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现阶段工程教育实践现状出发,遵从工程教育的一般理论,对混凝土结构基本原教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相关问题进行浅析,旨在探索一种更符合我国工程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出贡献,最终推动我国工程实践作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 键 词] 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9-0172-02
一、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现状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基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建筑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相关,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基础,其教学质量对现代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高质量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突出、实践能力优秀的土木专业人才的关键。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城市人口密度逐年上升,城市住房压力、道路交通荷载压力不断增大,这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重要特征,这种现象也意味着在现阶段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国需要更多的实践型、创新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然而对我国现阶段土木工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现阶段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限制教学质量提高的阻力。
二、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困境分析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主要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以结构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材料学等为主,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其是一门内容大、跨度广、环节多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以讲授式为主,学生的自主性难以发挥,教学的实践性也相对较低,这些问题造成现阶段高等教育中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以及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困境。
(一)观念落后
教学观念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指导教学活动进行的依据。然而传统讲授式课堂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学活动以“教”为主,学生能够学到多少东西,依赖于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同时教学观念的落后还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阻碍创新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二)资源匮乏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向特征,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的最理想结果就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转化为实践技能。然而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投入到教学中的资源相对有限。资源的匮乏限制了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这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不利于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这种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有限性,不同院校《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材不同,内容却大同小异,更新速度较慢,很多知识都是十几年前的内容,未实现教材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实践学习平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但是缺乏运用的平台,无法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在缺乏复习和应用的情况下,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会逐渐被遗忘。
(三)考核模式落后
现阶段主流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考核多为闭卷笔试考核,考核内容以教材知识、力学公式计算为主,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能够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死记硬背或做大量练习题来通过考试。虽然这种考核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程度和公式的计算能力,但是这种考核缺乏实践指向特征,同时会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意识,不利于综合型、实践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三、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改革思路
与其说是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模式调整和改革,不如说是整个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调整和改革。在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现阶段教学中的不足和局限,在结合教学一般理论和我国实际情况后,我认为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改革可遵从以下思路。
(一)调整课程体系
我国现有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体系是自1998年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整改后一直沿用至今的陈旧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符合现阶段人才培养现状和我国发展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虽然是土木工程基本学科,但是其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架空学科,想要完全掌握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内容,需要相应的材料学、力学知識作支撑。因此不妨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大土木”教学,将关联性较强的科目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教学,提高教学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利用其他科目支持促进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精、宽、新”调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建工程项目的增加,混凝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原有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内容已明显无法满足教学需要,需要对教学内容作出新一轮的优化和调整。
首先,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原有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材内容丰富,几乎涵盖所有与混凝土作业相关的知识与问题,但是并没有对某个知识点有所侧重,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是“囫囵”状态,即学生要么不学,要么就将所有知识深刻记忆,教学上没有侧重,学生在掌握知识上也没有侧重,教学的专业性也相对有限。 其次,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宽,现行的教材以已经实现的工程为案例,未涉及存在理論可能的混凝土工程,比如某一混凝土结构在房屋工程作业中广泛应用,但并非对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这种情况属于教学内容上的局限,这种局限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容易培养出“只会建房,不会修桥”的土木工程人才,这与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冲突。
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不断添加新知识,确保教学的先进性。通过不断为教学添加新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学习并掌握更多的、更全面的土木工程知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作出贡献。
四、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一)调整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依据,调整教学观念是实现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本位上,将教学重心从教师“教”转移到学生“学”上来,真正地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为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逐步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系统构建。教师可以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出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重点知识,根据重点知识设置问题、寻找案例,将案例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学与常规讲授式教学结合起来,发挥讲授式教学重理论的优势,利用引导性教学重探究的特点,将传统讲授式课堂转变为引导—探究式课堂,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理论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配置,实现讲授和实践相结合
无论何时,教学资源都具有有限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是现阶段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需要以教育的一般理论和教学实际情况为依据,对教学配置进行优化和调整,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实现教学资源的最高效率利用。
课前阶段,教师可利用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网络媒体信息进行预习,初步了解教学内容。课上阶段,教师需要注意好时间的分配,不能一味地讲授,也不能一味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要注意讲授和实践的结合,利用教学器材让学生在讲授之后进行练习,提高教学的实践特征。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通过题目计算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公式的应用等。通过优化教学配置,将课前、课中、课后连贯起来,实现教学的向前、向后延伸,进而实现教学的效率化、系统化。
(三)联合多方力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这意味着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课堂是进行理论教学的核心场所,但并非理想的实践空间,因此高校需要联合多方力量,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案例展示、专业制图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学校应当与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进行协同,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习中不断磨砺自身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学员领导层可以针对“混凝土结构”组织展开创意设计比赛,通过奖品和荣誉刺激学生参加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手边资源完成创意设计,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最终推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结语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密切相联的学科,各知识点环环相扣,且涉及专业学科面的范围非常广。教师应从该课程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求知特点寻找突破口,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方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紧贴实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本位上,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协同各方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平台,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并重,最终促进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素梅,徐礼华,池寅,等.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6):68-71.
[2]秦本东,蔺新艳.《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166-167.
[3]汤永净,赵勇.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改中新模式和新平台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1):99-102.
[4]何章权.翻转课堂方法在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9(3):258-259.
[5]赵博,程冠华.《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J].科技资讯,2017,15(1):130-131.
