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曹操杰出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诗和散文两个方面上,他的文学成就在建安文学中处于领袖地位并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曹操;文学成就;地位作用
曹操一身兼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政治与军事才能在史书上早有定论。而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历来争议颇多,钟嵘在《诗品》中将它列为“下品”,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他“建安才子所不及”。其实,曹操在文学上有着特别杰出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的一个勃兴时期——建安文学中起了领袖作用和重要的组织作用。
一、曹操杰出的文学成就
曹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在繁忙的紧张的军旅生活中创作的,他不是职业文人,在军国大事空闲之余,“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他的主要作品是诗歌,且大都为乐府诗体。在曹操之前,乐府诗是民间创作的民歌,自曹操始,文人开始写乐府诗。另外,曹操在后期还有一些优秀散文。
1.曹操的诗
现实性特强,同他本人的政治军事活动密切相结合,同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曹操早期的诗歌主要有《薤露行》、《蒿里行》这两首诗以极其简略的文字,以东汉末天下大乱为题材,描写出了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董卓乱天常,逼迫迁旧邦。”献帝被挟持,人民流离失所。《蒿里行》以古代挽歌的诗体,从东汉末关东群雄兴兵讨伐董卓写起,接写“军合力不齐”,各争势利,互结兵祸,掀起了更新的大规模的混战,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景象。这两首诗的时间跨度极大,写出了东汉末十余年间的事实,军民野死郊外,千里人烟灭绝。后人评这两首诗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他对人民在战争中遭受到的严重灾难表现出深刻的关切与同情,作者以苍凉深沉之笔,为百姓的苦难悲痛断肠,这种时期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值得充分赞扬与肯定的。
中期的诗歌主要有《苦寒行》和《步出厦门行》。作《苦寒行》时,他已经官渡一役,击败袁绍。曹操率兵追剿袁绍在并州的外甥高干。206年正月,他出邺城,越太行、击壶关,以“苦寒”为中心,把太行山区隆冬时节的艰难行军写得十分真切形象。在写险峻的山路,荒凉的环境,严寒的气候时作者工笔细描“羊肠何诰屈------雪落何霏霏”。同时又写出内心的反应:“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一种苍凉悲慨的气氛流贯全篇,情感浓郁强烈。末尾的“悲比东山诗,悠悠令我哀”二句,典出《诗经东山》诗,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悲凉的气氛。同时可以看出作者文学造诣的深厚,出手不凡。信笔写来,把自己征高干的艰苦行军与周公东征相比拟,表现了在一片悲哀声中的自信神态,此役一定会像周公一样取得胜利!定景、抒情、用典紧密结合,使这首诗在艺术上比《薤露行》与《蒿里行》更为成功。清代王夫之称之为“绝好”诗作。
《步出厦门行》写于207年,即《苦寒行》之后一年,佂剿高干后,他马不停蹄北征乌桓三郡,全诗有序言及四首诗。序言写北征途中的复杂心情,基于出发前部下有关南征还是北伐的两种不同意见,在夏雨和洪水面前,他“临观异同,心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遥望大海,心中惆悵。他虽是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但内心也会彷徨矛盾,而这恰恰表现了他情感的真实。第一首诗《观沧海》,写诗人临海所见之景,语言极朴素又极富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出其里。”写得素净幽雅,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怀,不是一般文人所能写出来的。诗中没有丝毫的“小家子气”,表现了一种“吞吐宇宙之气象”,非孟德之才之笔之心,复有何人能做得出来?
