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裂变,是微生物发展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数量加倍增长的态势。一所900人的学校,在短短5年内增长到6000多人,发展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颇具反响力的教育集团,且是当地的生员之最。这在西部,不能不说是“裂变”。
这种发展靠什么来拉动?是政府政策倾斜吗?
回民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回民二小”)是银川市兴庆区县属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核拨的生均经费。对于一所从2013年就因办学声誉雀起而吸引大量生源的学校来说,现行的预算经费制度、人事编制制度反而将自己置于尴尬境地。为什么这样说呢?就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而言,每年回民二小集团接收一个校区,扩编12个班,相当于扩编一所中小型学校,但政府核拨的生均经费、教师编制都按照上一年度学生数来计算。以2016年为例,三个校区招生21个班,全靠外聘教师支援,一年仅这块缺口就达百万元。由于地区教育行政配套政策难以一步到位,故导致学生年年递增,义务教育经费年年累帐,至今四个校区的类别各有不同,有薄弱校,有农村校,有城乡结合校。为了均衡发展,真正带动分校前进,各校区平均每月用于日常维护和运转的经费仅为七八千元,学校开支必须严守这条底线。
可见,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回民二小并没有受到政府的特殊关照。
那是城市中心迁移吗?
回民二小地处银川市老城正北面,距离老城最繁华的新华街9.6公里。2006年之前,这里还是荒地一片。近年,回民二小周边地区未经城市化渐进过程,突然变得成熟起来,变为一个有档次、有品位、有文化气息的商业街区。
当代中国有一个奇怪的“规律”,但凡哪里出现了一所名校,哪里的房地产市场就会迅速走好,商业布局也随之完善。一所名校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回民二小因何成名呢?
要说政府有政策倾斜,那就是源源不断地增加分校,因为有太多的老百姓要求送自己的孩子進回民二小,因为回民二小每接管一所学校,就同化一所学校,且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认可。
这其中的秘笈是什么?我决定探究一番。
学校文化的魅力
一所学校的根本存在是文化的存在。回民二小孵化分校的第一秘笈就是文化融合,用回民二小的文化系统融合背景不同的分校师生,使他们同化到集团之中,带上共同的特征。
环境都是自创的。走进回民二小,无论哪一个校区,都会获得一个共同的审美感受,那就是简约、素雅。除了校园绿化带外,其它都是师生自创的,因而是独特的。
这里的校园文化设计永远以灰、白两色为基调,留给师生充足的点缀空间,这让你觉得艺术是从校园里生长出来的,或废物利用,或就地取材,只需赋予一点思想即可,不用花多少钱。例如,在观湖校区的楼道角落与拐弯处摆放上几个废旧的、古朴的陶瓷罐,再插上几簇当地随处可见的干芦苇或枯桑枝、枣枝。这些在野外绝对称不上艺术的东西,被回民二小以校园插花的形式展示出来,就成了一种艺术,不花钱的艺术,还那么的朴素动人。又如,海宝校区是一个老旧校区,其校舍地块不规则,楼道也弯曲狭窄,但交到回民二小的师生手中,这里就成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乐园。校舍中有一处不到50平方米的露天空地被加盖了一个透明穹顶,美术老师就带领学生们用一堆堆卡纸和一团团线绳创作出一个空中海底世界,让人惊叹不已!而楼道里,每个犄角旮旯都成了学生读书、休息、涂鸦、下棋的童话空间,设计得温馨、有趣。
学生都是自如的。回民二小免费供应卫生间手纸,但从来没有学生随意揪扯、浪费;课间休息时,没有一个学生追逐打闹、拥挤抢道;放学后,学生有序地排队离校,且地面上不会留下任何垃圾......这些不需要提醒的自觉悄然地告诉我,学校文化已渗透到了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教师都是自觉的。每次到回民二小参加活动,我总感觉他们做得很充足,却看起来很轻松。因为现场没有任何一位学校领导忙忙碌碌,指手画脚,他们都安稳地各守其位,老师们也不会断片、掉链子,几点几分该干什么都记得一清二楚,就像时间在指挥他们工作,从不需别人督促。
