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研究性 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69-02
本文是以研究硫酸的性质为基础的一堂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课,现对这堂研究性活动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同学们,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瓶已失去标签的硫酸,不知道它是浓硫酸还是稀硫酸,请同学们出出主意、想想办法,把它区别开来。
这时教室沸腾了,同桌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当教师让讨论暂停时全班同学眼睛齐刷刷地注视着老师。突然,丙同学打破寂静,他想用酸的粘度来区别,顿时教室又沸腾了,不少同学持反对意见,丁同学提出了用测密度的方法来鉴别。
教师:丁同学的方法很好,这是借助于物理方法,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呢?
戊同学沉思了片刻阐述了她的观点:取一定量的水,沿器壁向水中小心地注入样酸,用手摸试管底部,很烫,就是浓硫酸。
己同学终于耐不住寂寞演讲了他的方法:向食盐晶体中加入浓硫酸,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就是浓硫酸。
教师:太棒了!同学们精彩的简述使我大开眼界,要区别是"浓"还是"稀",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想不想试试?
投影:完成下列学案,边做实验边总结。
一、实验步骤
1.取一支试管,往其中注入约5mL水,然后小心地沿试管内壁加入约1mL浓硫酸。轻轻振荡。用手接触试管外壁。稀硫酸备用。
(现象: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到__________。)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时__________,稀释浓硫酸时必须__________。结论: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而稀硫酸没有。)
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一小块铜片,然后分别滴入1mL浓硫酸和稀硫酸。把盛有浓硫酸和铜片的试管,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塞塞好,加热。放出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或品红溶液中,且在试管中用蘸有碳酸钠溶液的一团棉花塞住管口。
(现象:滴入浓硫酸和稀硫酸后,试管__________(有或无)现象。给盛有铜和浓硫酸的试管加热,紫色石蕊溶液变__________,品红溶液__________,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显__________色。)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说明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时生成了__________气体,而不是__________气体,铜被浓硫酸__________(氧化或还原)成了__________离子。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性。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教师:同学们做完了实验,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来区分"浓"和"稀"呢?在耐心等待中庚同学举手发言,谈了她的得意之作: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可以区别,在玻璃片上放一根火柴梗,用玻璃棒蘸取样酸,点在火柴梗上,变黑者就是浓硫酸。
辛同学高喊,也可以把酸滴在纸屑上,变黑者就是浓硫酸;同学们都乐了,他们明白辛同学的方法与庚同学的方法相同。
被同学们公认为学习"不用功"的壬同学也发了言:用玻璃棒蘸酸滴在胆矾上,变白者是浓硫酸。
癸同学阐述了在加热条件下用木炭或铜片与浓硫酸反应,若在试管中有白雾产生,且能使品红溶液退色,则样酸为浓硫酸。
教师:如果把铝片放入试样酸中,如果没有气体产生,说明它是什么酸呀?如果有气体产生,那是什么气体?说明那样酸是什么酸?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浓硫酸在常温下使铁和铝钝化的道理。进而通过对Cu、木炭和浓硫酸反应实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浓"和"稀"的区别。为了加深对浓硫酸氧化性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讲述了一段小插曲:某硫酸厂有一辆放过浓硫酸的铁槽车,长期放置,车身很脏。有一位新工人为了给车美容,边吸烟边用水冲洗,结果发生了铁槽爆炸事故,你能说说其化学变化吗?最后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研究活动反馈(投影课堂练习)
蔗糖是白色固体,化学式为C12H22O11,在烧杯中放入蔗糖,加入蒸馏水少许,再加入浓硫酸,并且用玻璃棒搅拌,可测出温度升高,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迅速膨胀,形成疏松的"炭柱",并有大量酸雾形成。试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说明浓硫酸具__________性。
(2)蔗糖逐渐变黑,说明了浓硫酸__________。
(3)形成疏松的"炭柱",说明产生了__________气体,这些气体逸出,将混合物"吹起"。写出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表现了浓硫酸的__________性。
(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形成"酸雾"的原因__________。
(5)该酸雾对环境__________污染(填"有"、"无"),它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是引起__________疾病。
通过对这节研究性课堂活动的尝试,我的体会是:研究性学习就是弘扬学生的个性,让不同的学生健康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活动中要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人格的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69-02
本文是以研究硫酸的性质为基础的一堂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课,现对这堂研究性活动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同学们,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瓶已失去标签的硫酸,不知道它是浓硫酸还是稀硫酸,请同学们出出主意、想想办法,把它区别开来。
这时教室沸腾了,同桌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当教师让讨论暂停时全班同学眼睛齐刷刷地注视着老师。突然,丙同学打破寂静,他想用酸的粘度来区别,顿时教室又沸腾了,不少同学持反对意见,丁同学提出了用测密度的方法来鉴别。
教师:丁同学的方法很好,这是借助于物理方法,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呢?
