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能力建设,应对就业难的现状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g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率连年下降,国家一再出台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为“天之骄子”就业解困。然而,当毕业生们满怀期待地跨出校门时,还是遭到了人才市场的冷遇。这不能不让人思考: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社会需要倡导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念,高等教育应如何面对市场?在发达国家,从来没人认为大学生失业是不正常现象。任何一个人,如果长期在市场上找不到工作,只能说明他的能力出了问题。大学毕业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市场是他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加强大学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出现就业难的原因
  
  在我国的就业大军中,大学生本应是一个强势群体,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群体的优势并不明显。
  1、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力训练不足
  就业本质上是个体能力与岗位的匹配过程,基础越厚,能力越强,在就业市场中的适应性就越强,优势就越大。由于大学在招生培养的过程中,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敏感度较低,加上专业调整的速度不可能太快,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难以适销对路。一方面,某些专业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导致一些人无业可就;另一方面,市场急需人才的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使大学生有业难就。20世纪末,很多高校为了满足扩招的需要,在已有的专业容量超负荷的情况下,又开办了一些新专业,这些新专业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和人才市场需求不明的重大缺陷,其直接恶果就是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需求,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专业划分过细,基础教学薄弱、能力训练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很多大学对专业划分过细,将学生限制在一个狭小的专业领域,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一些狭隘的专业知识,而对学生发展后劲起决定作用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安排太少,有的甚至在一年级就进入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在一条狭窄的巷道里越走越窄。大学教育应该强调知识上厚基础、专业上宽口径、实践上强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实际上,许多专业,尤其是一些应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工科专业,其实践环节的课时往往不足总课时的10%,导致毕业生普遍存在“三差”——适应性差、动手能力差、后劲差。
  2、高等院校对培养的人才缺乏准确定位
  不少高校不注重人才的市场定位,粗放培养“大路人才”,导致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没有竞争力,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高等学校还很少有注重人才市场定位的,中国的很多高校有英语专业,可谁也说不清楚他们有什么差别。这些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差异不大,互相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趋同,缺少特色。这种办学行为还可以用经济学的合成谬误理论来解释:即个体的合理行为一旦被大众广泛模仿,就会产生集体行为的不合理性。大学固然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方向的具体条件,盲目地追风赶潮,必然导致同质人才产品过剩,增大就业难度。
  3、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胆识
  大学生是一个理论知识相对较多、实践经验和能力较少的群体,迫切需要加强创业教育。但是,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创业缺少必要的舆论环境和客观条件,加上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十分薄弱,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创业上形成了一些定势和误区。
  一是不少大学毕业生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就业地区和领域,注意力只集中在高收入行业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有巨大需求的地区与行业缺乏热情,也缺少远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就业的占57.6%,而在县和村镇就业者只占19.2%。二是大学毕业生把所谓的白领、金领行业当成就业首选,如金融、贸易、IT等行业,而对其他行业则冷眼相看。三是大学毕业生热衷于大公司、名牌企业,有一部分大学生担心失去公职和干部身份,而不愿到民营企业工作,而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漠然置之。这造成一部分民营企业难以补充到急需的专门人才,而且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缺口也将越来越大。如何帮助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疏通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民营高科技企业就业的渠道,应是政府解决民营科技企业引进人才和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关键所在。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胆识,不仅导致就业困难,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提高大学生能力建设的基本构想
  
  大学阶段是把学生培养成能独立从事某种社会职业的合格人才的最后教育过程,因此,应以大学生的能力建设为核心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强化其能力培养和训练,并确立新的以能力成长为重要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推动大学生能力建设的不断发展。
  1、在教学计划中确保能力建设的应有地位
  市场经济只相信能力与业绩,学历文凭只是录用人才时的一个参考。当学历文凭褪去其神秘光环的时候,重视生产实践能力就成为必然选择。
  其一,要掌握好所学的基础知识。这一点应该是最基础的一点,属于铺路石、敲门砖。如果连大学三年所学的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好,那么如何去学习以此为基础的新知识?另外关于我们所学的一些看似无用的课程,我想实际上它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是非常有用处的,因为这些类似于哲学、社会学类的课程都是让我们学会怎样为人处世。
  其二、要有擅长的专业技能。把计算机、外语,驾驶技术等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因为这些技能应用在将来应该会是人人都能熟练掌握的。而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如果仅仅是学会Office、擅长玩游戏,找工作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就只能靠我们的软、硬件开发能力来找口饭吃。
