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地方性知识的大庆版画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__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论文从历史、文化、政治等多元因素探究大庆版画群体的确立、生产机制及潜在的文化逻辑,探究大庆版画的历史生成形态及蕴含的文化精神、美学思想及大庆经验,进而探寻大庆版画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庆版画 地方性知识 大庆经验
   黑龙江所在区域负载了新中国的农业、工业、林业、石油的想象,大庆版画就是孕油而生的,显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正如宋源文先生所说“要像许多乡土艺术散发着泥土味一样,表现油田生活的作品也应充溢着油腥味。”大庆版画也是随时代而变,大庆的版画家们思考他们所经历和看到的东西,走出画室,采取行动,去构建大庆的文化世界,生成了大庆经验。
  一、大庆版画的确立与历史成因
  大庆工业版画群体以工业为创作题材,以大庆油田的风土人情为主。从1986年至2019年间,大庆工业版画群体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展览奖项。而它的开端主要是以1986年6月由晁楣、范垂宇举办的为期一年的大庆版画创作班的成立为起点,大庆市政府从基层选拔、抽调有一定基础的创作人员骨干46人。其中,有6人是曾经在职从中央美院版画大专班毕业,另有十人左右的创作人员是曾经参与过1971年的版画创作班和群众艺术馆的在职创作员,剩下的则是各基层单位工会宣传干事、厂矿员工、学校教师等第一次进行版画创作的作者。共创作139幅作品,从中挑选出93幅作品,1987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国内主要报刊媒体都做了报导,在美术届引起了很大反响。1989年大庆版画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入选10件作品,两件作品获铜奖。由于大多数创作者是地方非专业人员,大庆工业版画群体的发展过程令许多人惊异,这种地方性业余美术普及是其成因。
  1964年秋,石油部着手在北京举办“大庆展览”为开端,从全国各油田调入美术工作者,共由15位作者组成创作组,创作出一系列套色木刻作品。文革时期一批全国著名艺术家来大庆体验生活搞创作,其中有晁楣、宋源文、侯一民、沈尧伊、赵宗藻等艺术家在这里创作出許多优秀作品。这一时期也带动了大庆许多基层艺术家的学习和创作,为后来大庆版画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1年3月在大庆举办版画创作班,有十余位作者参加,集体完成套色木刻《大庆在前进》组画,发表在1972年《连环画报》。1971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业学大庆》。工业学大庆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模式被宣传、学习、复制的同时,也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从政治意义上来说,这个时期的文艺创作并不简单是审美的问题,而是坚定的立场和态度的问题。当时的版画创作反映了大庆工业的现实生活,加以美化、简化、理想化。也“将大庆精神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革命精神、求实精神、献身精神。”{1}其中为代表的是1971年晁楣先生创作的系列版画《第一口井组画》。这个时期黑龙江省优秀版画家也参与大庆工业题材创作,他们的版画也都成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大庆工业版画开始发展。之后的85新潮艺术运动给当时在大庆的潜在创作者们很大的冲击,西方当代绘画的图形影响了创作者们从苏联的绘画体系转向西方,在西方绘画中寻找灵感和艺术形式,把立体派抽象的东西加以具象,来创作表现大庆工业题材的版画。从此,大庆工业版画创作突破了传统观念,开始了新的发展并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大庆版画而言,生活环境对创作者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生活的积累,本地基层作者对炼油厂比较熟悉。在创作时,作者首先在基层收集素材,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大家普遍用速写深入生活,转化成创作稿时加以概括提炼。每一张画稿都会通过晁楣先生指导创作思想,在尊重作者意愿的前提下,严格斟酌经营画面位置,组织画面构图,最后开始制版。作者们以群众艺术馆为根据地开展创作。在版画班内,大家以互相学习为主。这些作者与现在接受学院式教育的学生不同,他们虽然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但是多年的生活积累与阅历使作者们并没有局限于在“应该怎么做”上,在了解到版画的主板和色板与肌理后,大家在印制上各有各的方法,无论对错,有能力进行创作的人员也会帮助第一次进行创作的作者,最后作品呈现出来都有各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
  二、领军人物与大庆版画的生产机制的确立