集团校每天都有大教研活动,不同校区的老师需赶赴同一个校区参与,忙碌是肯定的,但我听不到他们发牢骚。就算遇到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没有老师会不屑一顾。因为他们达成了共识:研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集团校。专业自强与专业自信,是回民二小教师群体共同的精神特征。
家长都是自愿的。回民二小有一个校区在农村,但教室卫生做得和城市校区一样干净整齐。可能有人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做到的?是学校的规矩改变了学生乃至家长,家长自觉支持孩子遵守学校规矩。另外,每天一个班有六名家长穿上执勤服,手拿执勤旗,雷打不动地为学生执勤。
家长无条件地支持学校工作,这也是学校口碑得以迅速树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集团管理的推动
集团化办学在西部教育领域属于新生事物,在所有政策还没来得及调整的情况下,回民二小已被社会需求推到了风口浪尖。砥砺前行,利用最少的资源转化出最大的能量,追求效益最大化,成了唯一的出路。于是,集团一位校长,一个校区一位副校长带领着300多名来自不同校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专业经历的教师队伍,面对6000多名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群体,走上了集团化办学的本地探索之路。
达成共识,坚定信念。作为兴庆区集团化办学试点校,回民二小相信政府,相信民众的需求和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他们给予行政部门创新制度的时间,理解相关政策的不匹配只是暂时的。
集团校校区的多样和丰富,为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提供了佐证,让教育更贴近本真。回民二小把人多、班多的师资劣势转化为多角度、多层次的师资共同体优势,用多元的生源群体改变老师看待教育的态度,让教育真正有大爱。他们认为,集团化办学就是要有做大的胸怀。
打造核心,凝聚力量。让每年增加五六十人的团队产生新的发展力与凝聚力,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把分校当做力量,还是累赘,这是能否建构集团的关键所在。 回民二小打破了总校与分校的壁垒,不分本部与分部,统一以校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命名,让每个校区都平等独立,自主融合。首先,他们采用了连横策略,构建出16个“主管领导+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技术达人”的教研团队,涵盖所有校区的所有学科与年级课堂,狠抓教学质量。集团统一制定教研时间运行表,统一安排每个教研团队成员共同的无课时间段,并设置了微信群。教研活动主题由教研团队依据实际需求而定,每天都开展活动,地点在几个校区间流动。每个教研团队都会在第一时间上传当天的教研成果,互相交流,这一下子就让新队员找到了归属感,让老队员产生了力量感,有效地激发了老师们的职业上进心和专业发展欲。
牢抓课堂,保证质量。在骨干教师先行实践一年的基础上,所有校区都推开了基于微课的“博雅A4智慧课堂”变革。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呈现—探究活动—评估检测”四个模块的课堂流程再造,打破了教师原有的思维定势,让课堂真正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场所。16个教研团队流水作业,轮番把集团校300位老师的课听了两遍,评了两遍;行政团队每天不是在听课就是在评课,剩下的是在奔赴校区的路上。这一番锻造,让每一名教师都在集团中找到了关注感与成长感。
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回民二小的正门大厅有一座名为“万物生”的石膏雕塑。可能一般人不会在意,因为这座雕塑就材质来说,很廉价;就艺术设计来说,就是草木写意,没什么深意。但没想到的是,回民二小这些年始终围绕着这座雕塑做课程,“万物生”成了他们的办学之魂。当我领会到这一点时,回民二小的裂变式发展之谜便一下子得到了破解,万物生,利益众生;万物生,自然发生,万物生,物物共生。原来,“万物生”是回民二小的教育寓言,并与“万物启蒙”课程结缘,成为万物启蒙课程原创团队的联盟校。