  其三、要学会做人、做事。到大学来,为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但是我们有没有学会学习,有没有学会做人学校是考察不到的。只有我们自己心知肚明。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佯装什么都会,实际上腹中空空。所谓学会做人也就是要学会如何社会交际,学会怎样立身处世。也许可以说是心理学的一类吧,因为社交中你得了解人家的心理,只有掌握了对方的心理才能够抓住重心,在人生旅途中取得成功。
  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计划中,要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的思想,安排足够的学时用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要把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将来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社会不仅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而且需要人才具有方方面面的能力。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对情商、口头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关系技巧、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更为重要。许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非常“经济”,不去选最好的,而是选最合适的,主要看其能力和工作经验是否适合这个岗位,而学历则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如果几个人的能力和业绩基本不相上下,这时可能会考虑到学历的因素。发达国家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对人才标准的界定早已走出了“惟学历”、“惟学位”的误区,而主要强调“两个导向”:一是能力导向,虽然要考虑人才的学历和职称,但更突出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真正做到惟才是用。如果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5年内做不出成绩,就很难说他是一个有用之才;二是业绩导向,在竞争环境中,业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业绩才能把一个人同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仅看文凭和毕业的学校,而要看他给社会做了哪些贡献,有何业绩。因此,高校把大学生能力建设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是应对市场挑战的有效措施。
  2、在教学实践中以能力训练为核心内容
  中国的教育历来重视传道、授业、解惑,传统思想对生产实践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低水平,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一体化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高校普遍不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即使有些生产实践的课程,也只是蜻蜓点水,加上安全因素、管理习惯,使得大学生能力训练难以落实。当前,市场经济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课题,高校应主动应对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把大学生的能力训练放在优先地位加以重视。一是要提供能力训练的实验实习条件,专业课程要有专业的实验室,通识课程也要有实践体验的基地;二是要有一批善于指导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教师,既能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又能因材施教,个别指导;三是要提供专门的训练经费确保各项能力训练顺利实施。要彻底改变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勤于读书、善于读书、乐于读书,而疏于实践、拙于实践、懒于实践的现状,改变教师队伍中重视理论教学、忽视能力训练的传统教学习惯,使大学生能力成长落到实处。
  3、建立以能力为核心指标的大学生评价体系
  多年来,高等学校大都建立了一套考核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办法,有的称之为综合测评条例,这些考核评价办法一般由德、智、体、能力素质四个方面组成,品德考核约占10%,能力素质约占10%,从总体情况看学习成绩,准确地说是考试分数占据核心地位,而能力素质只占很小的比例。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历届毕业生做过多年调查,那些平时学习好而缺少各项实践锻炼的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很少作出成绩,那些在各项活动表现积极的活跃分子,在工作三五年后就开始脱颖而出,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好评。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就是明天的企业员工,因此,学校十分有必要反思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应尽可能地与企业对员工的考核评价标准一致,甚至可以把企业的相关考核评价标准延伸到高校,运用到对大学生的考核评价之中。
  
  三、解决大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契合的对策
  
  大学生建设与能力成长的目的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他的能力状况要与未来的工作岗位相契合,相匹配。要实现这种契合与匹配,就必须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不断体验社会需求,体验工作岗位的具体标准,逐步形成相应的职业意识与习惯。
  1、走出校门,到社会实践中去增长才干
  大学生的成长不可能关在校园里面完成,他们必须到生产实践中,到市场经济中,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社会实践是不同于专业实习的一种社会通识体验。首先,大学生通过到企业、到工厂、到社区、到农村、到基层、到开放地区,可以增加对社会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得到吃苦,耐劳的各种锻炼。其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了解创业者成就事业的创业精神。每一个成功的企业,每一个发达的地区都有一段艰苦创业的历史,都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生到那里去学习体会创业精神,丰富自己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最后,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习成才、创业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常识。成功的事业都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成功人士的成长与发展是具有逻辑规律的,有些经验并不复杂,甚至是一些基本常识。一些在大学生看来过于简单的东西,只有放在实践中去认识、体会,才有深刻的理解。
  2、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的优势是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开设创业课程,组织企业模拟训练,甚至设立一定的风险基金,使大学生在理论上、感性认识上甚至实战操作上得到初步训练。开设创业课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学生创业,首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逐步树立起艰苦创业的观念。大凡成功的企业事业,都是创业者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是不行的。二是关于创业能力的教育,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申报发明专利、有偿转让科技成果、开办工商企业的法律法规、经济合同、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略与企业管理,等等,是大学生创业的必备知识。此外,学习、训练与人进行有效沟通、与对手进行谈判、激励团队、过程管理与控制等技能也是大学生创业所必须的。在传授有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组织大学生适当进行企业操作模拟训练,既可以在校园内建立模拟的企业组织,让学生在其中担任相关职务,体验实际操作过程。
