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新城镇还在墙上。”2008年11月12日,北川县漩坪乡政府办公室主任胡本华,用手指了一下墙上的城镇规划图。
“5·12”地震后,漩坪乡的政府办公楼、卫生院、学校、商铺以及连接这些地方的所有街道都被唐家山堰塞湖吞没。全乡包括10个村的16个社被淹,2000多口人无家可归。
从乡里通往外界的道路一度全部中断,9000多口人的粮食物资断绝。全乡群众曾经背老携幼、翻山越岭,徒步跋涉20多小时逃奔绵阳、擂鼓等地。
震后半年时间里,漩坪乡的进山公路尚在规划阶段;新城镇选址由于地质勘察等原因仍在进行当中。
已经入冬,北川县大部分地方的灾区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紧张修建住房准备过冬,并且领到了各地捐助的棉衣、棉被。而漩坪却因交通阻隔,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并不很顺利。
此外,青岛等地为漩坪乡捐赠的1.1万套棉衣、棉被,已到达30公里外的都坝乡。
“看看明天的天气怎样吧,如果不下雨,我们就雇佣摩托车和马帮,把棉衣被运到各村分发下去。像杨柳等堰塞湖两边山上的村子,只能靠人背。不能再耽搁了!”杨启元坚决地说道。11月14日,虽然是星期六,还是有不少群众直接给杨启元打电话,询问“什么时候才能发过冬衣被”。
9月份,整个北川连降大雨,杨启元一连20多天守在潮湿的帐篷里无法出山。等到天气好转时,他步行10多个小时出了山,一看外边的政府文件,大部分已过期。
“别人已经将一些工作落实了,我们才看到文件!”为了弥补由此造成的工作滞后,他们在各方面都加班加点。
为了跟上全县的工作节奏,杨启元安排了两个人在安昌(北川县政府临时所在地)设立一个办事处,专门接收政府文件和各地信件,然后徒步往山里送。
网络不通,也为群众取钱带来不便。住在山外安置点的群众领300元救济金,必须到山里的信用社,光来回的路费,就要300多元。
“不能让群众太麻烦。”杨启元安排干部背着巨额现金从山里出去到山外的灾民安置点发放。“上千万的现金,我们的干部都往出背过。没有专门的押运人员,每次,我都安排一个干警,又没枪,有些提心吊胆。”11月13日,漩坪乡的会计化装成外出打工的村民,用编织袋背了20万现金走出了大山给灾民发放。
乡干部的抗争
特殊的灾难,特殊的环境,漩坪乡的干部无法回避特别的压力和挑战。
杨启元在地震后的第18天到曲山镇任家坪村的灾民安置点,看望过一次父母。直到5个多月后的11月13日,他才又一次顺道第二次走进父母住的板房。看到身体状况不佳的父母无人照顾,他哭了。“可是,我又没办法,家里已经成了难民营”。
杨启元的爱人是北川县政府的常务副县长,地震中,他们家位于北川县城集贸市场附近的楼房彻底垮塌,家中共有7位亲属遇难。
绵阳市委组织部的领导曾经找他的爱人谈话,打算将她调离原来的工作岗位,她谢绝了,之后,组织部又提出将杨启元调离漩坪乡,她也当面谢绝。
“我是农民的儿子,也是北川人,我也爱北川,我做的工作完全是出于党性和对北川人民的感情,对其他的东西都看的很淡了。”杨启元告诉记者。
“另外,大灾面前,如果我离开漩坪,也有临阵脱逃的嫌疑。我的爱人非常理解我,所以,她替我谢绝了市委组织部,我感到很欣慰。”他说。
抗震救灾中,杨启元的小腿受伤感染,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他用塑料袋裹住伤口,步行10多个小时,翻山回乡救援群众。有群众告诉记者,杨启元还躺在茶油秸秆上露宿了两个夜晚。
目前,唐家山堰塞湖上,有两个会开冲锋舟的人,其中一人便是杨启元。在急于四处求援粮食的“孤岛”时期,他向武警战士学会了驾舟技术。
“灾难发生后,很多东西都得靠自己去努力。现在,我们山上的锅碗瓢盆大都是通过朋友等关系要来的。”杨启元说。
政府办主任胡本华的房子没了,93岁的老母亲独自居住在瓦房村,近半年时间里,他只回家探视过一次。
乡长谢泽贵在打“摩的”到灾民安置点的途中,出了车祸,一条腿骨折,颅骨严重损伤,做了两次手术,至今仍在住院治疗。
虽然在北川县农委主任董玉飞自杀后,北川县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政府公务员正常“双休”,但是,漩坪乡政府的大多数干部还是无法在周末和家人正常团聚。
