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中国人的思维当中,似乎只要和金钱沾上边就会让人唏嘘。中国家庭对于孩子的金钱观念的培养似乎始终是谨慎,甚至是保守的。一年当中,只有在除夕夜,父母看着孩子拿着长辈给的压岁钱的时候,才会放下原本不安的心态,但即便如此,这份倾注着长辈对于小辈新年祝福的礼金,在中国孩子手中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太长,父母总是以“我们帮你存着”为理由,委婉的将它们没收,一个绝好的理财教育良机就这么被中国家长们错过了。
理财就是打理幸福人生
和中国家庭不同的是,西方人始终将理财视为最基本的技能,因此才有了和智商、情商并列的财商。所谓的财商就是一个人认识和管理金钱的能力,只要你是经济社会的一分子,就必须具备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财商。
如果想管理好金钱,首先必须认识金钱,很多中国家庭之所以不想过早的让孩子接触和管理金钱,是因为父母们总认为一旦给予孩子过多的金钱,孩子将会乘着攀比的风气,去过分追逐物质生活而忽略了自身的学业,那将是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最可怕的事情,再加上社会上各种媒体频频爆出的关于金钱的负面新闻,以及对于拜金主义的批判,使得原本就秉持着传统金钱观的中国家庭更趋保守。,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中国家庭逐渐放开了对于孩子管理金钱的限制,但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仍然将金钱视为“铜臭物”,生怕自己孩子的纯洁心灵受到玷污。
西方家庭对于金钱更为理性,虽然父母们也知道金钱对孩子会有负面影响,但是他们并未因此让孩子回避对于金钱的认知,他们正在做的是尽可能多的为孩子屏蔽掉关于金钱的负面作用,并且还会努力将诸多负面因素转化为更利于孩子发展的积极因素。比如西方家长会告诉孩子,认识和管理金钱尽管也是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但认识和管理金钱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那就是规划自己的幸福人生。西方父母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财能力,将来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都不会完美。即使选择一个人独立生活,如果不具备理财能力,也将会带来很多麻烦。“理财,就是始于3岁的幸福人生计划”,从这句西方家庭普遍遵循的口号当中,你就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孩子理财教育的热衷程度。
开源,但更要节流
虽然“二胎”政策已经放开,但是目前中国家庭“421结构(夫妻双方的父母+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依然稳定,再加上长辈们“不能让下一辈重复吃苦”的固有观念影响,造就了如今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再穷不能穷孩子,宁可父母受罪,也不让儿女受累”的畸形思维,让很多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获得良好理财教育的机会。父母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也让中国孩子无法真正接触到金钱,更遑论管理。一方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另一方是理所当然的接受,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中国孩子养成了一种惰性,也造就了如今“啃老族”的泛滥,这些“啃老族”成为父母一辈子的负担,同时怠惰的他们也在这样的恶性循环当中逐渐消磨了意志,最终一事无成。
崇尚理财教育的西方家庭又是如何做的呢?既然西方父母都希望孩子从小接触金钱,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会无限制的让孩子管理金钱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西方商业文化造就的父母们太懂得金钱的特性了,所以即便对于金钱较为开放的他们也秉持着“开源节流”的理念,因为他们知道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年幼阶段并未成形,并且孩子们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不少豪门家庭都会告诫自己的子女,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与其他同学相处,都不能炫耀自己的家族和财富,这些豪门巨贾都认为家族的财富是由自己一手创造的,子女只是受益者,所以大多数西方“富二代”都不会坐享其成,他们当中有的会继承父辈的拼搏精神,白手起家的创造新的财富,有的则甘愿在最基础的工作岗位逐步获得自己人生的飞跃。
在我们的意识当中,总是认为西方的富豪都是吝啬的,现在看来这并不是他们的劣根性,而恰恰是他们对于子女理财教育的优良传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诸如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等家族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也避免了“富不过三代”的窠臼。
表面看来,理财教育是家庭和学校范畴的事务,但却离不开他们所身处的社会整体文化的影响,归根结底我们都是社会人,所以社会所营造的理财教育氛围更为重要。中国的理财文化更激进,无数所谓的“一夜暴富”的神话已经将理财异化了,所以根本不利于中国孩子接受;反观美国,虽然也时常会有“买彩票中巨奖”的新闻,但那并不是美国父母最关心的,他们最关心的是美国银行近期又为孩子制定了哪些适合的理财产品。在此不得不提到的是,美国银行业的发达不仅体现在诚信体系的完善,还在于高度的市场细分,居然会根据孩子的特性和需求,专门设计适合他们的理财产品,差距是什么,就是当我们还在让孩子拿着纸做的钱玩大富翁游戏的时候,美国的孩子已经开始腾挪于真实货币交易了。
