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广西世界商会主席莫子莹,是在本刊的一次新春茶话会上,在众多嘉宾、学者中,莫子莹大姐穿一件黑底印有彩色凤凰的薄毛衣,外套一藏蓝色中长马甲,饰以中式大盘扣,马甲前襟上绣着喜鹊与梅花,衬着她一头浓密短发,虽已年过60,却依然光彩照人,智慧与优雅流露在言谈中。
坚强、刚毅和不屈于命运胁迫的性格,来自于父辈的影响。
莫子莹出生在香港,父亲是解放前国民党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12期,1947年从内地移居香港。
父亲深受孙中山先生“公心、诚心、博爱心”的影响,他也把这种精神言传身教给孩子们,上进、勤奋的品格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在兄弟姐妹们身上养成。在抗日战场上骁勇善战的父亲,也有着严谨的家规,家里来了叔叔伯伯,一旁端茶倒水的莫子莹总是规规矩矩,小时候的她听着大人们讲抗日打仗的故事,让她对父亲的形象几近崇拜。
而“我们的根在阳朔”,流露出父亲对家乡的眷恋,也让她对那陌生的家乡,有着了迷一样的想象与渴望。在父亲的影响下,从青年时期,她就追随父辈们,参与香港的广西同乡联谊活动,耳濡目染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直到上世纪80年代,她跟随父亲第一次踏上了情牵梦绕的故土——桂林。家乡甲天下的山水风光与朴素的民风乡情,让她更透彻地理解了父亲的思乡情绪,遗憾的是,父亲直到去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莫子莹有兄弟姐妹6人,军人出生的父亲,在香港既不善理财,打工又受不了气,渐渐地家里开始捉襟见肘,生存的困境向她的母亲和只有12岁的莫子莹压了过来。母亲是一位继承了中国优良传统的女性,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为了帮补家用,莫子莹从小学毕业后,就开始白天打工挣钱,晚上读夜校,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不但贴补了家用,还为自己争取到继续学习的费用和机会,就这样,她读完了中学和大专的课程,直到结婚、生了孩子后,她才暂时停止了打工生涯。
婚后,莫子莹本该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但生活似乎有意要磨练她的意志。在有了两个女儿之后,丈夫在一次车祸中急匆匆地走了,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生活的担子又一次向她重压过来。
像怨妇一样哭诉老天不公?自己命苦?这不是莫子莹的性格,而坚强、刚毅和不屈于命运的胁迫,让她再次外出打工,甚至曾有过一天打3份工的“辉煌”经历。那段打工经历,直到今天她还津津乐道:早上6点,从家里跑到尖沙咀的教堂做早餐,9点之前又要赶到电视台录配音,午饭之前再次赶回教堂做午饭,下午还有一份在香港政府的流动宣传车上,宣传“讲卫生、做文明香港人”的宣传员工作,虽然宣传时间只有15分钟,但一天3份工作的来回奔波,真够她应付的。不仅如此,为了省下坐车的钱,莫子莹在这些打工日子里,没日没夜的东奔西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奔走”。
1978年,莫子莹积攒下来一笔钱后,开始有了自己做老板的想法。有一次,看到有家服装公司要转让,她没有多想就立刻接手。虽然对服装一窍不通,但她却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于是,她请来裁剪高手做师傅,并告诉师傅自己对服装的审美见解,用她的思路,加上师傅的裁剪、缝制功夫,生意居然一天天红火起来,设计的旗袍款式,在选料、样式以及色彩的搭配上,都深受年轻女性的青睐。至今,莫子莹尤爱独具民族风格的旗袍服饰,而她的着装品味就是在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
别人都不敢做不熟悉的生意,可是,不做怎么能熟悉呢?
1982年,祖国大陆开始推进改革开放,各行各业都待开发和挖掘。这个时候,有朋友问莫子莹,你要不要去内地做点生意?
行呀。她说,可是做什么生意呢?
