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享是亲社会行为,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今天大多数4~6岁的幼儿其分享行为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教师或家长应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遵循一定的教育策略,对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教育引导,为幼儿树立榜样;为幼儿提供分享机会,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建立分享规则,教育幼儿学会按规则行动;家园同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分享氛围。
【关键词】学龄前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策略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76-01
前言
分享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实中我们看到,由于其年龄特征和独生子女的特性,现在大多数4~6岁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其分享行为存在问题,如独占、争抢玩具不给别人玩,不会与同伴相处,甚至有的幼儿为争抢玩具、食物等去伤害别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天南地北中体会却是可能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或家长,应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对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教育引导。
一、为幼儿树立榜样
(一)教师、家长应以身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上帝”,是无所不能的“神”,是幼儿模仿的首选对象。老师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和情感态度随时随地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幼儿充满自豪地说“我们老师……”“我们老师说……”因此,作为教师在日常保育和教育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有意识地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树立榜样,如利用谈话时间与幼儿分享自己的快乐有趣的事情等,这样,既增进了师幼关系,也为同伴良好关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如在有的活动中,玩具不能做到人手一份。在活动前,每个幼儿都会说要大家一起玩,可真正拿到玩具的幼儿会沾沾自喜,有时也不愿意与同伴一起玩。记得有一次组织新中班幼儿玩皮球时,皮球个数不够,尽管老师在事前也提示过大家一起玩,可游戏时,仍有不少幼儿是没有伙伴的。笔者便走到了一个独自玩球的幼儿面前说:“你能和我一起玩球吗?”他爽快地答应了。有的幼儿看见了,也模仿老师的样子向同伴发出了请求,不一会儿所有的幼儿都找到了伙伴。“送人玫瑰,手有遗香”,幼儿一旦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得到教师家长的肯定后,便会自觉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并自觉地坚持下去。
(二)善于利用同伴的榜样作用
同伴的榜样最现实、最有效。陈鹤琴先生早就提出:以儿童教育儿童是幼儿教育一种有效的形式。随着幼儿身心迅速成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也日益增加,但其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感还较弱,对于分享行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幼儿教师应善于发现同伴中有良好分享行为的好典型,并对其做出表扬和鼓励,从而引导激发其他小朋友去学习模仿。如笔者所了解的一个幼儿园,老师鼓励小朋友将自己家中好看的幼儿VCD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共同分享,但积极响应的少之又少;即使有幼儿带来,也很少有愿意让自己的VCD在班级中过夜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与幼儿谈话发现,其原因一是怕给弄坏了,二是怕回家被妈妈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组织开展了一次谈话活动,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并表扬了带VCD来园的幼儿。此后,其他幼儿踊跃带适合幼儿观看的VCD来幼儿园,幼儿觉得自己的东西能与小朋友分享感到很自豪和快乐,分享、共享局面逐渐形成。
二、为幼儿提供分享机会,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
(一)幼儿教师要善于组织分享活动
要想让幼儿经常主动分享,不能只依靠教师的外部监督力量,还应依靠幼儿发自内心的分享愿望,而这种愿望首先源于幼儿在与他人的分享中体验愉快感。因此教师组织有意义的分享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分享的快乐,同时也让其他幼儿感受体会了分享者快乐心情和分享带来的乐趣。如教师可以组织玩具或者图书分享活动,幼儿可随时与同伴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物品。又如集体生日也是幼儿分享与感受分享的好机会。
(二)创设情景,使幼儿体验孤独与分享的不同感受
在文学活动中,有不少关于分享的事例,教师可选取适当的文学作品与幼儿交流。如故事《金色的房子》讲的就是一个不愿意与人分享的孤独的小姑娘,没有小伙伴,后来与同伴间是如何和好的。幼儿在故事中体验到没有朋友的孤独感,使幼儿在无意识中获得情感的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根据情况有意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幼儿感受孤独与被人冷落的滋味,从而使幼儿珍惜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懂得分享,并在交往中逐渐掌握礼貌用语。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老师首先要深入了解什么类型的材料玩具能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吸引,了解幼儿对游戏中材料的喜欢程度;其次還要发现幼儿在操作玩具材料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和需要,然后根据观察了解的情况及时调整所提供的材料玩具;在幼儿游戏中,鼓励幼儿发现不同材料玩具的特点,尝试对不同玩具材料的操作,体验操作的成功和分享带来的快乐。
三、建立分享规则,教育幼儿学会按规则行动