后面的三首,对照史实,是在诗人胜利回师之时写的,分别是《冬十月》、《河朔寒》与《龟虽寿》。第一、二首主要写北方寒冬时节的民情风物,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缺衣少食的关心。第三首《龟虽寿》是一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与前三首不同,前三首主要以描写客观事物为主,《龟虽寿》是一首完全抒发诗人的志尚的诗,诗中不但有“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云吐雾,终为灰土。”的生动比喻,而且还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气养之福,可得永年”等高度哲理的句子,一种对人生观积极地态度洋溢字里行间,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尤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一种老而弥坚的进取精神腾跃而出,传颂千古。
曹操后期的诗歌主要有《短歌行》与《秋胡行》等。《短歌行》也为曹诗名篇,写出了时光易逝的嗟叹,要求招纳贤才的愿望以及建功立业的意志。如“对酒当歌------去日苦多。”和“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等,作者的暮年之叹,不可否认的存在一些感伤。对于曹操来说,这是情有可原的。写《短歌行》时,他已55岁,而赤壁一败奠定了三分天下之势,他感到年岁将老,统一天下的大业在有生之年实难实现,很难免有一些感伤。但这种感伤有一定的限度,并不像汉末的某些文人,陷入深深的哀愁绝望之中,或者写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消极思想。他忧伤的只是自己的未竟事业,以及人才不来归附自己的实际,他们“呦呦鹿鸣”,即使在“忧思难忘”以酒消愁的时候,他仍萦念着有贤才辅助自己以成帝业。
2.曹操的散文
在后期,曹操还写了一些优秀的散文。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等。该文作于210年末,时北方新定,赤壁一败不久,人心不稳,而内政外敌在舆论上的攻击一浪高过一浪,主要说他“谋位簒逆”。为安定人心,反攻政敌,曹操写此文以“自明本志”。全文主要写他初入仕途,后起义兴兵,只是“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而已。而后天下初平,当了丞相是“意望已过矣”。文章以“叙心腹”的口气写出质朴直率,娓娓动听,的文风,文章极具气势和个人特色。读之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作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丰硕的成果足以雄视千古文坛,其崭新的面貌,开辟了古代文学新纪元。在具有如此重大意义的建安文学中,曹操处于领袖地位并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身为杰出文学家的曹操,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极大成就。爱才纳才的阔大胸襟和虚怀若谷的态度,让很多文人聚在身边,成为建安文学无可置疑的领袖,对建安文学的兴盛,起了巨大的倡导和促进作用,曹操的文学成就与由他所“推而兴盛”的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耀眼之光。
关键词:曹操;文学成就;地位作用
曹操一身兼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政治与军事才能在史书上早有定论。而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历来争议颇多,钟嵘在《诗品》中将它列为“下品”,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他“建安才子所不及”。其实,曹操在文学上有着特别杰出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的一个勃兴时期——建安文学中起了领袖作用和重要的组织作用。
一、曹操杰出的文学成就
曹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在繁忙的紧张的军旅生活中创作的,他不是职业文人,在军国大事空闲之余,“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他的主要作品是诗歌,且大都为乐府诗体。在曹操之前,乐府诗是民间创作的民歌,自曹操始,文人开始写乐府诗。另外,曹操在后期还有一些优秀散文。
1.曹操的诗
现实性特强,同他本人的政治军事活动密切相结合,同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曹操早期的诗歌主要有《薤露行》、《蒿里行》这两首诗以极其简略的文字,以东汉末天下大乱为题材,描写出了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董卓乱天常,逼迫迁旧邦。”献帝被挟持,人民流离失所。《蒿里行》以古代挽歌的诗体,从东汉末关东群雄兴兵讨伐董卓写起,接写“军合力不齐”,各争势利,互结兵祸,掀起了更新的大规模的混战,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景象。这两首诗的时间跨度极大,写出了东汉末十余年间的事实,军民野死郊外,千里人烟灭绝。后人评这两首诗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他对人民在战争中遭受到的严重灾难表现出深刻的关切与同情,作者以苍凉深沉之笔,为百姓的苦难悲痛断肠,这种时期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值得充分赞扬与肯定的。
