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新探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jing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甚至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过分强调深入研究,过分强调历史的系统化,却并不重视学习过程,而当学生结束初中学习后,历史知识忘光了,就等于白学了三年。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得到得很少。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这里笔者仅就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谈一点管见,抛砖引玉。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的内涵具有广博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一统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开拓性的辐射与复合。显然,逆向性创造思维有益于启迪和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的病灶实施内外科手术,让它恢复活力,健全起来。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的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这已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 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現象,他们便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因失去了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不能启迪萌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反而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有人称这种思维为可悲思维或“僵尸思维”。为了更好地剖析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
  
  教学一致性原则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中小学各科教学或多或少有求异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不够突出,重视不力,教学方法不得体,历史教学尤其如此。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单一性的教或学有悖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里我们只是强调,只有明确地认识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才有可能有的放矢。教师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客体,具有能动协调的特性。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制约,构成完整的回流思维体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重此轻彼,顾此失彼,则相互干扰,一伤俱损。教师逆向性创造思维诸要素与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因素成正比例,潜移默化,互为反馈。教师只有大胆地追求并能动地运用求异思维教学,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逆向创造思维起主导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并发展教育教学的求异思维。历史教学求异思维的语言应该是刺激和促使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语言,应该是使信息接受者同时参与信息创造的语言。缺乏求异思维信息反馈,任何美妙的教学方法,再新的信息也不会有多大的作用;有如一首不能刺激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诗,也绝称不上出色的作品。通过求异思维教学,便能发现这种思维具有凝聚、交融、互补和反馈等多种功能。
  
  二、教学过程中双向性求异思维必须同步共振
  
  这种同步共振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求异思维必须与求同思维同步共振。两种思维经过交融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深奥的问题,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逆推反正,同中求异便能找得最佳答案。二是要求更新历史教学的观念,促使历史教学信息的思维辐射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思维聚合同步共振。历史这门人文学科的可知性、过去性强,且层次交迭,范围广,意象远,而且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思维的辐射与聚合协同共振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新乐章。三是必须透彻全面理解同步共振的内涵。不能望文生义,将同步共振错误地理解为“同行”、“滞前”或“超前”。其本意是指教师使用求异思维教学与学生自我求异思维的相互感应、积极配合、相互制约、互补反馈,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学生在接受求异思维的训练后才能准确地去把握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求异思维并不排斥聚合思维,只有当它们协同共振才能出现正常现象。所以,教师在增强自身的求异思维功能的同时,要对学生加强求同、求异两方面思维的训练。聚合思维在于求同,发散思维在于求异;运用求同思维,分析便能透彻全面,还便于寻找规律,运用求异思维,分析便会精辟新颖,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积极的创新性和大胆的开拓性
  
  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从广义上说,因果联系仅仅“只是世界性联系的一个极小部分”,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学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于“异”中把握其个性特征,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求异思维对问题的解答不限于一种方法或一种结论,而是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求得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超乎寻常,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曹冲称象等就充分说明了求异思维的开拓意义。同样,大胆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学术、教育科研也会获得可喜的成果。湖南常德师专历史系韩隆福先生敢于开创性地把求异思维运用于学术、教研,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近几年,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80多篇论文,便均以思维新、角度新、立论新而见长。尤其是他的得力新著《隋炀帝评传》,一反传统型的“炀帝为暴君”的学术观点,有理有据地肯定了炀帝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公正客观地归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赢得了中外专家学者的首肯。
  
  四、夯实深厚基础知识,提升科学理论水平
  
  求异思维能力不是天生即有的,是建立在大量的已有已知的知识基础上的,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筛选过滤,从中找出疑点,以此为突破口,进而求异。所以,求异是以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为前提条件的,是有条件的“异想天开”。历史教学的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结论的得出,都是前人在充足而翔实的史料的前提条件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得出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也离不开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材料。如果忽视和削弱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一味强调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去求异、创新,它就违背了求异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就谈不上培养。任何知识既是过去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又是未来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与出发点,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思维的开拓。求异思维的能力是随着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量和质的不断增长和提高,逐步向高层次发展而得到培养的,而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在更高的水平上提出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求异思维能力向更高、更深、更广、更新的层次发展。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夯实深厚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提升个人的科学理论水平来促进。求异思维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重复的层面上,而要通过个人科学理论水平的不断修养、提高而提升。所谓科学理论水平,就是指个人分析、研究、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相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就是指收集、整理资料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资料进行深加工,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总而言之,求异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全方位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物理学史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看到科学家的协作精神,进而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可以使学生体验物理学的批判精神,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学史 教学 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的引入物理学史的知识,不仅能够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和启发性,提高教
期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我们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阵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而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我认为,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新时代新语文教学的必然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美术专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十分普遍。针对当前学生色彩写生基础的现状,提出强调科学训练的重要性,注重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科学的知识作引导,加强对色彩知识的理解和色彩观察能力的训练,重视教学的示范性和直观性,重视教学的程序与方法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美术专业 色彩写生 教学方法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美术院校招生比例逐年扩大,学生色彩基础差
期刊
摘 要:小学作为学生思维成长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课堂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们教师应当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探究    一、营造体验氛围 激发质疑欲望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思维从动作开始。”这就表明儿童的思维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如何开展《历史与社会》学科综合探究活动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师素养有待提高。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社会、家庭、学校的支持不够等环节上的问题,笔者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综合探究活动 教师素养 乡土资源 社会支持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教材的创新点之一是将一些教学基本内容以调查、探究等方式呈现出来,以更好地体现其研究性和综
期刊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1、动口朗读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更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从体育教材的性质来看,具有鲜明的德育特点,从体育课“身教胜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本身就反映了课程文化的创新。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具有工具理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程评价上强调对学生、教师提高和促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关键词:英语 新课程 创新    创新教学重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大胆提问,大
期刊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一节课内要很好完成实验,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实验规则和技能的教育,精心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事项,则不仅能提高实验的效率,也会逐步培养起实践动手的能力。  关键词:原理 步骤 效率 实践能力
期刊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學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以发展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激发动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