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探究安迪沃霍尔,运用“机械复制”这个表现手法融合到艺术表现中,从而创作出只属于其本身的视觉风格。他尝试运用不同的载体以相同的创作手法,表现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本篇着重于安迪沃霍尔运用“机械复制”的创作方法在不同载体上进行视觉设计,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束缚,进行了多种方式的重组且确定了自己的设计方向为论点进行延展,并结合了安迪沃霍尔的商业价值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安迪沃霍尔;机械复制;视觉设计
一、复制艺术的特点
艺术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可复制性,其区别只在于机械亦或是纯手工。在没有经历工业革命前期,人民对于艺术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手工作坊的廉价,却往往忽略了其本身的精美与人文情节。每一件物品都是依靠其本身固有的价值而流传至今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不仅仅局限于有生命特征的生物体上。
艺术品的精美程度,往往决定了其生存状态及价值尺度。而这,也注定了其被复制之后的视觉效果和存在价值,即商品社会本身所存在的供求关系。就如同艺术品之所以会被复制,是因为创作者本身的独具匠心加之巧夺天工的创作手法,从而让该件艺术品流传于世。
我们没有权利评论一件艺术品的好坏,我们只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在思维上的差距决定了对同一物体所产生的不同看法,正如安迪沃霍尔所言:“How can you say one style is better than another? You ought to be able to be an Abstract Expressionist next week,or a Pop artist,or a realist,without feeling you've given up something...I think that would be so great,to be able to change styles. And I think that's what's going to happen,that's going to be the whole new scene." --Andy Warhol,1963[1]”
二、安迪沃霍尔的复制艺术
(一)设计风格的定位
安迪沃霍尔常用放大的海报或杂志广告,以丝网印的形式刷在画布上,只需一眼便如同烙印一般挥之不去。他运用版画的制作方式,完成了明确的黑白块面分界。加之因套印的不精确,而造成的略显粗糙的成像,组成了专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他曾说:“我之所以用这种方式作画,是因为我想要成为一台机器,我觉得我所做的工作如同机器所做的一样,这正是我所需要的。[2]”他运用丝网印刷的方法让许多作品得以快速展现,并能在短时间内批量化产出。这在满足了他对追求艺术欲望的同时,也正好响应了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对于批量生产的要求。他的风格不得不说是对传统艺术定义的叛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的创作风格,使得他在第一时间迅速抓住了观者的视觉焦点,从而开创了完全属于自我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乍看上去不够精妙,但是沃霍尔巧妙地将之与“复制”这个创作手法相结合,给观者造成的视觉效果是任何单一作品所无法企及的。
“复制”这项创作手法并非看上去的那样简易,沃霍尔是在20世纪的美国成长起来的。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期,加之工业革命对他的深刻影响,促使他拥有了看似随意实则谨慎却又变化万千的思维方式。他运用古老手工技艺中排列复制的原则,呈现出自己对于艺术的不同理解。他虽显叛逆但确切来讲又执着于创作意识的本真,即回归到运用丝网印或版画,这种最为纯粹的手工劳动来展现出对于艺术的不同理解方式。
(二)设计观念
人人都知道安迪沃霍尔,这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他将不断复制的这种创作方式,配合上自己在版画和摄影方面的优势,进行了更深一步的重新整理和再创造。他将同一事物按照特定的规律进行不断重复,从而使得这种创作手法成为了他最初的设计理念。由此营造出的强烈的形式感所创造出的新颖与别致,在最大程度上给观者极为深刻的视觉冲击效果。
安迪沃霍尔的存在不仅仅只是一个人,他更是一种观念的革新。他运用最基本的人工劳动配以最跳跃的思维方式,运用“复制”这个核心创作手段增加了艺术的趣味性,也更新了对于“艺术”的重新定义。他运用技法以及机械上的重复表现所表达出的创作情感,摒弃了行为艺术本来的晦涩,也隔离了写实艺术充斥着的遥远与敬畏。