春暖花开,化育人才。西部的花儿确实只等春天才开放,且开得特别晚,因为春天的脚步特别慢。但花季一到,那真叫春花烂漫,肆意汪洋。因此,“春暖花开”在西部是最有味道的,也是最能激发生命热情的。回民二小恰恰抓住了这个特征,研发了名为“春暖花开”的时令课程。
文学板块汇集了一系列关于“春暖花开”的文学作品,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赏读,并启发他们观察大自然里的花儿,让春暖之花化育其热爱美好事物的心灵之花,激发文学创作热情;美术板块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美术方式,表达自己对春暖花开的真实感受,学校由此迎来每年的美术创作高峰期,惊喜无限;科学板块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花期、排列花钟,在科学课上发现大自然奥秘。
枸杞生宝,诲人不倦。枸杞是宁夏特产,其早已发展为品牌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回民二小由此开发了“枸杞生”校本课程。
历史板块追溯枸杞种植,枸杞造福人类的历史,让学生从中了解人类对枸杞的钟爱和创造性利用;地理板块探究“宁夏枸杞甲天下”“唯有宁夏枸杞可以入药”的秘密,让学生从中了解土壤、气候、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熟悉宁夏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科学板块查找枸杞的营养成分、药用价值,让学生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学会珍惜枸杞,珍惜生活;美术板块以“枸杞”为物象,创作各种美术作品,尤其是制作枸杞陶艺作品,激发学生的美好情趣;音乐板块学唱有关枸杞的宁夏名歌,让学生了解宁夏人民与枸杞的不解之缘;劳动板块学种枸杞,观察枸杞生长过程,并带领学生到郊外枸杞园采摘,到枸杞产业园区参观枸杞制品的生产流程,让学生懂得美好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文学板块品读关于枸杞的古今文学作品,积淀学生的文学修养。
栽下梧桐,引金凤凰。万物启蒙课程是一物一世界的中国原创课程,是以北京钱峰为代表的一群年青人创始的中国文化通识课程。其课程理念是引万物入课堂,以世界为教材。与自然和谐相处,培育纯正品格,唤醒人文情怀,塑造工匠精神,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世界公民,拓荒中国通史教育路径,让启蒙教育重回中国。
经一年实践后,回民二小就有了自己的创意。他们开始引进茶文化课程,创生沙文化课程、黄土文化课程。各种创新课程涌出,只恨时间不够用。
2017年5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视察了回民第二小学,这是他此次来宁视察的唯一一所小学。
这一定不是偶然。2017年5月30日,回民二小以自己的实践行动感召了万物启蒙课程领导人钱锋,与来自全国万物启蒙课程50所联盟校300多位老师开展了一场“协作与探究”主题研讨会。会后,蒲公英教育智库团队在中国智库网做了专题报道,给予回民二小高度评价:“作为共和国第五任教育部长光临的名校, 回民二小在万物启蒙课程全国研讨会期间所表现出的团队精神、人文管理、创客空间、学校文化、学生气质,无不洋溢着教育创造,每一处细节无不令人赞叹!相信,博雅回二与万物启蒙携手,必将创设更加美好的教育空间,无论塞北还是江南,东部还是西部,教育不分地域,融合创造未来。”
我不禁要问,这集团的发展潜力从何而来呢?是怎样的教育思想才经营出这样的学校文化?
一位若水的女校长
与很多校园不同的是,回民二小的每个校区都没有累赘文字和图案,在环境呈现上清爽大气。从这一点你就知道,负责全面管理的校长有着何等的品味。这位校长是黄莉(如右图),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师生,努力让自己走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前列,而绝不误人子弟的教育者。
一方素雅的文化创意。在一个重大研讨活动的开幕式上,黄莉出席并贺辞。她以一群坐在地上诵读国学经典的孩子为荷田,为意境,款款走到台上,素雅若水,淡定若水。黄莉表示,她就是要做一位如水的校长,如水般滋养孩子,让孩子們自然成长,优雅成长。
