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学习做人是它的核心。笔者认为,教师只有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只有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经过“体验、认识、感悟”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9-151-01
0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激发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激发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
1.角色扮演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2.成功体验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二)活动再现生活,让学生体验真过程
1.生活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最肥沃的土壤,德育联系生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然后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2.《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又超越儿童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程一方面从儿童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再到祖国、世界,由近及远,由小到大,逐步展开,扩大儿童的社会视野,拓展儿童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从儿童熟悉的社会现象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化,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指导儿童的未来生活。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们的生活需要谁》这一课时,先播放今年雪灾中各行各业为大家服务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起在雪灾中哪些人向灾民们伸出了援助助之手,有警察,医生,护士等等,再引出课题,汇报在我们的社区中还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行业的人的服务,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尊重每一个行业的人,产生感恩之心,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統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教学《我爱我家》时,我们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一天干了多少事,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激家长,体谅家长的难处,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让“品德”与“生活”真正携起手来,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9-151-01
0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激发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激发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
1.角色扮演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2.成功体验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二)活动再现生活,让学生体验真过程
1.生活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最肥沃的土壤,德育联系生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然后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2.《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又超越儿童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程一方面从儿童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再到祖国、世界,由近及远,由小到大,逐步展开,扩大儿童的社会视野,拓展儿童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从儿童熟悉的社会现象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化,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指导儿童的未来生活。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们的生活需要谁》这一课时,先播放今年雪灾中各行各业为大家服务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起在雪灾中哪些人向灾民们伸出了援助助之手,有警察,医生,护士等等,再引出课题,汇报在我们的社区中还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行业的人的服务,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尊重每一个行业的人,产生感恩之心,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統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教学《我爱我家》时,我们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一天干了多少事,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激家长,体谅家长的难处,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让“品德”与“生活”真正携起手来,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