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文明修身是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了解当前大学生文明修身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杭州高校为例,通过实证调研,对大学生文明修身的现状进行分析,尝试提出具有实效性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7-0074-02
一 大学生文明修身的内涵及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关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长远发展。当今社会,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对道德品质的追求有所轻视。但是作为个人,若是想在工作单位获得尊重,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是不能忽视道德的内驱力的。歪门邪道或许可以取得短暂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说,必有危害。因此,作为大学生个体,加强文明修身是其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是引领大学生爱国报国的必然要求。思想境界,对人的行为选择会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的改变,也促使人们过度追求功名利禄。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缺乏大爱情怀和责任担当。所谓文明修身,既是修自己的个人行为,也是修自己的思想境界,当人生奋斗目标与祖国的繁荣昌盛,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这种人生志向就与个人的品德修为紧密相关。大学生文明修身水平的提高,树立报国的志向,都是他们推动社会发展,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内驱力。
二 大学生文明修身现状分析
大学生文明修身方面的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一些讨论,但可供参考的数据资料却不多,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证。为了掌握当前大学生文明修身现状的一手资料,全面掌握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杭州高校抽取了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医学院等5所高校开展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经过前期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本人工作中对大学生修身状况的观察,进行了问卷设计。问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状况,包括性别、年级、学校专业、政治面貌、父母职业等。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的文明修身认知和判断进行了解,重点了解“知”的部分。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对周边同学的文明修身行为的状况进行评价,重点了解“行”的部分。此次共发放问卷说300份,收回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为95%。
经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文明修身现状总体良好,大部分学生对文明修身有较清晰的认知,能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也能够注重自身的文明修身。在调查中,30%的学生表示对文明修身非常了解,41%的学生比较了解。78.6%的被访学生认为文明修身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大多数大学生对文明修身素养较好的人都会保持尊敬的态度,对失范的行为会持反对态度。当无人教室灯火通明,会选择去关灯的被访学生占到了62%。可见,文明修身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在看到大学生文明修身现状总体良好的同时,不能忽略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道德理想不坚定,未形成强烈的修身主动性
清晰的目标,能指引人前进的方向。目前,大学生在设立人生目标方面,对于道德理想的重视程度还较为欠缺。根据调查分析,大学生认为最应该确立的目标是生活理想,占到了46%,而认为道德理想是最应该确立的理想只占到了16%。大学生不够重视道德理想的原因是尚未认清道德理想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24%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少,9%认为没有影响。
2 认知存在偏差,对文明修身理解有待加深
正确的认知是实践道德行为的基本思想条件,认知越深刻,付诸实践行动也更能符合道德情感。通过调查分析,一部分大学生对文明修身的认知较为浮浅,对于一些细节所折射出来的问题未能深刻理解,尚未把握文明修身的实质。问及如何看待“乱扔垃圾只是件小事,并不代表个人道德素质低下”,19%的学生认可这种说法,还有15%的学生表示无法判断对错。大学生对文明修身认知有待进一步加深,还体现在主动践行方面还有待加强。当问起是否经常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偶尔参加的大学生占59.3%,从未参加过的大学生占21.8%。
3 知行存在脱离,文明修身意识未能转化为行为
部分学生存在知行相脱离的现象,未将文明修身的意识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问到在自习室是否有同学存在吃东西、讲话等行为,70.9%的学生表示该现象经常发生。当设定场景去图书馆要绕过草坪,草坪中已被人踩出小路,肯定会走捷径的学生占到22.4%,选择不确定的学生占到64.8%,这反映出一些大学生会为了一时便利而选择做出与道德认知相违背的行为。
4 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学生道德情感有待加强
在此次調查中,35.3%的学生认为德育老师上课很有趣,形式丰富,28.5%的学生反映德育老师上课会朗读课本,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育对提高道德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老师一味说教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会激起学生逆反心理,降低他们上课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育效率。学生道德情感较为薄弱,也导致部分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主动性不强,选择“偶尔会有”的学生高达61.1%。
三 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对策研究
1 强调理想教育,树立远大目标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目标模糊,践行文明修身的意志力较为薄弱的现状。仔细分析,尚未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信念是重要原因。“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1]。在深思熟虑基础上选择的人生目标,才能够让人保持坚定信念努力去达成,才能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挖掘潜能,向目标迈进。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人生志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关于树立人生目标,一方面,学校教育者应该在学生树立人生目标的阶段,适当加以影响和引导。应该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深刻理解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的成长成才的深刻影响。只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深刻明白它的重要性,也才会从内心深处将其树立为自己渴望的目标,进而不断向其靠近。 2 加强寓教于乐,丰富德育课堂
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有所不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识记、背诵、理解和探索的途径进行学习,能够进行定性定量的测评。但是道德教育无法即时测评,也难以通过背诵来掌握。因此,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丰富授课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加深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感悟,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效果。
