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甚至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过分强调深入研究,过分强调历史的系统化,却并不重视学习过程,而当学生结束初中学习后,历史知识忘光了,就等于白学了三年。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得到得很少。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这里笔者仅就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谈一点管见,抛砖引玉。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的内涵具有广博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一统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开拓性的辐射与复合。显然,逆向性创造思维有益于启迪和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的病灶实施内外科手术,让它恢复活力,健全起来。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的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这已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 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現象,他们便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因失去了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不能启迪萌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反而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有人称这种思维为可悲思维或“僵尸思维”。为了更好地剖析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
教学一致性原则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中小学各科教学或多或少有求异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不够突出,重视不力,教学方法不得体,历史教学尤其如此。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单一性的教或学有悖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里我们只是强调,只有明确地认识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才有可能有的放矢。教师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客体,具有能动协调的特性。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制约,构成完整的回流思维体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重此轻彼,顾此失彼,则相互干扰,一伤俱损。教师逆向性创造思维诸要素与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因素成正比例,潜移默化,互为反馈。教师只有大胆地追求并能动地运用求异思维教学,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逆向创造思维起主导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并发展教育教学的求异思维。历史教学求异思维的语言应该是刺激和促使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语言,应该是使信息接受者同时参与信息创造的语言。缺乏求异思维信息反馈,任何美妙的教学方法,再新的信息也不会有多大的作用;有如一首不能刺激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诗,也绝称不上出色的作品。通过求异思维教学,便能发现这种思维具有凝聚、交融、互补和反馈等多种功能。
二、教学过程中双向性求异思维必须同步共振
这种同步共振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求异思维必须与求同思维同步共振。两种思维经过交融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深奥的问题,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逆推反正,同中求异便能找得最佳答案。二是要求更新历史教学的观念,促使历史教学信息的思维辐射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思维聚合同步共振。历史这门人文学科的可知性、过去性强,且层次交迭,范围广,意象远,而且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思维的辐射与聚合协同共振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新乐章。三是必须透彻全面理解同步共振的内涵。不能望文生义,将同步共振错误地理解为“同行”、“滞前”或“超前”。其本意是指教师使用求异思维教学与学生自我求异思维的相互感应、积极配合、相互制约、互补反馈,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学生在接受求异思维的训练后才能准确地去把握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求异思维并不排斥聚合思维,只有当它们协同共振才能出现正常现象。所以,教师在增强自身的求异思维功能的同时,要对学生加强求同、求异两方面思维的训练。聚合思维在于求同,发散思维在于求异;运用求同思维,分析便能透彻全面,还便于寻找规律,运用求异思维,分析便会精辟新颖,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积极的创新性和大胆的开拓性
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从广义上说,因果联系仅仅“只是世界性联系的一个极小部分”,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学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于“异”中把握其个性特征,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求异思维对问题的解答不限于一种方法或一种结论,而是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求得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超乎寻常,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曹冲称象等就充分说明了求异思维的开拓意义。同样,大胆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学术、教育科研也会获得可喜的成果。湖南常德师专历史系韩隆福先生敢于开创性地把求异思维运用于学术、教研,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近几年,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80多篇论文,便均以思维新、角度新、立论新而见长。尤其是他的得力新著《隋炀帝评传》,一反传统型的“炀帝为暴君”的学术观点,有理有据地肯定了炀帝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公正客观地归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赢得了中外专家学者的首肯。
四、夯实深厚基础知识,提升科学理论水平
求异思维能力不是天生即有的,是建立在大量的已有已知的知识基础上的,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筛选过滤,从中找出疑点,以此为突破口,进而求异。所以,求异是以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为前提条件的,是有条件的“异想天开”。历史教学的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结论的得出,都是前人在充足而翔实的史料的前提条件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得出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也离不开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材料。如果忽视和削弱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一味强调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去求异、创新,它就违背了求异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就谈不上培养。任何知识既是过去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又是未来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与出发点,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思维的开拓。求异思维的能力是随着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量和质的不断增长和提高,逐步向高层次发展而得到培养的,而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在更高的水平上提出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求异思维能力向更高、更深、更广、更新的层次发展。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夯实深厚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提升个人的科学理论水平来促进。求异思维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重复的层面上,而要通过个人科学理论水平的不断修养、提高而提升。所谓科学理论水平,就是指个人分析、研究、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相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就是指收集、整理资料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资料进行深加工,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总而言之,求异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全方位人才。