(三)应用媒介
沃霍尔的成功离不开他对于题材的选择,在20世纪的美国这个被时尚与自我以及机械科技贯穿的社会里,每一个体都离不开消费。无论是思想上的消费意识,还是物质生活上的欲望与满足,都是当时社会不可忽视的集中体现。安迪注意到了这一切所存在的商业价值,他巧妙地将艺术延伸到一切有着可持续发展的物品上。将自己的创作思维以“复制”的手段,运用各自媒介所持有的视觉特点进行发展。他不仅仅是一名商业设计师,他更像是一个有着浓郁艺术见解及高超创作技艺的企业家。他将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投影到其他的艺术领域当中,电影、影视制作、摄影、印刷、摇滚乐作曲都是他的创作媒介。
《帝国大厦》是我最钟爱的安迪沃霍尔的电影,单一的镜头看似毫无新意,但却在时间的流逝与内心难得的平静中,渐渐地找寻到了看似单一实则充沛丰满的物体,它带给人思想上的纯粹与个体思维上的满足。长镜头所形成的“复制”这项艺术手段,让所有的视觉焦点完全集中在若隐若现的“帝国大厦”上,这形成了视觉上复制的同时也带给思维上的饱和与满足。艺术设计不仅仅局限于色彩的丰满或形式上的革新,更在于其内涵所带来的本质上的满足。这个长达八小时的刻意纪时“复制”所产生的效应,是同类影片在视觉效果上所无法企及的。它看似因冗長而导致内容枯燥无味,但究其本质上却是遵循着视觉上的复制,是一种动态的复制也是视觉设计上对于单一图像画面的完整复制。安迪利用了人眼的“视觉停留”这项与生俱来的技能,结合到《帝国大厦》中造成了静止画面利用视觉的“漏洞”实现了“复制”在视觉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的整体融合。虽然如此,每一帧画面在胶片上所留存的却是真实的、独立的、重复地复制在相同时间轴上。这虽然改变了记录的载体导致形成了看似不够震撼的视觉效果,实则却是一种突破。这是一种近乎抛弃了传统平面的创作形式,利用复制这个创作手法在不同载体上的延伸与探索,我想《帝国大厦》之所以被称为实验电影的意义就在于此。 安迪沃霍尔运用其艺术魅力扩展了自己的艺术领域,他是纽约社交界的名人更是波普艺术创作与机械复制相结合的领军人物。他的广泛创作帮助他将波普艺术的发展推进到了高潮,并且真切地促进了他的个人思维与真实社会的融合。他的作品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也是他的媒介之一,他摒弃了在传统意识中艺术取自于生活并且永远高于生活的定义。马克思对于 “艺术生产”有两个层次的涵义,其中之一便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3]。根据当时社会的浮躁与奢靡,人们注重精神上的满足而多于物质上的追逐。安迪沃霍尔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天赐良机,运用自身对于艺术的独到见解以及精致的社交氛围,逐渐营销着自己的艺术理论即按照特定规律的机械复制,被广大受众者们了解,认可、购买、宣传以至竞相追捧,从而推上了时代和时尚的风口浪尖。
三、安迪沃霍尔最伟大的“复制品”
(一)作品特点
沃霍尔完好地将波普艺术与红极一时的性感影星——玛丽莲梦露相互结合,从而创作出了传世精品。他突破了以往人们对于人像作品的理解,夸张地运用了对比色的关系,将同一个头像运用了同样一种表达方式,展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激起强烈的色块关系以多次重叠往复的绘画形式配以丝网印的技术表现,使得画面整体更加平整精致。他将作品中的笔触完全消失,以高度概括的块面结构进行统筹与归纳,加以鲜艳的色彩使得整幅作品简单却不单调。
对于这幅画来讲,我们可以说它并非是安迪沃霍尔的原创作品,它是出自摄影师Gene Kornman之手,沃霍尔只是截取了照片中梦露的头像来作为素材加以改变。简单的头像,简单的颜色,高明度以及高饱和度的强烈对比,营造出了让观者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他通过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简化处理,使得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被分离、概括成不同的色彩层,这些色彩层又按照一定等级排列,从而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形式构成的核心。它将原本丰满立体的形象,用复制的方法抽离进而重新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平面化的艺术作品。这样的处理手法不僅给予了主体物更多的艺术气息,也更加丰满了其节奏韵律感。虽说每一个单品的规格是一致的,但是按照特定规律重复排列的手法,却带给观众更加震感的整体意识以及无法忽略的视觉冲击。
安迪画作的成功不仅仅在于鲜艳的色彩捕获到受众者的眼球,更是因为其内容更加真实更贴近生活。在当时那个浮躁繁华的时代人们对于美的事物趋之若鹜,而巨星更是人们对于美感的最为集中确切的真实体现。安迪沃霍尔将玛丽莲·梦露本身存在的现实意义融合到作品中,将时尚与艺术相结合,从而拉近了观者与明星间的距离。让看上去高不可攀的思维艺术真正复制到生活中,复制到视觉系统中,复制到神经元烙印到大脑的潜意识中。让这种风格的艺术在不停复制的过程当中成为永恒,成为一个符号,影响以后的时代。
