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实施常规教育时存在着以下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的常规教育:
一是自由型常规教育,二是管制型常规教育,三是教条型常规教育,四是说教型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包括: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有生活常规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的生活常规活动又包括:用餐、就寝、入厕等很多小的细节和工作。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性
(一)班级常规管理的含义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顺利开展。
(二)班级基本的常规有哪些
从幼儿园常规涉及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及学习常规。生活常规包括盥洗、就餐、睡眠等方面,只有这样,班集体的生活才能融洽和谐。学习常规是保证幼儿顺利、有效完成启蒙阶段知识学习任务的要求。活动常规涉及室内、室外活动的玩法、场地、活动的玩具材料等。
(三)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
1.幼儿教育的需要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让幼儿活泼又有序是常规教育的目的之一,幼儿常规的稳定才能保证幼儿在园健康、活泼的成长。常规看似无形,因为它不象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幼儿发展的需要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正说明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幼儿园不仅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之为今后的一生打好基础。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新思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一定的秩序感,有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规则
讨论是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从而确定一种最佳方案的過程。
(二)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内在的规则需要
将规则还原成幼儿主体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对规则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感受到对规则的内在需要并体验到其中的快乐。
(三)启发幼儿自主产生规则的细化内容
教师可以用以下方法:环境熏陶法,巧用标记,充分发挥环境作用。
(四)设立“小小监督员”,促进良好班级常规的形成
请能力强,自控能力好的幼儿来担任小小监督员,去监督小朋友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不放任幼儿违规行为,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锻炼幼儿为大家服务的意识,真所谓“一举多得”。
(五)重视家长工作,使良好的常规在家庭中能得以强化
有一句话,从我接触幼儿教育以来,是一直记着的:“学校家庭,5加2”。
它的意思是说,在幼儿园里的5天,不管孩子有多大的进步,在家的两天要是松懈,效果将会大大减弱,甚至适得其反,可见家园合作有多么重要。
(六)常规建立的坚持性
确定了的规则必须坚决执行,教师尽量避免以临时的指令代替规则,尤其避免与规则相悖的指令代替规则。
四、幼儿园教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要保持一贯性
(一)密切合作
班级常规工作的建立是教师之间的配合工作。两教师配合密切和谐直接关系到班级常规管理的成功与否。对班级幼儿的教育上老师们要保持一致性,特别是幼儿的常规制定,应共同讨论,制定出适合本班的班级常规,并且要求大家共同去执行,千万不能一个紧一个松,以免使孩子形成两面性,从而不能将常规形成一种习惯。
(二)严格要求
严格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对教师严格要求,二是指对幼儿严格要求。首先,良好的班风是促进班级良好常规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班级常规中,班主任要把职责、任务等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老师头上,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对幼儿严格管理是需要班组老师共同进行的。要做到规则对每个幼儿都是一视同仁,不能出现不公或偏颇。
(三)保持一贯性
只有做到规则的一贯性,幼儿才便于照章行事,规则才便于成为行为的准绳。这就要求我们的班级老师在常规的管理中要保持一贯性,一旦制定出规则,我们每个老师都必须按照同样的标准去引导幼儿。像我们蒙氏班,根据各班活动室面积大小、五大区域的划分,在各区工作卡袋上便规定进入各区工作的人数,这便是一种对幼儿的选择行为加以约束的规则。每个区都贴上红、黄、蓝三种卡,每个卡袋里插一个卡,当幼儿看到工作卡袋里没有卡袋可插时,幼儿就知道应另选一个工作区。在一日活动中,每一位老师对幼儿的要求应是一致的。
我们不能把常规当成一种强加在儿童身上的外部要求,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儿童遵守,而需要把常规本身看成是儿童主体意识的觉醒,把常规意识看成是儿童主体品质之一。只有将常规视为儿童主体的一种品质,把它当成是儿童内在的并在儿童积极的自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东西,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儿童的常规意识。
总之,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是一门学问,它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班级常规管理是否到位,直接体现着班级整体的面貌,也关系到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开展的质量。所以,做好班级常规管理需要老师既要用心,又要用脑,随时随地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方法,这样才能让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更加出色。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实施常规教育时存在着以下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的常规教育:
