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历史宏愿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来源 :中华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宏愿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充分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永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民族振兴也离不开人才。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培养造就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需要更为宏阔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在新发展阶段,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是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既是科学家,更是战略家,是科技人才中的帅才,在跨学科研究、大兵团作战组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担纲“国之重器”、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领军人物。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战略科学家发挥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坚持实践标准,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和培养科学家,在团队作战、攻关一线中考察识别战略科学家,努力在主要科技领域培养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培养一批开拓者。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建立战略科学家评价体系,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论英雄,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战略科学家,及时授予荣誉、颁发奖章,营造全社会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浓厚氛围。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赋予战略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为战略科学家提供更充分的安全保卫和生活服务,让战略科学家工作更顺心、生活更舒心,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科技领军人才是掌握最新科学技术、最前沿领域知识、具有代表性科学话语权的科学家。世界科技发展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大幅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不断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育创新团队,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探索建立科技领军人才联系服务、政策咨询、决策参考、项目合作、技术帮扶等机制,帮助解决安家落户、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健康医疗等问题,让领军人才专心致志创新创造。
  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要坚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显著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增强用人主体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为人才松绑,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优化整合人才计划,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突出以用为本,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接受企业委托、定向培养企业研发人才的机制,健全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推进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科技人才的双向交流,选聘企业的技术专家、研发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兼职担任研究生导师,吸纳研究生直接参与重大技术研发,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库,让青年科技人才接受多岗位锻炼,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才干。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关怀力度,把人才放在重点项目主战场上磨炼,充分发挥好突击手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楷模,身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发展实体经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多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迫切需要提升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健全完善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面向工程实践完成毕业设计,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职教师工程经验,建设由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引导工程师坚定追求卓越的目标取向,增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全方位培养创新意識,保持干事创业的定力和韧性,以严谨认真、追求完美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俯下身去,耐下心来,心无旁骛,艰苦奋斗,培养重知识、懂技能、善创新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人才、思想上主动引导人才、工作上为人才创造发挥才干的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人才。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
  大力营造人人成才的社会氛围。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领越大越好。形成人人成才的社会氛围,必须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制度,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尊重用人单位主导作用,支持用人单位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培养和使用人才。健全人才评价标准,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鼓励人才追求卓越。健全市场化、社会化人才管理服务体系,進一步明确各方职能定位,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营造求真务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成长成才氛围和环境。加大改革力度,增强改革针对性、精准性,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更具实效的人才培养使用体系,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障。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培养全社会人才的创新意识,推动形成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创新活力的制度环境,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维护公平竞争、鼓励创新,实现竞争和创新的良性互动,充分释放人民群众创造潜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激励广大劳动者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副总编辑】
其他文献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间叶源性肿瘤,由不成熟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有研究发现一些GIST患者存在c-kit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临近膜区域(即exon 11编码区)Val550至Val560的11个氨基酸残基之间,突变类型多样,有无义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等[12].c-kit基因突变会导致配体不依赖的c-kit基因激活及细胞活化,最终导致人肥大细胞增生病及GIST的发生[3].多数GI
期刊
目的 探讨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上腹部不适相关症状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11月初次行胃镜、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呈阴性的成人患者232例,2005年9月至2009年8月门诊及住院儿童患者31例(年龄<14岁).对以上患者行胃镜取胃黏膜组织做连续切片,HE染色及WS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 成人组患者组织内可观察到微、小动脉腔堵塞和(或)灶性出血病变,其中16例(8.8%)黏膜和(或)黏
目的 观察添加复合膳食纤维(DFC)的肠内营养(EN)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只SD大鼠用乙酸灌肠法制成结肠炎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C组给予不含DFC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剂(商品名:能全素);T1组和T2组分别给予含整蛋白型肠内营养 粉剂和DFC的EN.DFC由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IDF)按一定比例配制,T1组和T2组中,SDF和IDF的比例分别为1
伊托必利(itopride)是一种新型促胃肠动力药物,其药理机制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活性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发挥作用.伊托必利不仅能刺激乙酰胆碱的释放,还能抑制其降解,使其具有促胃肠动力活性.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伊托必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临床医生的认同,现将其研究现状作如下综述。
期刊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性及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间gyrA基因的DNA序列差异,探索gyrA基因突变在Hp左氧氟沙星耐药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消化科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进行胃镜检查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将胃镜活检黏膜标本接种于Hp选择性培养基,37℃微需氧环境培养3~5 d,分离Hp菌株,采用氧化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尿素酶试
目的 确定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症状评分能否反映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由24 h食管动态pH监测显示的酸暴露情况,进一步验证GerdQ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08年11月至2010年3月因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门诊GERD病例134例,均完成胃镜检查、24 h食管动态pH监测和GerdQ量表.根据24 h食管动态pH监测结果,分别以DeMeester评分≥14.72或pH<4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HIF)-1及血管生成素(Ang)-2在血管畸形所致反复消化道出血中的表达及沙利度胺的干预作用.方法 筛选25例因反复消化道出血经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诊断为血管畸形者和18名无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正常对照者.另选取10例接受沙利度胺治疗(每日4次,每次25 mg,疗程4个月)并至少随访1年的血管畸形者.分别留取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管畸形组与正常对照组
期刊
肝纤维化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肝纤维化可减轻或逆转.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对判断慢性肝病的疾病进展、临床结局、选择抗肝纤维化治疗药物及其疗效考核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肝穿刺病理检查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肝穿刺是一种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依从性较差;存在抽样误差和观察者误差;且仅取到五万分之一的肝组织.可能会低估真实病情[1].血清学检查具有无创、易检测、
期刊
患者男,40岁,因腹痛5个月入院.患者自人院前5个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持续性隐痛,并发作性加重,以中下腹部明显,无发热及盗汗,大便无黏液及脓血,伴有消瘦乏力.当地诊所予以盐酸小檗碱、诺氟沙星等治疗,症状无缓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