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论文从历史、文化、政治等多元因素探究大庆版画群体的确立、生产机制及潜在的文化逻辑,探究大庆版画的历史生成形态及蕴含的文化精神、美学思想及大庆经验,进而探寻大庆版画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庆版画 地方性知识 大庆经验
黑龙江所在区域负载了新中国的农业、工业、林业、石油的想象,大庆版画就是孕油而生的,显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正如宋源文先生所说“要像许多乡土艺术散发着泥土味一样,表现油田生活的作品也应充溢着油腥味。”大庆版画也是随时代而变,大庆的版画家们思考他们所经历和看到的东西,走出画室,采取行动,去构建大庆的文化世界,生成了大庆经验。
一、大庆版画的确立与历史成因
大庆工业版画群体以工业为创作题材,以大庆油田的风土人情为主。从1986年至2019年间,大庆工业版画群体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展览奖项。而它的开端主要是以1986年6月由晁楣、范垂宇举办的为期一年的大庆版画创作班的成立为起点,大庆市政府从基层选拔、抽调有一定基础的创作人员骨干46人。其中,有6人是曾经在职从中央美院版画大专班毕业,另有十人左右的创作人员是曾经参与过1971年的版画创作班和群众艺术馆的在职创作员,剩下的则是各基层单位工会宣传干事、厂矿员工、学校教师等第一次进行版画创作的作者。共创作139幅作品,从中挑选出93幅作品,1987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国内主要报刊媒体都做了报导,在美术届引起了很大反响。1989年大庆版画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入选10件作品,两件作品获铜奖。由于大多数创作者是地方非专业人员,大庆工业版画群体的发展过程令许多人惊异,这种地方性业余美术普及是其成因。
1964年秋,石油部着手在北京举办“大庆展览”为开端,从全国各油田调入美术工作者,共由15位作者组成创作组,创作出一系列套色木刻作品。文革时期一批全国著名艺术家来大庆体验生活搞创作,其中有晁楣、宋源文、侯一民、沈尧伊、赵宗藻等艺术家在这里创作出許多优秀作品。这一时期也带动了大庆许多基层艺术家的学习和创作,为后来大庆版画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1年3月在大庆举办版画创作班,有十余位作者参加,集体完成套色木刻《大庆在前进》组画,发表在1972年《连环画报》。1971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业学大庆》。工业学大庆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模式被宣传、学习、复制的同时,也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从政治意义上来说,这个时期的文艺创作并不简单是审美的问题,而是坚定的立场和态度的问题。当时的版画创作反映了大庆工业的现实生活,加以美化、简化、理想化。也“将大庆精神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革命精神、求实精神、献身精神。”{1}其中为代表的是1971年晁楣先生创作的系列版画《第一口井组画》。这个时期黑龙江省优秀版画家也参与大庆工业题材创作,他们的版画也都成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大庆工业版画开始发展。之后的85新潮艺术运动给当时在大庆的潜在创作者们很大的冲击,西方当代绘画的图形影响了创作者们从苏联的绘画体系转向西方,在西方绘画中寻找灵感和艺术形式,把立体派抽象的东西加以具象,来创作表现大庆工业题材的版画。从此,大庆工业版画创作突破了传统观念,开始了新的发展并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大庆版画而言,生活环境对创作者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生活的积累,本地基层作者对炼油厂比较熟悉。在创作时,作者首先在基层收集素材,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大家普遍用速写深入生活,转化成创作稿时加以概括提炼。每一张画稿都会通过晁楣先生指导创作思想,在尊重作者意愿的前提下,严格斟酌经营画面位置,组织画面构图,最后开始制版。作者们以群众艺术馆为根据地开展创作。在版画班内,大家以互相学习为主。这些作者与现在接受学院式教育的学生不同,他们虽然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但是多年的生活积累与阅历使作者们并没有局限于在“应该怎么做”上,在了解到版画的主板和色板与肌理后,大家在印制上各有各的方法,无论对错,有能力进行创作的人员也会帮助第一次进行创作的作者,最后作品呈现出来都有各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
二、领军人物与大庆版画的生产机制的确立
1990年成立大庆版画院,院长范垂宇将大庆版画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业余向专业发展。1990年到1997年曾先后由版画院选送二十多人次到中央美院、中国美院进修。通过学习改变了观念,增加了修养和创作能力。同时大庆工业版画艺术群体也以画院为根据地继续开展创作。同时期的其他地区也有不少地方性的艺术群体形成,模式都大同小异,有领头人的带领和画院与群艺馆的支撑,至于后期发展的程度往往依赖于地方性体制。
