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20年间,在一次次的外出学习、听课中,我对数学教学的认识不断地发生变化,感悟也在一点点加深。
然而,真正促使我动笔的,还是在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李烈展示的一节数学观摩课后。说实在的,我最爱她的质朴与真实。她的课闪烁着一抹特别的光芒,这光芒来自于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素养的培养;来自于她对学生们的尊重与理解;来自于其言行中的民主的思想、互动的意识!
上课未始,李老师和孩子们开始了交流。语言的平和,一下子便拉近了她与学生的距离。交流接近尾声时,我听到了这样一句话:“孩子们,在今天的课上,你们一定要多参与课堂,我们要进行互动式的学习!”这句话在我们教师听来一定不觉得什么,然而李老师所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呀,用这样专业的语言明确地告诉学生在课上他们该怎么做!他们能听懂吗?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更加关注李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尤其注意倾听她独到的教学语言。
独到之语一:在复习导入中,李老师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并帮学生整理出每个面的计算方法,接着问:学习公式有什么用?生答:是为了求出长方形的表面积。李烈老师微笑着点头表示肯定,同时告诉学生:“要想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就要有数学的眼光。”
独到之语二: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火柴盒,李烈老师请他们注意观察,然后根据这个小小的火柴盒提出一些面积问题。学生们开始独立思考了,她不失时机地插进一句:“孩子们,要想解决问题,一定要有数学的眼光;要想有数学的眼光,首先要学会提问题!”该小组讨论了!她又温温和和地开口了:“孩子们,小组讨论最宝贵的就是提问题;即使提的问题是错的,也可以给予大家一定的启发!”两句话过后,学生们个个勇跃发言,讨论得相当热烈。
独到之语三:这节数学课快接近尾声了,让我们注意聆听李老师的结束语:“孩子们,请记住:在课堂上不要把问题全部留给老师,我们应该直接互动,并在互动中解决问题!”
一堂实实在在的数学观摩课就这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它给我们留下的闪光之处却很多。
首先,这是一节真正的数学课,时时处处散发着一种数学味:虽说新课标已从过去的要求單一转变为如今的多元化,目标比过去全面了,但我们却不能把过去的目标完全否定掉,因为知识技能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底线,这是不可破坏的。与之相比,现在的数学课更为强调的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及数学素养的培养。在这节课中,我们能看出李老师正在向着这一目标迈进,她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致力于培养孩子们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素养。相信本节课中李老师那种数学化的教学语言的魅力,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假如每节数学课上都渗透着这样数学化的语言和这样浓厚的数学味,学生们就会在一天天的耳濡目染中,将其吸收和转化,长此以往,我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将其“内化”成他们自己的数学思想,形成他们自身的数学素养。
其次,这节课上处处体现着一种对学生们的理解和尊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学生都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组织者。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他们呢?李烈老师在课上以她的言行给予了一定的启示:
1.学生是独立的人:我们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不该让他成为老师的附属品,我们应该还给并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产生思想碰撞的权力。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在行动上,我们都应该做到尊重他们的情感、认识水平和他们的需要……因为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
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具有其不同的个性。因此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帮助不同学生解决同样的问题的时候,更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千万不能“一刀切”,以免压抑了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动态中的群体,他们在各个方面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他们的发展过程,并从中发现他们的潜能及优势所在,看清楚他们的长项,尽最大可能发展他的长项,使他们获得应有的成功!当然与此同时也需要一定规范,并及时地予以帮助、纠正。
其实李老师的课还让我有种感受:今天的课堂已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接受过程,而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伴随着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会让彼此产生各种各样的体验、研究、碰撞……因此再也不能单一地看待现在的课堂,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它,且善用它!
