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闲话”的闲话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不只是文字的教学,更多是语言的教学。语言教学的有效手段是熏陶。课堂知识板块的衔接和过渡使一堂课更加紧凑,效果更好。要使课堂紧凑,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有有效的“闲话”。恰当的“闲话”可使知识点感性化和可感性,使学生上课倍感亲切和自然。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闲话” 联系历史 进行熏陶
  
  文学作品的产生总是与时代密不可分的,文学作品在一定意义上是时代的产物,作家的风格、文学的流派、文章的思想、作品的样式都根植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因而研究文学的人主张“文史不分家”,其实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倘若语文的学习仅仅拘泥于作品字句的释析,显然是不够的,而从语言的角度说,语言水平的提高,也并不能仅是语法规范的学习,而应当依靠熏陶。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两点:一是联系历史;二是进行熏陶,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说些“闲话”。
  一、“闲话”作品的写作背景。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有的文章的时代性比较强,需要在学习的时候交代。其实,交代作品的背景本身并不是“闲话”,如果只是客观地教条式地说明,也算不上是“闲话”,但若将作品的写作背景作为一堂课的导语来设计,把教条式的说明转变成“热闹”的叙述,就成了“闲话”。
  我是这样设计《风景谈》一课的导语的:如果没有奇山秀水,没有人文事迹,没有摩天大楼,那还有什么可以称为风景?1940年5月,茅盾应朱德的邀请来到了延安。一天,他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行走,看见路边悬崖的岩洞里两个年轻人在学习,在枯燥的环境里的这个发现是最鲜活的,给茅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到重庆后,这一幕久久不能忘怀。在重庆的日子里,传来了一些不幸的消息,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在作者的心上撒了一把盐,作者对祖国的前途感到担忧,对民族的出路感到困惑,路在何方?抗日胜利的日子还远吗?作者感到无比的苦闷,他想出去散心,但是,在支离破碎的祖国,哪里还有风景?这时,一幅幅画面涌上了心头,在延安看到的军民火热的战斗和劳动,不正是当时中国最美丽的风景吗?于是,作者怀着对共产党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渴望写下了这篇文章——《风景谈》(板书)。
  二、用“闲话”做教学的点睛之笔,是准确、全面理解文章的关键。
  高中课本中有一篇散文——巴金的《灯》,这是一篇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文章用了曲笔。理解这样一篇主旨比较隐晦的文章,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怎么解决好主旨的理解问题呢?我在讲授本文的第三课时中穿插了一段“闲话”,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力争为学生复原一幅生动可感的画面,让学生了解文中描写的“灯”之所以“昏黄、微弱、豆大”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理解文末的“对着山那边微笑了”和“灯光是不会灭的”二句。这样学生就很轻松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那星星之火正是深蕴民间的抗日民众力量。
  三、用“闲话”创设一个情境,使知识点感性化,并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在文言文的学习里,用“闲话”穿插其中,可变枯燥无味的文言为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学习时有一个可以面对的故事背景,是非常有益的。我在讲《〈论语〉七则》时就运用了这个办法。首先跟学生讲“闲话”,也就是我自己穿凿的故事:有一天,太阳照在白花花的大地上,真是大热天气,田里的庄稼都快要干死了,子贡挑起水桶从家里到地里去灌溉禾苗,走到地头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有一句可以终生奉行的话吗?”他放下挑子,坐在地头苦思冥想,到底没有想出结果,于是,跑去问他的老师,孔子想了一想,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使与人。”
  这是“闲话”,也是穿凿,但无伤大雅,由于这两句对话有了一个生活的背景,学生听讲的兴趣高了,理解起来也觉得容易了。我在讲解后再稍加点拨,学生很感性地认识到了“对话体”的体式特点。
  四、“闲话”是情感教育的延伸。
  如果说文字是知识的符号的话,那么语言则是灵魂的躯壳,应该说,语文的教育是熏陶的教育。那什么是熏陶?怎么熏陶呢?一句话,教育过程中的无意识接受就是熏陶。
  语言的作用在于教化,正所谓潜移默“化”,正所谓言传身“教”。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写道:“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包括爱国感情教育等的情感教育?只是正面说教是不行的,初中生对教师的正面说教有一种逆反心理。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符合“潜意识”的教学规律,也就是说,在《狼牙山五壮士》中向学生宣讲爱国感情,可能不如在《孔乙己》中用一段“闲话”讲一讲爱国感情的好。越是与课文主题隐约联系着的(甚至不联系,但能够引到上面去),就越算是“闲话”,就越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取得“旁敲侧击”的效果。这也就是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熏陶。
  五、“闲话”是语文课堂组织教学的链条。
  一堂课要让学生听得舒服,学得自然,在上课前的精心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备课簿上写的主要是课堂内容的要点、重点和难点。这样的讲授是枯燥的,总不能像是念教科书一般的讲课,把备课簿拿过来,读完了事,这样的课是支离破碎的。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课堂环节的衔接不自然,大多使用“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我们讲讲另一个问题……”,诸如此类。怎么样才能做到学生“听得舒服,学得自然”?一堂好课首先应该是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一堂课的知识要点可能有好几个板块,用“闲话”可以把这些知识板块很好地衔接起来。当然,用其他方式也可做到衔接,“闲话”只是诸多方式中的一种而已,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闲话”是一种运用起来更自由和灵活的手段。
  总之,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在实施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闲话”对提高教学效益,对语文教学的“熏陶”都有一定的裨益。当然,过犹不及,如果只是“闲话”的话,就真是闲话了。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语文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的体验学习,践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育原则,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知。主动、独立,才是新课标下的学习方式的核心。课堂教学说到底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体验“生活的语文”和体验“学习的语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体验学习 “生活的语文” “学
中国古典诗词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对偶工整,铿锵有力,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易读上口,意境优美,孕育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  初中语文对学生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小学的“初步情感体验,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到初中的“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要求,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初中阶段,教师在教学古诗中
要使课堂教学高效有活力,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虽说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但如何优化教育教学手段。真正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魅力和吸引力.则是教师
摘 要: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应该从以下五点进行高效的赏析:感受诗歌中作者的形象;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感情;品味诗歌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中深远的意境;了解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法。  关键词: 古诗文 高效赏析 五个方面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代诗词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横贯中国文学的广袤星空。如此宝贵的遗产,需要我们赏析、传承。应该怎样赏析古诗文呢?《语文课
古代教育家孔子总结的“温故而知新”这一学习方法适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同样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知识是系统连贯的,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新知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如果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无印象,或模糊不清,接受新知识就会发生困难。因而,语文课堂教学要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即要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起对“新知”的兴
在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古典诗词无疑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其中有暗香隽永的红梅,有清香宜人的秋菊;有挺拔的剑兰,有多刺的玫瑰;有绚烂的月月红,有只开一瞬的昙花。比起小说、散文来,恐怕很难找到像唐诗宋词那样更富于艺术魅力,更令人兴味盎然的作品了。可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之一的故事词,为何始终不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呢?分析起来,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古诗词自身造成的。古汉语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语法系统有很
文言文教学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文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作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就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语感、
目的: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时期非疾病因素导致的较长时间的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多见于1~6岁小儿,发病率约为12~34%,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30例绝经后妇女,练习健身气功〃五禽戏共6个月后,进行腰椎骨密度(BMD)测定和血生化指标检测,并对检查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为健身气功五禽戏早期防治绝经
绘画艺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与语文有共通之处。将绘画艺术引进高中语文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到位地把握文本,并且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