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阐述高校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担当作为、教育变革、人与人交流”三个方面的乐趣,探讨如何在教育乐趣之上合理规划自身发展,以达到学有所获、教有所得的目的。
关键词:乐趣;高校;教育;担当作为;教育变革;交流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高校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态度,对于职业的认同感、身份的归属感,以及对教育教学事业的敬畏意识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年禾,十年树,百年人,如果教育是一个社会育人的工作母机,那么高校教师就是这台机器上的核心部件,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否则次品废品会比比皆是,则社会堪忧!要保证这台工作母机高速精准的持续运转,就需要每一个零件各司其职,乐守其职。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宗礼在面对许多东部高校伸出的“橄榄枝”时,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坚持扎根西北。他在答记者问时说道:大一的时候我曾读过 《孟子·尽心上》,其中写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特别是第三句话,对我触动很深,也是我想成为一名教师的初心由来。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很高的奉献精神,有奉献就会有收获,这种收获便是从事业之中汲取的无限乐趣。能够从事教育教学事业,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身的快乐所在,也许是看到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时的成就感,也许是对学生往后人生路产生影响的幸福感,我认为高校教师主要有以下三乐:
一、乐在担当作为之精神
教育不只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人生理想。教师不只是一份工作,还是学生未来的设计者。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有一句名言: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入的变革,那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在我看来,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描述堪称完美,那么如果教育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承担教育的人将是怎样的一群人?我认为一定是一群坚持严于律己、有着优良作风、乐于担当作为的人。一群像王宗礼老师一样毅然扎根西北三十一年,坚持为西北落后地区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国家锻造栋梁之才,为社会培养有用之士。
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一定要以有担当、能作为为己任、为快乐。只要教师热爱课堂,热爱教育,乐于奉献,乐于担当,真诚的对待学生,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就会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高校教师还应常念组织培养之恩,担当责任不能有选择性,发挥作用不能只在受益时。一滴水只有融入江河湖海才能奔騰向前,一个灵魂只有常修立身做人之德,常以担当奉献为乐,才能唤醒另一个灵魂。这需要每一位教育者不断的发展自我、更新自我、乐于担当作为,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二、乐在教育教学之变革
我们身处时代洪流之中,恰逢教育教学之大变革时期,对任何一位教育者来说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包含智慧校园、学习空间与混合式教学的改革都正在发生变化。人工智能、线上课程和虚拟化现实技术正在逐步替代“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即将被淘汰,互联网学习正在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为线上教育买单。这些技术的变革和发展对教育带来的冲击,足以让广大教育者认识到:教知识已不足矣,要教能力!
但即便教育教学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者也应看到变革之利好,乐于处在教育教学之大变革中。因为万事万物皆应与时俱进,智慧教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做好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上好一堂课的研究。要对高校学生合理“增负”,将“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关注知识形成过程,制定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新要求的课程与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合理利用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从学情出发,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特点,因需而学,依需而教。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法使学员学有所获,使教员教有所得。
三、乐在人与人之交流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是与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打交道,与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生命打交道的过程,并在与生命交流的教育历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分享学生生命成长的快乐。不同教师,即使面对同一批学生,也可能有不同的教学体验和感受,但任何一名学生都不是知识的容器,作为教育者,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切实解决高校逃课率高、抬头率低、师生交流少的不良现象,才能将育人与教育相融合,使育人工作在课堂落地。
只有懂得享受教育、享受课堂的高校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教育过程带给教师的不断勉励和职业幸福感。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满足,越是走近,越觉得自己贫乏;越是学习,越觉得自己有限。一个好的教育者,一定是在不断地学习,这种学习不限于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提升,更在于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假如你是一个能够唤醒生活、热爱生活的人,一个乐于学习、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一个乐于沟通交流、善于交谈的人,你不仅会成为一个好的教师,也能在其他许多工作中找到乐趣。这里提到的交流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教师阳光般的心态以及人格的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上以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课下与同行前辈讨教切磋,不仅能够充实高校教师的自身能力、增强专业素养,还能够夯实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做到高校教师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教师的事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整体的、全面而又独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合理规划、寻找乐趣会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以事业为乐、以事业为信仰的重要性;更加清晰的确定我们的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信仰是唤醒我们生命自觉的一盏心灯,教育事业则是为人生导航的那颗启明星,只有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充实自己,热衷于教育事业,甘愿为之付出,享受其中,才能克服教育教学中的种种困难,体验到教育者成功的喜悦和幸福。