戊同学沉思了片刻阐述了她的观点:取一定量的水,沿器壁向水中小心地注入样酸,用手摸试管底部,很烫,就是浓硫酸。
己同学终于耐不住寂寞演讲了他的方法:向食盐晶体中加入浓硫酸,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就是浓硫酸。
教师:太棒了!同学们精彩的简述使我大开眼界,要区别是"浓"还是"稀",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想不想试试?
投影:完成下列学案,边做实验边总结。
一、实验步骤
1.取一支试管,往其中注入约5mL水,然后小心地沿试管内壁加入约1mL浓硫酸。轻轻振荡。用手接触试管外壁。稀硫酸备用。
(现象: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到__________。)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时__________,稀释浓硫酸时必须__________。结论: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而稀硫酸没有。)
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一小块铜片,然后分别滴入1mL浓硫酸和稀硫酸。把盛有浓硫酸和铜片的试管,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塞塞好,加热。放出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或品红溶液中,且在试管中用蘸有碳酸钠溶液的一团棉花塞住管口。
(现象:滴入浓硫酸和稀硫酸后,试管__________(有或无)现象。给盛有铜和浓硫酸的试管加热,紫色石蕊溶液变__________,品红溶液__________,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显__________色。)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说明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时生成了__________气体,而不是__________气体,铜被浓硫酸__________(氧化或还原)成了__________离子。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性。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教师:同学们做完了实验,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来区分"浓"和"稀"呢?在耐心等待中庚同学举手发言,谈了她的得意之作: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可以区别,在玻璃片上放一根火柴梗,用玻璃棒蘸取样酸,点在火柴梗上,变黑者就是浓硫酸。
辛同学高喊,也可以把酸滴在纸屑上,变黑者就是浓硫酸;同学们都乐了,他们明白辛同学的方法与庚同学的方法相同。
被同学们公认为学习"不用功"的壬同学也发了言:用玻璃棒蘸酸滴在胆矾上,变白者是浓硫酸。
癸同学阐述了在加热条件下用木炭或铜片与浓硫酸反应,若在试管中有白雾产生,且能使品红溶液退色,则样酸为浓硫酸。
教师:如果把铝片放入试样酸中,如果没有气体产生,说明它是什么酸呀?如果有气体产生,那是什么气体?说明那样酸是什么酸?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浓硫酸在常温下使铁和铝钝化的道理。进而通过对Cu、木炭和浓硫酸反应实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浓"和"稀"的区别。为了加深对浓硫酸氧化性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讲述了一段小插曲:某硫酸厂有一辆放过浓硫酸的铁槽车,长期放置,车身很脏。有一位新工人为了给车美容,边吸烟边用水冲洗,结果发生了铁槽爆炸事故,你能说说其化学变化吗?最后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研究活动反馈(投影课堂练习)
蔗糖是白色固体,化学式为C12H22O11,在烧杯中放入蔗糖,加入蒸馏水少许,再加入浓硫酸,并且用玻璃棒搅拌,可测出温度升高,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迅速膨胀,形成疏松的"炭柱",并有大量酸雾形成。试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说明浓硫酸具__________性。
(2)蔗糖逐渐变黑,说明了浓硫酸__________。
(3)形成疏松的"炭柱",说明产生了__________气体,这些气体逸出,将混合物"吹起"。写出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表现了浓硫酸的__________性。
(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形成"酸雾"的原因__________。
(5)该酸雾对环境__________污染(填"有"、"无"),它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是引起__________疾病。
通过对这节研究性课堂活动的尝试,我的体会是:研究性学习就是弘扬学生的个性,让不同的学生健康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活动中要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人格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