也许我的感悟表述得并不专业,但是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节课上闪烁着的那抹数学之光,并且爱上了它。它将引领着我向新的目标迈进:将数学化的语言、数学化的思想、民主互动的意识浸润于学生的心间,使它们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的天空常蓝,让孩子们的心灵常绿!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然而,真正促使我动笔的,还是在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李烈展示的一节数学观摩课后。说实在的,我最爱她的质朴与真实。她的课闪烁着一抹特别的光芒,这光芒来自于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素养的培养;来自于她对学生们的尊重与理解;来自于其言行中的民主的思想、互动的意识!
上课未始,李老师和孩子们开始了交流。语言的平和,一下子便拉近了她与学生的距离。交流接近尾声时,我听到了这样一句话:“孩子们,在今天的课上,你们一定要多参与课堂,我们要进行互动式的学习!”这句话在我们教师听来一定不觉得什么,然而李老师所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呀,用这样专业的语言明确地告诉学生在课上他们该怎么做!他们能听懂吗?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更加关注李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尤其注意倾听她独到的教学语言。
独到之语一:在复习导入中,李老师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并帮学生整理出每个面的计算方法,接着问:学习公式有什么用?生答:是为了求出长方形的表面积。李烈老师微笑着点头表示肯定,同时告诉学生:“要想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就要有数学的眼光。”
独到之语二: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火柴盒,李烈老师请他们注意观察,然后根据这个小小的火柴盒提出一些面积问题。学生们开始独立思考了,她不失时机地插进一句:“孩子们,要想解决问题,一定要有数学的眼光;要想有数学的眼光,首先要学会提问题!”该小组讨论了!她又温温和和地开口了:“孩子们,小组讨论最宝贵的就是提问题;即使提的问题是错的,也可以给予大家一定的启发!”两句话过后,学生们个个勇跃发言,讨论得相当热烈。
独到之语三:这节数学课快接近尾声了,让我们注意聆听李老师的结束语:“孩子们,请记住:在课堂上不要把问题全部留给老师,我们应该直接互动,并在互动中解决问题!”
一堂实实在在的数学观摩课就这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它给我们留下的闪光之处却很多。
首先,这是一节真正的数学课,时时处处散发着一种数学味:虽说新课标已从过去的要求單一转变为如今的多元化,目标比过去全面了,但我们却不能把过去的目标完全否定掉,因为知识技能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底线,这是不可破坏的。与之相比,现在的数学课更为强调的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及数学素养的培养。在这节课中,我们能看出李老师正在向着这一目标迈进,她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致力于培养孩子们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素养。相信本节课中李老师那种数学化的教学语言的魅力,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假如每节数学课上都渗透着这样数学化的语言和这样浓厚的数学味,学生们就会在一天天的耳濡目染中,将其吸收和转化,长此以往,我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将其“内化”成他们自己的数学思想,形成他们自身的数学素养。
其次,这节课上处处体现着一种对学生们的理解和尊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学生都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组织者。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他们呢?李烈老师在课上以她的言行给予了一定的启示:
1.学生是独立的人:我们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不该让他成为老师的附属品,我们应该还给并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产生思想碰撞的权力。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在行动上,我们都应该做到尊重他们的情感、认识水平和他们的需要……因为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
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具有其不同的个性。因此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帮助不同学生解决同样的问题的时候,更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千万不能“一刀切”,以免压抑了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动态中的群体,他们在各个方面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他们的发展过程,并从中发现他们的潜能及优势所在,看清楚他们的长项,尽最大可能发展他的长项,使他们获得应有的成功!当然与此同时也需要一定规范,并及时地予以帮助、纠正。
其实李老师的课还让我有种感受:今天的课堂已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接受过程,而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伴随着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会让彼此产生各种各样的体验、研究、碰撞……因此再也不能单一地看待现在的课堂,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它,且善用它!
也许我的感悟表述得并不专业,但是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节课上闪烁着的那抹数学之光,并且爱上了它。它将引领着我向新的目标迈进:将数学化的语言、数学化的思想、民主互动的意识浸润于学生的心间,使它们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的天空常蓝,让孩子们的心灵常绿!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