生:“自由地……”
师:“我们生活在江南水乡,但你们是否曾听到过船公这样的歌声?”
学生们表示从未听过
师:“这样的歌声能让你感受到黄河船公们怎样的生活情形?”
生:“黄河弯多水急,船公们必须很吃力的摇船……”
师:“从哪听出?”
生:“歌声听起来高亢,像喊歌。”
生:“音调拖得很长,很费劲”
……
师:“船公是否因为生活的艰辛而沮丧消沉?”
生:“不是的,他们非常自豪而乐观。”
师:“怎么听出来?”
生:“他们的歌声悠然自得、自由自在。”
生:“歌声自豪而舒畅。”
……
以上对话中,通过教师层层追问,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黄河船工们在艰辛的生活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在朴实的音乐中产生内心的共鸣,理解并升华内心的情感。
另外,设计追问的时候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由于追问的即时性较强,教师提问容易随意性大,各问题间是否连贯流畅;教师要避免连珠炮似的追问,导致师生碎问碎答等现象都会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同时,教师在课堂追问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考虑问题的时间;在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可以降低问题难度或请同学帮助等方式来保护学生探索问题的信心;教师在设计追问过程中还要注意问题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等等。总而言之,把握教学追问中的有效技巧与时机,需要教师有敏捷的思维、广博的学识、深厚的专业功底以及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关注和了解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和责任。
注释
①摘自《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第十期第54页至55页。
②摘自《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年10月第八页赵燕老师执笔的《对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再思考》。
③摘自《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10月第二十六页刘宏伟老师执笔《苗岭的早晨》教学课例实录。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2]《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高长梅白昆荣主编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3]《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第十期人民音乐出版社.
[4]《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年第十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出版.
【关键词】音乐课堂;追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212-03
许多优质课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追问”是课堂提问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有针对性地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课堂上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是通过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的。而“追问”则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提问方式。在一些不理想的课堂案例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有追问、无效追问、忽略追问等现象,以导致课堂环节教学不紧凑,学生思考问题不深入等现象。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追问促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笔者做如下思考:
一、明确追问的目的——为什么问
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追问的设计也一样需要事先对追问的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有明确的预想,同时还要具有启发性,在追问的过程中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等等。
1.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常说,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追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追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具有针对性和探索、启发性的追问能正确引领学生思考方向。比如,在一些具有较强的民族特征的音乐听赏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就该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向学生提出诸多问题,却不能将诸类问题与当地的音乐文化特征相联系,使得追问不仅缺乏音乐性,偏离甚至背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这样的追问就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2.启发学生思维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就是指“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在音乐教学中,通常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自己的想法,但却可能过于简单或肤浅,通过教师“二度提问”的启发与深入,能够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人教版第十三册《牧马之歌》授课中,当学生唱到最后部分时,我是这样和学生对话的:
师:“同学们,这部分音乐的速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跟前面相比,音乐的速度放慢了。”
师:“音乐到这儿为什么忽然放慢了速度呢?
(此时教室很静,同学们认真地思索着,似乎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答案)
师:“我们再听听。”(老师放轻语调,暗示着月夜的到来)
(聆听完该段,学生纷纷举手)
生1:“夜晚是安静的,如果用快节奏的音乐显得非常喧闹,不合适。”
生2:“草原露出月牙,万籁寂静,音乐应该轻而柔。”
……
学生在老师的不断追问下,逐步理解了音乐的含义。
3.激发学习兴趣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学科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单调、乏味、浅显的追问都会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探索、求知的欲望。教师精心设计巧妙的课堂追问,让学生在饶有兴致的问题中不断探索与发现新知识。
安徽吴思源教师在执教《野蜂过飞舞》时有这样的一个追问过程:
师:“这首乐曲到底表现了什么呢?听完以后,请你说出来或表演出来,好吗?”(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
生1:“听到了小蜜蜂的叫声”
生2:“听到了蚊子在前面飞来飞去。”
生3表示反对,说:“是苍蝇。”
师:“你为什么觉得是苍蝇呢?”
生3:“音乐里有嗡嗡声。”
师(对同学们的想象都给予了鼓励)接着问:“如果让你选出一种动物并给乐曲选择一个名字,你会选择谁呢?”
