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高速运转的今天,我们的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由于他们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很容易在各种冲突和挫折面前出现心理的困扰和障碍。面对中学生的种种心理困扰,班主任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心理咨询师,承担着心理疏导的重任。然而,不可否认,中学生心理疏导是一项非常艰巨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地实施心理疏导,就必须悉心掌握和灵活运用有关应对策略。
几年来,在班主任的实践工作中,我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预防、干预和矫正中学生各种心理障碍的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个别辅导:何必单恋一枝花
辉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南宁市城中村家庭,父母都只有小学文化。虽然他的成绩不出色,但他一直以来默默的努力仍深深地感染着我,我更希望早日读懂他那双如一池深不见底的潭水般忧郁的眼睛。2008年5月,我和孩子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中考作最后的冲刺,那天下了晚自习,我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准备就寝,忽然接到了辉的母亲打来的电话。那么晚了,莫非辉还没到家?我忐忑地接通电话,“你今天是不是骂我儿子了?”歇斯底里的喊叫劈头而来。我在脑子里迅速搜索今日与辉相关的记忆,但不甚了了。我一边努力平息电话那端的声嘶力竭,一边询问事情的缘由。原来,辉今晚放学回家后关起房门号啕大哭,那样的情景是母亲自养育他15年来从未遇到过的,可任凭父母如何询问,辉就是不肯说出发生何事。我能理解一位母亲的焦虑,我更能感受到如果不是发生了让他的世界坍塌的大事,他是决然不会这样失态恸哭的。
第二天,我和辉来到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我希望在简约温馨的氛围中开始我们的促膝之谈。辉红肿的眼睛,黯然的眼神,岿然不动的姿势,告诉我他并没有与我交流的打算。果不其然,无论我问什么,他除了摇头还是摇头,把我拒之冰冷的门外。陡然间,我灵机一动,突然想起前几天看过一本关于测谎仪的书,知道原来神奇的并不是测谎仪本身,真正神机妙算的是设计问题的人,于是打算用简单的提问法和辉交流。我告诉辉,“老师知道你现在不想说话,但老师真的很想帮助你,你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只需要点头或摇头,好吗?”辉的眼睛仍旧黯然地望着地面,头,很不情愿地点了点。“昨晚发生了一件对你而言很大的事,对吗?”“是在学校外面发生的吗?”“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了吗?”从辉的点头和摇头间我可以排除他在校外受到不良青年威胁的可能,看来事情是在学校内发生的,那就好办多了。我深信辉的眼睛不会对我说谎,在一步一步缩小问题的范围后,我终于摸清了事情的缘由。原来,辉一直暗恋邻班的女孩,也一直期待他有机会能得到女孩的青睐,直到昨晚亲见女孩已心有所属,才感到五雷轰顶。万念俱灰。
我微笑地看着辉,开始平静地跟他分享一个傻姑娘傻傻地暗恋一个男生的故事,过程很唯美,结局很残忍。那个傻姑娘就是读初中的我。听完我的故事,辉终于缓缓抬起头与我四目相对了,我清澈坦然的目光也在告诉他:“老师没有撒谎,暗恋异性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是我们应该在适宜的时间才能给这粒种子灌溉施肥,老师不希望你重蹈覆辙。”说完,我翻开一本书,将里面的一篇文章《何必单恋一枝花》放在他的面前。轻轻掩上门,我先离开了心理辅导室,我知道接下来辉需要的是时间和空间。
几天后,辉独自一人悄悄来到我的办公室,将书还给我,并向我深深地鞠了一个90度的躬,尽管我们没有说话,但看着他轻微上扬的嘴角,我知道,他的心里已真正放下。
《学记》中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的就是科学的情感疏导的教育方法。作为班主任,我们更要善于做这样的心理疏导,善于把我们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主观需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矫正与成长。
二、团体辅导:从此不与爱抗争
第一次触摸这篇文章—《从此不与爱抗争》时,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我的胸腔里蔓延,那种伤感、那种凄楚、那种难言的懊悔始终挥之不去。直到我将自己喷涌而出的情感酝酿成一篇题为《彼时,我们亦曾与爱抗争》的文章时,我才真正理清,原来这就是一个成年人对她曾经年少无知的叛逆的深深忏悔啊。作为经历青春阵痛期的过来人,我真心希望我的孩子们少走我当年情感的弯路,早日解决与父母的矛盾和成长中的困惑,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我相信此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肯定很需要有一个人能引导他们,正如当年迷茫的我一样。
