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就是说话。其中有两层意思:其一,要有话说;其二,话要好好说。这儿只谈谈后者。如何说话才算好呢?能激活读者大脑的话便是好话。如何激活读者的大脑呢?本文以“有话不直话,换个说法说”的语言传达总则演绎出“联比”、“泛灵”、“换元”、“倒错”、“强化”五项技术,并就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 写作 生命状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8.006
我们的文字需要“迎合”读者。如何“迎合”呢?作者应具有同读者一样的生命状态!写作与阅读就是互为主体间性的两种生命状态,而作品就成了这两种生命状态相遇的“场”。也就是说,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作品,这作品才能去激活读者的生命状态。
为此,笔者提出这样的语言传达总则: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
“话不直说”,读者的大脑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机会;“变个说法”,读者的大脑便获得了“陌生化”、“立体化”、“情感化”的信息。这样,读者的生命状态便被激活了,从而获得语言的阅读快感。从前文所举例,不难理解这一传达总则。在这一总则下,笔者又演绎出五项技术:
一、联比
联比便是“立象尽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具体而言,包括比喻、对比、类比、映衬等手法。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几何,天才则联比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再看下面两个句子:
1.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2.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较两组句子,我们会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联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
二、泛灵
有一种哲学学说——物活论,它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物活论正确与否并非本文所要论证的,但一个作者作文时,却应该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万物有灵”。惟其如此,作者的灵魂才可能与笔下万物交流情感,心与物相知,达到不知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灵动可感。古代诗人观飞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见伤,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这种“物我合一”的认知方式造就了一些优秀诗篇。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1.夏季的豆荚长满门的四周。
2.夏季的豆荚挤在门的四周。
第二句生动些。表面看,只是换了一个词,而实际,却是反映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荚死掉了,因为它与作者没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荚则有灵魂了,作者将其当作“人”来交流,所以,作者用一个“挤”字表现出豆荚的可爱,豆荚也不辜负“知遇之恩”,助作者传达了愉悦的心情,这“挤”字,做是做不出来的,但有了“泛灵”意识,却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笔端。我们的文章枯干生涩,多由于极度缺乏“泛灵”意识。
三、换元
数学中常用换元法将问题简捷化,其实换元思想并不单是运用在数学领域,神经学家为研究人的神经而用白鼠做试验,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头做桌子……自然,我们的文字也可借助换元思想而增色。因为换元可以给读者大脑输入新信息,激起大脑的“自主化”加工。不妨看下面两组句子:
1.我的生活还是老样子。
2.我的生活“涛声依旧”。
两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见达观,形象感强,读者大脑获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词、成语典故、诗文词曲等来换元,语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
四、倒错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字,有时仅仅是倒错一下词句的语序,尽管表意并无多大差异,但情趣、意味则完全变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倘若将莎士比亚这句名言倒错回正常语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则高下自分。前文所举的李白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之所以诗意盎然,也正是倒错的作用。其实,诗歌中常借助倒错获得新奇妙语。“黄叶蝉吟晚”是诗,而“黄叶晚蝉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孩儿的门/于是我便来敲你的夜晚……”是诗,而“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孩儿的门/于是夜晚我便来敲你的……”只是文。
五、强化
强化其实是通过增加修饰成分或换取称谓将事物细化、形象化。举例便知,“一只狗”自然不如“一只卷毛狗”形象,而“一只黄色的卷毛狗”自然又具体些。“一束花”不如“一束玫瑰”,“一个滑雪者”不如“一位含苞欲放的滑雪少女”。又如,“她在巴士上专心致志地读着书。”这一句不能为我们提供除现成文字之外的任何信息,但,如果将书的名字写出,我们就可以对她的性格有所了解,读《围城》和读《第一次亲密接触》的高下自然不同。
一根毛线,两支竹签,可以织出各样的毛衣;几粒石子,几条经纬,可以下出像人生世相一样复杂的棋,更何况我们拥有几千上万的汉字呢?掌握一些实用的技术,写作便不再“谈虎色变”。但是,若以为技术就能拯救一切,那便是泥而不化。因为写作背后生命状态的获得才是写作的根蒂。
参考文献
[1]郝新芸.浅谈举例论证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成才之路,2010(05).