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这里笔者仅就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谈一点管见,抛砖引玉。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的内涵具有广博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一统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开拓性的辐射与复合。显然,逆向性创造思维有益于启迪和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的病灶实施内外科手术,让它恢复活力,健全起来。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的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这已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 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現象,他们便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因失去了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不能启迪萌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反而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有人称这种思维为可悲思维或“僵尸思维”。为了更好地剖析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
教学一致性原则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中小学各科教学或多或少有求异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不够突出,重视不力,教学方法不得体,历史教学尤其如此。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单一性的教或学有悖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里我们只是强调,只有明确地认识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才有可能有的放矢。教师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客体,具有能动协调的特性。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制约,构成完整的回流思维体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重此轻彼,顾此失彼,则相互干扰,一伤俱损。教师逆向性创造思维诸要素与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因素成正比例,潜移默化,互为反馈。教师只有大胆地追求并能动地运用求异思维教学,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逆向创造思维起主导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并发展教育教学的求异思维。历史教学求异思维的语言应该是刺激和促使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语言,应该是使信息接受者同时参与信息创造的语言。缺乏求异思维信息反馈,任何美妙的教学方法,再新的信息也不会有多大的作用;有如一首不能刺激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诗,也绝称不上出色的作品。通过求异思维教学,便能发现这种思维具有凝聚、交融、互补和反馈等多种功能。
二、教学过程中双向性求异思维必须同步共振
这种同步共振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求异思维必须与求同思维同步共振。两种思维经过交融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深奥的问题,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逆推反正,同中求异便能找得最佳答案。二是要求更新历史教学的观念,促使历史教学信息的思维辐射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思维聚合同步共振。历史这门人文学科的可知性、过去性强,且层次交迭,范围广,意象远,而且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思维的辐射与聚合协同共振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新乐章。三是必须透彻全面理解同步共振的内涵。不能望文生义,将同步共振错误地理解为“同行”、“滞前”或“超前”。其本意是指教师使用求异思维教学与学生自我求异思维的相互感应、积极配合、相互制约、互补反馈,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学生在接受求异思维的训练后才能准确地去把握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求异思维并不排斥聚合思维,只有当它们协同共振才能出现正常现象。所以,教师在增强自身的求异思维功能的同时,要对学生加强求同、求异两方面思维的训练。聚合思维在于求同,发散思维在于求异;运用求同思维,分析便能透彻全面,还便于寻找规律,运用求异思维,分析便会精辟新颖,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积极的创新性和大胆的开拓性
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从广义上说,因果联系仅仅“只是世界性联系的一个极小部分”,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学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于“异”中把握其个性特征,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求异思维对问题的解答不限于一种方法或一种结论,而是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求得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超乎寻常,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曹冲称象等就充分说明了求异思维的开拓意义。同样,大胆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学术、教育科研也会获得可喜的成果。湖南常德师专历史系韩隆福先生敢于开创性地把求异思维运用于学术、教研,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近几年,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80多篇论文,便均以思维新、角度新、立论新而见长。尤其是他的得力新著《隋炀帝评传》,一反传统型的“炀帝为暴君”的学术观点,有理有据地肯定了炀帝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公正客观地归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赢得了中外专家学者的首肯。
四、夯实深厚基础知识,提升科学理论水平
求异思维能力不是天生即有的,是建立在大量的已有已知的知识基础上的,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筛选过滤,从中找出疑点,以此为突破口,进而求异。所以,求异是以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为前提条件的,是有条件的“异想天开”。历史教学的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结论的得出,都是前人在充足而翔实的史料的前提条件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得出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也离不开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材料。如果忽视和削弱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一味强调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去求异、创新,它就违背了求异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就谈不上培养。任何知识既是过去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又是未来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与出发点,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思维的开拓。求异思维的能力是随着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量和质的不断增长和提高,逐步向高层次发展而得到培养的,而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在更高的水平上提出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求异思维能力向更高、更深、更广、更新的层次发展。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夯实深厚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提升个人的科学理论水平来促进。求异思维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重复的层面上,而要通过个人科学理论水平的不断修养、提高而提升。所谓科学理论水平,就是指个人分析、研究、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相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就是指收集、整理资料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资料进行深加工,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总而言之,求异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全方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