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前,初到大陆旅游访问,不仅一偿夙愿,也得以印证了许多书本所学的知识。但也真有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比方说武昌饭馆有个炒花饭,问店家这是啥?他也说不明白,姑且点了试试,才知道就是一般的蛋炒饭。北京东大桥,当年还是个好大的市场,各种面饭应有尽有。可我就不知道啥是摊黄菜,也是要端上桌,才知道就是一道炒蛋。
为什么蛋不叫蛋,偏要取个让人想不通的诨名?某次见到猕猴桃,我才终于想通这个问题。
弥猴桃原产于中国,20世纪初,一位新西兰的教师到宜昌访问,顺便将猕猴桃种子带回,从此弥猴桃在新西兰落地生根,现在成了重要的出产品,风行世界。可是新西兰专家要如何称呼这种东西可就费了神,因为弥猴桃通体长毛,颇像新西兰的土生动物鹬鸵(Kiwi),便称之为Kiwi,在国外,如果你把猕猴和桃分别翻成英语,没人知道你说的是什么。陕西是弥猴桃的生产基地,西安街上到处有卖弥猴桃,当地农民称之为“驴蛋果”,一听之后,我恍然大悟:为何许多地方忌讳说“蛋”,尤其不喜欢入菜名,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字会令人联想到男性的阴部。
“蛋”是个较晚才出现的汉字,中国古代称蛋为“卵”,《国语.鲁语》就解释:尚未孵出者曰卵,也就是“鸡子”。《说文解字》进一步解释:凡物,无乳者,卵生。古代有“危如累卵”,却不说危如累蛋,《荀子.劝学》也提到:蒙鸠把巢绑在苇苕上,一旦风至,苕折,则“卵破子死”。这几个例子,都说名古代称蛋为卵。至今许多南方方言仍维持“卵”的说法,例如闽南语与客家话都称鸡蛋为鸡卵,炒卵饭也就是蛋炒饭。
而许慎的《说文解字》并未收录“蛋”,说明当时并没有这个概念,直到唐代以后,北方才逐渐出现蛋字,柳宗元就用过“胡夷蛋蛮”一词。卵原本是个象形字,凡卵之属皆从卵部,到了“蛋”字,就成了虺部,概念完全不同,也开始出现一些负面的意象。所以在食用时,都要避免用“蛋”字。
摊黄菜以外,还有个木樨菜。木樨就是桂花,扑鼻的香,在北方有“八月桂花香”的说法,到了台湾,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长得也快,也就不太稀奇。正因为颜色淡黄,所以用炒木樨来代替炒蛋,算是避讳。木樨到底是个不常见的名称,一般人还真不会写樨字,讹成了木须,馆子里有炒木须肉、木须炒面等。乍听之下,还真不知道跑堂的说啥,渐渐会过意来,原来是木耳、猪肉炒蛋。木须炒面,自然就是鸡蛋炒面。
这种隐晦的说法,到了清宫中可不行,皇帝老爷要是不知道自己吃得是啥,太监肯定遭殃,所以清宫膳食文件记载,御膳有糟鹅蛋、蒸鸡蛋糕等,不能讲究民间的避讳。
蛋的营养丰富,除了蛋白质、卵磷脂、类胡罗卜素及叶黄素以外,还有胆碱、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群等营养成分,更含有各种微量元素。所以自古以来,鸡蛋都是上好的营养品。一般人要能常常吃蛋,算是福气。无论早、午、晚餐,都可以成为出色的菜肴。煎、煮、炒之外,还可以腌制,以便长期保存,咸蛋、糟蛋、皮蛋都是。
正因为蛋类菜肴甚多,一般在家中均可自制,所以鲜少上席,倒是有几道著名的含蛋食物值得说说,尤其是开封的铁锅蛋与洛阳水席中的“滚蛋汤”。
铁锅蛋材料并不复杂,先把蛋打散、调味,掺上肉末、海米等佐料。铁锅烧热后,倒入蛋汁,放火上烘烤,蛋汁受热膨胀,到了锅沿,色作焦黄,即可上桌。这种吃法,其实各处都有,称为“涨蛋”,关键在于厚铁锅保温,再加上酱汁,味道自然胜过一般炒蛋。
洛阳水席是著名的宴席菜式,二十年前已经领略风味。果真汤汤水水,与闽南饮食习惯类似,真是中华餐点的根源。十多年前,与饮食文学名家逯耀东先生重访洛阳,在“真不同”餐馆,边吃边聊,提到各种蛋类美食,包括了水席中的送客汤。