黄莉说:“爱孩子,就给他们一个山林般丰富的校园。”她将校园里的一切都留给了师生,如每个教室里都配置了小鱼缸、小花盆;只要是供学生看书休息的地方,就必定有艺术创意与温馨布局,就连卫生间的门帘都是用蓝色蜡染布帘。
她还大胆地进行教学空间重构,建设“未来课堂”,如智慧(魔方)科技体验中心、艺体整合课堂中心、校园文化展示中心、多媒介阅览中心、未来学习中心,这些都是让师生着迷的地方,是笑脸最多的地方。
一支无我的教育团队。有老师告诉我,在海宝校区的一次总结会上,黄莉自发言伊始就泣不成声。这个柔弱的肩膀担当了太多太多,这个海水般深沉的心灵承载了太多太多。半年时间完成老旧校区改造,让一个只有5位学生愿意留在学区的薄弱学校,转身为只有5个学生愿意离开学区去择校的优质学校,令人感慨万分!她的泪水,老师们最理解,那是超越困难,创造奇迹的感动。
在黄莉心中,最珍惜的是她的团队,最心疼的是她的团队,她带出了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造的团队。几年来,回民二小承担的展示、观摩活动很多,我每一次都能从中感受到强大的行动力和创新力。兴庆区的教育同仁也都知道,回民二小一直是团队行动,他们总能在有限的、较短的时间内拿出让大家意想不到的、境界至上、从不流俗的成果。
“回民二小的老师最辛苦,付出也最多,因为我们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很大。但他们心思单纯,关系融洽,有积极向上的目标和追求,少有私心杂念,团队中一切成果都能共享、互动,能够共同成长。”黄莉感慨地说。
而老师们又是怎样看待黄莉的管理呢?“黄校长表面看起来对谁都不亲,但对大家的每一个安排,都让你发现,她是那么的了解你,而且会公平、公正地成就你。”一名老师告诉我。经多方了解后,我发现黄莉全盘接纳四个校区的老师,对大家一视同仁。正因如此,老师们乐意听从分配,无论在哪个校区,都一样的用心。他们都真切地感受到:哪个校区都一样,都是回民二小的,不存在高低厚薄之分。如此良好的教师心态让回民二小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均衡配置的合理流动中起到了最大的辐射、带动和凝聚作用。
从一切显象可见,回民二小的文化内核就是雅,是一种高品位的审美。这个审美的核心就是校长,她从美出发,培育了博雅高雅的校园文化;从美出发,培育了优雅儒雅的教师文化;从美出发,培育了文雅静雅的学生文化,使得回民二小以文化为温床,孵化了一个又一个同色彩、同内涵的分校。裂变还在继续。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特级教师,银川市兴庆区教育督导办公室主任、兴庆区回民二小挂牌督学)
这种发展靠什么来拉动?是政府政策倾斜吗?
回民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回民二小”)是银川市兴庆区县属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核拨的生均经费。对于一所从2013年就因办学声誉雀起而吸引大量生源的学校来说,现行的预算经费制度、人事编制制度反而将自己置于尴尬境地。为什么这样说呢?就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而言,每年回民二小集团接收一个校区,扩编12个班,相当于扩编一所中小型学校,但政府核拨的生均经费、教师编制都按照上一年度学生数来计算。以2016年为例,三个校区招生21个班,全靠外聘教师支援,一年仅这块缺口就达百万元。由于地区教育行政配套政策难以一步到位,故导致学生年年递增,义务教育经费年年累帐,至今四个校区的类别各有不同,有薄弱校,有农村校,有城乡结合校。为了均衡发展,真正带动分校前进,各校区平均每月用于日常维护和运转的经费仅为七八千元,学校开支必须严守这条底线。
可见,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回民二小并没有受到政府的特殊关照。
那是城市中心迁移吗?
回民二小地处银川市老城正北面,距离老城最繁华的新华街9.6公里。2006年之前,这里还是荒地一片。近年,回民二小周边地区未经城市化渐进过程,突然变得成熟起来,变为一个有档次、有品位、有文化气息的商业街区。
当代中国有一个奇怪的“规律”,但凡哪里出现了一所名校,哪里的房地产市场就会迅速走好,商业布局也随之完善。一所名校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回民二小因何成名呢?