当我真正走入孩子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惑和棘手的心理问题时,才发现情况早已迫在眉睫。孩子埋怨爸妈爱唠叨,跟不上时代潮流,专用旧思维管人,对自己束手束脚;爸爸妈妈也开始对孩子有着诸多不满:学习成绩没起色,动漫、日韩明星为什么有着如此大的吸引力,网络游戏为什么让孩子“全身心投入”,为什么孩子不愿和自己说话……父母亲和孩子之间心理上的差异和距离,引起了孩子种种的心理问题。诚然,这种心理现象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意味着他们的心理趋向成熟,开始学着独立思维,是在积极的社会化;消极的一面表现为他们开始有着强烈的摆脱长辈的思想影响的倾向,盲目的排斥父母的观点,满足自己寻求独立的心理需求,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使家庭关系紧张,得不到父母有益的关心和帮助,使得彼此的思想、感情差距越来越大。
于是我以“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学会与父母沟通”为主题,精心设计了一堂团体心理辅导课《从此不与爱抗争》,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感受父母的爱,真正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以达到更好地协调与父母关系的目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与父母发生的冲突中,自己也应负一定的责任,从而有利于更好地融洽家庭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采用了四种教学方法:
1 角色扮演法。来自日常生活的情景模拟加上生动自如的角色扮演,更能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两个情景剧《成长的烦恼》和《从此不与爱抗争》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反响,孩子们感性地回忆与父母的生活片断,第一次以“旁观者清”的角度,分析日常家庭矛盾,从自己和父母身上找原因,从客观和主观上找原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思考。
2 直观演示法。通过让学生阅读《做人难,做父母更难》和“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组图、教师配乐朗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播放采访学生家长的录像《一位母亲的心声》,从“爱的冲突”切换到感人的画面,让学生懂得除了与父母的不愉快之外,亲情始终陪伴着自己,让学生在感人的文字、视频、音乐声中升华情感,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从而真正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
3 活动探究法。在“走进父母,走进家庭”的环节中,一个女生说“我的家庭关系随着我的学习成绩而变化”。这一诙谐精辟的发言让师生们都会心一笑,之后课堂气氛甚为活跃。在“感悟父母,感 悟亲情”的环节,学生回忆并深情讲述在自己的记忆里父母最令他感动的一件事。孩子们都很动情,很多时候课堂里回荡的都是孩子们感动的啜泣声,几个孩子一度哽咽得无法言语。这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感受爱,那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人如果只知道享受爱,那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4 讨论归纳法。在“寻找与父母相处的良方”中,我让学生填一张表,回忆曾经的家庭矛盾和冲突,冷静思考遇到问题应该如何想如何做才能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孩子们在相互献计献策中,经过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升华,联系实际自我反思,对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这堂心理辅导课获得了2009年广西首届心理辅导课大赛一等奖,也让我越来越喜欢尝试用团体辅导课的方式来解决孩子们心理上共性的困惑。因为团体辅导的形式,他们有很大的参与性。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孩子们各抒己见,在互帮互助中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家庭矛盾,还享受到在助人中自助,在自助中助人的快乐。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让学生能正视现实,正视自己,缓解了来自家庭中的心理压力,在交流中亦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三、家庭辅导:抛物线和心电图的故事
