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就中药制剂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完善考试制度,提出中药制剂分析改革方法。中医药教育在不断改革,只有不断发现和总结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 中药制剂分析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根据我校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现状,有必要对中药制剂分析实验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学生实验成绩评价方法作出相应的改革,目的在于把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与今后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结合,融入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学好、学活课本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1.实验内容的优化
针对目前中药制剂分析的实验教学实际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改为三阶段式实验教学教学方法,即验证性实验实验阶段、综合性实验阶段和设计性实验阶段。三阶段由浅入深,依次开展,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1]-[3]。
1.1验证性实验。在此阶段,实验内容主要以基础的操作训练为主,主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因此,在此阶段,我们安排较简单的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规范化的操作方法。例如:重金属砷盐的检测方法。该实验虽然原理比较复杂,但具体实验操作很简单,包括称量、溶解、过滤等步骤,主要涉及分析天平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以及垂熔漏斗的使用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虽然步骤和方法很简单,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在分析化学课学习过的实验操作,以便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2综合性实验。在此阶段,实验内容以对药品的综合性质量控制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和适应岗位的能力。我们设置一些常见的中药制剂,对其进行综合质量分析,检验药物的真伪及优劣。在此阶段使学生既熟悉《中国药典》对各个制剂的质量要求,又掌握各种实验方法及仪器的使用。例如:大山楂丸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要求学生会用索氏提取器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同时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成分含量的操作步骤。在牛黄解毒片的鉴别实验及其制剂中,测定黄芩苷的含量,首先对牛黄解毒片中三分之一以上药味进行薄层色谱法的定性鉴别,然后对有效成分黄芩苷进行HPLC的含量测定,经过数据处理,所得各项指标与中国药典规定值进行比较,才可以给出明确的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多动脑筋,从各个角度考虑如何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利用前面积累的知识,想办法排除干扰,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综合的质量分析能力。
1.3设计性实验。着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前面验证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中药复方,要求学生经历、查阅文献、方案设计、修改完善、试验开展、分析与总结、实验报告、评分等环节。本课程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是“利胆排石片”质量标准的制定,为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实验能顺利完成,在实验开展前半个月,教师就把命题递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然后教师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修改完善后,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准备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及试剂,为学生实验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这个阶段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际驾驭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科研思路的形成。
2.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努力改变旧有的“填鸭式”实验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角色变化,在不同的实验阶段,实验教师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4]。
提前一周通知下一次课的实验内容,布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上实验课时,教师重点讲解实验原理、操作的关键步骤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讲课时,教师启发式地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进行评判,给出正确答案。例如:上“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急支糖浆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实验课时,老师提问:(1)液体制剂的取样方法;(2)酸性染料比色法测总生物碱的原理;(3)含量测定计算时,应该取哪一部分的溶液计算。通过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把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条件、酸性染料比色法的原理和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方法讲解得清楚、透彻。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对实验的每一个操作步骤和关键环节把握得比较准确,因此实验做得又快速又准确。
3.完善实验考核机制
科学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对实验高质量的开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原有的实验考核机制不健全,多年的实验教学形成最终的考核以实验报告为准,这样使学生认为只要实验报告书写认真、结果准确就可以得到好成绩,有的学生甚至不做实验也可以得到好成绩,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不同的实验阶段对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考核标准应该分阶段进行,不能一概而论。在验证性实验阶段,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及最终数据的准确性应是考核的对象。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列出评分标准。比如:重金属测定中,称量—溶解—稀释—转移—移液,每一步都列出评分标准印制成册,每一步操作都是一次小的考核,每次成绩都登记在册,鼓励学生精益求精。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没有统一的答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最后的实验结果,适当给予评价,并给出改进意见,使学生能够在以后实验中得到更理想的结果。最后期末成绩的评定,综合以上考核的结果及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给予综合评分。这种考核机制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并能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理工农医类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平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锻炼和提高[5]。因此,如何才能真正利用好实验这一重要平台,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都有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在不断改革,只有不断发现和总结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力剑,杜佳音,曹秀莲.《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在中药专业学生能力塑造中的地位.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585.
[2]干国平,程旋.《中药制剂分析》实验课教学改革探析.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12,(9):70.
[3]崔永霞,谢彩侠,白雁.“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06-107.
[4]曹纬国,吕志勇,张丹,等.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5):62-63.
