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护中的文化传承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ang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辽阔的燕赵大地上,从燕山脚下到太行深处,再到冀中平原、渤海之滨,都能见到不同年代的古村落。重视古村落保护中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时代的主题。
  只要是古村落,总有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如果沿太行山走一走,就可以如数家珍般讲出一连串的古村落,诸如于家石头村、大梁江、小梁江、英谈、王硇(同瑙、碯)村等。每个古村落都有自己传奇般的村史、古色古香的民居、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都是最能勾起浓郁乡愁的地方。比如王硇村,初创于明永乐朝,六百年历史,古街古巷、石楼石堡、砖雕石刻、参天古木,徜徉其间,恍惚走进尘封已久的时光隧道。
  在笔者儿时的记忆里,古村落是那么美好,童话一般。我外祖父家就在冀中平原上一个古村落。村子西边是片高低起伏的沙丘,沙丘上杨柳榆槐,红枣鸭梨、桃杏沙果,都是野生野长,世世代代保护着古村落的生态。村子南面是关帝庙,滹沱河故道从庙前经过。村子里街巷纵横,经过了几代几世老年人也说不清。我外祖父家一宅分为南北两院,院中有水井、磨坊,屋沿瓦当滴水上刻着“光绪XX年”。半個世纪后,我外祖父的村子已经完全现代化了,没有剩下半点古村落的影子。
  每当想起便痛惜万分,常叹那时条件太差,如果能拍成照片、做成视频,画成图册,保留下来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一切都淹没在历史的云烟之中。
  近年来,以旅游开发为主旨的活动在一些地方方兴未艾,于是古村落保护和古村落的文化传承问题就历史性地提到了议事日程。
  一般说来,在著名的古村落开展旅游文化开发不是坏事,通过旅游这一载体,活化古村落,在保留古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实行功能置换,将村民的居住价值转变为旅游社会价值和大众文化价值,但要谨防旅游开发变为古村落的毁灭。文化遗产是一次性的,毁灭了便不能恢复和再生。古村落是我们民族农耕文明的历史遗产,承载着民族的乡愁。如果借旅游开发之机对古村落伤筋动骨、大拆大建,甚至修铁路、通公路、建宾馆、造水厂,古村落也许会面目全非了。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事实上,某些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正在出现雷同化、商业化、粗俗化的苗头。有些地方开发商怀揣热钱蜂拥而至,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对古村落的各种文化资源肆意动手,不当使用,不管是什么名人故居、家族墓地、祖先祠堂、明清老宅,想动就动。如此,必然对古村落造成实质性破坏。
  对古村落的破坏还来自村民自身。一些村民没认识到自己古村落的巨大文化价值,反而觉得老房子采光不好,暗、潮、脏,生活不便,不如现代建筑功能完备、生活舒适,老房子说拆就拆。笔者几十年来,目睹了老房子、老街道一处一处地不见了,故地重游再也找不到儿时的记忆。
  古村落的保护和文化传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迫。一些地方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乌镇是建古镇形态主题公园,原住民迁出,在古村落搞旅游。浙江省的办法是在修铁路、水库等公益建设中,如伤及古村落,可以在原址建碑,盖个仓库,把村子里的老物件收藏好,对老宅子绘图造册,对牌坊、古居的构件编号、标码,家什、物件、石臼保留,古树移走,连原址的土壤也装几口袋永远保留,作为子孙的纪念。这叫记住了乡愁。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把古村落文化资源数字化,通过数据监控保护预警。
  总之旅游开发和古村落保护并不是冰炭不同炉的绝对对立,关键要有机制、有法规、有办法,凡是未做好前期工作、文化遗存未彻底清点的,旅游项目不能仓促上马。旅游项目要在严格的规划和保护措施下开展。开发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要懂政策、知法规。要妥善处理旅游开发、原住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状态与古村落保护的矛盾,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愿古村落的文化传承如同火炬传递,代代延续,永不中断。
其他文献
大都市人流熙攘,小村庄则静若水影。城里人偶到村庄,便有不一样的感觉。不过,村庄虽小,姿态各异,仅那些边角只影,也能让你看个够。  新芽初绽时,大自然开始萌动,小村庄最先知道这个讯息。天空没有一丝云,空气里仿佛要滴下水来,枝条上攒动着星星点点的绿意。春的纤指一抹,庭院、水边、屋的背后都变成了一弯柳叶。廖稀村落,静立在一片新绿里,无论你去高冈,还是水边柳林,心中自有几分得意。风吹动万千细条,这里那里都