生3:“《讨厌的苍蝇》”
生4:“《快乐的小蜜蜂》”
……
(结果许多学生都选择了蜜蜂和苍蝇)
师又问:“你们感觉哪种小动物的飞行更灵活更有跳跃性?”(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小提琴的拨弦声)
连续的追问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让学生在饶有兴致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地逐步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4.促进师生互动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有资料显示,课堂教学中有多达80%的时间是被用于师生问与答,并且更多时间是为了使学生弄懂某一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追问。因此,课堂上更多地运用追问等教学手段,让追问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在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
二、讲究追问的技巧——怎么问
追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问答、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实施追问策略,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控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问的作用如此重大,它的设计需要精益求精、讲究技巧。
1.问点小当教师向学生提问时,可以把一个较大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有梯度的小问题让学生来一一解决。如广东省深圳市北环中学的名师刘宏伟老师在执教《苗岭的早晨》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苗族飞歌的主要特点,教学中没有开门见山地提出“苗族飞歌有哪些特点?”之类泛而广的问题,而是帮助学生从作品中寻找并解决飞歌的“骨干音”、“色彩音”等许多若干细节的问题,从而达到探索飞歌特征的教学目的。 2.问面广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教学中可以将若干问题分层次向学生提问,适时追问。这样可以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广泛的参与到问题当中。提高了全体同学的思维能力。刘宏伟老师执教的《苗岭的早晨》一堂课中,向学生发问近50次,其中多数是连续流畅的追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追问使得该堂课中学生参与率极高,体现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3.问点准教学过程中的追问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学目的的落实。因此,课堂一切追问需围绕着课堂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展开。“问点准”才能清楚而准确地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帮助其掌握学习方法。上海市新杨中学的赵燕老师曾提到她在自己的公开课《春江花月夜》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受乐曲旋流起伏的变化营造出乐曲的美感,在欣赏吟唱主题旋律的同时,教师采用了层层剥笋的递进式追问:
①这段乐曲分几个乐句?
②其中旋律起伏最大的是哪一乐句?
③高音出现最多的是哪一乐句?
④节奏最密集的是哪一乐句?所以第三句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
⑤老师再给出两个力度记号,你们认识它们吗?
⑥你们认为在第三乐句中如何添加这两个力度记号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一条思路线牵引着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引导学生的朝着如何理解音乐、体验音乐的方向一步步行进,从而获得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
4.问法多追问的方法各种各样,总结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常用到的追问方式有:
(1)跟踪式追问,即教师提出一个小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连续追问几个小问题。如刘宏伟老师在执教《苗岭的早晨》一课中的一段师生对话:
刘:“听出什么乐器吗?”
生:“小提琴。”
刘:“小提琴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有高有低。”
刘:“是粗弦声音高还是细弦声音高?”
生:“细弦声音高。”
……
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引领学生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2)因果式追问,即反馈学生思维过程的追问,如发问“听完后,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这类追问。它的优点在于从追问“为什么?”来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与方法,也是我们教学中比较常用的追问方法。
(3)逆向追问,即反向追问,能够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4)发散式追问,即在教学案例中,教师向学生询问“还有吗?”之类的发问,它能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但是,要用得恰到好处,反之,会低效。
通过仔細观察许多优秀课例,不难看出,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到好处的追问方式能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思维活跃。通常教师在一堂课中可以采用多种追问方式,无论采用何种追问方式,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而定。
三、把握追问时机——何时问
设计追问的时候需要教师把握最好的时机,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可以不留痕迹、顺理成章且事半功倍地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1.在意外处追问追问具有可预设性与不可预设性。师生间问与答可以按照教师备课设计按部就班,顺理成章。但由于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因此,教师恰当地抓住问题生成的时机和资源即时追问,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信息来更大程度地发挥不同时机中追问的有效性。
我在给同学们欣赏作品《伏尔加船夫曲》时,当由远而近的歌声逐渐响起,许多学生便开始偷笑。沉重的音乐却忽然间使课堂氛围使得变得有些异常,很不协调。直到歌声接近尾声,学生心情似乎才逐渐恢复平静。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于是便有了以下的师生对话:
师:“很多同学边听边偷笑,为什么这么沉重的音乐却让我们变得有些开心,能告诉老师吗?”学生见我口气轻松,便开始畅所欲言。
“演唱者的声音听起来好怪,非常好笑!”这位学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都笑开了。(我能理解,许多学生原来少有在音乐中聆听过这类音色)
“哦?老师非常想知道这声音‘怪’在哪儿?”我微笑着期待他能继续回答我的问题。
“哎哟嗬,哎哟嗬”这位大胆的男生用自己的嗓子模仿着男低音的演唱,同学们又是哄堂大笑。
“你模仿得很像!”我赞赏他道,并继续发问:“有谁能够描述这种声音特点吗?你们再仔细听听?”
于是,我又重复播放了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演唱的《伏尔加船夫曲》片段,这次聆听过程中,同学们非常的安静,并在听完后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男低音音色的认识与看法……
我乘机追问下去:“尽管这是我们首次欣赏男低音的演唱,同学们却能很快认识男低音音色特点。思考一下:作品为什么不用男高音来演绎呢?”