关键词:乐趣;高校;教育;担当作为;教育变革;交流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高校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态度,对于职业的认同感、身份的归属感,以及对教育教学事业的敬畏意识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年禾,十年树,百年人,如果教育是一个社会育人的工作母机,那么高校教师就是这台机器上的核心部件,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否则次品废品会比比皆是,则社会堪忧!要保证这台工作母机高速精准的持续运转,就需要每一个零件各司其职,乐守其职。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宗礼在面对许多东部高校伸出的“橄榄枝”时,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坚持扎根西北。他在答记者问时说道:大一的时候我曾读过 《孟子·尽心上》,其中写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特别是第三句话,对我触动很深,也是我想成为一名教师的初心由来。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很高的奉献精神,有奉献就会有收获,这种收获便是从事业之中汲取的无限乐趣。能够从事教育教学事业,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身的快乐所在,也许是看到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时的成就感,也许是对学生往后人生路产生影响的幸福感,我认为高校教师主要有以下三乐:
一、乐在担当作为之精神
教育不只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人生理想。教师不只是一份工作,还是学生未来的设计者。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有一句名言: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入的变革,那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在我看来,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描述堪称完美,那么如果教育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承担教育的人将是怎样的一群人?我认为一定是一群坚持严于律己、有着优良作风、乐于担当作为的人。一群像王宗礼老师一样毅然扎根西北三十一年,坚持为西北落后地区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国家锻造栋梁之才,为社会培养有用之士。
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一定要以有担当、能作为为己任、为快乐。只要教师热爱课堂,热爱教育,乐于奉献,乐于担当,真诚的对待学生,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就会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高校教师还应常念组织培养之恩,担当责任不能有选择性,发挥作用不能只在受益时。一滴水只有融入江河湖海才能奔騰向前,一个灵魂只有常修立身做人之德,常以担当奉献为乐,才能唤醒另一个灵魂。这需要每一位教育者不断的发展自我、更新自我、乐于担当作为,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二、乐在教育教学之变革
我们身处时代洪流之中,恰逢教育教学之大变革时期,对任何一位教育者来说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包含智慧校园、学习空间与混合式教学的改革都正在发生变化。人工智能、线上课程和虚拟化现实技术正在逐步替代“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即将被淘汰,互联网学习正在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为线上教育买单。这些技术的变革和发展对教育带来的冲击,足以让广大教育者认识到:教知识已不足矣,要教能力!
但即便教育教学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者也应看到变革之利好,乐于处在教育教学之大变革中。因为万事万物皆应与时俱进,智慧教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做好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上好一堂课的研究。要对高校学生合理“增负”,将“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关注知识形成过程,制定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新要求的课程与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合理利用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从学情出发,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特点,因需而学,依需而教。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法使学员学有所获,使教员教有所得。
三、乐在人与人之交流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是与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打交道,与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生命打交道的过程,并在与生命交流的教育历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分享学生生命成长的快乐。不同教师,即使面对同一批学生,也可能有不同的教学体验和感受,但任何一名学生都不是知识的容器,作为教育者,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切实解决高校逃课率高、抬头率低、师生交流少的不良现象,才能将育人与教育相融合,使育人工作在课堂落地。
只有懂得享受教育、享受课堂的高校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教育过程带给教师的不断勉励和职业幸福感。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满足,越是走近,越觉得自己贫乏;越是学习,越觉得自己有限。一个好的教育者,一定是在不断地学习,这种学习不限于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提升,更在于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假如你是一个能够唤醒生活、热爱生活的人,一个乐于学习、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一个乐于沟通交流、善于交谈的人,你不仅会成为一个好的教师,也能在其他许多工作中找到乐趣。这里提到的交流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教师阳光般的心态以及人格的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上以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课下与同行前辈讨教切磋,不仅能够充实高校教师的自身能力、增强专业素养,还能够夯实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做到高校教师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教师的事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整体的、全面而又独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合理规划、寻找乐趣会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以事业为乐、以事业为信仰的重要性;更加清晰的确定我们的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信仰是唤醒我们生命自觉的一盏心灯,教育事业则是为人生导航的那颗启明星,只有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充实自己,热衷于教育事业,甘愿为之付出,享受其中,才能克服教育教学中的种种困难,体验到教育者成功的喜悦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