在朋友的指点下,她卖掉了香港的服装公司,来到深圳沙头角,在一个旅游公司老板的帮助下,算是在沙头角扎下了根,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来往于当地的相关部门跑巴士旅游批文。至此,她成为港商跨过罗湖桥来祖国大陆最早投资做生意的那一批人。
然而,批文跑下来了,莫子莹却因为老板的种种原因,白白赔上了自己的时间和钱财,但让她不爽的同时,一个“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想法却鼓起了她的斗志。虽对服装一窍不通,却做得风声水起,看不懂的旅游批文,却能成功拿下。她想,原来想要做一件事情,只要你用心了,真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有了这些成功经验,她又开始寻找下一个机会。有一次,她偶然在沙头角街上看到一个彩色冲印社要
转让,没有多想,也没有多的犹豫她立刻盘下了彩色冲印社。可是照片怎么冲印出来,需要什么样的药水,药水到哪里去采购等等,她又是一窍不通。后来有一天,在旅游车上,她与一个朋友聊起了刚刚盘下来的彩色冲印社,她的一概不知,让朋友为她的投资捏了一把汗。想不到俩人说的话,让车上的一位乘客接了过来,他说,“你可真敢做不熟悉的生意。”莫子莹却说“不做怎么熟悉呢。”他笑了,说“真服了你”。
后来,这名乘客话锋一转,说我认识一个朋友,就是专门做冲印药水生意的,要不要介绍给你呀?
莫子莹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这真是老天对我的眷顾呀。事后,她一再问那位乘客,为什么要帮我?他则脱口而出,我佩服你的勇气。
莫子莹的勇气当然可嘉,然而,在她身上还有一种真诚,正是这种真诚,让她在多个不熟悉的生意场上,都能在关键点上,如期得到“贵人”相助,这大概即是她的成功秘诀,也是做人的道理吧。
当然,莫子莹又成功了,而她把后来的成功归结为:“祖国的改革开放,是我事业发展的最大契机。”彩色冲印社火了,生意应接不暇,就连她本人也始料不及。不畏艰险,勇于挑战是莫子莹特有的性格。后来她又在珠三角等地扩大投资范围,涉及到的项目还包括商铺、餐厅、卡拉OK等行业。伴随着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之时,莫子莹想,祖国给了我如此的机遇与厚爱,现在有能力了,是时候回报祖国、回报社会了。
“我是广西的宣传员、推销员、服务员!”
从香港广西同乡会副主席,到世界广西商会主席,莫子莹对家乡的桑梓情愈发的情深意浓。 “我是广西的宣传员、推销员、服务员!”这是她在多个场合反复说过的话。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父辈的影响下,从16岁开始,莫子莹就是广西商会的参与者、联谊者,即便在忙于生计的那段时间里,她也是服务于家乡的有心人,直到孩子们长大成人,公司业务和生活都步入正轨,孩子们也不想再让妈妈如此劳累,在孩子们劝说下,她才从生意场上脱身出来,然而闲不住的她,却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宣传、推介广西和服务同乡会、商会的活动中。
2004年,同乡会接到一封来自广西昭平县的信,诉说该县山区学校五将镇仁德村小学因缺钱少物,教室十分破旧,请求同乡会给予4万元的资助用于修建新教室。莫子莹接信后,立即带领有关人员从香港赶到昭平县五将镇仁德村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当看到师生们在摇摇欲坠的教室里上课时,心里既难过又焦急,当即承诺给予8万元的资助。回到香港后,又立刻多方奔走,四处动员,把看到的实际情况,一一告诉热心的公益人士,终于筹齐善款,为昭平县解决了修建新教学楼的资金困难。
后来她多次发动同乡会理事和会员捐助广西各地特困生近千人,为阳朔县龙尾瑶族小学送去电脑等学习用品;并为贺州资助当地五保村的建设。
在广西贫困地区的教育帮扶中,莫子莹并不满足经济和物资上的帮助,她考虑的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闭塞的教育问题。为此,她多方奔走,千方百计地促成蒙山贫困地区中学与香港中学的长期交流与合作。
为了整合海外桂籍华商的力量,极具影响力的商会主席莫子莹把世界广西商会总部设在香港,而商会会员遍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南非及中国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是密切祖国大陆与东南亚等地联系的枢纽,能够更好地宣传和推广家乡的改革与发展,在这个平台上,莫子莹以她的人格魅力和智慧广交世界各地友人,为海外桂籍华人牵线搭桥,也为促进广西的发展奔走呼吁。
每年玉林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玉博会)期间,莫会长都会组织200人左右的海外桂籍客商团到玉林参会。让不少客商看到了广西发展的美好前景,纷纷把原驻地的家具、玩具厂等企业迁到玉林、梧州等地。
2003年,莫子莹接到玉林市统战部吕部长的电话,要成立玉林市海外联谊会,请香港同乡会发动该会理事及东盟各国有关人士加盟。虽然与吕部长素昧平生,但只要是家乡的事,她便觉得那就是责无旁贷的,为此,她连续数月,四处游说,除桂籍人士外,还想方设法动员香港各界人士参加。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把玉林的投资环境、旅游资源推介到香港杂志上广为宣传;广西的优质生猪又是她推介给新加坡广东同乡会会长,促成他到广西考察,以打通广西优质生猪对外的销售渠道。
……
宣传、推销、服务于广西,对于莫子莹这位广西世界商会主席来说,乐此不疲。
父亲的后半生,都在思念故土,而我今天所做的都是父亲所想的。
香港回归祖国13周年的时候,莫子莹以世界广西商会的名义,邀请了广西来宾市民族歌舞团赴香港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想不到的是,演出在香港引起轰动。演员们精湛的民族歌舞艺术,以及广西12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深深吸引了香港观众。
这对莫子莹的触动很大。她想,既然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我们不能走出去,让外界更多的了解我们的同时,也可以全方位的了解和吸取海外的文化元素?
