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创设情境是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通常来说,往往需要教师结合知识内容的特点创设一组若干个相互衔接的情境,而各个情境之间的衔接有效性则直接关系者最终的教学效果,只有确保情境的衔接流畅而紧凑,一气呵成,才能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价值和作用。本文结合案例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情境;有效衔接;教学心得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创设情境是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结合案例对情境创设的有效衔接作一简要探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一、情境创设的意义及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分析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从而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所其的重要功效,换言之,情境的创设强调学习者的兴趣、愿望、意志等情感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充分发挥潜能以达致深度学习效果。高中物理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情境教学法显然更具突出价值。通常来说,物理课堂情境大体可分为有实验演示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在具体创设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结合知识内容的特点创设一组若干个相互衔接的情境,然而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教学体验:当学生的情感活动由于受到情境刺激而被引发时,就会有一种急欲吐露内心想法的冲动。教师要注意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坦诚而深入的交流,或者组织大家进行集体讨论,从而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抽象思维得出结论。然后“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较强的适量练习,最终则是适当的实践运用。这样“一气呵成”地下来,才更容易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要特别重视情境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使教学过程更紧凑,有效性更高。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具体案例来来加以体会情境的创设如何做到有效衔接。
二、曲线运动教学实验情境的衔接
(一)两个实验情境的创设
实验情境一:让一枚表面光滑的钢珠从斜面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滑行;然后在钢珠滑行轨迹旁边放一块磁铁,再次让钢珠沿斜面滚下,钢珠的滑行轨迹由于受到磁铁的吸力作用而发生了弯曲,即做了一段曲线运动。教师可以利用试图投影仪将实验现象投放到大屏幕上,以便所有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到。学生见到此现象,就获得了关于曲线运动的直观而形象的感性认识,并且很容易被钢珠运动轨迹的优美弧线所吸引,于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验情境二:在情境一的基础上,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后,每一组将得到一块磁铁和一个其上系有一根细绳的小铁球,组内自行展示曲线运动,并结合实验现象和以前学过的知识分析小铁球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尽管不少学生已通过预习了解到曲线运动的条件,但由于刚才的实验情境带来的感官刺激以及学生对于运动中弧线美的兴趣,他们做分组实验的积极性依然很高。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各显神通”:有的小组重复老师刚才做过的演示实验;有的小组让一名学生拉着细绳让小球做圆锥摆的运动;有的小组让一名学生抓紧绳子,让另一名学生用手指弹动小球,使之在桌面上做圆周运动;还有的小组让小球在桌面上沿直线滚动,两名学生分别拿一块磁铁在两侧吸引小球。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过程也是积极思考和获得体会的过程。在这样的古城中,其对于圆周运动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加深,为感性认识向理论认识的转化典型了充足的基础。
(二)两个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一:在实验情境二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小球在做曲线运动时,受力有什么特点?”有学生回答:“都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教师进一步问:“都是只受一个力的作用吗?”这时学生经过思考容易分析出:“合外力都不为零。”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后学生已能回答出:“合外力方向与小球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教师进行及时的总结:“实验表明,当运动着的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线上时,该物体做曲线运动,这就是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这一条件显然还可以得到一个推论,那就是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问题情境二:接下来,教师提出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小球在磁铁吸力的作用下做曲线运动,足球在场地表面上滚动时其轨迹多数情况下是直线,但在空中飞行时往往会变成曲线运动,这是为什么?”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足球比赛中香蕉球的画面,然后给出研究型课题:“为什么足球在水平面上也可以作曲线运动?足球在水平面上受到力的作用吗?”让学生在课下进一步研究,下节课回答。
至此,通过两个实验情境和两个问题情境就使学生在较好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有效锻炼了学科思维,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通过以上案例不难看出,物理课堂中情境创设的衔接有效性直接关系者最终的教学效果,只有确保情境的衔接流畅而紧凑,一气呵成,才能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价值和作用。对此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在实践中多加体会,多加探索。
参考文献:
[1]陈一垠. 高中物理情境创设的问题及教学建议[J]. 物理教学探讨, 2016, 34(3):13-16.