“申老师,你们班的韬现在上课总是不看黑板,说他还嘴硬,真不知道他想干什么!”数学老师口中的韬是一个颇让我伤神的学生,他已经不止一次在课堂上与科任老师顶撞,他的言行举止与整个班级完全格格不入。那天气急败坏的我把他拎到了办公室,一顿失去理智的训斥后,我发现韬的脸上已是一阵青一阵紫,几秒钟后,办公室的上空回荡着一通更失去理智的咆哮:“我就是不想上数学课!我看到黑板上的抛物线就想到我妈临死前的心电图!我不想活了!”话音一落,我和韬都瘫坐在各自的椅子里。我是怎样一个不称职的班主任啊!学生家里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我竟然一无所知。为了弥补师生关系的这道裂痕,这次,我采取了家庭辅导的方式。
经过多次与韬的父亲、姑姑深入地交谈,我们明确了韬主要存在的问题。
内部情绪方面:由于母亲及奶奶在世时的溺爱而产生优越感,母亲的突然病故又导致他产生了自卑感、焦虑感。认知结构错位,分不清对与错,害怕有一天出现继母与自己分享仅有的父爱,存在敌视家庭和学校的倾向。
外部行为习惯方面:脏乱、懒散、脾气暴躁、好斗、不愿受约束,学习习惯差。
确定了韬的主要问题后,我决定综合使用设定计划和认知疗法对他进行辅导。首先使用设定计划改变他的不良行为习惯,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帮助他。在争取到他父亲的配合后,我告诉他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与他父亲共同制订了一个短期计划,先从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做起,父子俩一起把家收拾干净,精心布置,重现往日的温馨;接着我把每天的作业分为“ABC套餐”,鼓励韬认真完成C套餐的作业,对其偶尔表现出的遵守纪律和完成作业的情况在全班面前及时表扬,对其懒散、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督促;然后挖掘他短跑的特长,向体育老师大力推荐其加入学校田径队,用充实的体育训练来填补他生活的空虚。
其次利用认知疗法改变他错误的认知结构,改变他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一方面帮助他改变对家庭的看法:奶奶和妈妈去世是不得已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不是她们的错;爸爸也有自己的难处,他要挣钱维持家庭生活,促使韬直面现实,认识到家庭和父亲对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帮助他改变对自己和社会的看法。其实周围人对你并无恶意,在学校能做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在校外能和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那么就能发现一个崭新的天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都在朝我们所期望的良性方向发展,但我隐约能感觉到我还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教育契机。那天的晚自习堂上,学生们或埋头苦读,或奋笔疾书,坐在教室后门的韬似乎有些心事重重。我走过去,拍拍他,“老师想让你观察一个人,观察之前我想提醒你,现在外面是倾盆大雨,你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那个人在干什么?他为什么站在那里?他会在想什么?好了,你现在回头顺着走廊就能看到了。”良久,韬的喉头在蠕动,双肩剧烈地抖动起来。在昏暗的走廊尽头,韬看到的是一个浑身湿透,满脸焦虑的中年男子,他手上的伞已经浸湿身旁的地面。那是怎样厚重如山的父爱啊!从此,韬像换了一个人。
其实,我深信每一个学生心里都有一种“成为好孩子”的需要,他们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求,我们除了有计划有耐心地引导,更应善于捕捉每一个教育的闪光点,创设条件,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震撼。
四、学科渗透:精心烹调“每日文化早餐”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我身上美好的“善根”。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直深信好文章的力量能潜移默化地感染至孩子们的骨髓,荡涤他们的灵魂。于是,每天的语文课前我都会声情并茂地与学生分享我精心烹调的“文化早餐”,从张丽钧《爱的盛宴》、《世界以痛吻我》到毕淑敏《反叛是需要想象力的》等等。我的孩子们在聆听故事中破茧,在书写感悟中成蝶。2009年的生日,我收到了一位曾经的学生送的礼物——一本名为《艰难时刻要鼓气》的书,我知道,他是得知我遇到的灾难而特意送给我的。我没有勇气翻开,因为心里早已泪雨滂沱。曾经是我在课堂上向孩子们传递坚强的信念,而今,孩子们同样在向他们的老师传递那种坚不可摧的力量。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吧。
解惑之师者,亦是解心之智者。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扇小窗,一扇静静虚掩等待开启的小窗。窗口上有一把无形的锁,只为拥有钥匙的人来开启。了解是教育的一把钥匙,了解得越深入越透彻,问题处理得就越顺利越有效。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教导我们,面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才能把握局面,运筹帷幄。班主任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选择地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实施教育行为,相机点化,那扇窗只为你轻轻开启,让我们一起静静等待花开的声音。
