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成就和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造成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提出合理的对策来更好的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110-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盛行,大量的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在大学生中蔓延,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而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没有主流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价值观教育是信念、信仰的教育,是灵魂的锻造,是人格道德的教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用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教育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作用和认识人生的意义,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关注自己的灵魂,形成自己坚定的信仰,具有健全的人文精神,养成自己的关爱情怀,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一、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现状
(一)价值观教育方式简单,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的价值观教育仍旧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主渠道,实行的仍然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社会主要依靠政府与传媒自上而下大张旗鼓的灌输,在学校则通过教师、辅导员和教材,以知识传授、学分考试等方式灌输。这样的教育方式没有考虑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规律,更没有重视大学生的需求,最为重要的沟通机制并未有效建立,导致“教的供给”和“学的需求”两方便信息对称差,既没有达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还浪费了大量的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
在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改革方面看,还未进行有效的创新。课程设置方面,高校普遍依靠两课为主渠道,专业课、选修课等大学生普遍重视和积极性较高的课程中,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内容反而较少。教师队伍建设,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作出创新的努力还不够,教学方式停留在课堂传授的现象严重,社会实践和校园网络教育等手段未被充分使用和重视。
(二)教育理念滞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更离不开这个理念,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这个“人”,既指教育方高校及教师队伍、更为重要的是被教育对象大学生这个群体,因此,强调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就不容忽视,而且关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成败的关键。然而目前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不被重视、不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现象普遍存在。
相对于教师队伍传授的被动性,大学生主动接受价值观教育和主动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未被很好的鼓励和利用。马卡连柯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进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现状就是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只重视传授教育的被动性是否足够大,忽略了大学生群体主动接受教育的渴望有多大。
(三)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说服力
价值观教育内容能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能不能激发他们了解知识的欲望,能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是影响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如果对社会新兴的价值内容缺乏及时有效的反应,缺乏自我更新的能力,使教育脱离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实际。教育者不能敏锐的跟进客观环境和学生的变化,不能对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安排,就难以给学生建立一个乐于学习的平台,所以,高校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面还得具有针对性。
二、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是市场经济产生的多元社会思潮,却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对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大学生影响更大。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正确观念的树立有促进的一面,也有局限性和弱点,不可避免地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物质利益原则容易造成大学生追求物质享受的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竞争容易使个人主义膨胀,导致大学生产生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等价交换原则容易造成人际关系淡漠,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更注重实用化等等。多元思潮的影响,增加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大学校园的宁静和纯洁受到了冲击,大学生为就业目标、人生价值实现而疲惫不堪,高校的教师队伍、文化建设、网络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二)现代科学技术和媒体的冲击
随着高校现代化设施的改善,现代科学技术和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于现代传播手段具有信息传播快捷的特点,它给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带来了便利。但传播的信息复杂多样、良莠不齐,各种错误思想、理论、观点也向大学生袭来,甚至充满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可避免地冲击和消极影响。由于当前我们对现代传播手段的缺点认识不足、缺少治理的经验和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三)教育队伍自身素质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有部分高校的教师和教导员缺乏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很难一心投入在教学工作,就其自身道德及价值观而言,也存在不足之处,难以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其次,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大学生对于价值观教育的需求,存在教的内容和表达方法与学的需求不吻合的矛盾,这迫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和专业学习。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拓宽教育渠道
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大学课堂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和控制最为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教程和教材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渗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课程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高校应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的优势,用强有力的理论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高校专业课普遍注重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专一化、深入化的特点显而易见,大学生普遍对专业课学习多得寄予厚望,并通常付出较必修课更多的精力和热情。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专业课程的融入,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创新课堂形式和授课方式。在教学内容加以改变的同时,辅助以教学形式的变革,改变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教、学的机制,寓学于教,教学相辅。针对教学内容,可采取多样的教学参与形式,如:辩论教学、演讲教学等多种互动教学模式,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求知欲望。
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载体功能。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具体的教育样式,只通过课堂教育这种单一封闭的模式已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比如开展情境式教学,根据教育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典型场景,使学生在典范的激励中,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收到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农村、社区或者是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考察,也可以将现实中的典型情境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通过这种情境式的教学,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国情、民情,在感同身受中更好的接受这种价值观教育。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行知结合,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社会实践机会是有限的,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需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长效的机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一部分,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同时,作为连接校园和社会的社会实践,高校需对社会实践制度加以完善,通过标准、规范等制度体系,保证大学生能够长期、有效的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最后环节,做到行知结合。
2、科学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目前可供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高校有责任推广和支持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在确保实践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同时,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和谐校园网络
丰富道德建设形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网络道德建设是和谐校园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校园网络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准。基于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的成长时期,和网络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状,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大学生自律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合法合理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信息。网络资源来源于世界各地,传播内容良莠不齐,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应在网络传播的中上游及源头加大网络监管,在大学生接受信息之前,就营造出一个氛围和谐、内容健康的校园网络,真正做到把握校园网络建设的主动权,可谓标本兼治,最终把校园网建设成为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优秀的平台作用。
(四)努力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主体的素养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非专门的教学人员都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他们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上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要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一个至关重要的举措就是提高教育主体自身的素养。
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者的培训。高校可以通过选送进修,增加各高校的交流活动,进行在职岗位培训,组织参观访问等培训方式来更新教育主体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主体的教育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