(二)作品背景介绍
安迪沃霍尔的“工厂”在当时社会得以立足的原因之一,即是那一时代的美国,波普艺术就像是一面商业文化的旗帜,随着时代的发展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安迪沃霍尔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以及不同于常人的审美视角,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出了对于社会的无奈。沃霍尔是理性而又冷酷的,他将同一个事物运用重复的手法完整复制出来,在主体物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运用相同或不同的色彩,抛却传统艺术对于笔触的严苛要求,进行了统一的平面化编排。他始终做到不带入个人情感,只是在同一层次上进行绘画与创作。说到底,这是对于先前传统的革新与挑战,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他独特的设计风格。
也许是沃霍尔的性格导致了他对于事物,有着相对于平常人所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他以漫画人物或是当时杰出的政治人物,影视明星、商业产品等形象作为主要元素,运用重复出现的方式将大众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看来,只有那些被人熟知的生活形象才能打动人心,甚至那些陈腐平庸或者拥有低级趣味的事物也有不可思议的魅力。在这样一个人人争宠的时代里,明星无疑是最成功的作品,不管是歌星、影星或是政治明星,只要为大众所熟知就是沃霍尔最好的创作题材。[4]
(三)作品对于复制艺术的影响
安迪沃霍尔的成就不仅仅在于色彩的高饱和度,而是在于运用丝网印这个最能体现纯手工复制操作的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视觉理念。他的作品完全证明了在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中,手工技艺的独一与传承。他将复制这种手段造成的强烈的特殊视觉效果转换到了数码艺术中,用影像记录的这种手法将自身对于绘画上的理解进行了升华,运用动态的表现手法记录了近乎停止的时间艺术,这不得不承认是复制在视觉上的再创造。他将自己这种独特的思维意识复制应用于传媒产品中,目的是在第一时间让大家潜意识当中认可这种视觉风格的存在。在大量的作品面向市场推广的过程(即复制的过程)中,在受众群体广泛接触中传播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正因为他的想法出众、独特,才会吸引设计师们的眼球,开创了属于安迪沃霍尔本身的设计风格以达到“复制”思想的本质目的。这正是再次成功地运用复制的表现手法,为自己的视觉设计开创了一片独有的、崭新的天地。
安迪沃霍尔的成功并非是偶然的,更可以说是预先编排策划过的。这样说有些过分,但是安迪沃霍尔的成功却也是必然的。他知道如何恰当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即在思想传播上复制,在真实物体上复制,在实质演说中复制,在大众媒介上复制……最终达到了受众者在视觉设计方面的认可,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标识、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种思想的传扬。
我们甚至可以把它认为成一种营销手段,安迪的作品毕竟是面对商业的,对于商业而言必不可少的就是策划与手段。他起初先预制好了产品的定位,那就是将艺术的“复制”作为一种手段,把大众媒体作为宣传的媒介,将自己对于视觉艺术的创造意识作为商品进行出售,从而赚取个人利益(即形成波普风格挑战传统艺术的认知)。沃霍尔将复制艺术带入了商业化的时代,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以及思想的传播与普及。安迪沃霍尔是成功的商人亦是艺术家,他的成功并非是他人可以复制的,但是他视觉设计的思维却是永恒的。 結 语
复制艺术的诞生伴随着整个美术史的变迁,亘古至今人类这个群体都无法摆脱“复制”而存活下去。翻阅整个史册,无论是地球上经历的任何时期,人们的发展总是在不停地复制中繁衍生存。大到物种的进化小至细胞的形成以及纹路的勾绘与色彩的堆砌,都离不开“复制”这个看似最为渺小的动词结构。它的存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并激发出了无限的视觉空间,“复制”艺术以不同的空间为载体大量地充斥在视觉脉络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使之在脑海中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近乎于永恒的时间节点。让“复制”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而并非盗版与抄袭。翻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机械复制”这种艺术形式贯穿着艺术发展的每一阶层每一时刻,它时时刻刻都在以不同的介质为载体,精致地丰富着生活中的每一个视觉元素。安迪沃霍尔将这项技艺融入到他的每幅作品中,运用最原始的手工丝网印制图的形式,逐一描绘着平面、静态、动态、简单、繁杂的视觉内容,为视觉设计的创新开创了新的篇章。