一是自由型常规教育,二是管制型常规教育,三是教条型常规教育,四是说教型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包括: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有生活常规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的生活常规活动又包括:用餐、就寝、入厕等很多小的细节和工作。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性
(一)班级常规管理的含义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顺利开展。
(二)班级基本的常规有哪些
从幼儿园常规涉及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及学习常规。生活常规包括盥洗、就餐、睡眠等方面,只有这样,班集体的生活才能融洽和谐。学习常规是保证幼儿顺利、有效完成启蒙阶段知识学习任务的要求。活动常规涉及室内、室外活动的玩法、场地、活动的玩具材料等。
(三)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
1.幼儿教育的需要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让幼儿活泼又有序是常规教育的目的之一,幼儿常规的稳定才能保证幼儿在园健康、活泼的成长。常规看似无形,因为它不象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幼儿发展的需要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正说明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幼儿园不仅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之为今后的一生打好基础。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新思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一定的秩序感,有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规则
讨论是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从而确定一种最佳方案的過程。
(二)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内在的规则需要
将规则还原成幼儿主体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对规则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感受到对规则的内在需要并体验到其中的快乐。
(三)启发幼儿自主产生规则的细化内容
教师可以用以下方法:环境熏陶法,巧用标记,充分发挥环境作用。
(四)设立“小小监督员”,促进良好班级常规的形成
请能力强,自控能力好的幼儿来担任小小监督员,去监督小朋友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不放任幼儿违规行为,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锻炼幼儿为大家服务的意识,真所谓“一举多得”。
(五)重视家长工作,使良好的常规在家庭中能得以强化
有一句话,从我接触幼儿教育以来,是一直记着的:“学校家庭,5加2”。
它的意思是说,在幼儿园里的5天,不管孩子有多大的进步,在家的两天要是松懈,效果将会大大减弱,甚至适得其反,可见家园合作有多么重要。
(六)常规建立的坚持性
确定了的规则必须坚决执行,教师尽量避免以临时的指令代替规则,尤其避免与规则相悖的指令代替规则。
四、幼儿园教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要保持一贯性
(一)密切合作
班级常规工作的建立是教师之间的配合工作。两教师配合密切和谐直接关系到班级常规管理的成功与否。对班级幼儿的教育上老师们要保持一致性,特别是幼儿的常规制定,应共同讨论,制定出适合本班的班级常规,并且要求大家共同去执行,千万不能一个紧一个松,以免使孩子形成两面性,从而不能将常规形成一种习惯。
(二)严格要求
严格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对教师严格要求,二是指对幼儿严格要求。首先,良好的班风是促进班级良好常规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班级常规中,班主任要把职责、任务等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老师头上,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对幼儿严格管理是需要班组老师共同进行的。要做到规则对每个幼儿都是一视同仁,不能出现不公或偏颇。
(三)保持一贯性
只有做到规则的一贯性,幼儿才便于照章行事,规则才便于成为行为的准绳。这就要求我们的班级老师在常规的管理中要保持一贯性,一旦制定出规则,我们每个老师都必须按照同样的标准去引导幼儿。像我们蒙氏班,根据各班活动室面积大小、五大区域的划分,在各区工作卡袋上便规定进入各区工作的人数,这便是一种对幼儿的选择行为加以约束的规则。每个区都贴上红、黄、蓝三种卡,每个卡袋里插一个卡,当幼儿看到工作卡袋里没有卡袋可插时,幼儿就知道应另选一个工作区。在一日活动中,每一位老师对幼儿的要求应是一致的。
我们不能把常规当成一种强加在儿童身上的外部要求,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儿童遵守,而需要把常规本身看成是儿童主体意识的觉醒,把常规意识看成是儿童主体品质之一。只有将常规视为儿童主体的一种品质,把它当成是儿童内在的并在儿童积极的自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东西,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儿童的常规意识。
总之,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是一门学问,它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班级常规管理是否到位,直接体现着班级整体的面貌,也关系到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开展的质量。所以,做好班级常规管理需要老师既要用心,又要用脑,随时随地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方法,这样才能让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