为了使广西与香港有多元的文化交流,莫子莹开始考虑利用自己在香港演艺界的资源,与广西大学合作,建立西大艺术学院演艺中心,通过开展艺术教育,为广西培养一批今后可以走向全国、走出海外的影视艺术工作者。她带着这一想法找到西大艺术学院院长张晓农,双方一拍即合,都希望引入香港好的演艺文化和管理方式。
演艺教育中心挂牌成立后,莫子莹担纲副总监。用她的话说,“办教育就要办一流的。”该演艺中心的课程,完全按照香港演艺学院的标准设置,中心的设备以一个小型电视台来配备,并为学生提供了视听室、表演厅、舞蹈教室等所需的设施。如今的演艺中心,从培训演出到文化交流,早已是今非昔比。
这就是莫子莹式的成功与奉献。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莫子莹始终自信且自豪,她告诉我,广西物产丰富、旅游资源更是闻名中外,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异彩纷呈。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来,广西的发展有目共睹,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无论是祖国大江南北和海外的桂籍友人,都想抓住广西快速发展的机遇,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而我更希望成为两者的桥梁,这是我的幸运。
她还说,能为组织和发动世界广西商会成员为广西办点实事, 既是幸运也是福气,我很享受这种福气,更乐于投身其中。
说到这,她用充满深情的语调一字一顿地强调:父亲的后半生,都在思念故土,如果父亲还在,一定会为我今天的所作所为而自豪。因为,我所做的,都是父亲所想的。
坚强、刚毅和不屈于命运胁迫的性格,来自于父辈的影响。
莫子莹出生在香港,父亲是解放前国民党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12期,1947年从内地移居香港。
父亲深受孙中山先生“公心、诚心、博爱心”的影响,他也把这种精神言传身教给孩子们,上进、勤奋的品格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在兄弟姐妹们身上养成。在抗日战场上骁勇善战的父亲,也有着严谨的家规,家里来了叔叔伯伯,一旁端茶倒水的莫子莹总是规规矩矩,小时候的她听着大人们讲抗日打仗的故事,让她对父亲的形象几近崇拜。
而“我们的根在阳朔”,流露出父亲对家乡的眷恋,也让她对那陌生的家乡,有着了迷一样的想象与渴望。在父亲的影响下,从青年时期,她就追随父辈们,参与香港的广西同乡联谊活动,耳濡目染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直到上世纪80年代,她跟随父亲第一次踏上了情牵梦绕的故土——桂林。家乡甲天下的山水风光与朴素的民风乡情,让她更透彻地理解了父亲的思乡情绪,遗憾的是,父亲直到去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莫子莹有兄弟姐妹6人,军人出生的父亲,在香港既不善理财,打工又受不了气,渐渐地家里开始捉襟见肘,生存的困境向她的母亲和只有12岁的莫子莹压了过来。母亲是一位继承了中国优良传统的女性,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为了帮补家用,莫子莹从小学毕业后,就开始白天打工挣钱,晚上读夜校,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不但贴补了家用,还为自己争取到继续学习的费用和机会,就这样,她读完了中学和大专的课程,直到结婚、生了孩子后,她才暂时停止了打工生涯。
婚后,莫子莹本该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但生活似乎有意要磨练她的意志。在有了两个女儿之后,丈夫在一次车祸中急匆匆地走了,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生活的担子又一次向她重压过来。
像怨妇一样哭诉老天不公?自己命苦?这不是莫子莹的性格,而坚强、刚毅和不屈于命运的胁迫,让她再次外出打工,甚至曾有过一天打3份工的“辉煌”经历。那段打工经历,直到今天她还津津乐道:早上6点,从家里跑到尖沙咀的教堂做早餐,9点之前又要赶到电视台录配音,午饭之前再次赶回教堂做午饭,下午还有一份在香港政府的流动宣传车上,宣传“讲卫生、做文明香港人”的宣传员工作,虽然宣传时间只有15分钟,但一天3份工作的来回奔波,真够她应付的。不仅如此,为了省下坐车的钱,莫子莹在这些打工日子里,没日没夜的东奔西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奔走”。
1978年,莫子莹积攒下来一笔钱后,开始有了自己做老板的想法。有一次,看到有家服装公司要转让,她没有多想就立刻接手。虽然对服装一窍不通,但她却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于是,她请来裁剪高手做师傅,并告诉师傅自己对服装的审美见解,用她的思路,加上师傅的裁剪、缝制功夫,生意居然一天天红火起来,设计的旗袍款式,在选料、样式以及色彩的搭配上,都深受年轻女性的青睐。至今,莫子莹尤爱独具民族风格的旗袍服饰,而她的着装品味就是在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
别人都不敢做不熟悉的生意,可是,不做怎么能熟悉呢?