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规则,按规则行动(守规则)是幼儿未来适应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幼儿的分享行为也需制定一定的规则,并要求幼儿逐渐学会按规则进行。
(一)学会平等分享
4~6岁的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交友更多地考虑到彼此之间的利益性。如日常中常见到幼儿只和自己认为的好朋友玩、只把自己的玩具给所谓的个别好朋友玩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幼儿一起讨论: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玩具是自己玩好,还是和小朋友一起玩好呢?只给自己的好朋友还是大家都是好朋友,谁都可以一起玩?教师可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通过情感的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这样会使幼儿思想中逐渐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意识。
(二)学会共同分享、轮流分享、先宾后主的分享
让幼儿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有大家喜爱的玩具、好吃的食物、阅读书籍等,大家共同分享,这样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
轮流分享对4~6岁的幼儿而言有一定难度。由于4~6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轮流需要等待,这会考验幼儿的耐心。先宾后主的分享是自己将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先让给别人。对于这种规则幼儿一开始会不理解:为什么要先让给别人?这时老师可提醒幼儿:“如果别人先把你喜欢的玩具给你玩,你高兴吗?”经过这样的换位思考,幼儿会逐渐理解。老师对先人后己的行为给予肯定鼓励,抓住时机,不断引导,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幼儿会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头脑中建立并完善分享规则,从而幼儿逐渐建立起规则意识,为未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奠定基础。
四、家园同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分享氛围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所以,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家庭环境影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家园联手,多方位沟通,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其分享品质形成的良好氛围。如学校可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幼儿面前言传身教培养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有了好东西不只是要与幼儿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幼儿教师应视幼儿的具体情况向家长介绍使幼儿学会分享的相关知识和做法,通过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和家长直面交流、个别接触,使家园教育更具针对性、及时性。家长可通过观摩幼儿园的半日活动等,从中分享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家长们在家长会上交流家教经验,使教育更具亲和力、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汪涛.3~6岁幼儿分享行为和分享观念的跨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学龄前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策略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76-01
前言
分享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实中我们看到,由于其年龄特征和独生子女的特性,现在大多数4~6岁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其分享行为存在问题,如独占、争抢玩具不给别人玩,不会与同伴相处,甚至有的幼儿为争抢玩具、食物等去伤害别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天南地北中体会却是可能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或家长,应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对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教育引导。
一、为幼儿树立榜样
(一)教师、家长应以身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上帝”,是无所不能的“神”,是幼儿模仿的首选对象。老师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和情感态度随时随地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幼儿充满自豪地说“我们老师……”“我们老师说……”因此,作为教师在日常保育和教育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有意识地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树立榜样,如利用谈话时间与幼儿分享自己的快乐有趣的事情等,这样,既增进了师幼关系,也为同伴良好关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如在有的活动中,玩具不能做到人手一份。在活动前,每个幼儿都会说要大家一起玩,可真正拿到玩具的幼儿会沾沾自喜,有时也不愿意与同伴一起玩。记得有一次组织新中班幼儿玩皮球时,皮球个数不够,尽管老师在事前也提示过大家一起玩,可游戏时,仍有不少幼儿是没有伙伴的。笔者便走到了一个独自玩球的幼儿面前说:“你能和我一起玩球吗?”他爽快地答应了。有的幼儿看见了,也模仿老师的样子向同伴发出了请求,不一会儿所有的幼儿都找到了伙伴。“送人玫瑰,手有遗香”,幼儿一旦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得到教师家长的肯定后,便会自觉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并自觉地坚持下去。
(二)善于利用同伴的榜样作用