沃霍尔的作品总是带有几分叛逆,永远不循规蹈矩永远不随波逐流是他的鲜明特征。他混合了大量的媒体技术,恰到好处地让自己的作品在当时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融合,进一步推动了波普时代的到来。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在感慨这位大师的才情和胆量,为他的作品所折服。他的影响不仅仅只局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国家,他的风格流传至今他的设计世代相传,他自身所散发出的魅力让所有人都难以抵抗。这就是一位风格派的大师,一个到如今都依旧站在潮流之上的不朽传奇。我敬佩这样一个伟大而神秘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深邃而内敛,却可以在不经意间,突然摄人心魄。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Andy-Warhol.America[M].美国:PenguinClassics出版社 2011:68.
[2]陈建军. 沃霍尔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91.
[3]王宏建. 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36.
[4]卢英.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有个符号梦露[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
二、英文部分
[1]Andy-Warhol.America[M]Penguin Classics,2011:(68).
[2]Chen,J.J. Whorl On Art[M]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2001:(91).
[3]Wang,H.J. Introduction to Art[M]Culture Art Publishing House,2014:(36).
[4]Lu,Y.Pop Art Master Works of Andy Warhol——There’s A Mark of Mo-nroe[D]ShanXi province:Art Collage of SXNU,2013.
【关键词】安迪沃霍尔;机械复制;视觉设计
一、复制艺术的特点
艺术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可复制性,其区别只在于机械亦或是纯手工。在没有经历工业革命前期,人民对于艺术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手工作坊的廉价,却往往忽略了其本身的精美与人文情节。每一件物品都是依靠其本身固有的价值而流传至今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不仅仅局限于有生命特征的生物体上。
艺术品的精美程度,往往决定了其生存状态及价值尺度。而这,也注定了其被复制之后的视觉效果和存在价值,即商品社会本身所存在的供求关系。就如同艺术品之所以会被复制,是因为创作者本身的独具匠心加之巧夺天工的创作手法,从而让该件艺术品流传于世。
我们没有权利评论一件艺术品的好坏,我们只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在思维上的差距决定了对同一物体所产生的不同看法,正如安迪沃霍尔所言:“How can you say one style is better than another? You ought to be able to be an Abstract Expressionist next week,or a Pop artist,or a realist,without feeling you've given up something...I think that would be so great,to be able to change styles. And I think that's what's going to happen,that's going to be the whole new scene." --Andy Warhol,1963[1]”
二、安迪沃霍尔的复制艺术
(一)设计风格的定位