要说政府有政策倾斜,那就是源源不断地增加分校,因为有太多的老百姓要求送自己的孩子進回民二小,因为回民二小每接管一所学校,就同化一所学校,且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认可。
这其中的秘笈是什么?我决定探究一番。
学校文化的魅力
一所学校的根本存在是文化的存在。回民二小孵化分校的第一秘笈就是文化融合,用回民二小的文化系统融合背景不同的分校师生,使他们同化到集团之中,带上共同的特征。
环境都是自创的。走进回民二小,无论哪一个校区,都会获得一个共同的审美感受,那就是简约、素雅。除了校园绿化带外,其它都是师生自创的,因而是独特的。
这里的校园文化设计永远以灰、白两色为基调,留给师生充足的点缀空间,这让你觉得艺术是从校园里生长出来的,或废物利用,或就地取材,只需赋予一点思想即可,不用花多少钱。例如,在观湖校区的楼道角落与拐弯处摆放上几个废旧的、古朴的陶瓷罐,再插上几簇当地随处可见的干芦苇或枯桑枝、枣枝。这些在野外绝对称不上艺术的东西,被回民二小以校园插花的形式展示出来,就成了一种艺术,不花钱的艺术,还那么的朴素动人。又如,海宝校区是一个老旧校区,其校舍地块不规则,楼道也弯曲狭窄,但交到回民二小的师生手中,这里就成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乐园。校舍中有一处不到50平方米的露天空地被加盖了一个透明穹顶,美术老师就带领学生们用一堆堆卡纸和一团团线绳创作出一个空中海底世界,让人惊叹不已!而楼道里,每个犄角旮旯都成了学生读书、休息、涂鸦、下棋的童话空间,设计得温馨、有趣。
学生都是自如的。回民二小免费供应卫生间手纸,但从来没有学生随意揪扯、浪费;课间休息时,没有一个学生追逐打闹、拥挤抢道;放学后,学生有序地排队离校,且地面上不会留下任何垃圾......这些不需要提醒的自觉悄然地告诉我,学校文化已渗透到了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教师都是自觉的。每次到回民二小参加活动,我总感觉他们做得很充足,却看起来很轻松。因为现场没有任何一位学校领导忙忙碌碌,指手画脚,他们都安稳地各守其位,老师们也不会断片、掉链子,几点几分该干什么都记得一清二楚,就像时间在指挥他们工作,从不需别人督促。
集团校每天都有大教研活动,不同校区的老师需赶赴同一个校区参与,忙碌是肯定的,但我听不到他们发牢骚。就算遇到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没有老师会不屑一顾。因为他们达成了共识:研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集团校。专业自强与专业自信,是回民二小教师群体共同的精神特征。
家长都是自愿的。回民二小有一个校区在农村,但教室卫生做得和城市校区一样干净整齐。可能有人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做到的?是学校的规矩改变了学生乃至家长,家长自觉支持孩子遵守学校规矩。另外,每天一个班有六名家长穿上执勤服,手拿执勤旗,雷打不动地为学生执勤。
家长无条件地支持学校工作,这也是学校口碑得以迅速树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集团管理的推动
集团化办学在西部教育领域属于新生事物,在所有政策还没来得及调整的情况下,回民二小已被社会需求推到了风口浪尖。砥砺前行,利用最少的资源转化出最大的能量,追求效益最大化,成了唯一的出路。于是,集团一位校长,一个校区一位副校长带领着300多名来自不同校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专业经历的教师队伍,面对6000多名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群体,走上了集团化办学的本地探索之路。
达成共识,坚定信念。作为兴庆区集团化办学试点校,回民二小相信政府,相信民众的需求和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他们给予行政部门创新制度的时间,理解相关政策的不匹配只是暂时的。
集团校校区的多样和丰富,为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提供了佐证,让教育更贴近本真。回民二小把人多、班多的师资劣势转化为多角度、多层次的师资共同体优势,用多元的生源群体改变老师看待教育的态度,让教育真正有大爱。他们认为,集团化办学就是要有做大的胸怀。
打造核心,凝聚力量。让每年增加五六十人的团队产生新的发展力与凝聚力,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把分校当做力量,还是累赘,这是能否建构集团的关键所在。 回民二小打破了总校与分校的壁垒,不分本部与分部,统一以校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命名,让每个校区都平等独立,自主融合。首先,他们采用了连横策略,构建出16个“主管领导+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技术达人”的教研团队,涵盖所有校区的所有学科与年级课堂,狠抓教学质量。集团统一制定教研时间运行表,统一安排每个教研团队成员共同的无课时间段,并设置了微信群。教研活动主题由教研团队依据实际需求而定,每天都开展活动,地点在几个校区间流动。每个教研团队都会在第一时间上传当天的教研成果,互相交流,这一下子就让新队员找到了归属感,让老队员产生了力量感,有效地激发了老师们的职业上进心和专业发展欲。