教育者自觉加强修养。教育者应树立价值观教育观念,意识到自己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主动提高自身的素质,勇于探索、创新方法,不断深化和拓宽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教育主体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110-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盛行,大量的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在大学生中蔓延,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而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没有主流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价值观教育是信念、信仰的教育,是灵魂的锻造,是人格道德的教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用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教育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作用和认识人生的意义,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关注自己的灵魂,形成自己坚定的信仰,具有健全的人文精神,养成自己的关爱情怀,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一、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现状
(一)价值观教育方式简单,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的价值观教育仍旧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主渠道,实行的仍然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社会主要依靠政府与传媒自上而下大张旗鼓的灌输,在学校则通过教师、辅导员和教材,以知识传授、学分考试等方式灌输。这样的教育方式没有考虑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规律,更没有重视大学生的需求,最为重要的沟通机制并未有效建立,导致“教的供给”和“学的需求”两方便信息对称差,既没有达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还浪费了大量的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
在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改革方面看,还未进行有效的创新。课程设置方面,高校普遍依靠两课为主渠道,专业课、选修课等大学生普遍重视和积极性较高的课程中,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内容反而较少。教师队伍建设,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作出创新的努力还不够,教学方式停留在课堂传授的现象严重,社会实践和校园网络教育等手段未被充分使用和重视。
(二)教育理念滞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更离不开这个理念,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这个“人”,既指教育方高校及教师队伍、更为重要的是被教育对象大学生这个群体,因此,强调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就不容忽视,而且关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成败的关键。然而目前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不被重视、不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现象普遍存在。
相对于教师队伍传授的被动性,大学生主动接受价值观教育和主动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未被很好的鼓励和利用。马卡连柯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进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现状就是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只重视传授教育的被动性是否足够大,忽略了大学生群体主动接受教育的渴望有多大。
(三)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说服力
价值观教育内容能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能不能激发他们了解知识的欲望,能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是影响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如果对社会新兴的价值内容缺乏及时有效的反应,缺乏自我更新的能力,使教育脱离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实际。教育者不能敏锐的跟进客观环境和学生的变化,不能对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安排,就难以给学生建立一个乐于学习的平台,所以,高校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面还得具有针对性。
二、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是市场经济产生的多元社会思潮,却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对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大学生影响更大。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正确观念的树立有促进的一面,也有局限性和弱点,不可避免地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物质利益原则容易造成大学生追求物质享受的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竞争容易使个人主义膨胀,导致大学生产生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等价交换原则容易造成人际关系淡漠,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更注重实用化等等。多元思潮的影响,增加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大学校园的宁静和纯洁受到了冲击,大学生为就业目标、人生价值实现而疲惫不堪,高校的教师队伍、文化建设、网络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二)现代科学技术和媒体的冲击
随着高校现代化设施的改善,现代科学技术和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于现代传播手段具有信息传播快捷的特点,它给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带来了便利。但传播的信息复杂多样、良莠不齐,各种错误思想、理论、观点也向大学生袭来,甚至充满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可避免地冲击和消极影响。由于当前我们对现代传播手段的缺点认识不足、缺少治理的经验和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三)教育队伍自身素质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有部分高校的教师和教导员缺乏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很难一心投入在教学工作,就其自身道德及价值观而言,也存在不足之处,难以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其次,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大学生对于价值观教育的需求,存在教的内容和表达方法与学的需求不吻合的矛盾,这迫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和专业学习。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拓宽教育渠道
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大学课堂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和控制最为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教程和教材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渗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课程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高校应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的优势,用强有力的理论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高校专业课普遍注重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专一化、深入化的特点显而易见,大学生普遍对专业课学习多得寄予厚望,并通常付出较必修课更多的精力和热情。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专业课程的融入,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创新课堂形式和授课方式。在教学内容加以改变的同时,辅助以教学形式的变革,改变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教、学的机制,寓学于教,教学相辅。针对教学内容,可采取多样的教学参与形式,如:辩论教学、演讲教学等多种互动教学模式,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求知欲望。
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载体功能。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具体的教育样式,只通过课堂教育这种单一封闭的模式已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比如开展情境式教学,根据教育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典型场景,使学生在典范的激励中,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收到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农村、社区或者是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考察,也可以将现实中的典型情境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通过这种情境式的教学,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国情、民情,在感同身受中更好的接受这种价值观教育。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行知结合,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社会实践机会是有限的,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需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长效的机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一部分,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同时,作为连接校园和社会的社会实践,高校需对社会实践制度加以完善,通过标准、规范等制度体系,保证大学生能够长期、有效的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最后环节,做到行知结合。
2、科学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目前可供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高校有责任推广和支持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在确保实践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同时,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和谐校园网络
丰富道德建设形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网络道德建设是和谐校园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校园网络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准。基于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的成长时期,和网络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状,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大学生自律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合法合理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信息。网络资源来源于世界各地,传播内容良莠不齐,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应在网络传播的中上游及源头加大网络监管,在大学生接受信息之前,就营造出一个氛围和谐、内容健康的校园网络,真正做到把握校园网络建设的主动权,可谓标本兼治,最终把校园网建设成为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优秀的平台作用。
(四)努力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主体的素养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非专门的教学人员都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他们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上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要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一个至关重要的举措就是提高教育主体自身的素养。
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者的培训。高校可以通过选送进修,增加各高校的交流活动,进行在职岗位培训,组织参观访问等培训方式来更新教育主体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主体的教育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
教育者自觉加强修养。教育者应树立价值观教育观念,意识到自己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主动提高自身的素质,勇于探索、创新方法,不断深化和拓宽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教育主体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