同伴的榜样最现实、最有效。陈鹤琴先生早就提出:以儿童教育儿童是幼儿教育一种有效的形式。随着幼儿身心迅速成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也日益增加,但其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感还较弱,对于分享行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幼儿教师应善于发现同伴中有良好分享行为的好典型,并对其做出表扬和鼓励,从而引导激发其他小朋友去学习模仿。如笔者所了解的一个幼儿园,老师鼓励小朋友将自己家中好看的幼儿VCD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共同分享,但积极响应的少之又少;即使有幼儿带来,也很少有愿意让自己的VCD在班级中过夜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与幼儿谈话发现,其原因一是怕给弄坏了,二是怕回家被妈妈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组织开展了一次谈话活动,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并表扬了带VCD来园的幼儿。此后,其他幼儿踊跃带适合幼儿观看的VCD来幼儿园,幼儿觉得自己的东西能与小朋友分享感到很自豪和快乐,分享、共享局面逐渐形成。
二、为幼儿提供分享机会,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
(一)幼儿教师要善于组织分享活动
要想让幼儿经常主动分享,不能只依靠教师的外部监督力量,还应依靠幼儿发自内心的分享愿望,而这种愿望首先源于幼儿在与他人的分享中体验愉快感。因此教师组织有意义的分享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分享的快乐,同时也让其他幼儿感受体会了分享者快乐心情和分享带来的乐趣。如教师可以组织玩具或者图书分享活动,幼儿可随时与同伴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物品。又如集体生日也是幼儿分享与感受分享的好机会。
(二)创设情景,使幼儿体验孤独与分享的不同感受
在文学活动中,有不少关于分享的事例,教师可选取适当的文学作品与幼儿交流。如故事《金色的房子》讲的就是一个不愿意与人分享的孤独的小姑娘,没有小伙伴,后来与同伴间是如何和好的。幼儿在故事中体验到没有朋友的孤独感,使幼儿在无意识中获得情感的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根据情况有意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幼儿感受孤独与被人冷落的滋味,从而使幼儿珍惜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懂得分享,并在交往中逐渐掌握礼貌用语。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老师首先要深入了解什么类型的材料玩具能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吸引,了解幼儿对游戏中材料的喜欢程度;其次還要发现幼儿在操作玩具材料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和需要,然后根据观察了解的情况及时调整所提供的材料玩具;在幼儿游戏中,鼓励幼儿发现不同材料玩具的特点,尝试对不同玩具材料的操作,体验操作的成功和分享带来的快乐。
三、建立分享规则,教育幼儿学会按规则行动
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规则,按规则行动(守规则)是幼儿未来适应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幼儿的分享行为也需制定一定的规则,并要求幼儿逐渐学会按规则进行。
(一)学会平等分享
4~6岁的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交友更多地考虑到彼此之间的利益性。如日常中常见到幼儿只和自己认为的好朋友玩、只把自己的玩具给所谓的个别好朋友玩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幼儿一起讨论: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玩具是自己玩好,还是和小朋友一起玩好呢?只给自己的好朋友还是大家都是好朋友,谁都可以一起玩?教师可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通过情感的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这样会使幼儿思想中逐渐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意识。
(二)学会共同分享、轮流分享、先宾后主的分享
让幼儿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有大家喜爱的玩具、好吃的食物、阅读书籍等,大家共同分享,这样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
轮流分享对4~6岁的幼儿而言有一定难度。由于4~6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轮流需要等待,这会考验幼儿的耐心。先宾后主的分享是自己将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先让给别人。对于这种规则幼儿一开始会不理解:为什么要先让给别人?这时老师可提醒幼儿:“如果别人先把你喜欢的玩具给你玩,你高兴吗?”经过这样的换位思考,幼儿会逐渐理解。老师对先人后己的行为给予肯定鼓励,抓住时机,不断引导,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幼儿会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头脑中建立并完善分享规则,从而幼儿逐渐建立起规则意识,为未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奠定基础。
四、家园同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分享氛围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所以,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家庭环境影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家园联手,多方位沟通,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其分享品质形成的良好氛围。如学校可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幼儿面前言传身教培养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有了好东西不只是要与幼儿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幼儿教师应视幼儿的具体情况向家长介绍使幼儿学会分享的相关知识和做法,通过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和家长直面交流、个别接触,使家园教育更具针对性、及时性。家长可通过观摩幼儿园的半日活动等,从中分享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家长们在家长会上交流家教经验,使教育更具亲和力、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汪涛.3~6岁幼儿分享行为和分享观念的跨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