几年来,在班主任的实践工作中,我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预防、干预和矫正中学生各种心理障碍的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个别辅导:何必单恋一枝花
辉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南宁市城中村家庭,父母都只有小学文化。虽然他的成绩不出色,但他一直以来默默的努力仍深深地感染着我,我更希望早日读懂他那双如一池深不见底的潭水般忧郁的眼睛。2008年5月,我和孩子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中考作最后的冲刺,那天下了晚自习,我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准备就寝,忽然接到了辉的母亲打来的电话。那么晚了,莫非辉还没到家?我忐忑地接通电话,“你今天是不是骂我儿子了?”歇斯底里的喊叫劈头而来。我在脑子里迅速搜索今日与辉相关的记忆,但不甚了了。我一边努力平息电话那端的声嘶力竭,一边询问事情的缘由。原来,辉今晚放学回家后关起房门号啕大哭,那样的情景是母亲自养育他15年来从未遇到过的,可任凭父母如何询问,辉就是不肯说出发生何事。我能理解一位母亲的焦虑,我更能感受到如果不是发生了让他的世界坍塌的大事,他是决然不会这样失态恸哭的。
第二天,我和辉来到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我希望在简约温馨的氛围中开始我们的促膝之谈。辉红肿的眼睛,黯然的眼神,岿然不动的姿势,告诉我他并没有与我交流的打算。果不其然,无论我问什么,他除了摇头还是摇头,把我拒之冰冷的门外。陡然间,我灵机一动,突然想起前几天看过一本关于测谎仪的书,知道原来神奇的并不是测谎仪本身,真正神机妙算的是设计问题的人,于是打算用简单的提问法和辉交流。我告诉辉,“老师知道你现在不想说话,但老师真的很想帮助你,你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只需要点头或摇头,好吗?”辉的眼睛仍旧黯然地望着地面,头,很不情愿地点了点。“昨晚发生了一件对你而言很大的事,对吗?”“是在学校外面发生的吗?”“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了吗?”从辉的点头和摇头间我可以排除他在校外受到不良青年威胁的可能,看来事情是在学校内发生的,那就好办多了。我深信辉的眼睛不会对我说谎,在一步一步缩小问题的范围后,我终于摸清了事情的缘由。原来,辉一直暗恋邻班的女孩,也一直期待他有机会能得到女孩的青睐,直到昨晚亲见女孩已心有所属,才感到五雷轰顶。万念俱灰。
我微笑地看着辉,开始平静地跟他分享一个傻姑娘傻傻地暗恋一个男生的故事,过程很唯美,结局很残忍。那个傻姑娘就是读初中的我。听完我的故事,辉终于缓缓抬起头与我四目相对了,我清澈坦然的目光也在告诉他:“老师没有撒谎,暗恋异性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是我们应该在适宜的时间才能给这粒种子灌溉施肥,老师不希望你重蹈覆辙。”说完,我翻开一本书,将里面的一篇文章《何必单恋一枝花》放在他的面前。轻轻掩上门,我先离开了心理辅导室,我知道接下来辉需要的是时间和空间。
几天后,辉独自一人悄悄来到我的办公室,将书还给我,并向我深深地鞠了一个90度的躬,尽管我们没有说话,但看着他轻微上扬的嘴角,我知道,他的心里已真正放下。
《学记》中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的就是科学的情感疏导的教育方法。作为班主任,我们更要善于做这样的心理疏导,善于把我们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主观需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矫正与成长。
二、团体辅导:从此不与爱抗争
第一次触摸这篇文章—《从此不与爱抗争》时,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我的胸腔里蔓延,那种伤感、那种凄楚、那种难言的懊悔始终挥之不去。直到我将自己喷涌而出的情感酝酿成一篇题为《彼时,我们亦曾与爱抗争》的文章时,我才真正理清,原来这就是一个成年人对她曾经年少无知的叛逆的深深忏悔啊。作为经历青春阵痛期的过来人,我真心希望我的孩子们少走我当年情感的弯路,早日解决与父母的矛盾和成长中的困惑,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我相信此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肯定很需要有一个人能引导他们,正如当年迷茫的我一样。
