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兴趣教学法能让学生在相对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更多的技术知识。兴趣教学主要是教师结合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求的满足,同时也能感受到乐趣。然后,教师再以乐学激发学生区观察,增进学生的学习记忆,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以便收货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如何在信息技术中激发学生学习此课的兴趣呢?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7-02
一、开展竞赛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位学生都有好胜心,且都有着较强的荣誉感。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竞赛的模式展开教学。“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的。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能活跃信息技术的教学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始终保持着一颗求知的心,让学生在竞赛中达到“练”的目的。例如,在组织学生打字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每一个小组再派出学员参加,对获胜方进行必要的奖励。结合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将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出来,他们也会更刻苦的去练习,进而顺利地达到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目的。
二、开展任务驱动法,维持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上机操作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上机,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到检验,在实践中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这也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学形成较好的氛围。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教师注意的,那就是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方式,任由学生自己去操作,这样的话,上机操作课也会成为学生游玩的时间,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我认为,在上机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开展任务驱动的教学法让学生在上机操作时明确要学习的目标,而且还要像游戏中的升级任务一样,一个个的去完成任务,当这个任务完成后,还会有新的任务产生,尽量让每一个任务都环环相扣,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学生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出现“放羊式”的现象了。因为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前面一个任务没有完成的话,下面的任务就无法展开,这样也能激发学生需要将此任务完成,再去完成下面的任务的意识,这样也能维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三、展示作品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他们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强烈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而且还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此时的他们也会觉得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和一种愉快的体验了,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与之相关的有趣的作品,在课前展示给学生。例如,在教学“word”中插入文本框操作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如果单纯的向学生讲授文本框是如何使用的,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很快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且不利于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将精心准备的用文本框做好的电子小报(这些小报有些是学生以前的作品,有些则是教师自己做的,还有一部分是从网上搜索到的,课前进行展示,都能有效的触动学生的心灵,而且还能吸引他们对相关作品的兴趣)展示给学生们看,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也会迅速的被吸引到大屏幕上,从他们的表情中也能看出学生观看作品后的那种惊奇的感觉。他们也会意识到平时看到的报纸里面横七竖八的内容是这样制作完成的。
四、师生教学互动的“同步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因为这对于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很重要。例如,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投影仪进行教学,保证师生的同步性,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一步步地去学习,直到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再如,在教学文件操作以及其文件属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其一起操作,然后再一边讲述文件名和文件的类型,一边再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重复的操作,让他们牢固的掌握Windows的基础操作环节的相关知识,这样也会使得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收到更高的效益。
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时刻变化着的信息知识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再将其科学合理的运用到每一堂信息技术课的当中。以此来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培养信息时代需要的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丽.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曹建军.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1(8).
[3]雷盛年.信息技术教学之兴趣与任务[J].新课程:中学,2013(0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7-02
一、开展竞赛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位学生都有好胜心,且都有着较强的荣誉感。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竞赛的模式展开教学。“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的。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能活跃信息技术的教学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始终保持着一颗求知的心,让学生在竞赛中达到“练”的目的。例如,在组织学生打字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每一个小组再派出学员参加,对获胜方进行必要的奖励。结合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将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出来,他们也会更刻苦的去练习,进而顺利地达到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目的。
二、开展任务驱动法,维持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上机操作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上机,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到检验,在实践中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这也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学形成较好的氛围。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教师注意的,那就是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方式,任由学生自己去操作,这样的话,上机操作课也会成为学生游玩的时间,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我认为,在上机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开展任务驱动的教学法让学生在上机操作时明确要学习的目标,而且还要像游戏中的升级任务一样,一个个的去完成任务,当这个任务完成后,还会有新的任务产生,尽量让每一个任务都环环相扣,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学生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出现“放羊式”的现象了。因为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前面一个任务没有完成的话,下面的任务就无法展开,这样也能激发学生需要将此任务完成,再去完成下面的任务的意识,这样也能维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三、展示作品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他们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强烈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而且还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此时的他们也会觉得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和一种愉快的体验了,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与之相关的有趣的作品,在课前展示给学生。例如,在教学“word”中插入文本框操作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如果单纯的向学生讲授文本框是如何使用的,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很快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且不利于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将精心准备的用文本框做好的电子小报(这些小报有些是学生以前的作品,有些则是教师自己做的,还有一部分是从网上搜索到的,课前进行展示,都能有效的触动学生的心灵,而且还能吸引他们对相关作品的兴趣)展示给学生们看,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也会迅速的被吸引到大屏幕上,从他们的表情中也能看出学生观看作品后的那种惊奇的感觉。他们也会意识到平时看到的报纸里面横七竖八的内容是这样制作完成的。
四、师生教学互动的“同步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因为这对于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很重要。例如,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投影仪进行教学,保证师生的同步性,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一步步地去学习,直到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再如,在教学文件操作以及其文件属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其一起操作,然后再一边讲述文件名和文件的类型,一边再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重复的操作,让他们牢固的掌握Windows的基础操作环节的相关知识,这样也会使得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收到更高的效益。
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时刻变化着的信息知识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再将其科学合理的运用到每一堂信息技术课的当中。以此来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培养信息时代需要的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丽.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曹建军.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1(8).
[3]雷盛年.信息技术教学之兴趣与任务[J].新课程:中学,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