安迪沃霍尔常用放大的海报或杂志广告,以丝网印的形式刷在画布上,只需一眼便如同烙印一般挥之不去。他运用版画的制作方式,完成了明确的黑白块面分界。加之因套印的不精确,而造成的略显粗糙的成像,组成了专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他曾说:“我之所以用这种方式作画,是因为我想要成为一台机器,我觉得我所做的工作如同机器所做的一样,这正是我所需要的。[2]”他运用丝网印刷的方法让许多作品得以快速展现,并能在短时间内批量化产出。这在满足了他对追求艺术欲望的同时,也正好响应了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对于批量生产的要求。他的风格不得不说是对传统艺术定义的叛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的创作风格,使得他在第一时间迅速抓住了观者的视觉焦点,从而开创了完全属于自我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乍看上去不够精妙,但是沃霍尔巧妙地将之与“复制”这个创作手法相结合,给观者造成的视觉效果是任何单一作品所无法企及的。
“复制”这项创作手法并非看上去的那样简易,沃霍尔是在20世纪的美国成长起来的。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期,加之工业革命对他的深刻影响,促使他拥有了看似随意实则谨慎却又变化万千的思维方式。他运用古老手工技艺中排列复制的原则,呈现出自己对于艺术的不同理解。他虽显叛逆但确切来讲又执着于创作意识的本真,即回归到运用丝网印或版画,这种最为纯粹的手工劳动来展现出对于艺术的不同理解方式。
(二)设计观念
人人都知道安迪沃霍尔,这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他将不断复制的这种创作方式,配合上自己在版画和摄影方面的优势,进行了更深一步的重新整理和再创造。他将同一事物按照特定的规律进行不断重复,从而使得这种创作手法成为了他最初的设计理念。由此营造出的强烈的形式感所创造出的新颖与别致,在最大程度上给观者极为深刻的视觉冲击效果。
安迪沃霍尔的存在不仅仅只是一个人,他更是一种观念的革新。他运用最基本的人工劳动配以最跳跃的思维方式,运用“复制”这个核心创作手段增加了艺术的趣味性,也更新了对于“艺术”的重新定义。他运用技法以及机械上的重复表现所表达出的创作情感,摒弃了行为艺术本来的晦涩,也隔离了写实艺术充斥着的遥远与敬畏。
(三)应用媒介
沃霍尔的成功离不开他对于题材的选择,在20世纪的美国这个被时尚与自我以及机械科技贯穿的社会里,每一个体都离不开消费。无论是思想上的消费意识,还是物质生活上的欲望与满足,都是当时社会不可忽视的集中体现。安迪注意到了这一切所存在的商业价值,他巧妙地将艺术延伸到一切有着可持续发展的物品上。将自己的创作思维以“复制”的手段,运用各自媒介所持有的视觉特点进行发展。他不仅仅是一名商业设计师,他更像是一个有着浓郁艺术见解及高超创作技艺的企业家。他将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投影到其他的艺术领域当中,电影、影视制作、摄影、印刷、摇滚乐作曲都是他的创作媒介。
《帝国大厦》是我最钟爱的安迪沃霍尔的电影,单一的镜头看似毫无新意,但却在时间的流逝与内心难得的平静中,渐渐地找寻到了看似单一实则充沛丰满的物体,它带给人思想上的纯粹与个体思维上的满足。长镜头所形成的“复制”这项艺术手段,让所有的视觉焦点完全集中在若隐若现的“帝国大厦”上,这形成了视觉上复制的同时也带给思维上的饱和与满足。艺术设计不仅仅局限于色彩的丰满或形式上的革新,更在于其内涵所带来的本质上的满足。这个长达八小时的刻意纪时“复制”所产生的效应,是同类影片在视觉效果上所无法企及的。它看似因冗長而导致内容枯燥无味,但究其本质上却是遵循着视觉上的复制,是一种动态的复制也是视觉设计上对于单一图像画面的完整复制。安迪利用了人眼的“视觉停留”这项与生俱来的技能,结合到《帝国大厦》中造成了静止画面利用视觉的“漏洞”实现了“复制”在视觉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的整体融合。虽然如此,每一帧画面在胶片上所留存的却是真实的、独立的、重复地复制在相同时间轴上。这虽然改变了记录的载体导致形成了看似不够震撼的视觉效果,实则却是一种突破。这是一种近乎抛弃了传统平面的创作形式,利用复制这个创作手法在不同载体上的延伸与探索,我想《帝国大厦》之所以被称为实验电影的意义就在于此。 安迪沃霍尔运用其艺术魅力扩展了自己的艺术领域,他是纽约社交界的名人更是波普艺术创作与机械复制相结合的领军人物。他的广泛创作帮助他将波普艺术的发展推进到了高潮,并且真切地促进了他的个人思维与真实社会的融合。他的作品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也是他的媒介之一,他摒弃了在传统意识中艺术取自于生活并且永远高于生活的定义。马克思对于 “艺术生产”有两个层次的涵义,其中之一便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3]。根据当时社会的浮躁与奢靡,人们注重精神上的满足而多于物质上的追逐。安迪沃霍尔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天赐良机,运用自身对于艺术的独到见解以及精致的社交氛围,逐渐营销着自己的艺术理论即按照特定规律的机械复制,被广大受众者们了解,认可、购买、宣传以至竞相追捧,从而推上了时代和时尚的风口浪尖。