1982年,祖国大陆开始推进改革开放,各行各业都待开发和挖掘。这个时候,有朋友问莫子莹,你要不要去内地做点生意?
行呀。她说,可是做什么生意呢?
在朋友的指点下,她卖掉了香港的服装公司,来到深圳沙头角,在一个旅游公司老板的帮助下,算是在沙头角扎下了根,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来往于当地的相关部门跑巴士旅游批文。至此,她成为港商跨过罗湖桥来祖国大陆最早投资做生意的那一批人。
然而,批文跑下来了,莫子莹却因为老板的种种原因,白白赔上了自己的时间和钱财,但让她不爽的同时,一个“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想法却鼓起了她的斗志。虽对服装一窍不通,却做得风声水起,看不懂的旅游批文,却能成功拿下。她想,原来想要做一件事情,只要你用心了,真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有了这些成功经验,她又开始寻找下一个机会。有一次,她偶然在沙头角街上看到一个彩色冲印社要
转让,没有多想,也没有多的犹豫她立刻盘下了彩色冲印社。可是照片怎么冲印出来,需要什么样的药水,药水到哪里去采购等等,她又是一窍不通。后来有一天,在旅游车上,她与一个朋友聊起了刚刚盘下来的彩色冲印社,她的一概不知,让朋友为她的投资捏了一把汗。想不到俩人说的话,让车上的一位乘客接了过来,他说,“你可真敢做不熟悉的生意。”莫子莹却说“不做怎么熟悉呢。”他笑了,说“真服了你”。
后来,这名乘客话锋一转,说我认识一个朋友,就是专门做冲印药水生意的,要不要介绍给你呀?
莫子莹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这真是老天对我的眷顾呀。事后,她一再问那位乘客,为什么要帮我?他则脱口而出,我佩服你的勇气。
莫子莹的勇气当然可嘉,然而,在她身上还有一种真诚,正是这种真诚,让她在多个不熟悉的生意场上,都能在关键点上,如期得到“贵人”相助,这大概即是她的成功秘诀,也是做人的道理吧。
当然,莫子莹又成功了,而她把后来的成功归结为:“祖国的改革开放,是我事业发展的最大契机。”彩色冲印社火了,生意应接不暇,就连她本人也始料不及。不畏艰险,勇于挑战是莫子莹特有的性格。后来她又在珠三角等地扩大投资范围,涉及到的项目还包括商铺、餐厅、卡拉OK等行业。伴随着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之时,莫子莹想,祖国给了我如此的机遇与厚爱,现在有能力了,是时候回报祖国、回报社会了。
“我是广西的宣传员、推销员、服务员!”