中国古代各种仪式中,到了节骨眼上,总要有人提个醒,才知道接下来该做啥。官场中的“端茶”,就是到了送客时候,客人要是不通气,几度端茶还不见起身,可就不合适了。现代宴会,送上水果,理该准备走人,算是规矩。河南乡亲席上没有水果,就来碗鸡蛋汤,就是提醒大家:该散了
为什么蛋不叫蛋,偏要取个让人想不通的诨名?某次见到猕猴桃,我才终于想通这个问题。
弥猴桃原产于中国,20世纪初,一位新西兰的教师到宜昌访问,顺便将猕猴桃种子带回,从此弥猴桃在新西兰落地生根,现在成了重要的出产品,风行世界。可是新西兰专家要如何称呼这种东西可就费了神,因为弥猴桃通体长毛,颇像新西兰的土生动物鹬鸵(Kiwi),便称之为Kiwi,在国外,如果你把猕猴和桃分别翻成英语,没人知道你说的是什么。陕西是弥猴桃的生产基地,西安街上到处有卖弥猴桃,当地农民称之为“驴蛋果”,一听之后,我恍然大悟:为何许多地方忌讳说“蛋”,尤其不喜欢入菜名,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字会令人联想到男性的阴部。
“蛋”是个较晚才出现的汉字,中国古代称蛋为“卵”,《国语.鲁语》就解释:尚未孵出者曰卵,也就是“鸡子”。《说文解字》进一步解释:凡物,无乳者,卵生。古代有“危如累卵”,却不说危如累蛋,《荀子.劝学》也提到:蒙鸠把巢绑在苇苕上,一旦风至,苕折,则“卵破子死”。这几个例子,都说名古代称蛋为卵。至今许多南方方言仍维持“卵”的说法,例如闽南语与客家话都称鸡蛋为鸡卵,炒卵饭也就是蛋炒饭。
而许慎的《说文解字》并未收录“蛋”,说明当时并没有这个概念,直到唐代以后,北方才逐渐出现蛋字,柳宗元就用过“胡夷蛋蛮”一词。卵原本是个象形字,凡卵之属皆从卵部,到了“蛋”字,就成了虺部,概念完全不同,也开始出现一些负面的意象。所以在食用时,都要避免用“蛋”字。
摊黄菜以外,还有个木樨菜。木樨就是桂花,扑鼻的香,在北方有“八月桂花香”的说法,到了台湾,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长得也快,也就不太稀奇。正因为颜色淡黄,所以用炒木樨来代替炒蛋,算是避讳。木樨到底是个不常见的名称,一般人还真不会写樨字,讹成了木须,馆子里有炒木须肉、木须炒面等。乍听之下,还真不知道跑堂的说啥,渐渐会过意来,原来是木耳、猪肉炒蛋。木须炒面,自然就是鸡蛋炒面。
这种隐晦的说法,到了清宫中可不行,皇帝老爷要是不知道自己吃得是啥,太监肯定遭殃,所以清宫膳食文件记载,御膳有糟鹅蛋、蒸鸡蛋糕等,不能讲究民间的避讳。
蛋的营养丰富,除了蛋白质、卵磷脂、类胡罗卜素及叶黄素以外,还有胆碱、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群等营养成分,更含有各种微量元素。所以自古以来,鸡蛋都是上好的营养品。一般人要能常常吃蛋,算是福气。无论早、午、晚餐,都可以成为出色的菜肴。煎、煮、炒之外,还可以腌制,以便长期保存,咸蛋、糟蛋、皮蛋都是。
正因为蛋类菜肴甚多,一般在家中均可自制,所以鲜少上席,倒是有几道著名的含蛋食物值得说说,尤其是开封的铁锅蛋与洛阳水席中的“滚蛋汤”。
铁锅蛋材料并不复杂,先把蛋打散、调味,掺上肉末、海米等佐料。铁锅烧热后,倒入蛋汁,放火上烘烤,蛋汁受热膨胀,到了锅沿,色作焦黄,即可上桌。这种吃法,其实各处都有,称为“涨蛋”,关键在于厚铁锅保温,再加上酱汁,味道自然胜过一般炒蛋。
洛阳水席是著名的宴席菜式,二十年前已经领略风味。果真汤汤水水,与闽南饮食习惯类似,真是中华餐点的根源。十多年前,与饮食文学名家逯耀东先生重访洛阳,在“真不同”餐馆,边吃边聊,提到各种蛋类美食,包括了水席中的送客汤。
中国古代各种仪式中,到了节骨眼上,总要有人提个醒,才知道接下来该做啥。官场中的“端茶”,就是到了送客时候,客人要是不通气,几度端茶还不见起身,可就不合适了。现代宴会,送上水果,理该准备走人,算是规矩。河南乡亲席上没有水果,就来碗鸡蛋汤,就是提醒大家:该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