一个是工作千头万绪,确实忙不过来;再一个就是交通受阻,进出漩坪至少需要花去3天时间。况且,地震后,很多干部和一般灾民一样,家财皆空,日常开销也需要精打细算,回家往返一趟300多元的交通费,对他们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北川高度”破解“游坪难题”
漩坪乡的困难,引起了北川县委的高度重视。
2008年11月12日,北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韩贵钧与四川民委下派的一位赵副县长,组织交通、水务、环保、纪委监察、统战、电信等部门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漩坪乡的问题。
杨启元在会上首先反映的就是交通问题。
在山外买一坯砖(含运费)最高6毛5分钱,但是,运到永吉就得1.3元;在山外80元钱买一吨河沙,运到漩坪就得800元;在外边一吨水泥卖400多元,运到漩坪就得1200元……
这还是下雨前道路通行时候的价格,“关键是现在出多少钱,这些材料也很难运进去”。杨启元说。
事实上,地震之后,漩坪乡政府一直在设法打通从邓家大桥到永吉村的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如果打通,从永吉到安昌大概25公里。
这条路的路基全部是碎石,路线将大大缩短,并且可以连接北川地震博物馆(待建)和唐家山堰塞湖,未来还可作为一条旅游线路使用。
由于省里、县里一直没能完成该工程立项,资金短缺,工程进展并不顺利。到记者采访时,这条道路只被打通了8公里多。
11月12日夜里,烟台市援建漩坪的霍总指挥给杨启元打电话:“山东决定出资1480万元开通邓家大桥到永吉段的公路。”这比原计划的资金投入多出58万元。
为了早日打通这条道路,原定8米宽的路面,会议最后决定先以5米开通。工程完工时间确定在2008年12月20日之前。
这次会议同时还决定,从禹里乡架设一条到永吉的高压线路,以解决山上电力不足的问题。
“12号的会议很成功。”杨启元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期待“新城选址”
道路的开通,电力的解决,网络的连接,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漩坪乡就将完全步入灾后重建的正轨。接下来,解决1950口仍然寄居在山外板房区,而又无家可归的灾民的定居和生存问题,就将能够按计划进行。
漩坪乡初步定下的计划是,待新城镇规划获批后,鼓励这部分人到城镇建房。
现实的难题是,这么多人一下子都回到城镇新址建房,并没有足够大面积的临时安置点。
鉴于这种情况,漩坪乡政府打算实行政府统一建房。需要购买房子的灾民,先付一部分钱作为定金,其余的由开发商垫资,待工程完工交房时,灾民再将房款交齐。
还有买不起房子的人,杨启元说:“政府再建一批廉租房,他们可以租房住,一年付200元租金,就这么住一辈子也行。”
“妥善安置这部分群众,使他们居有定所,政府责无旁贷。”他表示。
令杨启元着急的是,针对漩坪乡的新城选址规划,到记者采访时,上级有关部门仍在审核当中。
即使新城址短期内能够定下来,城镇住房建设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这些集中居住在板房里的灾民的生存问题,对当地政府,依然是个不小的困难。
在确定将永吉村做为新城选址前,漩坪乡政府已经在全乡范围内考虑过好几个地方,由于地质状况不稳、土地面积不足等原因,全部被淘汰。最后,他们通过向全乡群众发放民意调查表、又召开了乡人代会的方式确定了永吉村这个地方。县里和市里的各个部门也都进行过实地勘察,认可了漩坪乡政府提供的选址建议。
返乡的群众已经通过就地取材,利用山里充足的林木资源,纷纷建起了过冬的木结构房屋。同时,这些住在帐篷里,已经在经历寒冬的干部和援建人员,仍然用他们坚强的身躯和不屈的信念坚守着。虽然阴冷和潮湿天天肆虐,但心头如火的热情和来自山外巨大的支持让他们充满信心。
杨启元打算为住在帐篷中的干部和援建人员统一购买10个烤火盆、10个电热毯,以解燃眉之急。
