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教师要改革以前的教学方法,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应让学生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让其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挖掘物理学科的内在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造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挖掘物理学美学特征。
在物理教学中,仅把目光放在知识层面上是不够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的美渗入学生的心田。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够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其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问题,通过设计实验情境、故事情境、习题情境、漫画情境等激发学生思维。
2.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所谓独立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教师“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又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教学过程实际上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地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
四、设计开放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新课标认为:教与学是师生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理念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应该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还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有许多的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加以应用。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吸引力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教师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模拟物理实验。
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的特点。由于种种原因,物理实验有些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控制实验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在教师与计算机的共同启发下,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模拟物理实验能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3.扩大教学容量。
传统教学方式在传授内容时,教师需要在黑板上写板书、画图,费时又耗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需把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序把图、文呈现出来,既清晰又规范,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加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多媒体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学环节和信息变换频繁,学生必须快速反应,良好的学习习惯随之养成。
4.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思维训练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所以必须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信息,使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能提供真实的动感画面,使学生在欢乐有趣的情境中调整出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与总结教学经验,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物理课堂教学会更加趋向成熟化、科学化。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挖掘物理学科的内在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造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挖掘物理学美学特征。
在物理教学中,仅把目光放在知识层面上是不够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的美渗入学生的心田。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够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其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问题,通过设计实验情境、故事情境、习题情境、漫画情境等激发学生思维。
2.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所谓独立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教师“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又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教学过程实际上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地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
四、设计开放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新课标认为:教与学是师生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理念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应该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还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有许多的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加以应用。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吸引力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教师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模拟物理实验。
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的特点。由于种种原因,物理实验有些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控制实验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在教师与计算机的共同启发下,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模拟物理实验能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3.扩大教学容量。
传统教学方式在传授内容时,教师需要在黑板上写板书、画图,费时又耗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需把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序把图、文呈现出来,既清晰又规范,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加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多媒体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学环节和信息变换频繁,学生必须快速反应,良好的学习习惯随之养成。
4.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思维训练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所以必须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信息,使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能提供真实的动感画面,使学生在欢乐有趣的情境中调整出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与总结教学经验,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物理课堂教学会更加趋向成熟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