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是企业工匠的摇篮,如何培养匹配企业需求,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品质人才,是高职院校需要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同时,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将对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现状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将工匠精神嵌入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注入学生生活习惯等培养方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学生培养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及培养现状
(一)高职学生学情现状
近年来,随着本科院校不断扩招,高职院校生源萎缩严重,录取分数不断下降,这确实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生源质量”的下滑。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匮乏,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足等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自我定位低,消极懈怠情绪严重,自我约束力差,出现游戏成瘾等问题。
(二)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趋同
虽然当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竭力描述在培养目标、发展途径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的区别,但现实培养过程中,无论课程计划还是教学过程都与本科教育存在着极大地趋同性。“理实一体化”、“产教融合”等均不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特权,本科教育都在做,区别仅在于高职教育在一个浅层次上開展,本科教育在一个更深层次上开展,因此导致在社会竞争中,高职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处于竞争弱势。
(三)深入探索高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只以“成绩”这一个维度来评价“生源质量”,是片面的,不准确的。低分不意味着低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树能力来评判一条鱼,他将一辈子相信自己是个笨蛋。”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其适应的社会角色,并在其角色中创造社会价值。高职教育应当做的就是深入探索学生特点,根据学情现状,因材施教,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
二、用工匠精神充实高职学生的灵魂
(一)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秋山利辉先生在其所著《匠人精神》一书中概括匠人精神为“先德行,后技能,己成则物成。”这与我国古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异曲同工。那么何为“本”?“本”即为“发心”与“愿力”,通俗一点说就是知道我们“为什么做”以及“怎么做”。听起来简单的道理却是远行者必备的初心,只有把这种精神内化为灵魂的一部分才能做到无怨无悔、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二)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
在校期间,一个学生不可能学成终生够用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是一个“播种”的过程,教育过程应注重学生专业素养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厚积薄发,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学情现状,若要学生不断内生动力自我学习,“工匠精神”就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配置。
(三)打造工匠精神的培养皿
用工匠精神充实高职学生的灵魂并不是一件依靠倡导就可以完成的易事,它需要适宜的培养环境。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将工匠精神渗透进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育细节的设计,使工匠精神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当然,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企业的示范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家长的引导教育也尤为重要。当前很多高职学生的家长对于孩子“匠人”的定位不十分认可,学校应当将对父母意识的引导纳入教育环节之中,通过互联网手段,以定期为家长开授专题讲座、慕课等形式使家长首先扭转“人才观”,对学生形成正面的影响。校、企、家合力打造工匠精神的培养皿。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方法探究
(一)将工匠精神嵌入思政教育
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浮躁的社风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影响很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构筑大学生精神堡垒的一道至关重要的防线,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将工匠精神嵌入现有思政教育体系,既可避免单独打造“工匠精神”课程的麻烦,避免对工匠精神的宣导流于形式,又能丰富现有思政教育内容,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然而,为了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工匠精神的嵌入形式应当符合当代大学生审美及需求,除了嵌入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还应采取更加多元化的形式。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文化育人润物无声,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对培养对象潜移默化地熏陶将对其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体现在:
1、尊师重教。在大谈特谈“人权”的社风下,很多学生把教师正当的纠错教育理解为“难为”,自古以来学生与老师,学徒与师父之间的敬重之情日益淡化。然而,“尊师”却是“工匠精神”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学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专注于学习与技艺的传承,而老师对学生也应不吝于施爱,才能胸怀坦荡地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树立行为示范。《匠人精神》一书中提到一流“匠人”的三个阶段:“守”、“破”、“离”,“守”就是说学生首先应当向师父学习、模仿,传承技艺后进入“破”的阶段,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接下来在“离”的阶段,继往开来,创造自己的新境界。社会发展多数情况下不是颠覆性的,而正是这样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那么尊师重教,就是起点。
2、活动育人。校园文化当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借助文体活动、竞技类比赛、志愿者行动等向学生宣导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坚持不懈、勇于拼搏、乐于助人、有社会责任感等正能量主流思想。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知并积极思考,逐渐形成一个成熟而完善的人格。
3、环境育人。文化的渗透作用还体现在文化氛围渲染上。高职院校的走廊里不应当跟风本科院校悬挂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的画像,而应悬挂鲁班像,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定位从来都不是科学家,那么就不应当给学生一种偏差的价值导向。另外,在凉爽的夏日傍晚,校园的电子屏幕上可以播放《中国正在说》、《中国建设者》等正能量的视频,形成一种潜在的价值引领。母亲节的傍晚,可以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等震撼心灵的电影,唤醒学生心底的真善美与感恩之心,这是铸造工匠精神的核心力量。
(三)将工匠精神注入生活习惯
工匠精神并不是一种独立而高深莫测的思想境界,它是一流“匠人”必备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将能幻化为前进道路中的内生动力,成为坚守品格的关键性习惯。
1、礼仪教育。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但是在文化形态多元化、国际化的现在,我们的年轻人更多地去追逐潮流,却忽视了本土的礼仪文化。要加强对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能够培养学生的亲和力,并且有助于学生未来成长为一名举止得体的“匠人”。
2、打扫整理。在父母的庇护与宠溺下成长的孩子们,往往缺乏打扫整理的意识,而打扫整理往往有助于条理性思维的形成。学校应当对学生衣着等进行规范化要求,对学生的内务等进行严格管理,尤其在实践课程讲授过程中要追求规范化、完整化,不能仅重视专业课程的讲授,还要注重学生关注细节、打扫整理工作现场的习惯培养。
3、组织晨练。目前,熬夜几乎成为当代青年的普遍性生活习惯。组织晨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体质为未来工作积攒一副好身体,还能通过集体晨练提振精神,培养集体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中重视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优秀品格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有助于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gov.cn