据统计1986年的大庆版画创作班有六十人左右的创作员,其中骨干有46人,陈彦龙便是这46人之一,1985年调入大庆工作,从1986年在版画创作班的开始创作版画《宿地》中不难看出,作者起初对版画印制的不熟练和工业题材的不了解,在不断的实践摸索对油田的生活的认知,作品逐渐趋向于成熟,1989年作品《极地·管道》获第一届中国工业版画展银奖,1990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版画大展获创作奖。1991年版画作品《初夏》入选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美展并获省展一等奖。陈彦龙从1986年版画创作班开始不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奠定了版画创作的基础,1991年调入画院开始了专业创作,同年经过选拔到中央美院版画系进修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学习后基础更加扎实,不论是创作意识还是思想性都更加成熟,1992年毕业,1993年《晨的萌动》获第三届中国工业版画展金奖,1994年《银色世界》获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银牌奖,1997年再次进修时,接受了很多更具有观念性的创作理念,从丹尼尔贝尔的理念得到了启发开始了苞米系列的创作。1986年版画班结束后,陆陆续续加入群体开始版画生涯并有一定成就的创作者不在少数,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除了自己的自主学习以外,有群体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吸收新鲜血液,使创作者们互相影响。 三、地方经验与知识的下移
85新潮使创作者们打开了视野,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版画表现形式,画面也更加具有当代性,这是当时社会环境使大庆工业版画创作群体开拓了美的概念,营造了美的环境1986年的版画班给了创作者们一个学习和共同成长的机会,营造了学习的氛围,一开始以群众艺术馆为根据地开展创作,1990年建立版畫院后,则以画院为根据地开展创作,这为基层创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虽然大庆工业版画群体的创作是反映工业题材,但这也是一个探究自我的过程,通过创作版画开始认识自我这样的一个人生哲理命题,带给了创作者们启发。
同时这些也是当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在面向大众时,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我认为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初期的时候,对思维的培养比对技术的培养重要,更不用说面向的人群是水平不一的大众。所以当我们对大众的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变,使大众面对更多关于美的概念,设计的概念,使环境再影响大众的审美和创作思维,而非强制介入教育体系,这样的方法更加的普及化。途径可以利用社会基层的非盈利性机构形成据点,专业的像地方的群众艺术馆和画院,非专业的像地方的社区、老年大学等。
在面向社会大众时,每个人的背景和社会经历都有差别,也成就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区别于学院派的学生,社会大众比较学校的学生多了许多生活阅历。当我们尝试使其处于一个类似于美院的环境下:陶冶并拓展他们的艺术思维,感受到更多可以表现的形式和方法,给予大众更多的可能性,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如果他们又愿意尝试把感受到的艺术,用设计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与自己的专业相融合,这或许是一个可以促进大众在各自领域下表达多样性和艺术理念的途径。使其在在自己的领域上向新的方向更进一步。
“可说,在大庆的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进程中,实际上是发现地理的大庆,建设工业的大庆,塑造精神的大庆,建构文化的大庆。而版画家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发现新的大庆和诠释大庆精神。如果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庆版画表现为建设激情;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现是是日常的诗意;那么新世纪以来是大庆版画家对工具理性和生态的反思。”{2}大庆汇聚了多种历史、文化因素生成的了区域文化实体,大庆版画在生成的过程中,演绎着多声部的合唱,凸显出区域文化优势,确立了地方性文化自觉,进而强化了地方性的文化认同。
注释:
{1}参见中共大庆市党委史研究室编.工业学大庆文献辑录及史料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6页。
{2}王士军.大庆版画的形成与演变[J].美术,2019(5).
