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设计界“奥斯卡”,只因一张“面具”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etthus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素有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2020年评比落下帷幕。今年有来自60个国家的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参与了评比,超过6500件作品入围,其中,哈尔滨广维设计公司的作品“物归物”杀出重围,拿下品牌与传播设计奖。有人问凭什么?

人性洞察:“面具群体”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能力出众,事业小成,或经创业成为小老板,或经奋斗成为高管。但他们逢人开口笑,见人矮三分,任何时候都戴着面具,隐藏起自己。尽管他们知道,他们是人群中的精英,他们是更大群体里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羽翼还不丰满,还可能被拦截、被磨灭,所以他们只能戴着面具,小心行事。
  在办公室,他们戴着面具;在会议室,他们戴着面具;在酒桌上,他们戴着面具。这面具让他们疲惫得常常感觉到窒息,但他们要坚强地挺住,因为他们的梦想正在变得清晰,因为他们的父母和孩子正在享受着安逸的生活,因为他的团队、他的弟兄们正在以他为依靠。他们只能戴好面具,努力奋斗。
  这样的人很多,这个群体很大,从前可能是“70后”,现在可能是“80后”“90后”。作为面具群体的成员,物归物原创者的初心是要为这个群体发声,而设计者只有洞悉人性才能感染世人、感染自己。
  于是,这个面具遮掩下的猩猩脸诞生了,这款一个人独饮的蒸馏酒品牌诞生了。


和自己对话,与自己对饮


  “此时,摘下面具,回归本我。”
  这是物归物的广告语。只有回到安全的居所,一个人喝酒的时候,他们才可以摘下面具,面对真实的自己。无论样貌是不是很丑,无论眼中是不是还有软弱,无论心理是不是还有犹疑,都可以毫无保留地暴露给自己。喝酒吧,痛痛快快地喝。坐下来,倾听面具慢慢地诉苦,感谢面具为本我承受的委屈,鼓励面具继续演好角色。畅想有朝一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摘下面具,物归物,我归我。
  和自己对话,与自己对饮,这是一个超级巨大的市场需求,而物归物品牌正在与这个巨大的需求群体达成情感的共鸣。
  从物归物的设计理念,到物归物的设计表现,都指向一个审美取向:美学的顶端,是人学,是人们内心的纠结与撕扯的再现,是人们七情六欲的再现。好的美学设计,从来都不会停留在视觉冲击之处,而是延伸于视觉之外,比拼的是谁的作品能够对内心产生更大的冲击。好的设计,从来都不会停留在创意之处,而是起始于创意之前,比拼的是创意之前有了多少情绪的冲动,有了多少情感的燃烧。

营销策略在前,视觉创意在后


  商业设计的最大规则,就是审美服从于策略,创意服务于营销。解析获奖作品物归物,我们可以得到三个启示:
  一是创意之前,先做策略。物归物的策略,从目标人群的深度解剖开始,直到完成目标人群的精准画像、深层定位,进而得以创意出悲情而坚强的面具猩猩。
  二是视觉之外,营销之中。视觉之外,所有的延伸,都是营销思维幻化的符号,而不是美学思维幻化的符号。外包装“久晃不倒”的创意,像极了喝多的酒客,也像极了在各种压力之下的面具人。无论压力多大,面具人依然不会倒下。通过这些符号,无声地与目标人群达成心灵沟通,达成沟通之后,营销才能够顺势而为。
  三是让营销思维贯穿始终。物归物的包装设计,每个视觉元素都是营销策略的组成部分。开盒之前,包装盒上是手绘的面具猩猩,而开盒之后,瓶贴上的猩猩则移开了面具,这里诠释的不仅是“此刻,摘下面具,回归本我”的创意理念,更是用面具群体的心声打动成万上亿的面具人,让品牌俘虏面具群体,从而完成市场销售的推进。
  物归物的获奖告诉我们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好的设计,一定是融入了视觉之外的很多洞察和感悟。既要有渗透骨髓的理性思考,又要有浸入肺腑的情感沸腾。