期刊
少则二十天,多则一个月,总要去一次理发店。而在苏州,这着实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儿。发廊、发屋,发型或形象设计工作室之类,太多,但居然没有哪家能将头发和胡子一并打理。所以,客居快两年了,我大多在回老家时顺便理发。胡子虽不是太复杂,但每有理发,我都喜欢刮脸或曰修面,喜欢刀片和脸部亲密接触的那份舒坦。  终于寻得一家发廊。师傅二十多岁,居然还扯上了老乡关系。他对我法外加恩,根据我的要求,理发时破例给我加进
期刊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饥寒交迫的流浪汉苏比,实在熬不过寒冷的冬天,想去监狱里求得喘息。于是,故意犯罪,去饭店吃饭不付餐费,用石头砸橱窗,偷别人的伞,调戏妇女……干了这些坏事,都没有让他如愿进监狱。后来,被教堂里的赞美诗感动,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想改邪归正时,警察却将他送进了监狱。   监狱,关押犯人的场所。东北话叫“笆篱子”。   进了“笆篱子”,空间有限,受人管制,失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发明了分期付款的办法。房子可以分期付款,电视、冰箱可以分期付款,甚至连衣服、皮包也可以分期付款。大家的购买力一下子增强了许多,从前不敢想的,现在都拥有了。虽然每个月要付款,但是由于期数多,分量分散,并不觉得吃力。  我觉得分期付款这个办法,除了可以拿来买东西,也可以用于治学。看来令人生畏的巨著,每天读一点,很轻松地就能念完。仰之弥高的学术境界,持之以恒地钻研,时间久了也能达
期刊
知名学者戴建华先生《略谈读书》一文有云:“有朋友说我坚持读书五十年了。时间倒没算错,但我真的没有坚持;没人说我坚持吃饭喝水有半个世纪了。读书和吃饭喝水一样,是生活的必须,活着的应有之义,就不需坚持了。”戴先生所言,是读书的至境,是把读书看作与生活和生命融为一体的自觉,不可一日无食,亦不可一日无书。究读书之境况,戴先生所言之外,还有两种:一种以毅力而为之恒久;一种或不屑此道,或虽欲坚持,却“持而难久
期刊
天气转暖,万物竞生,百花争艳。于是,园林里、田野上的蜜蜂,也渐渐成群结伍,不停地忙碌起来。  记得儿时在农村,顽皮,有次追打蜜蜂,竟被一只蜜蜂蜇了头,起了包,所以一时对蜜蜂怀恨在心。后来想想,那是蜜蜂迫不得已的自卫,也难怪。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对蜜蜂不仅没留一点芥蒂,反而满怀敬意。  瞧那蜜蜂,满身生有绒毛,密密的,黄黄的,或黑褐色,煞是好看。它们个头不大,轻盈飘逸,飞起来,忽东忽西,忽上
期刊
据《棠棣之殇——曹植传》记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临终前,他颁布了《遗令》,亦即遗嘱。令文对自己的一生功过作了简约回顾,对自己的后事作了具体安排。认为自己持法治军严了些,至于犯的大过失,发的小脾气,不值得效法,不要事事照办、全盘照搬。要求丧事简办,天下尚未安定,不得古礼行事。入殓时穿当时季节的衣服,因有头风病,很早就戴上了头巾,死后仍戴头巾。文武
期刊
与中小学相比,高校的考试相对灵活多样,老师的自主权也更大,大学没有升学指挥棒,老师所出考题只要与学科挂上一点钩,有利学生成长,就没有人说三道四,比如我就不止一次地出过“你最喜欢的当代诗人是谁?为什么?”“你喜欢的大学的模样”之类的非常规试题,没有产生任何麻烦。  不過,最近看到的一则有关大学考题的消息却让我隐隐有些不安。报载:四川某职业技术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试里有这样一道题:“本门课程一共
期刊
有一个自以为很有才华的人,一直感到自己怀才不遇,因此愁眉苦脸,整天生活在烦恼苦闷之中。有一天,他责问上帝:“命运怎么对我如此不公呢?”上帝随手从地上捡起一颗石子扔到乱石堆中,对他说:“你去把我刚才扔掉的那个石子捡回来。”结果那个人翻遍了乱石堆,却沮丧着无功而返。上帝又取下自己手上的那枚金戒指,扔到了乱石堆中,结果这一次,那人很快就找回了那枚闪闪发光的戒指。  上帝没有再说什么,但那人却一下子醒悟了
期刊
西晋太康初年(公元281-285年),无名小子左思,一个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推出了自己的作品《三都赋》。  《三都赋》包括《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计有万余字。为了它的出世,左思耗费了十年心血。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考核各种图志;还不辞辛劳,奔走几千里,亲赴“三都”故地作实地考察,采集了大量的民谣故事,准备了无数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史书上说他:“构思十年,门庭藩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