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抽象,对立的统一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ki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已故上校的女儿们》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著名的《园会集》中的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作者现代派风格的高超写作技巧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虽然曾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权主义批评和心理学批评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但鲜有从新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读法”解读。本文试用 “象征”“张力”理论对其进行“细读”,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作者的高超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的内涵。
  关键词: 《已故上校的女儿们》 “细读法” “象征” “张力”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是20世纪初蜚声英美文坛的一位新西兰女作家。她的短篇小说独具一格,既能继承英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又能大胆地突破短篇小说的艺术旧框架。《已故上校的女儿们》(1920)是《园会集》中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故事记录了两个在暴君统治式的上校父亲的监护下生活的老处女因沉浸在父亲去世的悲痛中而失去生存理性的悲剧。
  “细读法”是英美新批评派贯穿始终、纵横捭阖20世纪上半叶三十年之久的一种比较具体的批评方法。细读(close reading),实为“细评”,是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结构等要素进行尽可能详尽细致的分析阐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种批评方法是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尤其是关键词语的直接意义和所有内涵意义相当敏感,对其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进行捕捉,与此同时,“细读法”还从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象征、张力等方面甄别显示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本文就试以新批评的“象征”、“张力”理论对《已故上校的女儿们》进行“细读法”解读。
  一、象征——具体的抽象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从关于暂存的事物和事件的支离破碎的象征中去发现无限的隐喻的‘现在’。词语,展现出‘朦胧的光辉’,‘朦胧的折射’。”[1]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却能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内在含义。
  在小说《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中,凯瑟琳将象征的手法运用的非常娴熟,“万事万物皆能相互感应契合,只要通过人的主观投射,山水草木可以体现人的情感,即外界事物可以成为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应物”。[2]借物传情,将各种意象叠加在一起,看似简单的字句暗藏玄机,让读者似懂非懂,恍恍惚惚,而又若有所悟,回味无穷。
  小说中的两个女主人公分别是康斯坦西亚(Constantia)和约瑟芬(Josephine)。Constantia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另一个英文单词constant(形似),constant的中文意义对应是“忠诚、忠实的”。小说对约瑟芬(Josephine)的昵称是Jug,而Jug的中文意义之一就是监狱、监牢。“父为子纲”,她们的天职就是要对她们的上校父亲从一而终地忠实地尽孝。“这就是全过程,其他时间是看护父亲,同时又别惹着父亲”。她们一整天的任务似乎就只是服侍好父亲,别无他事。“这一切好像都是发生在一条地道里似的。不真实。只有从地道里面走出来,到月光下,到海边或者遇上风暴,她才有真实感”。这个地道,或者说这个牢笼似的家限制了她们的活力,使她们几乎足不出户,仅仅生活在她们对服侍父亲日常生活的义务中。
  她们因为太久地生活在父亲权力的笼罩下,自由对于她们来说因为太缺乏使用慢慢变得萎缩而失去作用。父亲去世以后手摇风琴的乐声又在外面响起,这些音符以前是父亲一听到就会大声咆哮着命令她们去赶走的,现在她们再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地担心行动迟缓带来的责骂了,这是在老上校父亲去世之后自由对她们的又一次深情的召唤,但是“康斯坦西亚高高举起她那双冰凉的大手好像要抓住那音乐似的,然后手又放了下来”。她们没有争取自由的勇气,又一次地选择了软弱。她们由于长期在父权的压制下,已经逐渐把这种强制性的压制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了自身的一种价值取向。就像小说中的骆驼一样,“康斯坦西亚白皙的小脸沉下来,向着遥远的——遥远的地方凝望,远过沙漠,一队散开的骆驼成一条线缓慢地向前行进”。两女儿就像骆驼一样,精神上受尽压迫也不敢有半点反抗之意。她们只存在于女儿对父亲尽忠尽孝的关系中,只作为“女儿”而存在,作为父亲的附属物,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权利和生活目标,就像沙漠中的骆驼只知道跟着主人的役使盲目而无意识地行走。甚至是看到来家里小住的护士贪婪地吞食着她们的黄油甚至是尊严时,不满也只是压制在体内,一言不敢发,只有将思绪引向遥远的沙漠,浪漫的浮想联翩更衬托了她们意志的颓弱,她们的内心就像沙漠一样干枯,没有光泽,没有滋润。