生:“高音太明亮,更适合表达热情洋溢的作品。”
生:“纤夫们命运悲苦,男低音深沉、忧郁、厚实的声音特征更适合表达沙俄统治下纤夫们悲惨的命运。”
……
此时的课堂再也没有同学对男低音音色的窃笑声,仅有充满着对作品《伏尔加船夫》的理解及对音乐的敬意。
在以上案例中,课堂上出现了备课中未及的事件。如果教师全然不顾学生课堂生成的即时信息,直接按照原有备课计划去分析音乐要素等等,学生必然会心不在焉。反之,教师能充分利用时机,以追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利的引导,使课堂教学秩序得到保障,教学任务顺利落实。
2.在错误处追问歌曲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唱错乐谱的时候,如果刻意直接去纠正,只能是音乐素养较好的少数学生能够掌握。相比而言,多数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比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层层追问使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直至升华情感,从而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第十三册作品《七子之歌——澳门》时,作品的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112353|2035—|”,学生通常在歌谱练习中能准确无误的演唱,但在填词时多数同学容易唱成“112353|2·35—|”,忽视了休止符的作用。
师:“同学们,这句听老师唱两遍,听完说说这两遍有区别吗?”(教师对学生错误唱法及原作分别进行范唱。)
生:“不一样,一句有停顿,一句连贯。”
师:“那表达的情感又是否相同?”提问之后,教师带着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演唱并让学生体会。
学生齐声说:“不同。”这是同学们唱后很果断的结论。
师:“哪句情感表达方式更容易打动你?”
生:“后句”
师:“为什么?”
生:“后句更加强调了‘母亲’这一充满感情的称谓。”
生:“后句更能体现对母亲的离别很久很久。”
生:“前句唱显得情感平淡,难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
师:“说得非常好!之前,我们学唱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情感符号,是什么?”
生:“休止符。”
师:“非常好,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师生对话的学习方式,学生理解并接受了原作中的休止符的表达意图,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产生了愉悦感,学习效果也随之提高。
3.在知识易混淆处追问当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产生混淆不清时,教师直接为学生纠错,却并不易于学生掌握。假如教师利用该时机进行有效追问不仅可以及时调整学生的思路,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听出这首作品是什么乐器演奏吗?(教师播放古曲《流水》)
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古筝。
(假如教师在此时直接告诉同学们该作品是古琴弹奏,会错失帮助同学们巩固对古筝与古琴音色分辨的良机。于是笔者采用连续的追问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
教师:理由是什么?
学生:古筝是民族弹拨乐器。这首一听就是。(学生振振有辞,并以此理由做出了一个简单、错误的判断)
教师:我国的弹拨乐器种类丰富,我们再来听首?(教师播放古筝音乐片段)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这首作品吗?
学生异口同声:《渔舟唱晚》(人教版第十六册第三单元《瑰丽的电声》中欣赏过该作品)
教师:这里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肯定的说:古筝演奏。
教师:跟前面这首音色做个对比,它们一样?(教师再次播放古琴区《流水》片段)
学生纷纷摇头表示它们的音色有所不同。
教师:有何不同?
接著学生开始把古筝与古琴的音色特征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对比……
以上案例中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时的追问,用对比新、旧知识的学习方法排除了学生的疑惑。
4.在情感平淡处追问
陕北民歌《黄河水手歌》以山歌风格来表现黄河船工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然自积极乐观的性格。但是如今的中学生难以体会该作品中所饱含的丰富情感。因此,让学生了解音乐中多具有的山歌风格的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体验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
师:(教师播放《黄河水手歌》的原生态版本之后问):“你们听到怎样的歌声?”
生:“高亢……”
生:“自由地……”
师:“我们生活在江南水乡,但你们是否曾听到过船公这样的歌声?”
学生们表示从未听过
师:“这样的歌声能让你感受到黄河船公们怎样的生活情形?”
生:“黄河弯多水急,船公们必须很吃力的摇船……”
师:“从哪听出?”
生:“歌声听起来高亢,像喊歌。”
生:“音调拖得很长,很费劲”
……
师:“船公是否因为生活的艰辛而沮丧消沉?”
生:“不是的,他们非常自豪而乐观。”
师:“怎么听出来?”
生:“他们的歌声悠然自得、自由自在。”
生:“歌声自豪而舒畅。”
……
以上对话中,通过教师层层追问,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黄河船工们在艰辛的生活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在朴实的音乐中产生内心的共鸣,理解并升华内心的情感。
另外,设计追问的时候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由于追问的即时性较强,教师提问容易随意性大,各问题间是否连贯流畅;教师要避免连珠炮似的追问,导致师生碎问碎答等现象都会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同时,教师在课堂追问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考虑问题的时间;在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可以降低问题难度或请同学帮助等方式来保护学生探索问题的信心;教师在设计追问过程中还要注意问题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等等。总而言之,把握教学追问中的有效技巧与时机,需要教师有敏捷的思维、广博的学识、深厚的专业功底以及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关注和了解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和责任。
注释
①摘自《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第十期第54页至55页。
②摘自《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年10月第八页赵燕老师执笔的《对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再思考》。
③摘自《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10月第二十六页刘宏伟老师执笔《苗岭的早晨》教学课例实录。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2]《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高长梅白昆荣主编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3]《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第十期人民音乐出版社.
[4]《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年第十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