[6]程小凤,张敏,王龙海,等.“应用型人才”: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的课程教学研究[J].才智,2018(10):94.
◎编辑 冯永霞
[关 键 词] 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9-0172-02
一、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现状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基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建筑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相关,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基础,其教学质量对现代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高质量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突出、实践能力优秀的土木专业人才的关键。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城市人口密度逐年上升,城市住房压力、道路交通荷载压力不断增大,这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重要特征,这种现象也意味着在现阶段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国需要更多的实践型、创新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然而对我国现阶段土木工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现阶段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限制教学质量提高的阻力。
二、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困境分析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主要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以结构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材料学等为主,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其是一门内容大、跨度广、环节多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以讲授式为主,学生的自主性难以发挥,教学的实践性也相对较低,这些问题造成现阶段高等教育中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以及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困境。
(一)观念落后
教学观念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指导教学活动进行的依据。然而传统讲授式课堂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学活动以“教”为主,学生能够学到多少东西,依赖于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同时教学观念的落后还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阻碍创新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二)资源匮乏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向特征,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的最理想结果就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转化为实践技能。然而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投入到教学中的资源相对有限。资源的匮乏限制了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这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不利于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这种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有限性,不同院校《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材不同,内容却大同小异,更新速度较慢,很多知识都是十几年前的内容,未实现教材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实践学习平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但是缺乏运用的平台,无法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在缺乏复习和应用的情况下,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会逐渐被遗忘。
(三)考核模式落后
现阶段主流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考核多为闭卷笔试考核,考核内容以教材知识、力学公式计算为主,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能够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死记硬背或做大量练习题来通过考试。虽然这种考核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程度和公式的计算能力,但是这种考核缺乏实践指向特征,同时会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意识,不利于综合型、实践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三、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改革思路
与其说是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模式调整和改革,不如说是整个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调整和改革。在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现阶段教学中的不足和局限,在结合教学一般理论和我国实际情况后,我认为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改革可遵从以下思路。
(一)调整课程体系
我国现有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体系是自1998年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整改后一直沿用至今的陈旧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符合现阶段人才培养现状和我国发展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虽然是土木工程基本学科,但是其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架空学科,想要完全掌握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内容,需要相应的材料学、力学知識作支撑。因此不妨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大土木”教学,将关联性较强的科目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教学,提高教学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利用其他科目支持促进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精、宽、新”调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建工程项目的增加,混凝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原有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内容已明显无法满足教学需要,需要对教学内容作出新一轮的优化和调整。
首先,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原有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材内容丰富,几乎涵盖所有与混凝土作业相关的知识与问题,但是并没有对某个知识点有所侧重,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是“囫囵”状态,即学生要么不学,要么就将所有知识深刻记忆,教学上没有侧重,学生在掌握知识上也没有侧重,教学的专业性也相对有限。 其次,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宽,现行的教材以已经实现的工程为案例,未涉及存在理論可能的混凝土工程,比如某一混凝土结构在房屋工程作业中广泛应用,但并非对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这种情况属于教学内容上的局限,这种局限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容易培养出“只会建房,不会修桥”的土木工程人才,这与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冲突。
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不断添加新知识,确保教学的先进性。通过不断为教学添加新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学习并掌握更多的、更全面的土木工程知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作出贡献。
四、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一)调整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依据,调整教学观念是实现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本位上,将教学重心从教师“教”转移到学生“学”上来,真正地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为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逐步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系统构建。教师可以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出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重点知识,根据重点知识设置问题、寻找案例,将案例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学与常规讲授式教学结合起来,发挥讲授式教学重理论的优势,利用引导性教学重探究的特点,将传统讲授式课堂转变为引导—探究式课堂,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理论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配置,实现讲授和实践相结合
无论何时,教学资源都具有有限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是现阶段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需要以教育的一般理论和教学实际情况为依据,对教学配置进行优化和调整,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实现教学资源的最高效率利用。
课前阶段,教师可利用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网络媒体信息进行预习,初步了解教学内容。课上阶段,教师需要注意好时间的分配,不能一味地讲授,也不能一味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要注意讲授和实践的结合,利用教学器材让学生在讲授之后进行练习,提高教学的实践特征。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通过题目计算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公式的应用等。通过优化教学配置,将课前、课中、课后连贯起来,实现教学的向前、向后延伸,进而实现教学的效率化、系统化。
(三)联合多方力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这意味着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课堂是进行理论教学的核心场所,但并非理想的实践空间,因此高校需要联合多方力量,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案例展示、专业制图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学校应当与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进行协同,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习中不断磨砺自身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学员领导层可以针对“混凝土结构”组织展开创意设计比赛,通过奖品和荣誉刺激学生参加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手边资源完成创意设计,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最终推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结语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密切相联的学科,各知识点环环相扣,且涉及专业学科面的范围非常广。教师应从该课程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求知特点寻找突破口,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方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紧贴实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本位上,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协同各方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平台,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并重,最终促进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素梅,徐礼华,池寅,等.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6):68-71.
[2]秦本东,蔺新艳.《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166-167.
[3]汤永净,赵勇.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改中新模式和新平台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1):99-102.
[4]何章权.翻转课堂方法在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9(3):258-259.
[5]赵博,程冠华.《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J].科技资讯,2017,15(1):130-131.
[6]程小凤,张敏,王龙海,等.“应用型人才”: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的课程教学研究[J].才智,2018(10):94.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