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四导”法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y198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中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学好高中数学不仅有利于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三先四导”法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反映设置各种综合教学方法。本文主要探析高中教学的现状以及探讨如何在高中数学中有效的运用“三先四导”法,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 “三先四导”法 应用探究
  高中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何改革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成为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1.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厌恶学习数学课程
  学生普遍认为高中数学的学习枯燥,因为在高中学生的眼里,数学课就是把老师要求记的公式死记硬背下来,有时候甚至完全不知道背的内容的意思,无法将学到的公式运用到解题过程中。在大多数高中生的眼里,学习数学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没有领悟到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中的重要作用。高中老师在教学中忽视课堂互动,只是“满堂灌”,没有有意识的将课本的知识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讲解习题反映给学生,学生所能体会到的只是干巴巴的公式,无法真正的理解数学课程所传达的思想,也没能从学习数学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课程研究能力比较差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靠自己简单直白的说教,这种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不能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理解课本知识,仅学会记公式和模板。这样,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甚至渐渐地对数学课产生厌倦。再者,老师也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知识基础的扎实程度为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缺乏与学生互动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还是主要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不是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学习,和学生一起学习并进行情感的交流;也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并不能在教师的教学中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除此之外,高中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是很成熟,他们的学习方式还比较侧重于兴趣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的对学生进行保守式的教学,不仅不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对于高中生的教学设计的不合理,也是引起高中数学教学出现困境的因素之一。最后,在高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的课程研究能力薄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按照学生的具体需求来设置课程的学习,而是盲目的模范网上精品课程教学。这样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但是不利于教师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二、“三先四导”法在高中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有人称“得数学者得天下”,这足以看出数学成绩在学生学习成绩中地位。作为老师,他们绞尽脑汁想让学生把数学学好。但是实际的教学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并不能使每个学生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来探讨其中的一种模式——“三先四导”教学法。
  “三先思导”教学法是高中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颇受高中数学教师的欢迎。
  “三先”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讲授知识之前,学生要先自主学习,教师在教授例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动手解题,教师在总结课堂知识之前要让学生先回忆课堂知识,自己动手归纳总结。“四导”指的是,教师要采用四种指导方式,即导读、导议、导练和引导学生发现的模式。
  导读中,高中数学教师先要启发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老师启发的基础上,学会自己阅读,在自习的基础上,向老师反映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疑惑,老师通过学生的反馈,让学生通过做练习和讲解习题,对习题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这一课堂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导议中,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立一定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一定的习题的训练和总结,对这一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导练法中,高中数学老师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有一定的习题训练,反思习题和相互讨论,总结出相关类型的题目的解题方法。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中,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主动提问。
  三、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运用“三先思导”教学法
  1.高中数学教师在运用“三先思导”教学法时,要有积极性和一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热情的心。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高中数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教学的过程中,不免有学生有厌烦的情绪,作为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来感染学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耐心的回答学生的疑问,耐心的给学生讲解,增强学生不怕困难的勇气,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有一颗热爱教育行业和热爱教学的心,在运用“三先”教学法时,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的问题的能力。
  2.高中数学老师在运用“三先思导”教学法时,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课堂反映,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在“三先思导”教学法中,教师要采用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解答、讨论、总结等环节,这些环节是一一嵌套的,要使得整个教学环节更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中数学教师要遵守科学原则,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设问环节,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不能提出超越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这样会打击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不能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这样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也要注意问题的连贯性,在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给予帮助和引导。
  【参考文献】
  [1] 兰声波、宋远富. “三先思导”教学法的建构与实践[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 赵艳红. 试析高中数学中的困境生教学[N]. 学周报,2013(06).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发现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仍不如人意,与普通教育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多年来聋教育现实存在着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问题,听人教师看不懂聋生的手语,聋生看不懂听人教师的手语,这直接影响着聋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聋校,要想实现高效教学,进一步实现信息无障碍沟通,必须提高师生手语沟通与交往的有效性。下面,
2011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与合作者。”“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依据“活动单”精心组织“活动”,是一种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新教学模式。自从实践“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来,我们的课堂精彩不断: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变得更积极、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燃烧
导学案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案。所谓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是教师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立足学情,编制导学案,来实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则以导学案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出思想品德导学案的作用呢?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思品导学案与课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成了普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
【内容摘要】新课标中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为此,笔者从自己的实践工作中出发,谈谈自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 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学模式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物理教学作为一门实践型学科,更是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其实践潜能。且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的《物理课
Q2:If you were the writer, would you choose the same three theme parks as the writer did? If not, can you recommend or design another one?  为了降低学生对语言输出的难度,教师可以给持不同观点的双方搭建了充足的语言支架:  Agreement:  I think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许多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是因为历史课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脱离人文教育的精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在体系建构上已改变了以往高中历史课程按照编年体编排的形式,整合成了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三大模块。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目的在于为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为中学生正确认识社
阅读教学是教与学双方围绕文本开展的教学互动活动。可从笔者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析”得过深,学生“动”得过少的现象,“互动”变成了“单动”,学生阅读文本过于浅表化、粗略化,精彩的课堂也因之少之又少。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哪里?  笔者尝试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罗列十种文本细读的方法,或许能破解学生的细读入门问题。  一、替换法  对初中
在现在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谓呕心沥血:每次作文,要篇篇见红,要有眉批、旁批、总批,要划出错别字,修改病句,还要看文章立意、布局谋篇……无奈之下,教师只得夜以继日,挑灯夜战;而在学堂的另一边,却是怨声载道、叫苦不迭——学生们越来越畏惧起来,越来越不会写作文。教师的心血,换来了学生的语句不通,错字百出等一系列“惨不忍睹”的现状。事实告诉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已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内容摘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特别是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采用的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分析替换学生自身得到的阅读感受,这种方式之下导致学生既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同时也导致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不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适当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去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当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主体感受 教学设计 阅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