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语文作业的新形式,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语文作业,以体现作业设计的理念和原则,达成语文作业的目标和任务。
一、表演型作业
表演型作业是一种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它比一切的语言文字更生动也更深刻。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到新颖多样、活泼生动,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1、戏剧。小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好奇、好动、争强、好胜,对于一些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因势利导,设计让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如学习‘牛郎织女”后,布置学生改编剧本,并组织学生要举行一次课本剧表演奏。通过编课本剧,学生不但“活用”了教材,而且表达了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内心意愿,在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中获得艺术的体验,发展了艺术才能,促进了个体社会化以及人格的完善。
2、展示。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大舞台,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才艺展示:手工作品、艺术特长,或者洗衣服、扫地、擦桌子,佩戴红花等等;心灵展示:讲故事、做好事等等。语文教育、语文作业对学生的情感培育功能就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表现型作业
1、绘画。绘画是儿童的天性,在幼几园孩子已经接触过绘面,所以小学生都能结合一些生活经验,用点、线、面表现一些简单而又能说明闯题的图形来,这种绘画,不需要学生有多少美术功底,放不必担心学生画不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文字描述,简要地画出内容。这些绘画不仅有利于学生搞清文章的条理,理解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为这首诗配一幅画。尤其要体现出“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第二天的作业展示,丰富多彩、风格迥异,让笔者看到了学生对作业所激发出的热情,对诗歌的理解.不少画面的把握都超出一般的想像。
2、唱歌。爱唱爱跳,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天性,尤其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新教材有许多文章文辞优美,朗朗上口,极富童真童趣。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配上自己喜欢的曲调,编成童歌童谣唱给自己的家长(好朋友)听。如在学习了“童年”系列的几篇文章后,可组织学生自行选定,配上《童年》或相关的儿歌,进行朗读或者重编、演绎,以增强学习效果。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阔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加强生活体验、感悟、表达,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浅化难点,学用结合。
1、知识实践型作业。可以让学生辑录本地新颖而精当的好对联,并写出赏析文字;摘录最糟彩和最差劲的广告词,并简述理由;把读过的好书,分别用短评或介绍文字向大家推荐;就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可以尝试让学生体验小老师、小记者、小播音员等角色,参加学校文学社各种文学活动等,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开展诸如春游、参观、演讲、辩论、手抄报等活动,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交往中,通过广泛涉猎、主动地观察体验、积极地动手动脑,活用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能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中增加了语文知识。增长了语文才干,借此也能领悟到语文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这些作业,与传统的语文作业相比。尽管在难度上有所增加,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更大。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为孩子指明探究的方向,提供研究的时间、空间与方法,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启迪了思维,激发了想像。
2、生活实践型作业。收看电视节目、参加社会活动、体验实践生活和阅读课外书籍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变成语文学习的场所,使消遣性活动成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活动,促进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在积累、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些课文内容。学生体会不深,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生活从而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和感情。如春天到来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到春风中去放风筝;可以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诵读会;可以写和春天有关的任何题材的习作;可以拍摄一组反映春景春趣的照片。又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届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迸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棕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劳动实践性作业。结合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体验生活百味,提高生活能力。如“三八”妇女节,让学生给妈妈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记叙下来;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让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再把春游活动的过程写下来。这一类情境型作文最受学生欢迎,而且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充满真情实感,毫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走进社会生活。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两是一个极好豹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景中利用熟悉的材科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处处都有语文教育,只要用心,语文教育就能在细微之处出奇效。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语文作业,以体现作业设计的理念和原则,达成语文作业的目标和任务。
一、表演型作业
表演型作业是一种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它比一切的语言文字更生动也更深刻。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到新颖多样、活泼生动,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1、戏剧。小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好奇、好动、争强、好胜,对于一些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因势利导,设计让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如学习‘牛郎织女”后,布置学生改编剧本,并组织学生要举行一次课本剧表演奏。通过编课本剧,学生不但“活用”了教材,而且表达了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内心意愿,在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中获得艺术的体验,发展了艺术才能,促进了个体社会化以及人格的完善。
2、展示。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大舞台,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才艺展示:手工作品、艺术特长,或者洗衣服、扫地、擦桌子,佩戴红花等等;心灵展示:讲故事、做好事等等。语文教育、语文作业对学生的情感培育功能就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表现型作业
1、绘画。绘画是儿童的天性,在幼几园孩子已经接触过绘面,所以小学生都能结合一些生活经验,用点、线、面表现一些简单而又能说明闯题的图形来,这种绘画,不需要学生有多少美术功底,放不必担心学生画不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文字描述,简要地画出内容。这些绘画不仅有利于学生搞清文章的条理,理解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为这首诗配一幅画。尤其要体现出“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第二天的作业展示,丰富多彩、风格迥异,让笔者看到了学生对作业所激发出的热情,对诗歌的理解.不少画面的把握都超出一般的想像。
2、唱歌。爱唱爱跳,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天性,尤其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新教材有许多文章文辞优美,朗朗上口,极富童真童趣。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配上自己喜欢的曲调,编成童歌童谣唱给自己的家长(好朋友)听。如在学习了“童年”系列的几篇文章后,可组织学生自行选定,配上《童年》或相关的儿歌,进行朗读或者重编、演绎,以增强学习效果。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阔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加强生活体验、感悟、表达,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浅化难点,学用结合。
1、知识实践型作业。可以让学生辑录本地新颖而精当的好对联,并写出赏析文字;摘录最糟彩和最差劲的广告词,并简述理由;把读过的好书,分别用短评或介绍文字向大家推荐;就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可以尝试让学生体验小老师、小记者、小播音员等角色,参加学校文学社各种文学活动等,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开展诸如春游、参观、演讲、辩论、手抄报等活动,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交往中,通过广泛涉猎、主动地观察体验、积极地动手动脑,活用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能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中增加了语文知识。增长了语文才干,借此也能领悟到语文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这些作业,与传统的语文作业相比。尽管在难度上有所增加,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更大。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为孩子指明探究的方向,提供研究的时间、空间与方法,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启迪了思维,激发了想像。
2、生活实践型作业。收看电视节目、参加社会活动、体验实践生活和阅读课外书籍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变成语文学习的场所,使消遣性活动成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活动,促进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在积累、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些课文内容。学生体会不深,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生活从而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和感情。如春天到来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到春风中去放风筝;可以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诵读会;可以写和春天有关的任何题材的习作;可以拍摄一组反映春景春趣的照片。又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届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迸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棕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劳动实践性作业。结合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体验生活百味,提高生活能力。如“三八”妇女节,让学生给妈妈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记叙下来;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让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再把春游活动的过程写下来。这一类情境型作文最受学生欢迎,而且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充满真情实感,毫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走进社会生活。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两是一个极好豹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景中利用熟悉的材科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处处都有语文教育,只要用心,语文教育就能在细微之处出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