当我真正走入孩子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惑和棘手的心理问题时,才发现情况早已迫在眉睫。孩子埋怨爸妈爱唠叨,跟不上时代潮流,专用旧思维管人,对自己束手束脚;爸爸妈妈也开始对孩子有着诸多不满:学习成绩没起色,动漫、日韩明星为什么有着如此大的吸引力,网络游戏为什么让孩子“全身心投入”,为什么孩子不愿和自己说话……父母亲和孩子之间心理上的差异和距离,引起了孩子种种的心理问题。诚然,这种心理现象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意味着他们的心理趋向成熟,开始学着独立思维,是在积极的社会化;消极的一面表现为他们开始有着强烈的摆脱长辈的思想影响的倾向,盲目的排斥父母的观点,满足自己寻求独立的心理需求,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使家庭关系紧张,得不到父母有益的关心和帮助,使得彼此的思想、感情差距越来越大。
于是我以“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学会与父母沟通”为主题,精心设计了一堂团体心理辅导课《从此不与爱抗争》,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感受父母的爱,真正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以达到更好地协调与父母关系的目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与父母发生的冲突中,自己也应负一定的责任,从而有利于更好地融洽家庭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采用了四种教学方法:
1 角色扮演法。来自日常生活的情景模拟加上生动自如的角色扮演,更能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两个情景剧《成长的烦恼》和《从此不与爱抗争》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反响,孩子们感性地回忆与父母的生活片断,第一次以“旁观者清”的角度,分析日常家庭矛盾,从自己和父母身上找原因,从客观和主观上找原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思考。
2 直观演示法。通过让学生阅读《做人难,做父母更难》和“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组图、教师配乐朗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播放采访学生家长的录像《一位母亲的心声》,从“爱的冲突”切换到感人的画面,让学生懂得除了与父母的不愉快之外,亲情始终陪伴着自己,让学生在感人的文字、视频、音乐声中升华情感,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从而真正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
3 活动探究法。在“走进父母,走进家庭”的环节中,一个女生说“我的家庭关系随着我的学习成绩而变化”。这一诙谐精辟的发言让师生们都会心一笑,之后课堂气氛甚为活跃。在“感悟父母,感 悟亲情”的环节,学生回忆并深情讲述在自己的记忆里父母最令他感动的一件事。孩子们都很动情,很多时候课堂里回荡的都是孩子们感动的啜泣声,几个孩子一度哽咽得无法言语。这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感受爱,那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人如果只知道享受爱,那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4 讨论归纳法。在“寻找与父母相处的良方”中,我让学生填一张表,回忆曾经的家庭矛盾和冲突,冷静思考遇到问题应该如何想如何做才能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孩子们在相互献计献策中,经过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升华,联系实际自我反思,对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这堂心理辅导课获得了2009年广西首届心理辅导课大赛一等奖,也让我越来越喜欢尝试用团体辅导课的方式来解决孩子们心理上共性的困惑。因为团体辅导的形式,他们有很大的参与性。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孩子们各抒己见,在互帮互助中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家庭矛盾,还享受到在助人中自助,在自助中助人的快乐。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让学生能正视现实,正视自己,缓解了来自家庭中的心理压力,在交流中亦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三、家庭辅导:抛物线和心电图的故事
“申老师,你们班的韬现在上课总是不看黑板,说他还嘴硬,真不知道他想干什么!”数学老师口中的韬是一个颇让我伤神的学生,他已经不止一次在课堂上与科任老师顶撞,他的言行举止与整个班级完全格格不入。那天气急败坏的我把他拎到了办公室,一顿失去理智的训斥后,我发现韬的脸上已是一阵青一阵紫,几秒钟后,办公室的上空回荡着一通更失去理智的咆哮:“我就是不想上数学课!我看到黑板上的抛物线就想到我妈临死前的心电图!我不想活了!”话音一落,我和韬都瘫坐在各自的椅子里。我是怎样一个不称职的班主任啊!学生家里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我竟然一无所知。为了弥补师生关系的这道裂痕,这次,我采取了家庭辅导的方式。
