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电行业自去年开始,销售业绩出现下滑,不少企业今年上半年依然在挣钱与亏损之间左右煎熬。上海交电家电商业行业协会会长,长宁区工商联常委,上海锦辉工业供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永明在接受《现代工商》采访时称:“新一轮节能家电补贴政策6月份已启动,但在时间的衔接上还有一段差距,而且过去的家电以旧换新补贴透支了一部分刚性需求,所以目前节能补贴的效力并不明显。预计这一现象将持续到明年上半年,家电行业可谓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寒冬。”
家电行业作为我国市场竞争最充分的行业之一,无疑展示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无论从技术、规模、渠道、市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量,家电行业都是国内最为成熟的行业之一,研究其发展轨迹,能为我国在经济结构转型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怀着的一份额外责任感,就一些热点问题,向邓永明这位亦政亦商的企业家一探究竟。
白电、黑电均需技术和规模两手抓
今年以来,尽管“白电”领域不少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均出现下滑,但是家电行业“白强黑弱”的格局却已经基本形成。传统“黑电”企业正在加速向“白电”领域的渗透,不仅原来涉足“白电”领域的海信、长虹、TCL等“黑电”企业加大了对“白电”项目的投资力度,而且像康佳、创维这样纯彩电企业,也开始涉足白电领域。
对此邓永明表示:“造成国内‘黑电’企业扎堆进入‘白电’市场的原因,一方面是传统‘白电’产品即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市场利润率要略高于‘黑电’企业。另一方面是‘白电’行业的美的、格力、海尔已处于市场领导地位,规模的扩大与营销的变革是其制胜的主要动力。”
我国家电领域呈现“白强黑弱”的现象并不是偶然,而是二者产品间的根本差异导致的必然结果。彩电产品属于消费电子类,由于电子行业技术更新快,技术就成为驱动彩电发展的原动力。白电产品属于耐用消费品,而且技术相对稳定,因此规模与营销是其发展的制胜要素。
邓永明向我们解释道:“以空调行业为例,近20年几乎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技术突破,以电驱动压缩机带动制冷剂循环制冷的原理,依然被各大生产企业沿用至今。所谓的新产品创新,基本上是各种辅助功能的增减,传统冷媒到新冷媒的切换,或者是外观设计上的细微变化,其基本原理并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而彩电从最早的CRT,到后来的LCD、PDP,再到现在的LED,几乎每过几年就会发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因此,推动‘白电’产业发展的自然不像彩电那样是技术不断革命的推动,而是规模的扩大与营销的变革。”
彩电技术的核心优势大都为日韩等外资品牌商占有,他们拥有为数众多的核心技术。举个简单的例子,夏普拥有全球唯一的10代面板生产技术,而国内仅仅停留在7到8代。追溯家电行业的发展史,每一次行业升级发展、产品革命性升级都是在技术推动下进行的。不论是从CRT到LCD,还是从PDP到LED,无不遵循着这一法则。而“白电”外资品牌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在技术上尚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
针对这一现象,邓永明认为:在核心技术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凭借着既有的销售渠道以及对国情商情的了解,在市场上游刃有余,形成了以市场与规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黑电”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做越短,这给国内品牌企业带来了不少压力,但目前除了关键零部件以外,黑电企业在功能应用上已逐渐处于领先,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技术差距的不断减少,黑电企业也会像白电一样迎来自己的春天。
小家电售后服务企盼规模化
微波炉、剃须刀、电吹风,这些小家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可如今,诸如质量问题频现,售后服务差、维修费用高,惠民政策不涉及等原因,极大地制约了小家电行业的未来发展。中消协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投诉分析显示,上半年全国消协受理的小家电投诉中属于质量问题的高达70%。近几年来,一些小家电产品因做工粗糙、故障频发,消费者深感弃之可惜、修之无用,很快被迫沦为快速消费品。
小家电更新换代速度是家电行业中最快的,甚至超过了一些电子产品,有的产品去年生产的型号今年就停产了。与此同时,小家电品牌也很多,各种零配件标准也不一样,维修店不可能总是配齐所有的零件,还要临时从厂家调,而且厂家也不一定就有。这样一来,维修的时间比较长,而且费用也比较高,最终可能造成修的价格比买的价格还高。
邓永明向《现代工商》表示:“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通过制定标准,从而改善整个行业,至少是上海市场的售后服务。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DB31/T 460-2009《家电维修企业经营服务规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通过上海交电家电商业行业协会历时2年的撰写,于2009年8月由市质监局批准发布,并于2010年2月起正式实施。标准规定了设立家电维修企业的基本条件,并对其相应的场地和基本设施、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投诉及争议处理等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标准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地区的家电维修行业的逐步规范化。”