[2]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5
作者简介:石婧(1986年1月-),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及财经商贸研究。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学生培养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及培养现状
(一)高职学生学情现状
近年来,随着本科院校不断扩招,高职院校生源萎缩严重,录取分数不断下降,这确实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生源质量”的下滑。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匮乏,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足等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自我定位低,消极懈怠情绪严重,自我约束力差,出现游戏成瘾等问题。
(二)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趋同
虽然当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竭力描述在培养目标、发展途径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的区别,但现实培养过程中,无论课程计划还是教学过程都与本科教育存在着极大地趋同性。“理实一体化”、“产教融合”等均不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特权,本科教育都在做,区别仅在于高职教育在一个浅层次上開展,本科教育在一个更深层次上开展,因此导致在社会竞争中,高职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处于竞争弱势。
(三)深入探索高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只以“成绩”这一个维度来评价“生源质量”,是片面的,不准确的。低分不意味着低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树能力来评判一条鱼,他将一辈子相信自己是个笨蛋。”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其适应的社会角色,并在其角色中创造社会价值。高职教育应当做的就是深入探索学生特点,根据学情现状,因材施教,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
二、用工匠精神充实高职学生的灵魂
(一)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秋山利辉先生在其所著《匠人精神》一书中概括匠人精神为“先德行,后技能,己成则物成。”这与我国古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异曲同工。那么何为“本”?“本”即为“发心”与“愿力”,通俗一点说就是知道我们“为什么做”以及“怎么做”。听起来简单的道理却是远行者必备的初心,只有把这种精神内化为灵魂的一部分才能做到无怨无悔、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二)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
在校期间,一个学生不可能学成终生够用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是一个“播种”的过程,教育过程应注重学生专业素养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厚积薄发,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学情现状,若要学生不断内生动力自我学习,“工匠精神”就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配置。
(三)打造工匠精神的培养皿
用工匠精神充实高职学生的灵魂并不是一件依靠倡导就可以完成的易事,它需要适宜的培养环境。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将工匠精神渗透进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育细节的设计,使工匠精神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当然,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企业的示范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家长的引导教育也尤为重要。当前很多高职学生的家长对于孩子“匠人”的定位不十分认可,学校应当将对父母意识的引导纳入教育环节之中,通过互联网手段,以定期为家长开授专题讲座、慕课等形式使家长首先扭转“人才观”,对学生形成正面的影响。校、企、家合力打造工匠精神的培养皿。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方法探究
(一)将工匠精神嵌入思政教育
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浮躁的社风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影响很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构筑大学生精神堡垒的一道至关重要的防线,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将工匠精神嵌入现有思政教育体系,既可避免单独打造“工匠精神”课程的麻烦,避免对工匠精神的宣导流于形式,又能丰富现有思政教育内容,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然而,为了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工匠精神的嵌入形式应当符合当代大学生审美及需求,除了嵌入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还应采取更加多元化的形式。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文化育人润物无声,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对培养对象潜移默化地熏陶将对其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体现在:
1、尊师重教。在大谈特谈“人权”的社风下,很多学生把教师正当的纠错教育理解为“难为”,自古以来学生与老师,学徒与师父之间的敬重之情日益淡化。然而,“尊师”却是“工匠精神”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学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专注于学习与技艺的传承,而老师对学生也应不吝于施爱,才能胸怀坦荡地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树立行为示范。《匠人精神》一书中提到一流“匠人”的三个阶段:“守”、“破”、“离”,“守”就是说学生首先应当向师父学习、模仿,传承技艺后进入“破”的阶段,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接下来在“离”的阶段,继往开来,创造自己的新境界。社会发展多数情况下不是颠覆性的,而正是这样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那么尊师重教,就是起点。
2、活动育人。校园文化当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借助文体活动、竞技类比赛、志愿者行动等向学生宣导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坚持不懈、勇于拼搏、乐于助人、有社会责任感等正能量主流思想。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知并积极思考,逐渐形成一个成熟而完善的人格。
3、环境育人。文化的渗透作用还体现在文化氛围渲染上。高职院校的走廊里不应当跟风本科院校悬挂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的画像,而应悬挂鲁班像,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定位从来都不是科学家,那么就不应当给学生一种偏差的价值导向。另外,在凉爽的夏日傍晚,校园的电子屏幕上可以播放《中国正在说》、《中国建设者》等正能量的视频,形成一种潜在的价值引领。母亲节的傍晚,可以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等震撼心灵的电影,唤醒学生心底的真善美与感恩之心,这是铸造工匠精神的核心力量。
(三)将工匠精神注入生活习惯
工匠精神并不是一种独立而高深莫测的思想境界,它是一流“匠人”必备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将能幻化为前进道路中的内生动力,成为坚守品格的关键性习惯。
1、礼仪教育。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但是在文化形态多元化、国际化的现在,我们的年轻人更多地去追逐潮流,却忽视了本土的礼仪文化。要加强对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能够培养学生的亲和力,并且有助于学生未来成长为一名举止得体的“匠人”。
2、打扫整理。在父母的庇护与宠溺下成长的孩子们,往往缺乏打扫整理的意识,而打扫整理往往有助于条理性思维的形成。学校应当对学生衣着等进行规范化要求,对学生的内务等进行严格管理,尤其在实践课程讲授过程中要追求规范化、完整化,不能仅重视专业课程的讲授,还要注重学生关注细节、打扫整理工作现场的习惯培养。
3、组织晨练。目前,熬夜几乎成为当代青年的普遍性生活习惯。组织晨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体质为未来工作积攒一副好身体,还能通过集体晨练提振精神,培养集体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中重视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优秀品格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有助于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gov.cn
[2]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5
作者简介:石婧(1986年1月-),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及财经商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