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语文素质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2122111121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揣摩咀嚼,具体品味语言; 整体感知,总体把握语言;强化实践,逐渐养成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感培养 语文素质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语文教学要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使用都和语感素质密切相关。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章读得透彻,写得畅达。反之,语感弱的人又难靠直觉透过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更无法体察、领悟、准确持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一、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多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而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上的正误感受,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叶圣陶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目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春》、《沁园春·雪》、《生命的意义》等课文,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言语对象的内容。笔者平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朗读,即使毕业复习课讲解现代文阅读时也不例外,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关键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揣摩咀嚼,具体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圣陶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语言推敲的重要性。
  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发挥想象,体会语言,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叶圣陶认为要领会高尔基《海燕》“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同样,像《听潮》、《沁园春?雪》等散文诗歌,教师也须指导学生驰骋想象感受文学意境。
  三、整体感知,总体把握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沁园春·雪》一词。用“望”、“惜”、“看”等词来联系全篇,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它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和写作意图,如果缺乏总体感知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
  四、强化实践,逐渐养成语感
  叶圣陶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将学生置于训练主体地位,着力“听说”;听,要注意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说,要做到准确、连贯、得体。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许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的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就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当然为了提高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读书心得,或办黑板报、手抄报等,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发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促进了语感的形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渐养成语感。
  总之,语感虽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从而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整个素质教育的精神。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交际意识,应该从初学英语开始,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丰富的语言材料,创设不同情景,增强他们的交际意识;以先进的视听手段,促进他们的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 交际意识  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尤
摘要: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即认真写字、认真读书、认真作文的习惯。提倡读书、作文、做人三位一体,它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更是党和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关系  (一)读书论  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巴金说:“我们有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新课程体系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应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政治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政治应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以下是本人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改
摘要:本文总结了培养初中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几种方法:注重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写生训练教学,初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通过评论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对观察能力培养;通过欣赏、临摹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精确程度。  关键词:美术 观察能力 培养方法  观察即是对事物的仔细察看。观察能力的培养几乎遍及每一学科的教学,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培养,则是重中之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它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地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关系我国培养一代“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然
摘要:小学数学大纲上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必定是许多知识和许多种思维能力交织而成的。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下面就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 思维意识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