中期的诗歌主要有《苦寒行》和《步出厦门行》。作《苦寒行》时,他已经官渡一役,击败袁绍。曹操率兵追剿袁绍在并州的外甥高干。206年正月,他出邺城,越太行、击壶关,以“苦寒”为中心,把太行山区隆冬时节的艰难行军写得十分真切形象。在写险峻的山路,荒凉的环境,严寒的气候时作者工笔细描“羊肠何诰屈------雪落何霏霏”。同时又写出内心的反应:“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一种苍凉悲慨的气氛流贯全篇,情感浓郁强烈。末尾的“悲比东山诗,悠悠令我哀”二句,典出《诗经东山》诗,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悲凉的气氛。同时可以看出作者文学造诣的深厚,出手不凡。信笔写来,把自己征高干的艰苦行军与周公东征相比拟,表现了在一片悲哀声中的自信神态,此役一定会像周公一样取得胜利!定景、抒情、用典紧密结合,使这首诗在艺术上比《薤露行》与《蒿里行》更为成功。清代王夫之称之为“绝好”诗作。
《步出厦门行》写于207年,即《苦寒行》之后一年,佂剿高干后,他马不停蹄北征乌桓三郡,全诗有序言及四首诗。序言写北征途中的复杂心情,基于出发前部下有关南征还是北伐的两种不同意见,在夏雨和洪水面前,他“临观异同,心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遥望大海,心中惆悵。他虽是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但内心也会彷徨矛盾,而这恰恰表现了他情感的真实。第一首诗《观沧海》,写诗人临海所见之景,语言极朴素又极富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出其里。”写得素净幽雅,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怀,不是一般文人所能写出来的。诗中没有丝毫的“小家子气”,表现了一种“吞吐宇宙之气象”,非孟德之才之笔之心,复有何人能做得出来?
后面的三首,对照史实,是在诗人胜利回师之时写的,分别是《冬十月》、《河朔寒》与《龟虽寿》。第一、二首主要写北方寒冬时节的民情风物,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缺衣少食的关心。第三首《龟虽寿》是一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与前三首不同,前三首主要以描写客观事物为主,《龟虽寿》是一首完全抒发诗人的志尚的诗,诗中不但有“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云吐雾,终为灰土。”的生动比喻,而且还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气养之福,可得永年”等高度哲理的句子,一种对人生观积极地态度洋溢字里行间,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尤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一种老而弥坚的进取精神腾跃而出,传颂千古。
曹操后期的诗歌主要有《短歌行》与《秋胡行》等。《短歌行》也为曹诗名篇,写出了时光易逝的嗟叹,要求招纳贤才的愿望以及建功立业的意志。如“对酒当歌------去日苦多。”和“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等,作者的暮年之叹,不可否认的存在一些感伤。对于曹操来说,这是情有可原的。写《短歌行》时,他已55岁,而赤壁一败奠定了三分天下之势,他感到年岁将老,统一天下的大业在有生之年实难实现,很难免有一些感伤。但这种感伤有一定的限度,并不像汉末的某些文人,陷入深深的哀愁绝望之中,或者写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消极思想。他忧伤的只是自己的未竟事业,以及人才不来归附自己的实际,他们“呦呦鹿鸣”,即使在“忧思难忘”以酒消愁的时候,他仍萦念着有贤才辅助自己以成帝业。
2.曹操的散文
在后期,曹操还写了一些优秀的散文。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等。该文作于210年末,时北方新定,赤壁一败不久,人心不稳,而内政外敌在舆论上的攻击一浪高过一浪,主要说他“谋位簒逆”。为安定人心,反攻政敌,曹操写此文以“自明本志”。全文主要写他初入仕途,后起义兴兵,只是“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而已。而后天下初平,当了丞相是“意望已过矣”。文章以“叙心腹”的口气写出质朴直率,娓娓动听,的文风,文章极具气势和个人特色。读之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作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丰硕的成果足以雄视千古文坛,其崭新的面貌,开辟了古代文学新纪元。在具有如此重大意义的建安文学中,曹操处于领袖地位并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身为杰出文学家的曹操,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极大成就。爱才纳才的阔大胸襟和虚怀若谷的态度,让很多文人聚在身边,成为建安文学无可置疑的领袖,对建安文学的兴盛,起了巨大的倡导和促进作用,曹操的文学成就与由他所“推而兴盛”的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耀眼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