从香港广西同乡会副主席,到世界广西商会主席,莫子莹对家乡的桑梓情愈发的情深意浓。 “我是广西的宣传员、推销员、服务员!”这是她在多个场合反复说过的话。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父辈的影响下,从16岁开始,莫子莹就是广西商会的参与者、联谊者,即便在忙于生计的那段时间里,她也是服务于家乡的有心人,直到孩子们长大成人,公司业务和生活都步入正轨,孩子们也不想再让妈妈如此劳累,在孩子们劝说下,她才从生意场上脱身出来,然而闲不住的她,却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宣传、推介广西和服务同乡会、商会的活动中。
2004年,同乡会接到一封来自广西昭平县的信,诉说该县山区学校五将镇仁德村小学因缺钱少物,教室十分破旧,请求同乡会给予4万元的资助用于修建新教室。莫子莹接信后,立即带领有关人员从香港赶到昭平县五将镇仁德村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当看到师生们在摇摇欲坠的教室里上课时,心里既难过又焦急,当即承诺给予8万元的资助。回到香港后,又立刻多方奔走,四处动员,把看到的实际情况,一一告诉热心的公益人士,终于筹齐善款,为昭平县解决了修建新教学楼的资金困难。
后来她多次发动同乡会理事和会员捐助广西各地特困生近千人,为阳朔县龙尾瑶族小学送去电脑等学习用品;并为贺州资助当地五保村的建设。
在广西贫困地区的教育帮扶中,莫子莹并不满足经济和物资上的帮助,她考虑的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闭塞的教育问题。为此,她多方奔走,千方百计地促成蒙山贫困地区中学与香港中学的长期交流与合作。
为了整合海外桂籍华商的力量,极具影响力的商会主席莫子莹把世界广西商会总部设在香港,而商会会员遍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南非及中国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是密切祖国大陆与东南亚等地联系的枢纽,能够更好地宣传和推广家乡的改革与发展,在这个平台上,莫子莹以她的人格魅力和智慧广交世界各地友人,为海外桂籍华人牵线搭桥,也为促进广西的发展奔走呼吁。
每年玉林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玉博会)期间,莫会长都会组织200人左右的海外桂籍客商团到玉林参会。让不少客商看到了广西发展的美好前景,纷纷把原驻地的家具、玩具厂等企业迁到玉林、梧州等地。
2003年,莫子莹接到玉林市统战部吕部长的电话,要成立玉林市海外联谊会,请香港同乡会发动该会理事及东盟各国有关人士加盟。虽然与吕部长素昧平生,但只要是家乡的事,她便觉得那就是责无旁贷的,为此,她连续数月,四处游说,除桂籍人士外,还想方设法动员香港各界人士参加。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把玉林的投资环境、旅游资源推介到香港杂志上广为宣传;广西的优质生猪又是她推介给新加坡广东同乡会会长,促成他到广西考察,以打通广西优质生猪对外的销售渠道。
……
宣传、推销、服务于广西,对于莫子莹这位广西世界商会主席来说,乐此不疲。
父亲的后半生,都在思念故土,而我今天所做的都是父亲所想的。
香港回归祖国13周年的时候,莫子莹以世界广西商会的名义,邀请了广西来宾市民族歌舞团赴香港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想不到的是,演出在香港引起轰动。演员们精湛的民族歌舞艺术,以及广西12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深深吸引了香港观众。
这对莫子莹的触动很大。她想,既然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我们不能走出去,让外界更多的了解我们的同时,也可以全方位的了解和吸取海外的文化元素?
为了使广西与香港有多元的文化交流,莫子莹开始考虑利用自己在香港演艺界的资源,与广西大学合作,建立西大艺术学院演艺中心,通过开展艺术教育,为广西培养一批今后可以走向全国、走出海外的影视艺术工作者。她带着这一想法找到西大艺术学院院长张晓农,双方一拍即合,都希望引入香港好的演艺文化和管理方式。
演艺教育中心挂牌成立后,莫子莹担纲副总监。用她的话说,“办教育就要办一流的。”该演艺中心的课程,完全按照香港演艺学院的标准设置,中心的设备以一个小型电视台来配备,并为学生提供了视听室、表演厅、舞蹈教室等所需的设施。如今的演艺中心,从培训演出到文化交流,早已是今非昔比。
这就是莫子莹式的成功与奉献。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莫子莹始终自信且自豪,她告诉我,广西物产丰富、旅游资源更是闻名中外,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异彩纷呈。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来,广西的发展有目共睹,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无论是祖国大江南北和海外的桂籍友人,都想抓住广西快速发展的机遇,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而我更希望成为两者的桥梁,这是我的幸运。
她还说,能为组织和发动世界广西商会成员为广西办点实事, 既是幸运也是福气,我很享受这种福气,更乐于投身其中。
说到这,她用充满深情的语调一字一顿地强调:父亲的后半生,都在思念故土,如果父亲还在,一定会为我今天的所作所为而自豪。因为,我所做的,都是父亲所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