关键词:大庆版画 地方性知识 大庆经验
黑龙江所在区域负载了新中国的农业、工业、林业、石油的想象,大庆版画就是孕油而生的,显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正如宋源文先生所说“要像许多乡土艺术散发着泥土味一样,表现油田生活的作品也应充溢着油腥味。”大庆版画也是随时代而变,大庆的版画家们思考他们所经历和看到的东西,走出画室,采取行动,去构建大庆的文化世界,生成了大庆经验。
一、大庆版画的确立与历史成因
大庆工业版画群体以工业为创作题材,以大庆油田的风土人情为主。从1986年至2019年间,大庆工业版画群体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展览奖项。而它的开端主要是以1986年6月由晁楣、范垂宇举办的为期一年的大庆版画创作班的成立为起点,大庆市政府从基层选拔、抽调有一定基础的创作人员骨干46人。其中,有6人是曾经在职从中央美院版画大专班毕业,另有十人左右的创作人员是曾经参与过1971年的版画创作班和群众艺术馆的在职创作员,剩下的则是各基层单位工会宣传干事、厂矿员工、学校教师等第一次进行版画创作的作者。共创作139幅作品,从中挑选出93幅作品,1987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国内主要报刊媒体都做了报导,在美术届引起了很大反响。1989年大庆版画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入选10件作品,两件作品获铜奖。由于大多数创作者是地方非专业人员,大庆工业版画群体的发展过程令许多人惊异,这种地方性业余美术普及是其成因。
1964年秋,石油部着手在北京举办“大庆展览”为开端,从全国各油田调入美术工作者,共由15位作者组成创作组,创作出一系列套色木刻作品。文革时期一批全国著名艺术家来大庆体验生活搞创作,其中有晁楣、宋源文、侯一民、沈尧伊、赵宗藻等艺术家在这里创作出許多优秀作品。这一时期也带动了大庆许多基层艺术家的学习和创作,为后来大庆版画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1年3月在大庆举办版画创作班,有十余位作者参加,集体完成套色木刻《大庆在前进》组画,发表在1972年《连环画报》。1971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业学大庆》。工业学大庆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模式被宣传、学习、复制的同时,也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从政治意义上来说,这个时期的文艺创作并不简单是审美的问题,而是坚定的立场和态度的问题。当时的版画创作反映了大庆工业的现实生活,加以美化、简化、理想化。也“将大庆精神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革命精神、求实精神、献身精神。”{1}其中为代表的是1971年晁楣先生创作的系列版画《第一口井组画》。这个时期黑龙江省优秀版画家也参与大庆工业题材创作,他们的版画也都成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大庆工业版画开始发展。之后的85新潮艺术运动给当时在大庆的潜在创作者们很大的冲击,西方当代绘画的图形影响了创作者们从苏联的绘画体系转向西方,在西方绘画中寻找灵感和艺术形式,把立体派抽象的东西加以具象,来创作表现大庆工业题材的版画。从此,大庆工业版画创作突破了传统观念,开始了新的发展并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大庆版画而言,生活环境对创作者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生活的积累,本地基层作者对炼油厂比较熟悉。在创作时,作者首先在基层收集素材,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大家普遍用速写深入生活,转化成创作稿时加以概括提炼。每一张画稿都会通过晁楣先生指导创作思想,在尊重作者意愿的前提下,严格斟酌经营画面位置,组织画面构图,最后开始制版。作者们以群众艺术馆为根据地开展创作。在版画班内,大家以互相学习为主。这些作者与现在接受学院式教育的学生不同,他们虽然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但是多年的生活积累与阅历使作者们并没有局限于在“应该怎么做”上,在了解到版画的主板和色板与肌理后,大家在印制上各有各的方法,无论对错,有能力进行创作的人员也会帮助第一次进行创作的作者,最后作品呈现出来都有各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
二、领军人物与大庆版画的生产机制的确立
1990年成立大庆版画院,院长范垂宇将大庆版画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业余向专业发展。1990年到1997年曾先后由版画院选送二十多人次到中央美院、中国美院进修。通过学习改变了观念,增加了修养和创作能力。同时大庆工业版画艺术群体也以画院为根据地继续开展创作。同时期的其他地区也有不少地方性的艺术群体形成,模式都大同小异,有领头人的带领和画院与群艺馆的支撑,至于后期发展的程度往往依赖于地方性体制。