提高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丰富课堂教育的形式,做到寓教于乐。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就非常重视寓教于乐的方法。认为懂得欣赏美妙的音乐,也能够陶冶情操,还能“感动人之善心”[2],驱除人之邪念,引发善的行为。通过欣赏励志电影,感受高贵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注重因材施教,运用愤启悱发。要学习孔子所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闻一以知十”[3],让学生成为主体,让他们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思考问题,产生疑问之后,主动向老师提问,老师进行点拨,这样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 重视实践教育,达成知行合一
从古到今,在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就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在本次调查中也反映出,大部分同学认知上都体现了能够重视文明修身,但是更大比例的同学反馈身边很多同学都在做该事件的不文明行为,这种数据的差距,反映出认知和行为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认知上的理解和判断能够付诸实际行动,如果脱离实际行动去谈论道德和文明修身,那是不切实际的。提升大学生文明修身水平,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育。
要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养成习惯。“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4]山间的小路,长时间没人走动,慢慢地就会被杂草淹没。因此,要加强实践道德的频率,不能让理论的认知只停留在思维上。
4 注重隐性教育,重视大环境的熏陶作用
隐性教育,是道德教育中容易被忽略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与其他说教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同,它是指教育者采取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所开展的德育活动[5]。它是运用隐性的课程、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大环境等作为媒介进行引导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思想情感进行感化,相较于其他课堂教育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因此,隐性教育应该在提升大学生文明修身水平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重视隐性教育,就是要重视大环境的熏陶作用和微观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居楚而楚,局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6]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能够接受正面积极的影响,慢慢能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社会大环境的营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博物馆、文化廣场等硬件设备,还包括各类传媒所传播的内容,都应该是要有意识地传播有助于文明修身的内容,将隐形教育潜入各类内容中,从而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加强文明修身。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 吴光,钱明,董平,等,编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6]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安德义.论语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刘兆伟.孟子译评[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席彩云.隐性德育对高校德育改革的拓展[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6(1).
[关键词] 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7-0074-02
一 大学生文明修身的内涵及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关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长远发展。当今社会,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对道德品质的追求有所轻视。但是作为个人,若是想在工作单位获得尊重,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是不能忽视道德的内驱力的。歪门邪道或许可以取得短暂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说,必有危害。因此,作为大学生个体,加强文明修身是其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是引领大学生爱国报国的必然要求。思想境界,对人的行为选择会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的改变,也促使人们过度追求功名利禄。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缺乏大爱情怀和责任担当。所谓文明修身,既是修自己的个人行为,也是修自己的思想境界,当人生奋斗目标与祖国的繁荣昌盛,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这种人生志向就与个人的品德修为紧密相关。大学生文明修身水平的提高,树立报国的志向,都是他们推动社会发展,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内驱力。
二 大学生文明修身现状分析
大学生文明修身方面的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一些讨论,但可供参考的数据资料却不多,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证。为了掌握当前大学生文明修身现状的一手资料,全面掌握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杭州高校抽取了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医学院等5所高校开展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经过前期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本人工作中对大学生修身状况的观察,进行了问卷设计。问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状况,包括性别、年级、学校专业、政治面貌、父母职业等。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的文明修身认知和判断进行了解,重点了解“知”的部分。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对周边同学的文明修身行为的状况进行评价,重点了解“行”的部分。此次共发放问卷说300份,收回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为95%。
经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文明修身现状总体良好,大部分学生对文明修身有较清晰的认知,能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也能够注重自身的文明修身。在调查中,30%的学生表示对文明修身非常了解,41%的学生比较了解。78.6%的被访学生认为文明修身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大多数大学生对文明修身素养较好的人都会保持尊敬的态度,对失范的行为会持反对态度。当无人教室灯火通明,会选择去关灯的被访学生占到了62%。可见,文明修身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在看到大学生文明修身现状总体良好的同时,不能忽略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道德理想不坚定,未形成强烈的修身主动性