记者告别漩坪乡时,正午的阳光穿透山区的岚气,明亮而温暖地照射在北川的大地上,让人迈出脚时步步生辉。
“5·12”地震后,漩坪乡的政府办公楼、卫生院、学校、商铺以及连接这些地方的所有街道都被唐家山堰塞湖吞没。全乡包括10个村的16个社被淹,2000多口人无家可归。
从乡里通往外界的道路一度全部中断,9000多口人的粮食物资断绝。全乡群众曾经背老携幼、翻山越岭,徒步跋涉20多小时逃奔绵阳、擂鼓等地。
震后半年时间里,漩坪乡的进山公路尚在规划阶段;新城镇选址由于地质勘察等原因仍在进行当中。
已经入冬,北川县大部分地方的灾区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紧张修建住房准备过冬,并且领到了各地捐助的棉衣、棉被。而漩坪却因交通阻隔,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并不很顺利。
此外,青岛等地为漩坪乡捐赠的1.1万套棉衣、棉被,已到达30公里外的都坝乡。
“看看明天的天气怎样吧,如果不下雨,我们就雇佣摩托车和马帮,把棉衣被运到各村分发下去。像杨柳等堰塞湖两边山上的村子,只能靠人背。不能再耽搁了!”杨启元坚决地说道。11月14日,虽然是星期六,还是有不少群众直接给杨启元打电话,询问“什么时候才能发过冬衣被”。
9月份,整个北川连降大雨,杨启元一连20多天守在潮湿的帐篷里无法出山。等到天气好转时,他步行10多个小时出了山,一看外边的政府文件,大部分已过期。
“别人已经将一些工作落实了,我们才看到文件!”为了弥补由此造成的工作滞后,他们在各方面都加班加点。
为了跟上全县的工作节奏,杨启元安排了两个人在安昌(北川县政府临时所在地)设立一个办事处,专门接收政府文件和各地信件,然后徒步往山里送。
网络不通,也为群众取钱带来不便。住在山外安置点的群众领300元救济金,必须到山里的信用社,光来回的路费,就要300多元。
“不能让群众太麻烦。”杨启元安排干部背着巨额现金从山里出去到山外的灾民安置点发放。“上千万的现金,我们的干部都往出背过。没有专门的押运人员,每次,我都安排一个干警,又没枪,有些提心吊胆。”11月13日,漩坪乡的会计化装成外出打工的村民,用编织袋背了20万现金走出了大山给灾民发放。
乡干部的抗争
特殊的灾难,特殊的环境,漩坪乡的干部无法回避特别的压力和挑战。
杨启元在地震后的第18天到曲山镇任家坪村的灾民安置点,看望过一次父母。直到5个多月后的11月13日,他才又一次顺道第二次走进父母住的板房。看到身体状况不佳的父母无人照顾,他哭了。“可是,我又没办法,家里已经成了难民营”。
杨启元的爱人是北川县政府的常务副县长,地震中,他们家位于北川县城集贸市场附近的楼房彻底垮塌,家中共有7位亲属遇难。
绵阳市委组织部的领导曾经找他的爱人谈话,打算将她调离原来的工作岗位,她谢绝了,之后,组织部又提出将杨启元调离漩坪乡,她也当面谢绝。
“我是农民的儿子,也是北川人,我也爱北川,我做的工作完全是出于党性和对北川人民的感情,对其他的东西都看的很淡了。”杨启元告诉记者。
“另外,大灾面前,如果我离开漩坪,也有临阵脱逃的嫌疑。我的爱人非常理解我,所以,她替我谢绝了市委组织部,我感到很欣慰。”他说。
抗震救灾中,杨启元的小腿受伤感染,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他用塑料袋裹住伤口,步行10多个小时,翻山回乡救援群众。有群众告诉记者,杨启元还躺在茶油秸秆上露宿了两个夜晚。
目前,唐家山堰塞湖上,有两个会开冲锋舟的人,其中一人便是杨启元。在急于四处求援粮食的“孤岛”时期,他向武警战士学会了驾舟技术。
“灾难发生后,很多东西都得靠自己去努力。现在,我们山上的锅碗瓢盆大都是通过朋友等关系要来的。”杨启元说。
政府办主任胡本华的房子没了,93岁的老母亲独自居住在瓦房村,近半年时间里,他只回家探视过一次。
乡长谢泽贵在打“摩的”到灾民安置点的途中,出了车祸,一条腿骨折,颅骨严重损伤,做了两次手术,至今仍在住院治疗。
虽然在北川县农委主任董玉飞自杀后,北川县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政府公务员正常“双休”,但是,漩坪乡政府的大多数干部还是无法在周末和家人正常团聚。
