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从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融合视角探讨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问题,对于全面提升辽宁现代工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服务业;产业融合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一些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然而,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辽宁制造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远未解决,距制造业“技术集约化”“高加工度化”“高端化”“生态化”等发展目标还存在差距。立足辽宁特点,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的必由之路。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問题
(一)不能树立正确的产业融合发展观,缺乏良性互动机制
一方面,政府对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够,未能树立正确的产业融合发展观,只是片面地强调发展制造业或发展服务业。例如,一些发达城市地方政府着重提高地方财政税收、GDP增长,即使产业结构已经到了发展服务经济阶段,仍然把制造业放在首位,无视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融合是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模式、工作流程、人才体系、组织理念等一系列重构和再造,而不是企业简单地拓展业务和增加人员。大多数企业由于不能更好地把握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特别是对于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工作模式缺乏创新意识。例如,一些企业长期以自我服务为主,不能将其非核心活动外包服务部门,缺乏产业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目前,辽宁的装备制造业技术仍依赖进口,缺乏自主创新,阻碍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制造业服务内置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专业化
如今我国制造业通常采用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模式,例如市场调查、采购管理、物流配送、人力资源培训等活动。这从客观上抑制了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未能树立服务外包降低成本的意识,使之即不能对制造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又减缓了服务业渗透到制造业的过程,阻碍了产业融合的进程。
(三)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短缺阻碍了产业融合的发展
对于研发、创意设计、软件外包、文化娱乐等高端服务业来说,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这些行业人才短缺问题普遍存在。由于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造成高端服务业核心服务供给不足,发展受到限制,导致制造业的服务质量偏低。再加上辽宁生产服务业发展较晚,相关部门未能足够重视培养相关人才,使得服务业要素愈加匮乏,高级技术人才短缺,阻碍产业融合的发展。
二、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融合发展宏观对策
(一)制定总体规划战略,保证市场调节作用的有效发挥
围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基础,制定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二者融合的总体规划战略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最大化,让资源对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的最大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优惠政策,通过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营造诚信、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两大产业均衡发展,加快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
(二)转变制造业技术创新体制与模式
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的体制与政策的制定,提升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强化核心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加强对装备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如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等。充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为核心业务服务,将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
从市场规律出发,加强体制创新,提升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结合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整合周边可利用资源。可以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增加对促进产业联系的公共要素的投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形成专注于核心业务的产业集群。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服务专业化发展,提高制造业发展空间,以规模优势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相互融合。
(三)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改善投融资环境
省、市用于支持工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向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研发项目和重点产品倾斜;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开发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信贷产品,扩大对装备制造业的信贷规模,提高对装备制造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向金融机构推荐业绩好、信誉好、需要信贷支持的装备制造企业;再者,促进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直接融资,支持装备制造企业通过票据融资、贸易融资等多种信用工具融资以及实行股权融资,支持重大技术装备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融资。
三、制定生产服务业人才战略
产业融合的关键是人才,这类人才通常是拥有较高综合素质,既要具备良好技术背景、掌握本行业前沿技术,又要熟悉跨行业流程的操控,并对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性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企业人才培养等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各行业都存在人才短缺问题。为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为装备制造企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和帮助,积极拓宽人才渠道。
(一)首先要发挥高校、职业院校作用,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相关学科建设,结合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需求,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和改进培养模式,通过生产服务企业与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技师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员工,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二)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企业人才培训是发挥培训机构、企业作用,加强职工岗位培训,以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对企业人才应进行普及化、全面化和制度化的岗位培训,定期组织人才交流与培训,鼓励企业聘请国外专家、企业家等参与,掌握新的国际行业规范、标准体系等。
(三)建立人才引进和生产服务企业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为国内外高水平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国外技术团队以及海外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创业启动扶持机制,通过提供相关政策待遇,股权激励、政府人才基金等方式,奖励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温馨,杨淼,殷艳娜.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2]白金朋.关于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N].辽宁日报,2014.06.20
[3]吕怀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经验及对辽宁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9年23期
[4]周晓晔,高玉蓉,张丽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2年07期