牢抓课堂,保证质量。在骨干教师先行实践一年的基础上,所有校区都推开了基于微课的“博雅A4智慧课堂”变革。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呈现—探究活动—评估检测”四个模块的课堂流程再造,打破了教师原有的思维定势,让课堂真正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场所。16个教研团队流水作业,轮番把集团校300位老师的课听了两遍,评了两遍;行政团队每天不是在听课就是在评课,剩下的是在奔赴校区的路上。这一番锻造,让每一名教师都在集团中找到了关注感与成长感。
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回民二小的正门大厅有一座名为“万物生”的石膏雕塑。可能一般人不会在意,因为这座雕塑就材质来说,很廉价;就艺术设计来说,就是草木写意,没什么深意。但没想到的是,回民二小这些年始终围绕着这座雕塑做课程,“万物生”成了他们的办学之魂。当我领会到这一点时,回民二小的裂变式发展之谜便一下子得到了破解,万物生,利益众生;万物生,自然发生,万物生,物物共生。原来,“万物生”是回民二小的教育寓言,并与“万物启蒙”课程结缘,成为万物启蒙课程原创团队的联盟校。
春暖花开,化育人才。西部的花儿确实只等春天才开放,且开得特别晚,因为春天的脚步特别慢。但花季一到,那真叫春花烂漫,肆意汪洋。因此,“春暖花开”在西部是最有味道的,也是最能激发生命热情的。回民二小恰恰抓住了这个特征,研发了名为“春暖花开”的时令课程。
文学板块汇集了一系列关于“春暖花开”的文学作品,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赏读,并启发他们观察大自然里的花儿,让春暖之花化育其热爱美好事物的心灵之花,激发文学创作热情;美术板块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美术方式,表达自己对春暖花开的真实感受,学校由此迎来每年的美术创作高峰期,惊喜无限;科学板块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花期、排列花钟,在科学课上发现大自然奥秘。
枸杞生宝,诲人不倦。枸杞是宁夏特产,其早已发展为品牌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回民二小由此开发了“枸杞生”校本课程。
历史板块追溯枸杞种植,枸杞造福人类的历史,让学生从中了解人类对枸杞的钟爱和创造性利用;地理板块探究“宁夏枸杞甲天下”“唯有宁夏枸杞可以入药”的秘密,让学生从中了解土壤、气候、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熟悉宁夏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科学板块查找枸杞的营养成分、药用价值,让学生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学会珍惜枸杞,珍惜生活;美术板块以“枸杞”为物象,创作各种美术作品,尤其是制作枸杞陶艺作品,激发学生的美好情趣;音乐板块学唱有关枸杞的宁夏名歌,让学生了解宁夏人民与枸杞的不解之缘;劳动板块学种枸杞,观察枸杞生长过程,并带领学生到郊外枸杞园采摘,到枸杞产业园区参观枸杞制品的生产流程,让学生懂得美好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文学板块品读关于枸杞的古今文学作品,积淀学生的文学修养。
栽下梧桐,引金凤凰。万物启蒙课程是一物一世界的中国原创课程,是以北京钱峰为代表的一群年青人创始的中国文化通识课程。其课程理念是引万物入课堂,以世界为教材。与自然和谐相处,培育纯正品格,唤醒人文情怀,塑造工匠精神,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世界公民,拓荒中国通史教育路径,让启蒙教育重回中国。
经一年实践后,回民二小就有了自己的创意。他们开始引进茶文化课程,创生沙文化课程、黄土文化课程。各种创新课程涌出,只恨时间不够用。
2017年5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视察了回民第二小学,这是他此次来宁视察的唯一一所小学。
这一定不是偶然。2017年5月30日,回民二小以自己的实践行动感召了万物启蒙课程领导人钱锋,与来自全国万物启蒙课程50所联盟校300多位老师开展了一场“协作与探究”主题研讨会。会后,蒲公英教育智库团队在中国智库网做了专题报道,给予回民二小高度评价:“作为共和国第五任教育部长光临的名校, 回民二小在万物启蒙课程全国研讨会期间所表现出的团队精神、人文管理、创客空间、学校文化、学生气质,无不洋溢着教育创造,每一处细节无不令人赞叹!相信,博雅回二与万物启蒙携手,必将创设更加美好的教育空间,无论塞北还是江南,东部还是西部,教育不分地域,融合创造未来。”
我不禁要问,这集团的发展潜力从何而来呢?是怎样的教育思想才经营出这样的学校文化?