经过多次与韬的父亲、姑姑深入地交谈,我们明确了韬主要存在的问题。
内部情绪方面:由于母亲及奶奶在世时的溺爱而产生优越感,母亲的突然病故又导致他产生了自卑感、焦虑感。认知结构错位,分不清对与错,害怕有一天出现继母与自己分享仅有的父爱,存在敌视家庭和学校的倾向。
外部行为习惯方面:脏乱、懒散、脾气暴躁、好斗、不愿受约束,学习习惯差。
确定了韬的主要问题后,我决定综合使用设定计划和认知疗法对他进行辅导。首先使用设定计划改变他的不良行为习惯,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帮助他。在争取到他父亲的配合后,我告诉他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与他父亲共同制订了一个短期计划,先从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做起,父子俩一起把家收拾干净,精心布置,重现往日的温馨;接着我把每天的作业分为“ABC套餐”,鼓励韬认真完成C套餐的作业,对其偶尔表现出的遵守纪律和完成作业的情况在全班面前及时表扬,对其懒散、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督促;然后挖掘他短跑的特长,向体育老师大力推荐其加入学校田径队,用充实的体育训练来填补他生活的空虚。
其次利用认知疗法改变他错误的认知结构,改变他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一方面帮助他改变对家庭的看法:奶奶和妈妈去世是不得已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不是她们的错;爸爸也有自己的难处,他要挣钱维持家庭生活,促使韬直面现实,认识到家庭和父亲对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帮助他改变对自己和社会的看法。其实周围人对你并无恶意,在学校能做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在校外能和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那么就能发现一个崭新的天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都在朝我们所期望的良性方向发展,但我隐约能感觉到我还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教育契机。那天的晚自习堂上,学生们或埋头苦读,或奋笔疾书,坐在教室后门的韬似乎有些心事重重。我走过去,拍拍他,“老师想让你观察一个人,观察之前我想提醒你,现在外面是倾盆大雨,你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那个人在干什么?他为什么站在那里?他会在想什么?好了,你现在回头顺着走廊就能看到了。”良久,韬的喉头在蠕动,双肩剧烈地抖动起来。在昏暗的走廊尽头,韬看到的是一个浑身湿透,满脸焦虑的中年男子,他手上的伞已经浸湿身旁的地面。那是怎样厚重如山的父爱啊!从此,韬像换了一个人。
其实,我深信每一个学生心里都有一种“成为好孩子”的需要,他们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求,我们除了有计划有耐心地引导,更应善于捕捉每一个教育的闪光点,创设条件,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震撼。
四、学科渗透:精心烹调“每日文化早餐”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我身上美好的“善根”。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直深信好文章的力量能潜移默化地感染至孩子们的骨髓,荡涤他们的灵魂。于是,每天的语文课前我都会声情并茂地与学生分享我精心烹调的“文化早餐”,从张丽钧《爱的盛宴》、《世界以痛吻我》到毕淑敏《反叛是需要想象力的》等等。我的孩子们在聆听故事中破茧,在书写感悟中成蝶。2009年的生日,我收到了一位曾经的学生送的礼物——一本名为《艰难时刻要鼓气》的书,我知道,他是得知我遇到的灾难而特意送给我的。我没有勇气翻开,因为心里早已泪雨滂沱。曾经是我在课堂上向孩子们传递坚强的信念,而今,孩子们同样在向他们的老师传递那种坚不可摧的力量。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吧。
解惑之师者,亦是解心之智者。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扇小窗,一扇静静虚掩等待开启的小窗。窗口上有一把无形的锁,只为拥有钥匙的人来开启。了解是教育的一把钥匙,了解得越深入越透彻,问题处理得就越顺利越有效。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教导我们,面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才能把握局面,运筹帷幄。班主任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选择地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实施教育行为,相机点化,那扇窗只为你轻轻开启,让我们一起静静等待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