[5]minjy.发达国家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做法及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N].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2012.12.06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服务业;产业融合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一些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然而,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辽宁制造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远未解决,距制造业“技术集约化”“高加工度化”“高端化”“生态化”等发展目标还存在差距。立足辽宁特点,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的必由之路。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問题
(一)不能树立正确的产业融合发展观,缺乏良性互动机制
一方面,政府对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够,未能树立正确的产业融合发展观,只是片面地强调发展制造业或发展服务业。例如,一些发达城市地方政府着重提高地方财政税收、GDP增长,即使产业结构已经到了发展服务经济阶段,仍然把制造业放在首位,无视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融合是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模式、工作流程、人才体系、组织理念等一系列重构和再造,而不是企业简单地拓展业务和增加人员。大多数企业由于不能更好地把握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特别是对于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工作模式缺乏创新意识。例如,一些企业长期以自我服务为主,不能将其非核心活动外包服务部门,缺乏产业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目前,辽宁的装备制造业技术仍依赖进口,缺乏自主创新,阻碍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制造业服务内置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专业化
如今我国制造业通常采用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模式,例如市场调查、采购管理、物流配送、人力资源培训等活动。这从客观上抑制了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未能树立服务外包降低成本的意识,使之即不能对制造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又减缓了服务业渗透到制造业的过程,阻碍了产业融合的进程。
(三)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短缺阻碍了产业融合的发展
对于研发、创意设计、软件外包、文化娱乐等高端服务业来说,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这些行业人才短缺问题普遍存在。由于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造成高端服务业核心服务供给不足,发展受到限制,导致制造业的服务质量偏低。再加上辽宁生产服务业发展较晚,相关部门未能足够重视培养相关人才,使得服务业要素愈加匮乏,高级技术人才短缺,阻碍产业融合的发展。
二、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融合发展宏观对策
(一)制定总体规划战略,保证市场调节作用的有效发挥
围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基础,制定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二者融合的总体规划战略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最大化,让资源对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的最大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优惠政策,通过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营造诚信、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两大产业均衡发展,加快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
(二)转变制造业技术创新体制与模式
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的体制与政策的制定,提升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强化核心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加强对装备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如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等。充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为核心业务服务,将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
从市场规律出发,加强体制创新,提升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结合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整合周边可利用资源。可以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增加对促进产业联系的公共要素的投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形成专注于核心业务的产业集群。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服务专业化发展,提高制造业发展空间,以规模优势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相互融合。
(三)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改善投融资环境
省、市用于支持工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向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研发项目和重点产品倾斜;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开发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信贷产品,扩大对装备制造业的信贷规模,提高对装备制造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向金融机构推荐业绩好、信誉好、需要信贷支持的装备制造企业;再者,促进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直接融资,支持装备制造企业通过票据融资、贸易融资等多种信用工具融资以及实行股权融资,支持重大技术装备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融资。
三、制定生产服务业人才战略
产业融合的关键是人才,这类人才通常是拥有较高综合素质,既要具备良好技术背景、掌握本行业前沿技术,又要熟悉跨行业流程的操控,并对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性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企业人才培养等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各行业都存在人才短缺问题。为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为装备制造企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和帮助,积极拓宽人才渠道。
(一)首先要发挥高校、职业院校作用,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相关学科建设,结合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需求,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和改进培养模式,通过生产服务企业与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技师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员工,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二)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企业人才培训是发挥培训机构、企业作用,加强职工岗位培训,以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对企业人才应进行普及化、全面化和制度化的岗位培训,定期组织人才交流与培训,鼓励企业聘请国外专家、企业家等参与,掌握新的国际行业规范、标准体系等。
(三)建立人才引进和生产服务企业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为国内外高水平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国外技术团队以及海外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创业启动扶持机制,通过提供相关政策待遇,股权激励、政府人才基金等方式,奖励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温馨,杨淼,殷艳娜.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2]白金朋.关于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N].辽宁日报,2014.06.20
[3]吕怀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经验及对辽宁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9年23期
[4]周晓晔,高玉蓉,张丽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2年07期
[5]minjy.发达国家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做法及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N].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201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