三、安迪沃霍尔最伟大的“复制品”
(一)作品特点
沃霍尔完好地将波普艺术与红极一时的性感影星——玛丽莲梦露相互结合,从而创作出了传世精品。他突破了以往人们对于人像作品的理解,夸张地运用了对比色的关系,将同一个头像运用了同样一种表达方式,展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激起强烈的色块关系以多次重叠往复的绘画形式配以丝网印的技术表现,使得画面整体更加平整精致。他将作品中的笔触完全消失,以高度概括的块面结构进行统筹与归纳,加以鲜艳的色彩使得整幅作品简单却不单调。
对于这幅画来讲,我们可以说它并非是安迪沃霍尔的原创作品,它是出自摄影师Gene Kornman之手,沃霍尔只是截取了照片中梦露的头像来作为素材加以改变。简单的头像,简单的颜色,高明度以及高饱和度的强烈对比,营造出了让观者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他通过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简化处理,使得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被分离、概括成不同的色彩层,这些色彩层又按照一定等级排列,从而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形式构成的核心。它将原本丰满立体的形象,用复制的方法抽离进而重新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平面化的艺术作品。这样的处理手法不僅给予了主体物更多的艺术气息,也更加丰满了其节奏韵律感。虽说每一个单品的规格是一致的,但是按照特定规律重复排列的手法,却带给观众更加震感的整体意识以及无法忽略的视觉冲击。
安迪画作的成功不仅仅在于鲜艳的色彩捕获到受众者的眼球,更是因为其内容更加真实更贴近生活。在当时那个浮躁繁华的时代人们对于美的事物趋之若鹜,而巨星更是人们对于美感的最为集中确切的真实体现。安迪沃霍尔将玛丽莲·梦露本身存在的现实意义融合到作品中,将时尚与艺术相结合,从而拉近了观者与明星间的距离。让看上去高不可攀的思维艺术真正复制到生活中,复制到视觉系统中,复制到神经元烙印到大脑的潜意识中。让这种风格的艺术在不停复制的过程当中成为永恒,成为一个符号,影响以后的时代。
(二)作品背景介绍
安迪沃霍尔的“工厂”在当时社会得以立足的原因之一,即是那一时代的美国,波普艺术就像是一面商业文化的旗帜,随着时代的发展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安迪沃霍尔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以及不同于常人的审美视角,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出了对于社会的无奈。沃霍尔是理性而又冷酷的,他将同一个事物运用重复的手法完整复制出来,在主体物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运用相同或不同的色彩,抛却传统艺术对于笔触的严苛要求,进行了统一的平面化编排。他始终做到不带入个人情感,只是在同一层次上进行绘画与创作。说到底,这是对于先前传统的革新与挑战,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他独特的设计风格。
也许是沃霍尔的性格导致了他对于事物,有着相对于平常人所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他以漫画人物或是当时杰出的政治人物,影视明星、商业产品等形象作为主要元素,运用重复出现的方式将大众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看来,只有那些被人熟知的生活形象才能打动人心,甚至那些陈腐平庸或者拥有低级趣味的事物也有不可思议的魅力。在这样一个人人争宠的时代里,明星无疑是最成功的作品,不管是歌星、影星或是政治明星,只要为大众所熟知就是沃霍尔最好的创作题材。[4]
(三)作品对于复制艺术的影响
安迪沃霍尔的成就不仅仅在于色彩的高饱和度,而是在于运用丝网印这个最能体现纯手工复制操作的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视觉理念。他的作品完全证明了在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中,手工技艺的独一与传承。他将复制这种手段造成的强烈的特殊视觉效果转换到了数码艺术中,用影像记录的这种手法将自身对于绘画上的理解进行了升华,运用动态的表现手法记录了近乎停止的时间艺术,这不得不承认是复制在视觉上的再创造。他将自己这种独特的思维意识复制应用于传媒产品中,目的是在第一时间让大家潜意识当中认可这种视觉风格的存在。在大量的作品面向市场推广的过程(即复制的过程)中,在受众群体广泛接触中传播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正因为他的想法出众、独特,才会吸引设计师们的眼球,开创了属于安迪沃霍尔本身的设计风格以达到“复制”思想的本质目的。这正是再次成功地运用复制的表现手法,为自己的视觉设计开创了一片独有的、崭新的天地。
