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安康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li_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千方百计惠民生,不断提高藏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要大力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以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以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为重点,提高藏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以实施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为重点,提高藏区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刘奇葆
  
  一
  
  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藏、青四省区结合部,有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15.3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高原上,藏、汉、彝、回等25个民族和谐共处。
  这里,是中国第二大藏区——康巴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腹心地带,自古以来是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冲;这里不仅风光绝美,还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同时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军长征,在这里飞夺泸定桥,打破了石达开的“安顺场宿命”。红二、四方面军在这里会师,民族地区第一个革命政权——苏维埃“博巴”政府在这里建立。朱德总司令与五世格达活佛在此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更是传诵至今。1950年,这里成为新中国最早实行民族自治的一个州。
  这里,就是如今的甘孜藏族自治州。
  自治州成立以来,这里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飞越,古老而神奇的康巴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呈现出经济加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安定的可喜局面。
  
  二
  
  平均海拔3500米的甘孜州地形复杂,高寒缺氧,先天的地理劣势成为制约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全州26万多牧民群众,生活在海拔最高、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区域,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如何实现康巴藏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央第五次藏区工作座谈会“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精神指明了方向。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是安定团结的稳定器,民生是协调发展的助推器。没有民生的改善,绝不会有民众素质的提高,绝不会有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藏区民生问题。2007年6月,四川藏区“富民安康工程”实施,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特色经济、生态建设、政权建设和对口支援六大项目,有效地改善了民生,增强了四川藏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省委书记刘奇葆两年多时间里五进甘孜调研工作,体现出省委、省政府对藏区工作一以贯之、竭智尽力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力度。
  民生有大有小,涉及广泛,而居有其屋、学有所教、病有所医,无疑是民众面临的最为紧迫和现实的民生问题。基于此,以“三大民生工程”为龙头,中央、省委推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而这些举措,正在甘孜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如今的藏区风貌,正可谓日新月异。
  
  三
  
  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有了自己的定居之地;适龄的青少年,有了走出崇山峻岭、免费学习一技之长、富裕家庭的机会;受到病痛折磨的广大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更完善的医疗和社会保障。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真正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实惠。
  适逢甘孜州建州6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与甘孜日报社同仁一道,跋涉四千余里,深入牧区农村,亲身感受“三大民生工程”实施以来的民生之变、民情之化、民众之喜。
  四千里的感动,感动于一路的所见所闻,感动于这片土地呈现给世人的勃勃生机和希望。
  四千里的见证,见证15万平方公里上的改善民生之举。相信,甘孜一定能跨越发展、长治久安。(陈庆)
其他文献
2008年以来,中组部委托国家统计局连续两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满意度调查结果,已经成为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有力杠杆,成为衡量检验组织工作的重要标准。如何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真正让党和人民群众满意?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力。    核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选人用人历来关系人心向背、社稷安危,是组织工作中最为敏感、最受关注的内容。一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
期刊
背景新闻  城市社区是党和政府在城市工作的基础,是城市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堪称城市的细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在社区中正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对社区民主管理、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一切,亟需优良的党风作保障。    如何搞好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去年,四川省纪委、监察厅经过长达半年的深入调研,基本确立了“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全面推进”的
期刊
在企业当了29年的 “一把手”, 岳俊聪所在的企业从未有过亏损。由他负责的南江矿业集团,1995年仅有一个矿山、一个选场,全年只有285万元的利税总额,到去年利税总额竟然高达9.8个亿,仅纳税就达1.43亿。    “首先是要活下去”    1995年,走马上任南江矿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的岳俊聪,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让企业生存下去。  当时冶金行业处于低谷,许多同类矿山企业不是破产就是停产。  就是
期刊
宋人魏泰的《东轩笔录》记载:宋朝航运和船场皆官办,有人钻管理上的漏洞,损公肥私,如造船用钉,官船多虚报。因为这里有一个“空子”,钉子钉在船体里,既不能称重量,也难以点数目,所以历来都听任工匠虚报多领。后来许元出任发运判官(负责水运工作的官吏),决心除此积弊。一天,他来到造船工场,下令拖出一条新船,当众放火烧毁。烧完之后,把钉子收集起来过秤。结果,钉子的重量只是申报用钉量的十分之一。从此,这个真实的
期刊
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是震后北川精神文化重建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将成为羌人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和保护展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    “太不敢想象了,简直美轮美奂!”3月29日下午,当记者跨进北川非遗保护中心陈列馆,走近琳琅满目的展品时,不由发出由衷的感叹。  “去年9月26日,在山东援建者和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蕴含羌族智慧、彰显羌族文明的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陈列馆
期刊
跨越了好几条长长的铁轨,在成都车辆段一栋白色的小楼里,记者采访了前不久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陶毅。    直面挑战,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陶毅出身于“铁路世家”。 1998年8月,他从铁路局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车辆段电器运用车间做了一名车电钳工,负责绿皮车“车电装置”的检修和维护工作。刚接到这份工作时,陶毅傻眼了,学校3年所学的知识与眼前从事的工作几乎没有太大关联,这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
期刊
立足于成都统筹城乡实践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抓住灾后重建契机,成都向世界展示出一幅美丽、神奇的蓝图。    “5·12”汶川特大地震,成都受到重创。290多万受灾群众的生活就业、灾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建,让成都面临了严峻考验。  而在恢复重建进入攻坚破难的时刻,成都市委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它的提出,立足于近年来统筹城乡实践和灾后重建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期刊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整整两周年,随着后重建时代的来临,地处内陆的四川将有着什么样的机遇,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保持增长,尤其是灾区如何实现内生增长等,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5月12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    发展机遇:对口支援向长期合作转变    《四川党的建设》:4月29日-4月30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广东考察,双方签署了
期刊
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自然资源,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四川是农业大省,水利建设在“三农”和全省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解决的将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一个发展的问题,她的实施将为子孙后代创造一笔宝贵财富。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部署,6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我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规划全面实施情况。
期刊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谋划“十二五”工作的关键一年,省委做出了“科技创新是首要动力,要在我省跨越发展中充分发挥支撑引领作用”的指示。刘奇葆书记特别强调:“要从科技发展战略上找科技与产业的结合点,从结合点找突破点,下大气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怎样找到这个结合点与突破点?5月7日,带着问题,我们采访了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    “丰富的四川科技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能转变为科技创新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