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谢老师!谢谢家长!”学生们向观众席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们要感谢老师让我们体会和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我们要感谢父母能够理解我们对音乐的需求!”
这是发生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的一幕。不是教师节,也不是谢师会,学生们这样又是为何呢?
4月6日下午,陈经纶中学“经纶之声”艺术团学生合唱专场音乐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音乐会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弘扬奥运精神,创建青春校园”。音乐会上,学生们展示了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男声四重唱、女生小合唱等,还用中文、英语、法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演唱了19首不同历史时期的高难度合唱作品。观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参加演出的都是陈经纶中学高中部的同学,80%来自高一年级。有的学生学习合唱艺术不过半年时间,但已经能在舞台上收放自如,声部配合准确。学生们的合唱技艺在指导教师王帅的调教下已经颇有水准了。
整场音乐会以合唱作品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在北京市中小学中还是首次。此前,另一场音乐学科教科研课题《开发中学合唱课程教学资源的实践研究》系列演出也于3月29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举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一中、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等12所学校的校级和班级合唱团参加汇报活动。
合唱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既具有广泛性又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学生喜欢合唱吗?他们是如何看待合唱的?课堂教学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对合唱教学有哪些想法和建议?北京市朝阳区在进行《开发中学合唱课程教学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之初对全区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85.75%的学生喜欢唱歌,47.03%的学生喜欢合唱形式,57.01%的学生希望参加合唱活动。朝阳区教研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岚表示:“调查的结果让老师们十分兴奋,合唱这种形式在学生中有一定基础,但从学生们的反馈中发现了不少实际问题:以教科书为唯一的课程资源,音乐教材中的声乐内容不够经典,合唱内容极少且不够系统,与中学生的生理特点有一定差距;音乐教师数量很少,受个人专业能力水平和学校资源条件的制约,难以独立开展校本的学科教研;可供选用的教学资源匮乏,不能充分满足中学生的歌唱兴趣和特长发展需要。”
据特级教师李桂英介绍,国外学校合唱课程的设置、组织形式、训练内容、方法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美国分学段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幼儿园至4年级能演唱小合唱和轮唱、能在集体演唱中融合音色;5-8年级能演唱二声部和三声部的音乐作品;9-12年级能演唱四声部的音乐作品、能表现出发展完善的合唱技能。在匈牙利,参加合唱已成为从小学生到成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合唱训练、指挥被列为培养音乐教师的重要必修课程,班班都能唱,校校都有高水平的合唱队;日本在保留其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的音乐素材,把全世界音乐方面各个民族优秀的东西都拿来研究;英国7-9年级音乐课以半学期为一单元教学合唱。而我国的音乐课程还没有发展到重视开发合唱教学资源的阶段,只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基本要求,如:“3-6年级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7-9年级能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高中能积极参与合唱、重唱、独唱等实践活动,能在合唱中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排练3-5首合唱曲目。”而没有对歌唱的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许多中学音乐教师重视校级合唱队的训练,却因此忽视了课堂合唱教学的质量,一般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训练。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合唱教育存在的偏失,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开发合唱课程教学资源对于推进实施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这两场音乐会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改革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开发中学合唱课程教学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最终将力求逐步建立起一个区域性的中学音乐课程教学资源中心,促进中学音乐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共享。
■
这是发生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的一幕。不是教师节,也不是谢师会,学生们这样又是为何呢?
4月6日下午,陈经纶中学“经纶之声”艺术团学生合唱专场音乐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音乐会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弘扬奥运精神,创建青春校园”。音乐会上,学生们展示了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男声四重唱、女生小合唱等,还用中文、英语、法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演唱了19首不同历史时期的高难度合唱作品。观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参加演出的都是陈经纶中学高中部的同学,80%来自高一年级。有的学生学习合唱艺术不过半年时间,但已经能在舞台上收放自如,声部配合准确。学生们的合唱技艺在指导教师王帅的调教下已经颇有水准了。
整场音乐会以合唱作品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在北京市中小学中还是首次。此前,另一场音乐学科教科研课题《开发中学合唱课程教学资源的实践研究》系列演出也于3月29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举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一中、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等12所学校的校级和班级合唱团参加汇报活动。
合唱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既具有广泛性又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学生喜欢合唱吗?他们是如何看待合唱的?课堂教学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对合唱教学有哪些想法和建议?北京市朝阳区在进行《开发中学合唱课程教学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之初对全区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85.75%的学生喜欢唱歌,47.03%的学生喜欢合唱形式,57.01%的学生希望参加合唱活动。朝阳区教研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岚表示:“调查的结果让老师们十分兴奋,合唱这种形式在学生中有一定基础,但从学生们的反馈中发现了不少实际问题:以教科书为唯一的课程资源,音乐教材中的声乐内容不够经典,合唱内容极少且不够系统,与中学生的生理特点有一定差距;音乐教师数量很少,受个人专业能力水平和学校资源条件的制约,难以独立开展校本的学科教研;可供选用的教学资源匮乏,不能充分满足中学生的歌唱兴趣和特长发展需要。”
据特级教师李桂英介绍,国外学校合唱课程的设置、组织形式、训练内容、方法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美国分学段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幼儿园至4年级能演唱小合唱和轮唱、能在集体演唱中融合音色;5-8年级能演唱二声部和三声部的音乐作品;9-12年级能演唱四声部的音乐作品、能表现出发展完善的合唱技能。在匈牙利,参加合唱已成为从小学生到成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合唱训练、指挥被列为培养音乐教师的重要必修课程,班班都能唱,校校都有高水平的合唱队;日本在保留其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的音乐素材,把全世界音乐方面各个民族优秀的东西都拿来研究;英国7-9年级音乐课以半学期为一单元教学合唱。而我国的音乐课程还没有发展到重视开发合唱教学资源的阶段,只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基本要求,如:“3-6年级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7-9年级能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高中能积极参与合唱、重唱、独唱等实践活动,能在合唱中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排练3-5首合唱曲目。”而没有对歌唱的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许多中学音乐教师重视校级合唱队的训练,却因此忽视了课堂合唱教学的质量,一般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训练。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合唱教育存在的偏失,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开发合唱课程教学资源对于推进实施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这两场音乐会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改革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开发中学合唱课程教学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最终将力求逐步建立起一个区域性的中学音乐课程教学资源中心,促进中学音乐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