作为家电行业“最后一块蛋糕”,小家电曾经受到众多企业的广泛重视,可是小家电在发展过程中却深陷多种困境,阻碍了行业的发展。面对当前维修乱的现状,小家电的零配件也亟待标准化。合理发展零配件的品种、推进零配件标准化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升整体产业层次,还可以提高零配件的质量,杜绝小部分企业偷工减料的行为发生。同时,可形成专业化的规模生产,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零配件生产效率。此外,通过零配件标准化体系的实施,还能解决零配件互不通用的问题,也为国家减少了资源上的浪费,并可以避免企业一旦倒闭便意味着其零配件无从寻找,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如果说,制定推荐性地方标准是整顿小家电售后服务的第一步,那么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则无疑能为这个有些混乱的行业打入一剂强心针。然而时至今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依旧没有想起这个看似被遗忘的行业。
传统渠道在转型中求生存
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电商“三国杀”,无疑赚足了公众的眼球。参与方不管是京东电商平台,还是苏宁易购,无不摩拳擦掌,个个声称零毛利,纷纷标榜无底线。然而,其中,昔日强势的连锁渠道商成了配角,传统的渠道代理商、经销商更是成了看客。去年下半年开始,不少代理商纷纷表示家电代理行业前景堪忧。业内人士担心,随着电子商务、综合性卖场等新兴渠道的日益强大,传统渠道恐怕将会出现资源流失,2013年或有更多的代理商减少家电领域的投入,甚至全面转行。
本身作为代理商之一的邓永明对此也表达了忧虑:“就目前上海家电渠道而言,电商平台所占的比例从去年的10%上升到今年的15%左右,苏宁、国美、永乐这三大连锁基本占到75%。而代理商所占的份额正在逐年下降,只能在郊县和二线品牌上下功夫。家电代理出现积极性低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利润点过低。一方面与中国家电制造业长年低价冲击市场的传统有关,二是以‘白电’为代表的家电代理获利空间逐年压缩,三是动辄上百万的启动资金,缓慢的资本回报速度,与资本家追逐利益的天性大相径庭。”
去年,很多品牌因专业渠道销售费率较高,开始纷纷自己建立销售公司。许多家电企业要求销售公司以“利润”为导向,但又不能放开手与区域代理商争利,集团资源投入有限,销售公司要获得更高的利润只能减少渠道代理商资源的投放。不少销售公司负责人表示,与三大连锁卖场、电商企业相比,传统渠道价格劣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加之促销资源不足,分销公司几乎没有太多出路。而代理商也有一肚子苦水,不少品牌与全国家电连锁企业订立了包销模式,传统渠道没有活动资源投放,环节过多更是导致价格居高不下,代理商积极性严重受挫。因此,传统渠道的经营模式已经到了急需创新和转型来生存和发展的阶段。
家电行业作为我国市场竞争最充分的行业之一,无疑展示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无论从技术、规模、渠道、市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量,家电行业都是国内最为成熟的行业之一,研究其发展轨迹,能为我国在经济结构转型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怀着的一份额外责任感,就一些热点问题,向邓永明这位亦政亦商的企业家一探究竟。
白电、黑电均需技术和规模两手抓
今年以来,尽管“白电”领域不少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均出现下滑,但是家电行业“白强黑弱”的格局却已经基本形成。传统“黑电”企业正在加速向“白电”领域的渗透,不仅原来涉足“白电”领域的海信、长虹、TCL等“黑电”企业加大了对“白电”项目的投资力度,而且像康佳、创维这样纯彩电企业,也开始涉足白电领域。
对此邓永明表示:“造成国内‘黑电’企业扎堆进入‘白电’市场的原因,一方面是传统‘白电’产品即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市场利润率要略高于‘黑电’企业。另一方面是‘白电’行业的美的、格力、海尔已处于市场领导地位,规模的扩大与营销的变革是其制胜的主要动力。”
我国家电领域呈现“白强黑弱”的现象并不是偶然,而是二者产品间的根本差异导致的必然结果。彩电产品属于消费电子类,由于电子行业技术更新快,技术就成为驱动彩电发展的原动力。白电产品属于耐用消费品,而且技术相对稳定,因此规模与营销是其发展的制胜要素。
邓永明向我们解释道:“以空调行业为例,近20年几乎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技术突破,以电驱动压缩机带动制冷剂循环制冷的原理,依然被各大生产企业沿用至今。所谓的新产品创新,基本上是各种辅助功能的增减,传统冷媒到新冷媒的切换,或者是外观设计上的细微变化,其基本原理并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而彩电从最早的CRT,到后来的LCD、PDP,再到现在的LED,几乎每过几年就会发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因此,推动‘白电’产业发展的自然不像彩电那样是技术不断革命的推动,而是规模的扩大与营销的变革。”
彩电技术的核心优势大都为日韩等外资品牌商占有,他们拥有为数众多的核心技术。举个简单的例子,夏普拥有全球唯一的10代面板生产技术,而国内仅仅停留在7到8代。追溯家电行业的发展史,每一次行业升级发展、产品革命性升级都是在技术推动下进行的。不论是从CRT到LCD,还是从PDP到LED,无不遵循着这一法则。而“白电”外资品牌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在技术上尚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