清晰的目标,能指引人前进的方向。目前,大学生在设立人生目标方面,对于道德理想的重视程度还较为欠缺。根据调查分析,大学生认为最应该确立的目标是生活理想,占到了46%,而认为道德理想是最应该确立的理想只占到了16%。大学生不够重视道德理想的原因是尚未认清道德理想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24%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少,9%认为没有影响。
2 认知存在偏差,对文明修身理解有待加深
正确的认知是实践道德行为的基本思想条件,认知越深刻,付诸实践行动也更能符合道德情感。通过调查分析,一部分大学生对文明修身的认知较为浮浅,对于一些细节所折射出来的问题未能深刻理解,尚未把握文明修身的实质。问及如何看待“乱扔垃圾只是件小事,并不代表个人道德素质低下”,19%的学生认可这种说法,还有15%的学生表示无法判断对错。大学生对文明修身认知有待进一步加深,还体现在主动践行方面还有待加强。当问起是否经常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偶尔参加的大学生占59.3%,从未参加过的大学生占21.8%。
3 知行存在脱离,文明修身意识未能转化为行为
部分学生存在知行相脱离的现象,未将文明修身的意识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问到在自习室是否有同学存在吃东西、讲话等行为,70.9%的学生表示该现象经常发生。当设定场景去图书馆要绕过草坪,草坪中已被人踩出小路,肯定会走捷径的学生占到22.4%,选择不确定的学生占到64.8%,这反映出一些大学生会为了一时便利而选择做出与道德认知相违背的行为。
4 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学生道德情感有待加强
在此次調查中,35.3%的学生认为德育老师上课很有趣,形式丰富,28.5%的学生反映德育老师上课会朗读课本,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育对提高道德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老师一味说教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会激起学生逆反心理,降低他们上课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育效率。学生道德情感较为薄弱,也导致部分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主动性不强,选择“偶尔会有”的学生高达61.1%。
三 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对策研究
1 强调理想教育,树立远大目标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目标模糊,践行文明修身的意志力较为薄弱的现状。仔细分析,尚未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信念是重要原因。“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1]。在深思熟虑基础上选择的人生目标,才能够让人保持坚定信念努力去达成,才能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挖掘潜能,向目标迈进。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人生志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关于树立人生目标,一方面,学校教育者应该在学生树立人生目标的阶段,适当加以影响和引导。应该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深刻理解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的成长成才的深刻影响。只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深刻明白它的重要性,也才会从内心深处将其树立为自己渴望的目标,进而不断向其靠近。 2 加强寓教于乐,丰富德育课堂
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有所不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识记、背诵、理解和探索的途径进行学习,能够进行定性定量的测评。但是道德教育无法即时测评,也难以通过背诵来掌握。因此,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丰富授课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加深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感悟,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效果。
提高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丰富课堂教育的形式,做到寓教于乐。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就非常重视寓教于乐的方法。认为懂得欣赏美妙的音乐,也能够陶冶情操,还能“感动人之善心”[2],驱除人之邪念,引发善的行为。通过欣赏励志电影,感受高贵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注重因材施教,运用愤启悱发。要学习孔子所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闻一以知十”[3],让学生成为主体,让他们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思考问题,产生疑问之后,主动向老师提问,老师进行点拨,这样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 重视实践教育,达成知行合一
从古到今,在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就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在本次调查中也反映出,大部分同学认知上都体现了能够重视文明修身,但是更大比例的同学反馈身边很多同学都在做该事件的不文明行为,这种数据的差距,反映出认知和行为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认知上的理解和判断能够付诸实际行动,如果脱离实际行动去谈论道德和文明修身,那是不切实际的。提升大学生文明修身水平,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育。
要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养成习惯。“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4]山间的小路,长时间没人走动,慢慢地就会被杂草淹没。因此,要加强实践道德的频率,不能让理论的认知只停留在思维上。
4 注重隐性教育,重视大环境的熏陶作用
隐性教育,是道德教育中容易被忽略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与其他说教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同,它是指教育者采取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所开展的德育活动[5]。它是运用隐性的课程、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大环境等作为媒介进行引导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思想情感进行感化,相较于其他课堂教育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因此,隐性教育应该在提升大学生文明修身水平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重视隐性教育,就是要重视大环境的熏陶作用和微观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居楚而楚,局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6]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能够接受正面积极的影响,慢慢能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社会大环境的营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博物馆、文化廣场等硬件设备,还包括各类传媒所传播的内容,都应该是要有意识地传播有助于文明修身的内容,将隐形教育潜入各类内容中,从而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加强文明修身。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 吴光,钱明,董平,等,编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6]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安德义.论语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刘兆伟.孟子译评[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席彩云.隐性德育对高校德育改革的拓展[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