  二、张力——对立的统一
  “退特在《诗的张力》一文中认为文学作品中有两个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外延和内涵。外延指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内涵指反映于概念中的对象本质属性的总和。退特在此基础上有所延伸,他把外延理解为文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而把内涵理解为暗示意义或附属于文词上的感情色彩”。[3]“张力”的英文tension就是“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构成。任何作品都应该是内部各矛盾因素的对立统一体,应该包括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到最极端的内涵意义。换用到作品人物身上,就是表现人物间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依存的关系。张力是各种对立统一因素的平衡状态。在《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在文中相互排斥相互抵触又相互依存的状态构成了一种张力,而这种张力的形成除了使人物性格对比鲜明以外,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小说中的父亲即老上校虽然在小说一开始就已经去世,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两女儿对父亲物质上的依附和精神上无能的从属,造成了她们连下葬父亲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也害怕父亲责骂她们不经他同意就擅自埋了他,害怕父亲看到丧葬费用清单时的阴沉脸色和暴跳如雷。“多年的老规矩了,不管有多要紧的事,早上是不打搅父亲的”。可以看出父亲生前的秉性:暴躁易怒,需要并习惯扮演家中的独裁者角色,但这也是当时男性文化社会赋予他的本性。然而小说中又有这样的描写:“他坐在熊熊的炉火前面……上面放了一块浅黄色挺漂亮的丝手绢。”浅黄色的丝手绢暗示了其实他的内心也有温柔的一面,也许手绢是两个女儿死去的母亲的遗物。既暴躁易怒又有些许柔情的父亲也在这个充满冲突的家庭中构成了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对立的平衡是最有价值的审美反应的基础,比单一的明晰的情感经验更具有审美价值”。[4]老上校和两个女儿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这个充满冲突的家庭中也构成了一种平衡。父亲工作以给家用,拥有金钱大权的他在家中理所当然地高人一等,同时又乖戾暴躁,成为名副其实的家长角色;而两个女儿没有生存技能,没有经济收入,只有沦落在家服侍父亲,同时没有独立没有自由。父亲有条件地供养女儿,女儿无条件地服侍父亲,这在作者的驾驭下成功地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而父亲的死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平衡,没有了父亲的收入对两个女儿来说也就意味着没有了生活来源,她们以后的生活也就成了未知数。
  在冲动中求得平衡,在张力下求得和谐,而和谐与统一必然伴随着对立和冲突,而且相得益彰。在作者笔下就连家中的女仆也在这个特殊的家中和两个女儿构成了张力下的矛盾统一。“年轻傲慢的凯特,迷人的小公主”,女主人的软弱显然已经把这个女仆惯坏了,身为奴仆似乎被施了魔法,内心却是骄傲的公主。当凯特征询女主人的意见鱼是煎还是煮时两主人相互推逶,不敢轻易下决定,最后年轻傲慢的女仆凯特不由分说自己决定了并昂首阔步地走开。对于辞退凯特,“单单从这个问题上我硬是拿不定主意”。两个主人在对她怀疑不满的同时又需要她的照顾,否则她们只有“天天吃各种吃法的鸡蛋,还有买各种各样的熟的东西吃了”。主仆之间的关系在作者高超的笔下达成了一种既相互干扰、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的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相对而又相互联系富有弹性的张力美赋予了这篇小说“不尽之意”,让我们回味无穷。
  《已故上校的女儿们》语言疏淡素雅,文笔饱含真情,发展了一种洋溢着诗意的散文风格。凯瑟琳自己也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每一次完稿,我都要大声朗读,一遍又一遍,恰似演奏一首乐曲,务求表达得当,直到完全一致……,想写一首长长的挽歌……也许不是诗,可能也不是散文,几乎可以肯定,那是一种特殊的散文。”[5]就这样作者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从平淡无奇的日常工作中捕捉,发人深思,同时又精雕细琢地描写了一些具有特殊艺术意味的“典型瞬间”,逐步使零碎孤立的印象交织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大白于天下,从气氛和情绪上感染读者。
  
  参考文献:
  [1][2][3][4]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陈家宁编.曼斯菲尔德书信日记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6]文中所有其他未标识引用均出自:唐宝心,王嘉龄,李自修译.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其他文献
从默片时代诞生至今的美国惊悚电影,可以用厚重而浮躁来形容。德国表现主义哲学中对权威意识的反抗,自由意识的迷茫以及扭曲荒诞的艺术形象表达,都对美国惊悚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启蒙式的影响。从20世纪一二十年代早期“吸血鬼”经典系列到恐怖片大师希区柯克的“真实场景下的心理恐怖”,好莱坞惊悚电影形象的描绘了人类文化中“梦魇”式的经历,这些特定的恐怖元素实则是美国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心理危机的艺术性投射。[1]但从8