[2]王芳. 创设高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实践及思考[J]. 中学物理:高中版, 2015, 33(21):41-41.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情境;有效衔接;教学心得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创设情境是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结合案例对情境创设的有效衔接作一简要探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一、情境创设的意义及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分析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从而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所其的重要功效,换言之,情境的创设强调学习者的兴趣、愿望、意志等情感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充分发挥潜能以达致深度学习效果。高中物理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情境教学法显然更具突出价值。通常来说,物理课堂情境大体可分为有实验演示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在具体创设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结合知识内容的特点创设一组若干个相互衔接的情境,然而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教学体验:当学生的情感活动由于受到情境刺激而被引发时,就会有一种急欲吐露内心想法的冲动。教师要注意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坦诚而深入的交流,或者组织大家进行集体讨论,从而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抽象思维得出结论。然后“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较强的适量练习,最终则是适当的实践运用。这样“一气呵成”地下来,才更容易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要特别重视情境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使教学过程更紧凑,有效性更高。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具体案例来来加以体会情境的创设如何做到有效衔接。
二、曲线运动教学实验情境的衔接
(一)两个实验情境的创设
实验情境一:让一枚表面光滑的钢珠从斜面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滑行;然后在钢珠滑行轨迹旁边放一块磁铁,再次让钢珠沿斜面滚下,钢珠的滑行轨迹由于受到磁铁的吸力作用而发生了弯曲,即做了一段曲线运动。教师可以利用试图投影仪将实验现象投放到大屏幕上,以便所有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到。学生见到此现象,就获得了关于曲线运动的直观而形象的感性认识,并且很容易被钢珠运动轨迹的优美弧线所吸引,于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验情境二:在情境一的基础上,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后,每一组将得到一块磁铁和一个其上系有一根细绳的小铁球,组内自行展示曲线运动,并结合实验现象和以前学过的知识分析小铁球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尽管不少学生已通过预习了解到曲线运动的条件,但由于刚才的实验情境带来的感官刺激以及学生对于运动中弧线美的兴趣,他们做分组实验的积极性依然很高。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各显神通”:有的小组重复老师刚才做过的演示实验;有的小组让一名学生拉着细绳让小球做圆锥摆的运动;有的小组让一名学生抓紧绳子,让另一名学生用手指弹动小球,使之在桌面上做圆周运动;还有的小组让小球在桌面上沿直线滚动,两名学生分别拿一块磁铁在两侧吸引小球。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过程也是积极思考和获得体会的过程。在这样的古城中,其对于圆周运动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加深,为感性认识向理论认识的转化典型了充足的基础。
(二)两个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一:在实验情境二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小球在做曲线运动时,受力有什么特点?”有学生回答:“都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教师进一步问:“都是只受一个力的作用吗?”这时学生经过思考容易分析出:“合外力都不为零。”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后学生已能回答出:“合外力方向与小球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教师进行及时的总结:“实验表明,当运动着的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线上时,该物体做曲线运动,这就是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这一条件显然还可以得到一个推论,那就是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问题情境二:接下来,教师提出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小球在磁铁吸力的作用下做曲线运动,足球在场地表面上滚动时其轨迹多数情况下是直线,但在空中飞行时往往会变成曲线运动,这是为什么?”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足球比赛中香蕉球的画面,然后给出研究型课题:“为什么足球在水平面上也可以作曲线运动?足球在水平面上受到力的作用吗?”让学生在课下进一步研究,下节课回答。
至此,通过两个实验情境和两个问题情境就使学生在较好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有效锻炼了学科思维,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通过以上案例不难看出,物理课堂中情境创设的衔接有效性直接关系者最终的教学效果,只有确保情境的衔接流畅而紧凑,一气呵成,才能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价值和作用。对此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在实践中多加体会,多加探索。
参考文献:
[1]陈一垠. 高中物理情境创设的问题及教学建议[J]. 物理教学探讨, 2016, 34(3):13-16.
[2]王芳. 创设高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实践及思考[J]. 中学物理:高中版, 2015, 33(21):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