  作者:哈爾滨广维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其他文献
前期,小米有品App发布了一组“超系广告”—一系列11支,每支15秒左右,总时长将近3分钟,统一主题“忘了××,也别忘了小米有品App”。显然,小米有品希望通过这种无厘头的洗脑广告,让大众记住品牌。  “超系广告”近年来广受欢迎,做到极致的当属京东。而本次小米有品的“超系”尝试,显然没有抓住精髓。缺乏对品牌定位的清晰传达  从“米家有品”,到“有品”,到现在的“小米有品”,应该说小米有品还处于不断
期刊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抖音上看短视频,突然被视频中的一件产品打动,下单买回来后却发现东西非常普通,就没有使用,甚至有点后悔,感觉自己上当了。  当你非常饿的时候,在超市搜索商品,看到泡面包装上的那诱人的设计图,瞬间就被吸引,买了一包却发现自己永远煮不出包装上的那碗面,吃的时候虽然心怀芥蒂,但是你已经“被成交”了。  节假日,很多人会不远千里去各种景点旅游。门票当然不便宜,但是当你进入山林景区
期刊
300多位娱乐圈明星把淘宝直播间当成通告来赶、苹果手机加码参加天猫大促、一众去年完全没有上榜的品牌如李子柒、内外等上了天猫行业销量TOP10,还有PRADA、MiuMiu、DIOR低调入驻天猫奢品……今年的“618”,仍有不少特别的现象。  研究“618”,是为了搞懂“下半年怎么办”。  如果说以前的电商节是消费狂欢——买家省钱,卖家赚钱,那么今年的“618”就更像是“买家为了生活,卖家为了流量”
期刊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6月可能是一个效率不太高的月份,日常下笔如有神的小编(这个主要给领导看)都觉得灵感都有点梗塞了。隔壁座位的主编甚至发出了“有空一起爬山”的善意提醒。  难道是因为6月有个端午假期的缘故吗,有点牵强了是吧,3天的心情可以左右7天的产能,但可能还波及不了一個月的走向。小编经过和多名资深职场小油条谈心,终于摸索出了原因。  走完6月的最后一天,就意味着上半年彻底结束了。小油条们可能
期刊
No.1花小猪,欲再造拼多多传奇  近来,一款叫做花小猪打车的App刷爆朋友圈及各大网络平台。  时说新语:  无论是以相声演员郭麒麟作为品牌的代言人,还是在朋友圈的病毒式传播,花小猪的出场方式都引起了众人的围观。但是稍作了解后,不少人对花小猪App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滴滴的新马甲,打车界的拼多多。而此评价就目前来看较为中肯。  搜索发现,花小猪是滴滴旗下产品,这一点滴滴在宣传上也是毫不避讳,显然是
期刊
在这个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时代,“找点”是营销的基础—不管是节日热点、民俗热点还是社会热点,都赢得了大量的关注。品牌只需结合这些“热点”,找准能唤起消费者的“共鸣点”,就很容易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不过,相比“七夕青蛙”这样的突发性社会热点来说,开学季这样的周期性社会热点似乎并没有应有的关注度:  一来,很多人在想到开学季的时候,首先会联想到教育行业、社交软件,然后是可以购买开学装备的电商平台
期刊
一个好产品,却卖得不好,原因有哪些?  稍微有点经营常识或者商业感觉的人,都能说出N种理由。这里,我们不从渠道、促销、广告、人员等角度去评价,还是回到产品的维度思考——怎样建立好产品与用户的链接,尤其是如何根据全渠道用户体验地图,做好用户触点设计,让用户感知到你的产品的好,从而提高转化、复购和推荐率。全面理解眼前的产品  关于产品的理解,我们需要建立以下三个共识。  1.产品是“全形态”意义上的产
期刊
感知产品,是产品销售的第一步。  一家企业的产品,如果不能在感官上吸引消费者,就很难从内在打动消费者,实现“从商品到货币”这惊险的一跳。而好的感知,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协调消费者感官,强化产品认知,我们姑且称之为“感官营销”。什么是感官营销  它其实是一种全方位体验,就是通过品牌、产品包装、功能、促销、服务等诸多因素刺激个体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吸引消费者注意,增进消费者的了解,
期刊
很多餐飲老板都跟我说过类似的话:  我们的食材是当天从某地空运过来的,背后花了多少心思去制作;我们的大厨还是某个大奖的获得者,薪资高达多少万;我们这道菜某行业大佬吃了都称赞不已……  但是当这道菜呈现在消费者和我的面前时,我却没感受到这些所谓的“心血”投入,也无法与老板感同身受——因为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来说,好的产品和坏的产品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来,比如坏的吃了味道有点馊;但好的产品和更好的产品之间
期刊
现如今,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正处在产品同质化、服务同质化、业务同质化的困境中,如何打破僵局,创造新销售奇迹是各大运营商苦苦思索的问题。对比国内外优秀公司,尽管其面临同样处境,但他们擅于在每个销售触点结合经济心理学潜移默化地教育消费者,在消费者无意识的情况下,改变其消费决策,因此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当代营销案例。  以智家产品为例,在营业厅环境下,消费者购买决策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第一阶段: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