据统计1986年的大庆版画创作班有六十人左右的创作员,其中骨干有46人,陈彦龙便是这46人之一,1985年调入大庆工作,从1986年在版画创作班的开始创作版画《宿地》中不难看出,作者起初对版画印制的不熟练和工业题材的不了解,在不断的实践摸索对油田的生活的认知,作品逐渐趋向于成熟,1989年作品《极地·管道》获第一届中国工业版画展银奖,1990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版画大展获创作奖。1991年版画作品《初夏》入选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美展并获省展一等奖。陈彦龙从1986年版画创作班开始不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奠定了版画创作的基础,1991年调入画院开始了专业创作,同年经过选拔到中央美院版画系进修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学习后基础更加扎实,不论是创作意识还是思想性都更加成熟,1992年毕业,1993年《晨的萌动》获第三届中国工业版画展金奖,1994年《银色世界》获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银牌奖,1997年再次进修时,接受了很多更具有观念性的创作理念,从丹尼尔贝尔的理念得到了启发开始了苞米系列的创作。1986年版画班结束后,陆陆续续加入群体开始版画生涯并有一定成就的创作者不在少数,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除了自己的自主学习以外,有群体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吸收新鲜血液,使创作者们互相影响。 三、地方经验与知识的下移
85新潮使创作者们打开了视野,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版画表现形式,画面也更加具有当代性,这是当时社会环境使大庆工业版画创作群体开拓了美的概念,营造了美的环境1986年的版画班给了创作者们一个学习和共同成长的机会,营造了学习的氛围,一开始以群众艺术馆为根据地开展创作,1990年建立版畫院后,则以画院为根据地开展创作,这为基层创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虽然大庆工业版画群体的创作是反映工业题材,但这也是一个探究自我的过程,通过创作版画开始认识自我这样的一个人生哲理命题,带给了创作者们启发。
同时这些也是当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在面向大众时,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我认为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初期的时候,对思维的培养比对技术的培养重要,更不用说面向的人群是水平不一的大众。所以当我们对大众的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变,使大众面对更多关于美的概念,设计的概念,使环境再影响大众的审美和创作思维,而非强制介入教育体系,这样的方法更加的普及化。途径可以利用社会基层的非盈利性机构形成据点,专业的像地方的群众艺术馆和画院,非专业的像地方的社区、老年大学等。
在面向社会大众时,每个人的背景和社会经历都有差别,也成就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区别于学院派的学生,社会大众比较学校的学生多了许多生活阅历。当我们尝试使其处于一个类似于美院的环境下:陶冶并拓展他们的艺术思维,感受到更多可以表现的形式和方法,给予大众更多的可能性,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如果他们又愿意尝试把感受到的艺术,用设计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与自己的专业相融合,这或许是一个可以促进大众在各自领域下表达多样性和艺术理念的途径。使其在在自己的领域上向新的方向更进一步。
“可说,在大庆的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进程中,实际上是发现地理的大庆,建设工业的大庆,塑造精神的大庆,建构文化的大庆。而版画家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发现新的大庆和诠释大庆精神。如果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庆版画表现为建设激情;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现是是日常的诗意;那么新世纪以来是大庆版画家对工具理性和生态的反思。”{2}大庆汇聚了多种历史、文化因素生成的了区域文化实体,大庆版画在生成的过程中,演绎着多声部的合唱,凸显出区域文化优势,确立了地方性文化自觉,进而强化了地方性的文化认同。
注释:
{1}参见中共大庆市党委史研究室编.工业学大庆文献辑录及史料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6页。
{2}王士军.大庆版画的形成与演变[J].美术,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