  1990年成立大庆版画院,院长范垂宇将大庆版画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业余向专业发展。1990年到1997年曾先后由版画院选送二十多人次到中央美院、中国美院进修。通过学习改变了观念,增加了修养和创作能力。同时大庆工业版画艺术群体也以画院为根据地继续开展创作。同时期的其他地区也有不少地方性的艺术群体形成,模式都大同小异,有领头人的带领和画院与群艺馆的支撑,至于后期发展的程度往往依赖于地方性体制。
  据统计1986年的大庆版画创作班有六十人左右的创作员,其中骨干有46人,陈彦龙便是这46人之一,1985年调入大庆工作,从1986年在版画创作班的开始创作版画《宿地》中不难看出,作者起初对版画印制的不熟练和工业题材的不了解,在不断的实践摸索对油田的生活的认知,作品逐渐趋向于成熟,1989年作品《极地·管道》获第一届中国工业版画展银奖,1990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版画大展获创作奖。1991年版画作品《初夏》入选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美展并获省展一等奖。陈彦龙从1986年版画创作班开始不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奠定了版画创作的基础,1991年调入画院开始了专业创作,同年经过选拔到中央美院版画系进修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学习后基础更加扎实,不论是创作意识还是思想性都更加成熟,1992年毕业,1993年《晨的萌动》获第三届中国工业版画展金奖,1994年《银色世界》获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银牌奖,1997年再次进修时,接受了很多更具有观念性的创作理念,从丹尼尔贝尔的理念得到了启发开始了苞米系列的创作。1986年版画班结束后,陆陆续续加入群体开始版画生涯并有一定成就的创作者不在少数,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除了自己的自主学习以外,有群体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吸收新鲜血液,使创作者们互相影响。   三、地方经验与知识的下移
  85新潮使创作者们打开了视野,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版画表现形式,画面也更加具有当代性,这是当时社会环境使大庆工业版画创作群体开拓了美的概念,营造了美的环境1986年的版画班给了创作者们一个学习和共同成长的机会,营造了学习的氛围,一开始以群众艺术馆为根据地开展创作,1990年建立版畫院后,则以画院为根据地开展创作,这为基层创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虽然大庆工业版画群体的创作是反映工业题材,但这也是一个探究自我的过程,通过创作版画开始认识自我这样的一个人生哲理命题,带给了创作者们启发。
  同时这些也是当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在面向大众时,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我认为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初期的时候,对思维的培养比对技术的培养重要,更不用说面向的人群是水平不一的大众。所以当我们对大众的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变,使大众面对更多关于美的概念,设计的概念,使环境再影响大众的审美和创作思维,而非强制介入教育体系,这样的方法更加的普及化。途径可以利用社会基层的非盈利性机构形成据点,专业的像地方的群众艺术馆和画院,非专业的像地方的社区、老年大学等。
  在面向社会大众时,每个人的背景和社会经历都有差别,也成就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区别于学院派的学生,社会大众比较学校的学生多了许多生活阅历。当我们尝试使其处于一个类似于美院的环境下:陶冶并拓展他们的艺术思维,感受到更多可以表现的形式和方法,给予大众更多的可能性,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如果他们又愿意尝试把感受到的艺术,用设计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与自己的专业相融合,这或许是一个可以促进大众在各自领域下表达多样性和艺术理念的途径。使其在在自己的领域上向新的方向更进一步。
  “可说,在大庆的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进程中,实际上是发现地理的大庆,建设工业的大庆,塑造精神的大庆,建构文化的大庆。而版画家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发现新的大庆和诠释大庆精神。如果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庆版画表现为建设激情;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现是是日常的诗意;那么新世纪以来是大庆版画家对工具理性和生态的反思。”{2}大庆汇聚了多种历史、文化因素生成的了区域文化实体,大庆版画在生成的过程中,演绎着多声部的合唱,凸显出区域文化优势,确立了地方性文化自觉,进而强化了地方性的文化认同。
  注释:
  {1}参见中共大庆市党委史研究室编.工业学大庆文献辑录及史料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6页。
  {2}王士军.大庆版画的形成与演变[J].美术,2019(5).