理财就是打理幸福人生
和中国家庭不同的是,西方人始终将理财视为最基本的技能,因此才有了和智商、情商并列的财商。所谓的财商就是一个人认识和管理金钱的能力,只要你是经济社会的一分子,就必须具备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财商。
如果想管理好金钱,首先必须认识金钱,很多中国家庭之所以不想过早的让孩子接触和管理金钱,是因为父母们总认为一旦给予孩子过多的金钱,孩子将会乘着攀比的风气,去过分追逐物质生活而忽略了自身的学业,那将是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最可怕的事情,再加上社会上各种媒体频频爆出的关于金钱的负面新闻,以及对于拜金主义的批判,使得原本就秉持着传统金钱观的中国家庭更趋保守。,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中国家庭逐渐放开了对于孩子管理金钱的限制,但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仍然将金钱视为“铜臭物”,生怕自己孩子的纯洁心灵受到玷污。
西方家庭对于金钱更为理性,虽然父母们也知道金钱对孩子会有负面影响,但是他们并未因此让孩子回避对于金钱的认知,他们正在做的是尽可能多的为孩子屏蔽掉关于金钱的负面作用,并且还会努力将诸多负面因素转化为更利于孩子发展的积极因素。比如西方家长会告诉孩子,认识和管理金钱尽管也是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但认识和管理金钱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那就是规划自己的幸福人生。西方父母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财能力,将来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都不会完美。即使选择一个人独立生活,如果不具备理财能力,也将会带来很多麻烦。“理财,就是始于3岁的幸福人生计划”,从这句西方家庭普遍遵循的口号当中,你就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孩子理财教育的热衷程度。
开源,但更要节流
虽然“二胎”政策已经放开,但是目前中国家庭“421结构(夫妻双方的父母+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依然稳定,再加上长辈们“不能让下一辈重复吃苦”的固有观念影响,造就了如今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再穷不能穷孩子,宁可父母受罪,也不让儿女受累”的畸形思维,让很多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获得良好理财教育的机会。父母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也让中国孩子无法真正接触到金钱,更遑论管理。一方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另一方是理所当然的接受,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中国孩子养成了一种惰性,也造就了如今“啃老族”的泛滥,这些“啃老族”成为父母一辈子的负担,同时怠惰的他们也在这样的恶性循环当中逐渐消磨了意志,最终一事无成。
崇尚理财教育的西方家庭又是如何做的呢?既然西方父母都希望孩子从小接触金钱,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会无限制的让孩子管理金钱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西方商业文化造就的父母们太懂得金钱的特性了,所以即便对于金钱较为开放的他们也秉持着“开源节流”的理念,因为他们知道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年幼阶段并未成形,并且孩子们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不少豪门家庭都会告诫自己的子女,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与其他同学相处,都不能炫耀自己的家族和财富,这些豪门巨贾都认为家族的财富是由自己一手创造的,子女只是受益者,所以大多数西方“富二代”都不会坐享其成,他们当中有的会继承父辈的拼搏精神,白手起家的创造新的财富,有的则甘愿在最基础的工作岗位逐步获得自己人生的飞跃。
在我们的意识当中,总是认为西方的富豪都是吝啬的,现在看来这并不是他们的劣根性,而恰恰是他们对于子女理财教育的优良传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诸如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等家族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也避免了“富不过三代”的窠臼。
表面看来,理财教育是家庭和学校范畴的事务,但却离不开他们所身处的社会整体文化的影响,归根结底我们都是社会人,所以社会所营造的理财教育氛围更为重要。中国的理财文化更激进,无数所谓的“一夜暴富”的神话已经将理财异化了,所以根本不利于中国孩子接受;反观美国,虽然也时常会有“买彩票中巨奖”的新闻,但那并不是美国父母最关心的,他们最关心的是美国银行近期又为孩子制定了哪些适合的理财产品。在此不得不提到的是,美国银行业的发达不仅体现在诚信体系的完善,还在于高度的市场细分,居然会根据孩子的特性和需求,专门设计适合他们的理财产品,差距是什么,就是当我们还在让孩子拿着纸做的钱玩大富翁游戏的时候,美国的孩子已经开始腾挪于真实货币交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