一个是工作千头万绪,确实忙不过来;再一个就是交通受阻,进出漩坪至少需要花去3天时间。况且,地震后,很多干部和一般灾民一样,家财皆空,日常开销也需要精打细算,回家往返一趟300多元的交通费,对他们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北川高度”破解“游坪难题”
漩坪乡的困难,引起了北川县委的高度重视。
2008年11月12日,北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韩贵钧与四川民委下派的一位赵副县长,组织交通、水务、环保、纪委监察、统战、电信等部门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漩坪乡的问题。
杨启元在会上首先反映的就是交通问题。
在山外买一坯砖(含运费)最高6毛5分钱,但是,运到永吉就得1.3元;在山外80元钱买一吨河沙,运到漩坪就得800元;在外边一吨水泥卖400多元,运到漩坪就得1200元……
这还是下雨前道路通行时候的价格,“关键是现在出多少钱,这些材料也很难运进去”。杨启元说。
事实上,地震之后,漩坪乡政府一直在设法打通从邓家大桥到永吉村的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如果打通,从永吉到安昌大概25公里。
这条路的路基全部是碎石,路线将大大缩短,并且可以连接北川地震博物馆(待建)和唐家山堰塞湖,未来还可作为一条旅游线路使用。
由于省里、县里一直没能完成该工程立项,资金短缺,工程进展并不顺利。到记者采访时,这条道路只被打通了8公里多。
11月12日夜里,烟台市援建漩坪的霍总指挥给杨启元打电话:“山东决定出资1480万元开通邓家大桥到永吉段的公路。”这比原计划的资金投入多出58万元。
为了早日打通这条道路,原定8米宽的路面,会议最后决定先以5米开通。工程完工时间确定在2008年12月20日之前。
这次会议同时还决定,从禹里乡架设一条到永吉的高压线路,以解决山上电力不足的问题。
“12号的会议很成功。”杨启元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期待“新城选址”
道路的开通,电力的解决,网络的连接,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漩坪乡就将完全步入灾后重建的正轨。接下来,解决1950口仍然寄居在山外板房区,而又无家可归的灾民的定居和生存问题,就将能够按计划进行。
漩坪乡初步定下的计划是,待新城镇规划获批后,鼓励这部分人到城镇建房。
现实的难题是,这么多人一下子都回到城镇新址建房,并没有足够大面积的临时安置点。
鉴于这种情况,漩坪乡政府打算实行政府统一建房。需要购买房子的灾民,先付一部分钱作为定金,其余的由开发商垫资,待工程完工交房时,灾民再将房款交齐。
还有买不起房子的人,杨启元说:“政府再建一批廉租房,他们可以租房住,一年付200元租金,就这么住一辈子也行。”
“妥善安置这部分群众,使他们居有定所,政府责无旁贷。”他表示。
令杨启元着急的是,针对漩坪乡的新城选址规划,到记者采访时,上级有关部门仍在审核当中。
即使新城址短期内能够定下来,城镇住房建设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这些集中居住在板房里的灾民的生存问题,对当地政府,依然是个不小的困难。
在确定将永吉村做为新城选址前,漩坪乡政府已经在全乡范围内考虑过好几个地方,由于地质状况不稳、土地面积不足等原因,全部被淘汰。最后,他们通过向全乡群众发放民意调查表、又召开了乡人代会的方式确定了永吉村这个地方。县里和市里的各个部门也都进行过实地勘察,认可了漩坪乡政府提供的选址建议。
返乡的群众已经通过就地取材,利用山里充足的林木资源,纷纷建起了过冬的木结构房屋。同时,这些住在帐篷里,已经在经历寒冬的干部和援建人员,仍然用他们坚强的身躯和不屈的信念坚守着。虽然阴冷和潮湿天天肆虐,但心头如火的热情和来自山外巨大的支持让他们充满信心。
杨启元打算为住在帐篷中的干部和援建人员统一购买10个烤火盆、10个电热毯,以解燃眉之急。
记者告别漩坪乡时,正午的阳光穿透山区的岚气,明亮而温暖地照射在北川的大地上,让人迈出脚时步步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