其他文献
摘 要:影像艺术家白南准常以听觉音乐与视觉图像的结合融入艺术作品,早期行为艺术深受前卫行为音乐影响,多“偶发”属性。本文主要聚焦白南准早期行为音乐艺术作品《头之禅》《随机进入》与《口听音乐》,将其中音乐系统的语言文本解构,就其中行为音乐艺术的艺术视觉时空场域、可视音乐符号形象和视听心理感知三者重组的关系,以此探析白南准早期行为音乐艺术的沉浸式、参与性的视听新体验为后期白南准影像艺术的影响。  关键
期刊
[摘要]中国现代以来的艺理,呈现为艺术-文艺-美学并置、迭交、缠绕的迷宫之貌。进入这一迷宫有六条路径:一是对当下艺术学呈现的矛盾现象的梳理;二是看艺术观念在西方历史上的复杂演变;三是看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以及中亚和北非等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中艺理的呈现与西方艺理不同的面貌;四是从中国古代以文为核心的艺术体系看与现代艺理的不同;五是中西艺理在中国现代的互动产生了以文艺为总名的艺术体系;六是
期刊
摘 要:钢琴艺术指导,它不仅要求演奏者能拥有醇熟的演奏功底,还要能驾驭作品的文化能力和协作意识,与伴奏对象一起走入相互映衬的作品佳境。由此说来,就要求钢琴伴奏者在准确掌控作品全貌的前提下,还要去衬托、融入和推动、提升作品整体的艺术性。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时下舞台上所看到的一些钢琴伴奏表现,还是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演奏方式。这不仅让作品的品质大打折扣,还反映出作为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在诸多方面的不足。本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声乐的起源和发展,其次从多个方面具体分析声乐曲对我国传统及近现代器乐创作的实际影响,并探讨这些影响的不同方式及其形成的多种原因。最后以古典中吉他的民族化发展为例具体阐述古典吉他在演奏技巧、演奏作品和演奏教材方面的民族化表现,并做出总结。  关键词:声乐曲 器乐创作 实际影响 古典吉他民族化  一、声乐的起源与发展  杨荫浏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增加提到:“
期刊
中国戏剧史研究,以王国维为开端,吴梅、齐如山踵其后,并有开山之功。其后郑振铎、任中敏、孙楷第、钱南扬、王季思、董每戡、郑骞、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人均为一时之选,为中国戏剧史的研究作出了贡献。而大象出版社2017至2018年出版的《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以下简称《自选集》)丛书二辑21卷,涵盖了中国大陆、港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地共计26位学者的著述,其中一些海外学者的论文首次
期刊
摘 要: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所采用的“一字一音”记谱法一直是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重要的研究事项之一。在词调音乐的相关研究中,清代方成培所著的《香研居词尘》是较早涉及该领域的著作。其书中一则所提出的“一声叶一字非乐”的观点似乎与俗字谱的记谱法方式并不相符。文章试图以此为楔,通过对词调音乐的历史形成缘由的把握,再次梳理“一字一音”记谱法与文本的呈现关系。  关键词:《香研居词尘》 一字一音 词调音乐  
期刊
摘 要:《你好,之华》是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执导的首部中国电影,该片不仅延续了其一贯的诗意唯美风格,而且将日式美学元素因地制宜地融入到中国语境中。通过对這部作品的分析,我们能进一步总结出岩井俊二的电影艺术风格:他的电影往往以多样化的青春为主题,汲取了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用意蕴深远的情感表达、清新细腻的画面影像、浪漫舒缓的钢琴配乐来阐释其对于个体生命和成长本质的理解与期待。  关键词:岩井俊二 《
期刊
摘 要:谭盾是中国之于世界的一张音乐名片,他极富创新意识,其作品有着多元化的特征,形成了东西方的交融、民族与世界的相合、文化与文化的对位风格。本文从他的创新意识、多样的音乐形式、西方技术与东方意蕴的结合三个方面着手,来梳理他的创作。  关键词:谭盾 观念创新 多元形式 人文理念  谭盾作为中国在世界上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从观念、形式到内涵都体现出一种无法简单归纳的多解性,这得自于他内心的豁
期刊
摘 要: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传统电视节目的制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满足疫情期间电视受众对节目收视的需求,部分节目的生产制作方式也作出相应的调整。湖南卫视的《天天云时间》就是这种变革的实践探索。节目邀请多名艺人,通过“云录制”的形式展现节目内容。当然节目也存在题材局限等问题,无法进行户外拍摄,导致画面视觉效果单调等不足。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电视综艺节目 《天天云时间》 应对与创新  
期刊
张道一先生,山东人,出生于1932年11月,先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系主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等职。2005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颁发“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