一位若水的女校长
与很多校园不同的是,回民二小的每个校区都没有累赘文字和图案,在环境呈现上清爽大气。从这一点你就知道,负责全面管理的校长有着何等的品味。这位校长是黄莉(如右图),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师生,努力让自己走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前列,而绝不误人子弟的教育者。
一方素雅的文化创意。在一个重大研讨活动的开幕式上,黄莉出席并贺辞。她以一群坐在地上诵读国学经典的孩子为荷田,为意境,款款走到台上,素雅若水,淡定若水。黄莉表示,她就是要做一位如水的校长,如水般滋养孩子,让孩子們自然成长,优雅成长。
黄莉说:“爱孩子,就给他们一个山林般丰富的校园。”她将校园里的一切都留给了师生,如每个教室里都配置了小鱼缸、小花盆;只要是供学生看书休息的地方,就必定有艺术创意与温馨布局,就连卫生间的门帘都是用蓝色蜡染布帘。
她还大胆地进行教学空间重构,建设“未来课堂”,如智慧(魔方)科技体验中心、艺体整合课堂中心、校园文化展示中心、多媒介阅览中心、未来学习中心,这些都是让师生着迷的地方,是笑脸最多的地方。
一支无我的教育团队。有老师告诉我,在海宝校区的一次总结会上,黄莉自发言伊始就泣不成声。这个柔弱的肩膀担当了太多太多,这个海水般深沉的心灵承载了太多太多。半年时间完成老旧校区改造,让一个只有5位学生愿意留在学区的薄弱学校,转身为只有5个学生愿意离开学区去择校的优质学校,令人感慨万分!她的泪水,老师们最理解,那是超越困难,创造奇迹的感动。
在黄莉心中,最珍惜的是她的团队,最心疼的是她的团队,她带出了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造的团队。几年来,回民二小承担的展示、观摩活动很多,我每一次都能从中感受到强大的行动力和创新力。兴庆区的教育同仁也都知道,回民二小一直是团队行动,他们总能在有限的、较短的时间内拿出让大家意想不到的、境界至上、从不流俗的成果。
“回民二小的老师最辛苦,付出也最多,因为我们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很大。但他们心思单纯,关系融洽,有积极向上的目标和追求,少有私心杂念,团队中一切成果都能共享、互动,能够共同成长。”黄莉感慨地说。
而老师们又是怎样看待黄莉的管理呢?“黄校长表面看起来对谁都不亲,但对大家的每一个安排,都让你发现,她是那么的了解你,而且会公平、公正地成就你。”一名老师告诉我。经多方了解后,我发现黄莉全盘接纳四个校区的老师,对大家一视同仁。正因如此,老师们乐意听从分配,无论在哪个校区,都一样的用心。他们都真切地感受到:哪个校区都一样,都是回民二小的,不存在高低厚薄之分。如此良好的教师心态让回民二小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均衡配置的合理流动中起到了最大的辐射、带动和凝聚作用。
从一切显象可见,回民二小的文化内核就是雅,是一种高品位的审美。这个审美的核心就是校长,她从美出发,培育了博雅高雅的校园文化;从美出发,培育了优雅儒雅的教师文化;从美出发,培育了文雅静雅的学生文化,使得回民二小以文化为温床,孵化了一个又一个同色彩、同内涵的分校。裂变还在继续。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特级教师,银川市兴庆区教育督导办公室主任、兴庆区回民二小挂牌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