[2]馬正平.非构思写作学宣言——后现代主义写作学的观念、方法与理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02).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 写作 生命状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8.006
我们的文字需要“迎合”读者。如何“迎合”呢?作者应具有同读者一样的生命状态!写作与阅读就是互为主体间性的两种生命状态,而作品就成了这两种生命状态相遇的“场”。也就是说,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作品,这作品才能去激活读者的生命状态。
为此,笔者提出这样的语言传达总则: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
“话不直说”,读者的大脑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机会;“变个说法”,读者的大脑便获得了“陌生化”、“立体化”、“情感化”的信息。这样,读者的生命状态便被激活了,从而获得语言的阅读快感。从前文所举例,不难理解这一传达总则。在这一总则下,笔者又演绎出五项技术:
一、联比
联比便是“立象尽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具体而言,包括比喻、对比、类比、映衬等手法。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几何,天才则联比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再看下面两个句子:
1.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2.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较两组句子,我们会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联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
二、泛灵
有一种哲学学说——物活论,它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物活论正确与否并非本文所要论证的,但一个作者作文时,却应该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万物有灵”。惟其如此,作者的灵魂才可能与笔下万物交流情感,心与物相知,达到不知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灵动可感。古代诗人观飞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见伤,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这种“物我合一”的认知方式造就了一些优秀诗篇。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1.夏季的豆荚长满门的四周。
2.夏季的豆荚挤在门的四周。
第二句生动些。表面看,只是换了一个词,而实际,却是反映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荚死掉了,因为它与作者没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荚则有灵魂了,作者将其当作“人”来交流,所以,作者用一个“挤”字表现出豆荚的可爱,豆荚也不辜负“知遇之恩”,助作者传达了愉悦的心情,这“挤”字,做是做不出来的,但有了“泛灵”意识,却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笔端。我们的文章枯干生涩,多由于极度缺乏“泛灵”意识。
三、换元
数学中常用换元法将问题简捷化,其实换元思想并不单是运用在数学领域,神经学家为研究人的神经而用白鼠做试验,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头做桌子……自然,我们的文字也可借助换元思想而增色。因为换元可以给读者大脑输入新信息,激起大脑的“自主化”加工。不妨看下面两组句子:
1.我的生活还是老样子。
2.我的生活“涛声依旧”。
两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见达观,形象感强,读者大脑获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词、成语典故、诗文词曲等来换元,语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
四、倒错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字,有时仅仅是倒错一下词句的语序,尽管表意并无多大差异,但情趣、意味则完全变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倘若将莎士比亚这句名言倒错回正常语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则高下自分。前文所举的李白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之所以诗意盎然,也正是倒错的作用。其实,诗歌中常借助倒错获得新奇妙语。“黄叶蝉吟晚”是诗,而“黄叶晚蝉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孩儿的门/于是我便来敲你的夜晚……”是诗,而“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孩儿的门/于是夜晚我便来敲你的……”只是文。
五、强化
强化其实是通过增加修饰成分或换取称谓将事物细化、形象化。举例便知,“一只狗”自然不如“一只卷毛狗”形象,而“一只黄色的卷毛狗”自然又具体些。“一束花”不如“一束玫瑰”,“一个滑雪者”不如“一位含苞欲放的滑雪少女”。又如,“她在巴士上专心致志地读着书。”这一句不能为我们提供除现成文字之外的任何信息,但,如果将书的名字写出,我们就可以对她的性格有所了解,读《围城》和读《第一次亲密接触》的高下自然不同。
一根毛线,两支竹签,可以织出各样的毛衣;几粒石子,几条经纬,可以下出像人生世相一样复杂的棋,更何况我们拥有几千上万的汉字呢?掌握一些实用的技术,写作便不再“谈虎色变”。但是,若以为技术就能拯救一切,那便是泥而不化。因为写作背后生命状态的获得才是写作的根蒂。
参考文献
[1]郝新芸.浅谈举例论证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成才之路,2010(05).
[2]馬正平.非构思写作学宣言——后现代主义写作学的观念、方法与理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