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饱含深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细致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体作者的情,察作者的意,与作品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然后才能向自己的学生传情达意。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要找出文章的动情点,深入进去,用心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深情,努力做到教者与读者、作者心心相映。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29-02
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以朗读来触发情感
1、教师范读。范读,就是教师示范朗读(也可以借助录音带或者是多媒体)。朗读中,教师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教师要恰当地把握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从而以情传情、以情激情。教师那正确的读音、清晰的吐字、自然的神态以及饱满的情绪,往往把学生带进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2、正确指导学生诵读。朗读指导得当,既可帮助学生学好课文,又可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这就要求所有的学生朗读均须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而后进行点拨、纠错、小结。
3、精于朗读。精于朗读,就是要抓住重要段落、关键词句反复咏诵、玩味,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读出真挚的感情,读出应有的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精读时可以让学生自选,分不同的角色诵读,这样能使学生受到一种情感气氛的强烈感染,更好地体会出文章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如果泛泛而读,忽视了“口出声、声传情、情铸意”的作用,教学效果就会大受影响。
二、以感动来触发情感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以体态来触发情感
表情动作又叫态势语。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面部表情、衣着打扮乃至于每一种眼神,都可以表现、传达丰富的情感,这种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口语所不能取代的。当教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说声“上课”时,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十分亲切,这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当学生回答问题犹豫不决时,教师用鼓励、关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很慈祥,对自己特别关心;当学生上课调皮、做小动作时,教师不是大声斥责,而是轻轻摇一摇头,学生会想到:教师已经很给自己面子了,不能再这样做;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时,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课文的内容需要借助教师的态势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个动作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此,作者完成了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塑造,使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分析这部分时,如果能够辅以传神的动作,将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理解。
四、以氛围来触发情感
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有教师在教《生命的意义》一课时,先介绍俄国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段话:“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此时,学生沉寂。接着,教师讲诉了一段故事:1999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忽然间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浩。此时,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和FIASH动画。听歌曲时,许多学生都在啜泣。然后,在音乐声中,教师开始提问:“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展示文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总之,情感教育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把知识传授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语文教学开创出一条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29-02
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以朗读来触发情感
1、教师范读。范读,就是教师示范朗读(也可以借助录音带或者是多媒体)。朗读中,教师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教师要恰当地把握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从而以情传情、以情激情。教师那正确的读音、清晰的吐字、自然的神态以及饱满的情绪,往往把学生带进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2、正确指导学生诵读。朗读指导得当,既可帮助学生学好课文,又可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这就要求所有的学生朗读均须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而后进行点拨、纠错、小结。
3、精于朗读。精于朗读,就是要抓住重要段落、关键词句反复咏诵、玩味,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读出真挚的感情,读出应有的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精读时可以让学生自选,分不同的角色诵读,这样能使学生受到一种情感气氛的强烈感染,更好地体会出文章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如果泛泛而读,忽视了“口出声、声传情、情铸意”的作用,教学效果就会大受影响。
二、以感动来触发情感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以体态来触发情感
表情动作又叫态势语。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面部表情、衣着打扮乃至于每一种眼神,都可以表现、传达丰富的情感,这种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口语所不能取代的。当教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说声“上课”时,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十分亲切,这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当学生回答问题犹豫不决时,教师用鼓励、关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很慈祥,对自己特别关心;当学生上课调皮、做小动作时,教师不是大声斥责,而是轻轻摇一摇头,学生会想到:教师已经很给自己面子了,不能再这样做;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时,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课文的内容需要借助教师的态势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个动作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此,作者完成了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塑造,使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分析这部分时,如果能够辅以传神的动作,将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理解。
四、以氛围来触发情感
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有教师在教《生命的意义》一课时,先介绍俄国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段话:“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此时,学生沉寂。接着,教师讲诉了一段故事:1999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忽然间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浩。此时,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和FIASH动画。听歌曲时,许多学生都在啜泣。然后,在音乐声中,教师开始提问:“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展示文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总之,情感教育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把知识传授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语文教学开创出一条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