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棠棣之殇——曹植传》记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临终前,他颁布了《遗令》,亦即遗嘱。令文对自己的一生功过作了简约回顾,对自己的后事作了具体安排。认为自己持法治军严了些,至于犯的大过失,发的小脾气,不值得效法,不要事事照办、全盘照搬。要求丧事简办,天下尚未安定,不得古礼行事。入殓时穿当时季节的衣服,因有头风病,很早就戴上了头巾,死后仍戴头巾。文武百官来哭吊,只要哭十五声,安葬完毕即脱掉丧服。驻防各地的将士,都不要离开驻地,官兵要各守职责。要薄葬,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
应当说,曹操的《遗令》,对于自己身后的大事小情,说得比较详尽周全,而更值得关注的,当是其中的两个节点:一是认为自己持法治军严了些,二是要求丧事简办,强调薄葬。
先说第一个节点。曹操能够正视自己的“大过失”和缺点不足,而且告诫后人不要效法,不可事事照办、全盘照搬,这在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将相中,不说是绝无仅有,也算得十分难得。这说明曹操有自知之明,着眼于宏图大业的成败,而不计较个人的所谓“尊严”和“面子”。又说明,曹操希望后人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从而不犯或少犯错误,这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相比,显然有云泥之别。
再说第二个节点。曹操之所以强调薄葬,其中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他起兵之初,由于军费不足,和袁绍等人一样,也干过盗墓的勾当,亲眼看过许多坟墓被盗之后尸骨遭践、什物狼藉的场面,因此,自己身后,不想重演這样的悲剧。此所谓“经一事,长一智”。
从大格局上看,曹操强调薄葬,体现了高瞻远瞩的目光和匡正世风的决心。在汉代,从皇帝到王侯将相,厚葬成风,为害甚烈,因此也曾颁布《葬律》,欲将薄葬“制度化”,但收效甚微。近期南昌发掘的海昏侯刘贺之墓,就很能说明些问题:仅主墓西侧的车马陪葬坑,就有八十平方米之大,在这个坑里,共发现五辆木制彩绘车和二十匹马的痕迹,正好是四匹马一辆车,据说这是汉代王侯出行的最高规格。其实,这并非汉墓中厚葬的“出类拔萃”者。厚葬成风,随之而来的,便是盗墓成风。正如当时刘向上书成帝所说:“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垅弥高,宫阙甚丽,发掘必速。”当今也有文章说:“光洛阳周围挖掘的汉墓,到现在,起码超过十万座”,而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经考古挖掘的汉墓虽然数量巨大”,却早已是“十室九空”,足见盗墓风之盛。
厚葬与盗墓,是因果关系,相辅相成。作为身临其境的曹操,他身体力行薄葬,是不是想开风气之先,不好妄论,但至少对厚葬以及盗墓之风气,是个有力的抗击,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值得称道。
应当说,曹操的《遗令》,对于自己身后的大事小情,说得比较详尽周全,而更值得关注的,当是其中的两个节点:一是认为自己持法治军严了些,二是要求丧事简办,强调薄葬。
先说第一个节点。曹操能够正视自己的“大过失”和缺点不足,而且告诫后人不要效法,不可事事照办、全盘照搬,这在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将相中,不说是绝无仅有,也算得十分难得。这说明曹操有自知之明,着眼于宏图大业的成败,而不计较个人的所谓“尊严”和“面子”。又说明,曹操希望后人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从而不犯或少犯错误,这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相比,显然有云泥之别。
再说第二个节点。曹操之所以强调薄葬,其中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他起兵之初,由于军费不足,和袁绍等人一样,也干过盗墓的勾当,亲眼看过许多坟墓被盗之后尸骨遭践、什物狼藉的场面,因此,自己身后,不想重演這样的悲剧。此所谓“经一事,长一智”。
从大格局上看,曹操强调薄葬,体现了高瞻远瞩的目光和匡正世风的决心。在汉代,从皇帝到王侯将相,厚葬成风,为害甚烈,因此也曾颁布《葬律》,欲将薄葬“制度化”,但收效甚微。近期南昌发掘的海昏侯刘贺之墓,就很能说明些问题:仅主墓西侧的车马陪葬坑,就有八十平方米之大,在这个坑里,共发现五辆木制彩绘车和二十匹马的痕迹,正好是四匹马一辆车,据说这是汉代王侯出行的最高规格。其实,这并非汉墓中厚葬的“出类拔萃”者。厚葬成风,随之而来的,便是盗墓成风。正如当时刘向上书成帝所说:“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垅弥高,宫阙甚丽,发掘必速。”当今也有文章说:“光洛阳周围挖掘的汉墓,到现在,起码超过十万座”,而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经考古挖掘的汉墓虽然数量巨大”,却早已是“十室九空”,足见盗墓风之盛。
厚葬与盗墓,是因果关系,相辅相成。作为身临其境的曹操,他身体力行薄葬,是不是想开风气之先,不好妄论,但至少对厚葬以及盗墓之风气,是个有力的抗击,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