摘 要: 义项漏收、书证缺失是《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本文以《抱朴子·外篇》为例对此进行试补。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抱朴子·外篇》 义项漏收 书证缺失    《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是目前汉语史研究规模最大的语文性工具书,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宗旨,力图反映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但由于所收词条繁多,文献资料缺乏,时间紧迫等原因,《大词典》在编纂过程中存在诸多
摘 要: 秦可卿既是一位温柔善良、美丽多情的女性,又是一位风流淫逸、热烈香艳的少妇。她的卧室春意满堂,环境布置不离“情”、“淫”二字,极其暧昧,浓烈的性爱氛围唤起了贾宝玉的觉醒。她是贾宝玉性爱的启蒙导师,她的香艳性格特征也决定了她悲剧性命运。  关键词: 秦可卿卧室 性格 特征    读过《红楼梦》的人很难抹掉对秦可卿的记忆,设若她仅仅是像多姑娘和鲍二家的一样一味淫荡的话,恐怕不会激起多少人探究的
摘 要: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传统文化,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两种现象:国内百家讲坛类节目的兴起和大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盲从,文章提出可从研读古代典籍和回顾传统文化两个方面来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在从古至今的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归属感的来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传统文化的某种缺失所引起的一系列现象
摘 要: 《真情的回报》这篇课文虽然语言平实,但文中洋溢的浓浓真情却令人感动。为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真情,本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领学生感情真情,体验真情,同时,将课外阅读交流、指导引进课堂,进行课内外衔接,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不断提高其语言素养、人文素养。  关键词: 《真情的回报》 研究主题 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真情的回报》是一篇比较浅显、易懂的课文,叙述了一个虽然平常但却很感
摘 要: 孟浩然作为唐代著名的隐士,虽然看上去清高耿介、洒脱无虑,其实心中隐含着深深的孤独,面对无人理解和污浊的官场,他只能寄情于山水田园,排遣心中的孤独寂寞。本文旨在透过其诗歌剖析其思想中的孤独意识。  关键词: 孟浩然 隐者 孤独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隐逸诗人,在漫长的羁旅生涯中,他用平淡的语言描绘自己眼中的名山秀水;在闲居的别业中,他感慨自己的人生。孟浩然也是一位注重表现自我、抒写个人怀
摘 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于应用型是不容置疑的。本文就安徽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总结,提出了“六位一体式”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普适性途径,为普通本科院校同类专业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安徽科技学院 工商管理类专业 应用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
摘 要: 大仲马与金庸在世界通俗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二人在创作上有着共通之处。本文通过分析《基督山伯爵》与《天龙八部》两部作品中对复仇这一人类共同文学主题表现形态上的异同,进一步探讨造成这种差异背后的中西方文化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大仲马 金庸 复仇 中西文化    复仇作为文学史上传承至今的文学主题之一,其中所包含的复杂的社会根源使得中外复仇文学中的复仇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著名的比较文
摘 要: 本文作者以教材中的一句话为引子对慈禧在戊戌变法前后的态度进行了思考,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最终总结得出:慈禧并非一开始就反对变法,她甚至比任何人都渴望变法,只是当其认定最大利益即将遭到触犯时,才会镇压戊戌变法。她并非真如我们所以为的是一个“老顽固”。  关键词: 慈禧太后 戊戌变法 态度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主要缘于阅读教材①时产生的一些疑惑: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强学会的成
摘 要: 中职语文课程的改革在整个中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已显相对落后。本文在对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之后,尝试从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来探讨中职语文课程的正确定位。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程 反思 定位    当前,中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模块化、项目化、学习领域等教学思想、方式不断给中职课程改革注入新鲜血液,使中职教育面貌为之一新。然而,中职语文课程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