安迪沃霍尔的成功并非是偶然的,更可以说是预先编排策划过的。这样说有些过分,但是安迪沃霍尔的成功却也是必然的。他知道如何恰当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即在思想传播上复制,在真实物体上复制,在实质演说中复制,在大众媒介上复制……最终达到了受众者在视觉设计方面的认可,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标识、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种思想的传扬。
我们甚至可以把它认为成一种营销手段,安迪的作品毕竟是面对商业的,对于商业而言必不可少的就是策划与手段。他起初先预制好了产品的定位,那就是将艺术的“复制”作为一种手段,把大众媒体作为宣传的媒介,将自己对于视觉艺术的创造意识作为商品进行出售,从而赚取个人利益(即形成波普风格挑战传统艺术的认知)。沃霍尔将复制艺术带入了商业化的时代,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以及思想的传播与普及。安迪沃霍尔是成功的商人亦是艺术家,他的成功并非是他人可以复制的,但是他视觉设计的思维却是永恒的。 結 语
复制艺术的诞生伴随着整个美术史的变迁,亘古至今人类这个群体都无法摆脱“复制”而存活下去。翻阅整个史册,无论是地球上经历的任何时期,人们的发展总是在不停地复制中繁衍生存。大到物种的进化小至细胞的形成以及纹路的勾绘与色彩的堆砌,都离不开“复制”这个看似最为渺小的动词结构。它的存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并激发出了无限的视觉空间,“复制”艺术以不同的空间为载体大量地充斥在视觉脉络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使之在脑海中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近乎于永恒的时间节点。让“复制”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而并非盗版与抄袭。翻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机械复制”这种艺术形式贯穿着艺术发展的每一阶层每一时刻,它时时刻刻都在以不同的介质为载体,精致地丰富着生活中的每一个视觉元素。安迪沃霍尔将这项技艺融入到他的每幅作品中,运用最原始的手工丝网印制图的形式,逐一描绘着平面、静态、动态、简单、繁杂的视觉内容,为视觉设计的创新开创了新的篇章。
沃霍尔的作品总是带有几分叛逆,永远不循规蹈矩永远不随波逐流是他的鲜明特征。他混合了大量的媒体技术,恰到好处地让自己的作品在当时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融合,进一步推动了波普时代的到来。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在感慨这位大师的才情和胆量,为他的作品所折服。他的影响不仅仅只局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国家,他的风格流传至今他的设计世代相传,他自身所散发出的魅力让所有人都难以抵抗。这就是一位风格派的大师,一个到如今都依旧站在潮流之上的不朽传奇。我敬佩这样一个伟大而神秘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深邃而内敛,却可以在不经意间,突然摄人心魄。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Andy-Warhol.America[M].美国:PenguinClassics出版社 2011:68.
[2]陈建军. 沃霍尔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91.
[3]王宏建. 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36.
[4]卢英.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有个符号梦露[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
二、英文部分
[1]Andy-Warhol.America[M]Penguin Classics,2011:(68).
[2]Chen,J.J. Whorl On Art[M]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2001:(91).
[3]Wang,H.J. Introduction to Art[M]Culture Art Publishing House,2014:(36).
[4]Lu,Y.Pop Art Master Works of Andy Warhol——There’s A Mark of Mo-nroe[D]ShanXi province:Art Collage of SXNU,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