针对这一现象,邓永明认为:在核心技术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凭借着既有的销售渠道以及对国情商情的了解,在市场上游刃有余,形成了以市场与规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黑电”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做越短,这给国内品牌企业带来了不少压力,但目前除了关键零部件以外,黑电企业在功能应用上已逐渐处于领先,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技术差距的不断减少,黑电企业也会像白电一样迎来自己的春天。
小家电售后服务企盼规模化
微波炉、剃须刀、电吹风,这些小家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可如今,诸如质量问题频现,售后服务差、维修费用高,惠民政策不涉及等原因,极大地制约了小家电行业的未来发展。中消协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投诉分析显示,上半年全国消协受理的小家电投诉中属于质量问题的高达70%。近几年来,一些小家电产品因做工粗糙、故障频发,消费者深感弃之可惜、修之无用,很快被迫沦为快速消费品。
小家电更新换代速度是家电行业中最快的,甚至超过了一些电子产品,有的产品去年生产的型号今年就停产了。与此同时,小家电品牌也很多,各种零配件标准也不一样,维修店不可能总是配齐所有的零件,还要临时从厂家调,而且厂家也不一定就有。这样一来,维修的时间比较长,而且费用也比较高,最终可能造成修的价格比买的价格还高。
邓永明向《现代工商》表示:“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通过制定标准,从而改善整个行业,至少是上海市场的售后服务。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DB31/T 460-2009《家电维修企业经营服务规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通过上海交电家电商业行业协会历时2年的撰写,于2009年8月由市质监局批准发布,并于2010年2月起正式实施。标准规定了设立家电维修企业的基本条件,并对其相应的场地和基本设施、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投诉及争议处理等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标准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地区的家电维修行业的逐步规范化。”
作为家电行业“最后一块蛋糕”,小家电曾经受到众多企业的广泛重视,可是小家电在发展过程中却深陷多种困境,阻碍了行业的发展。面对当前维修乱的现状,小家电的零配件也亟待标准化。合理发展零配件的品种、推进零配件标准化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升整体产业层次,还可以提高零配件的质量,杜绝小部分企业偷工减料的行为发生。同时,可形成专业化的规模生产,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零配件生产效率。此外,通过零配件标准化体系的实施,还能解决零配件互不通用的问题,也为国家减少了资源上的浪费,并可以避免企业一旦倒闭便意味着其零配件无从寻找,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如果说,制定推荐性地方标准是整顿小家电售后服务的第一步,那么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则无疑能为这个有些混乱的行业打入一剂强心针。然而时至今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依旧没有想起这个看似被遗忘的行业。
传统渠道在转型中求生存
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电商“三国杀”,无疑赚足了公众的眼球。参与方不管是京东电商平台,还是苏宁易购,无不摩拳擦掌,个个声称零毛利,纷纷标榜无底线。然而,其中,昔日强势的连锁渠道商成了配角,传统的渠道代理商、经销商更是成了看客。去年下半年开始,不少代理商纷纷表示家电代理行业前景堪忧。业内人士担心,随着电子商务、综合性卖场等新兴渠道的日益强大,传统渠道恐怕将会出现资源流失,2013年或有更多的代理商减少家电领域的投入,甚至全面转行。
本身作为代理商之一的邓永明对此也表达了忧虑:“就目前上海家电渠道而言,电商平台所占的比例从去年的10%上升到今年的15%左右,苏宁、国美、永乐这三大连锁基本占到75%。而代理商所占的份额正在逐年下降,只能在郊县和二线品牌上下功夫。家电代理出现积极性低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利润点过低。一方面与中国家电制造业长年低价冲击市场的传统有关,二是以‘白电’为代表的家电代理获利空间逐年压缩,三是动辄上百万的启动资金,缓慢的资本回报速度,与资本家追逐利益的天性大相径庭。”
去年,很多品牌因专业渠道销售费率较高,开始纷纷自己建立销售公司。许多家电企业要求销售公司以“利润”为导向,但又不能放开手与区域代理商争利,集团资源投入有限,销售公司要获得更高的利润只能减少渠道代理商资源的投放。不少销售公司负责人表示,与三大连锁卖场、电商企业相比,传统渠道价格劣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加之促销资源不足,分销公司几乎没有太多出路。而代理商也有一肚子苦水,不少品牌与全国家电连锁企业订立了包销模式,传统渠道没有活动资源投放,环节过多更是导致价格居高不下,代理商积极性严重受挫。因此,传统渠道的经营模式已经到了急需创新和转型来生存和发展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