  3、按需培养,在合作教育中实现大学生能力成长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欠缺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纷纷主动与高校合作,采取定单培养模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石家庄学院化学系与神威药业等多家制药企业建立联系,按照他们的需要来开设专业培养学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经验。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寒暑假社会进行实践,安排学生到相关单位上岗锻炼,不仅学技能,还可以受到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的熏陶,使用人单位对培养大学生能力的热情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取得了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方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在能力与实践需要的契合上取得了可喜成绩。
  总之,加强大学生能力建设,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才能应对日益困难的就业压力。
其他文献
一等奖  孙 亮(江苏·洪泽)  侯华忠(湖北·枣阳)  汪占芳(黑龙江·海伦)  牟静华(四川·绵阳)  姚良严(广西·桂平)  张春荣(贵州·德江)  殷五清(湖南·岳阳)  杨文珊(北京·海淀)  彭 娟(湖南·邵东)  袁文健(江西·峡江)  李 涛(湖北·宜都)  麻忠诚(湖南·花垣)  雷金宝(陕西·绥德)  王永波(湖北·钟祥)  张晓东(河北·唐山)  张清涛(浙江·乐清)  潘淑
期刊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元,班主任是班级的统帅,有什么样的统帅就会有什么样的兵,那么如何做好这个统帅呢?我的体会是抓住八个大字——“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就是要从教育、教学、教师等大方面上明确责任,确立目标,制定战略,定好基调,调好状态,扮好角色。这样在具体工作中方能高屋建瓴,有的放矢,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围绕这个目标制订具体措施、战术,便是“小处着眼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初中数学,课程的增多,相对来说,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减少,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正确的引导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探究、归纳,形成技能。    处理好本文中四个量的关系,对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会有很大的帮助。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经过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采用自主开放式的教学法,让学生释放潜能,并开掘潜能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充分展示自己
期刊
五年前,我刚接初三一个班的班主任不久,开班会时,一位男生说,班里的同学们把足球踢坏了,想用班费再买一个。当时,我正为班里的男生不学习、只讲玩儿发愁。见我不同意,一个学生说:“我们原来的班主任就给买,比你好!”我一听,还抬出原来的班主任来压我,越发气愤,结果对立起来,使原本严肃的课堂变成了班主任和学生吵架的战场。这件事在班里影响很不好,学生们认为我这个班主任专制,工作很难开展。  事后,冷静下来细想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应做好下列工作。    一、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道德、文化素养    班主任作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智慧的化身,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学习,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通过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权威。同时,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
期刊
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写作技能,这固然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作文教学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这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造他们崇高的道德情操,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做好作文教学这项工作呢?    1、引导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    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就是“立诚最为贵”。用钱理群先生的话就是“打好精神的底子”。叶圣陶先生主张“作文”与“做人”统一。他说:“
期刊
【摘要】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界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别从朗读感知、形象分析、情感陶冶、愉悦感受、情景描绘、目标明确、教学渗透等七个方面来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语文 美育 学生 途径    18世纪50年代,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了“美学”学科体系,几十年后,另一位德国哲学家、诗人席勒提出“美育”,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
期刊
创新,即抛开旧的,创立新的。世事变迁,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而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正是这“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国民的创造力必须得到培养。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国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教育,教育的普及依靠教师。实施创新教育,教师
期刊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可是无论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还是实行新课标后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学生,往往是极少数的优秀生,和教师平等对话的也只是极少数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听众而已。因此在课堂上阅读能力能得到提高的也只是一部分有极强主动性的学生。有没有一个能让全班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都能提高的办法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发现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