[5]陶曙红,李光喜,邹忠杰,等.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2):27-28.
关键词: 中药制剂分析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根据我校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现状,有必要对中药制剂分析实验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学生实验成绩评价方法作出相应的改革,目的在于把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与今后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结合,融入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学好、学活课本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1.实验内容的优化
针对目前中药制剂分析的实验教学实际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改为三阶段式实验教学教学方法,即验证性实验实验阶段、综合性实验阶段和设计性实验阶段。三阶段由浅入深,依次开展,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1]-[3]。
1.1验证性实验。在此阶段,实验内容主要以基础的操作训练为主,主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因此,在此阶段,我们安排较简单的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规范化的操作方法。例如:重金属砷盐的检测方法。该实验虽然原理比较复杂,但具体实验操作很简单,包括称量、溶解、过滤等步骤,主要涉及分析天平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以及垂熔漏斗的使用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虽然步骤和方法很简单,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在分析化学课学习过的实验操作,以便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2综合性实验。在此阶段,实验内容以对药品的综合性质量控制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和适应岗位的能力。我们设置一些常见的中药制剂,对其进行综合质量分析,检验药物的真伪及优劣。在此阶段使学生既熟悉《中国药典》对各个制剂的质量要求,又掌握各种实验方法及仪器的使用。例如:大山楂丸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要求学生会用索氏提取器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同时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成分含量的操作步骤。在牛黄解毒片的鉴别实验及其制剂中,测定黄芩苷的含量,首先对牛黄解毒片中三分之一以上药味进行薄层色谱法的定性鉴别,然后对有效成分黄芩苷进行HPLC的含量测定,经过数据处理,所得各项指标与中国药典规定值进行比较,才可以给出明确的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多动脑筋,从各个角度考虑如何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利用前面积累的知识,想办法排除干扰,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综合的质量分析能力。
1.3设计性实验。着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前面验证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中药复方,要求学生经历、查阅文献、方案设计、修改完善、试验开展、分析与总结、实验报告、评分等环节。本课程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是“利胆排石片”质量标准的制定,为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实验能顺利完成,在实验开展前半个月,教师就把命题递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然后教师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修改完善后,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准备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及试剂,为学生实验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这个阶段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际驾驭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科研思路的形成。
2.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努力改变旧有的“填鸭式”实验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角色变化,在不同的实验阶段,实验教师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4]。
提前一周通知下一次课的实验内容,布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上实验课时,教师重点讲解实验原理、操作的关键步骤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讲课时,教师启发式地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进行评判,给出正确答案。例如:上“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急支糖浆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实验课时,老师提问:(1)液体制剂的取样方法;(2)酸性染料比色法测总生物碱的原理;(3)含量测定计算时,应该取哪一部分的溶液计算。通过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把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条件、酸性染料比色法的原理和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方法讲解得清楚、透彻。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对实验的每一个操作步骤和关键环节把握得比较准确,因此实验做得又快速又准确。
3.完善实验考核机制
科学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对实验高质量的开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原有的实验考核机制不健全,多年的实验教学形成最终的考核以实验报告为准,这样使学生认为只要实验报告书写认真、结果准确就可以得到好成绩,有的学生甚至不做实验也可以得到好成绩,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不同的实验阶段对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考核标准应该分阶段进行,不能一概而论。在验证性实验阶段,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及最终数据的准确性应是考核的对象。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列出评分标准。比如:重金属测定中,称量—溶解—稀释—转移—移液,每一步都列出评分标准印制成册,每一步操作都是一次小的考核,每次成绩都登记在册,鼓励学生精益求精。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没有统一的答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最后的实验结果,适当给予评价,并给出改进意见,使学生能够在以后实验中得到更理想的结果。最后期末成绩的评定,综合以上考核的结果及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给予综合评分。这种考核机制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并能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理工农医类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平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锻炼和提高[5]。因此,如何才能真正利用好实验这一重要平台,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都有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在不断改革,只有不断发现和总结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力剑,杜佳音,曹秀莲.《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在中药专业学生能力塑造中的地位.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585.
[2]干国平,程旋.《中药制剂分析》实验课教学改革探析.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12,(9):70.
[3]崔永霞,谢彩侠,白雁.“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06-107.
[4]曹纬国,吕志勇,张丹,等.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5):62-63.
[5]陶曙红,李光喜,邹忠杰,等.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