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客观来讲,我国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本文旨在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求,推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心理咨询;问题;措施
一、心理咨询工作的内涵与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频频出现的大学生压力过大、抑郁、自杀等问题表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为高校学生提供帮助的心理咨询机构,设置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工作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的一环,需要引起学界的关注。根据学界的定义,心理咨询指“掌握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通过沟通、疏导等心理学的专业方法,帮助受访对象认识、分析心理问题,从而解决受访对象的心理困惑,引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具体而言,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
1.咨询关系的特殊性。心理咨询工作的首要特征在于咨询关系的特殊性。在咨询这一过程中,辅导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倾听者与倾诉者的关系,当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与心理教师进行沟通时,更多的是学生在讲,老师在听,不同于传统课堂中的师生授受关系。这一特殊性对提供咨询工作的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扮演着学生信赖的朋友、长者、能够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士,教师应该以一種亲切、平和的态度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因材施教,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解开心结。除此之外,在咨询工作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倾诉空间,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
2.咨询内容的多元性。心理咨询的第二个特点在于咨询内容的多元性。高校学生处于成长与成熟的交界点,对于外界的认识不够成熟,可能存在偏激之处,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存在问题的领域,如就业、人际关系、恋爱交友、学业等等,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提供可行的心理辅导。咨询内容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咨询工作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贴近学生生活,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在应对众多的咨询问题时有的放矢。
3.心理咨询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咨询工作也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高校心理咨询更要与时俱进,不能与时代脱节。高校的任务在于为当今社会培养综合型专业人才,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心理健康层面都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缺陷
1.心理咨询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咨询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大多数理论成果都是沿袭西方的理论,导致高校对于心理咨询工作不够重视,往往要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引起重视。实际上,心理咨询工作要注重平时的疏导,很多细小的问题如果及时疏解,不会酿成悲剧。高校在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程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从领导者到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教师都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心理咨询教师不够专业。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实践基础。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高校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往往不是科班出身,在专业方面存在不足,这也就直接导致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辅导,也不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3.心理咨询效果不够显著。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在学校中配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场所,然而许多需要帮助的同学依然无法在这些地方寻求到帮助,即使找到了教师,由于教师不够专业,对于学生所陈述的问题不够重视等等,都导致了学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咨询效果不够显著,进一步导致学生对于心理援助的不信任,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完善
1.发挥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往往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独立于专业学科之外,这就导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忽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排在学习之外。然而,与之相对的现实是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专业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引起高校全体师生的重视。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辅导教师实际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是教师,却更像是学生的朋友与亲人,是学生寻求帮助的第一人。因此,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独特属性,主动与学生沟通,建立感情,这样学生才能更愿意倾诉,更好地倾诉,有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2.提高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心理咨询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事人员具备专业的理论功底与较多的实践案例。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设置专门的场所,首先要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在日常的咨询实践中,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个人也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心理咨询工作需要教师投注大量的热情与心血,因为心理咨询工作设计人与人的沟通,不是冷冰冰的说教,如何将专业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显生硬,又是教师要关注的问题所在。
3.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针对性。心理咨询与其他专业学科知识一样,也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影响,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将目光放眼于时代,尽可能地掌握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化解的方法与手段,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心理咨询的效果。另外,教师应该注重方式的转变,以倾听为主,更多地让学生倾诉,给学生空间,倾听也是一种方式与手段,很多学生往往在倾诉的过程中化解了自己的心理危机。
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当今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环节,关系到整个社会后备人才的心理健康水平。综上所述,应该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也要重视社会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各大高校要切实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队伍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在高校中推进,以期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凤.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关键词:心理咨询;问题;措施
一、心理咨询工作的内涵与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频频出现的大学生压力过大、抑郁、自杀等问题表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为高校学生提供帮助的心理咨询机构,设置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工作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的一环,需要引起学界的关注。根据学界的定义,心理咨询指“掌握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通过沟通、疏导等心理学的专业方法,帮助受访对象认识、分析心理问题,从而解决受访对象的心理困惑,引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具体而言,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
1.咨询关系的特殊性。心理咨询工作的首要特征在于咨询关系的特殊性。在咨询这一过程中,辅导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倾听者与倾诉者的关系,当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与心理教师进行沟通时,更多的是学生在讲,老师在听,不同于传统课堂中的师生授受关系。这一特殊性对提供咨询工作的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扮演着学生信赖的朋友、长者、能够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士,教师应该以一種亲切、平和的态度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因材施教,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解开心结。除此之外,在咨询工作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倾诉空间,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
2.咨询内容的多元性。心理咨询的第二个特点在于咨询内容的多元性。高校学生处于成长与成熟的交界点,对于外界的认识不够成熟,可能存在偏激之处,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存在问题的领域,如就业、人际关系、恋爱交友、学业等等,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提供可行的心理辅导。咨询内容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咨询工作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贴近学生生活,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在应对众多的咨询问题时有的放矢。
3.心理咨询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咨询工作也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高校心理咨询更要与时俱进,不能与时代脱节。高校的任务在于为当今社会培养综合型专业人才,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心理健康层面都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缺陷
1.心理咨询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咨询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大多数理论成果都是沿袭西方的理论,导致高校对于心理咨询工作不够重视,往往要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引起重视。实际上,心理咨询工作要注重平时的疏导,很多细小的问题如果及时疏解,不会酿成悲剧。高校在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程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从领导者到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教师都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心理咨询教师不够专业。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实践基础。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高校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往往不是科班出身,在专业方面存在不足,这也就直接导致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辅导,也不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3.心理咨询效果不够显著。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在学校中配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场所,然而许多需要帮助的同学依然无法在这些地方寻求到帮助,即使找到了教师,由于教师不够专业,对于学生所陈述的问题不够重视等等,都导致了学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咨询效果不够显著,进一步导致学生对于心理援助的不信任,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完善
1.发挥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往往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独立于专业学科之外,这就导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忽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排在学习之外。然而,与之相对的现实是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专业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引起高校全体师生的重视。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辅导教师实际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是教师,却更像是学生的朋友与亲人,是学生寻求帮助的第一人。因此,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独特属性,主动与学生沟通,建立感情,这样学生才能更愿意倾诉,更好地倾诉,有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2.提高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心理咨询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事人员具备专业的理论功底与较多的实践案例。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设置专门的场所,首先要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在日常的咨询实践中,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个人也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心理咨询工作需要教师投注大量的热情与心血,因为心理咨询工作设计人与人的沟通,不是冷冰冰的说教,如何将专业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显生硬,又是教师要关注的问题所在。
3.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针对性。心理咨询与其他专业学科知识一样,也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影响,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将目光放眼于时代,尽可能地掌握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化解的方法与手段,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心理咨询的效果。另外,教师应该注重方式的转变,以倾听为主,更多地让学生倾诉,给学生空间,倾听也是一种方式与手段,很多学生往往在倾诉的过程中化解了自己的心理危机。
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当今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环节,关系到整个社会后备人才的心理健康水平。综上所述,应该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也要重视社会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各大高校要切实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队伍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在高校中推进,以期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凤.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