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道理人人皆懂,关键是要有捕捉细节的智慧和聚集细节的灵感。若果真如此,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简约而高效。
一、精心预设,关注细节,构建灵动的课堂
细节的预设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例如,在教学“公顷”时,笔者是这样预设的:
走一走:同学们,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近似于一个正方形,请同学们沿着塑胶跑道从南边走到北边,体验一下100米的长度,然后同伴交流100米大约有多长?
数一数:从学校的大门走到西边的围墙,数一数你走了多少步?折过来再走一次,算出自己走100米的平均步数。
记一记:用正常的速度沿着学校的操场走一圈是多少米?老师帮你们记一记,看你们走一圈大约要几分钟?
看一看:登上学校教学楼三楼,学校操场的一切尽收眼底:西边是4000平方米足球场,中间是近5米宽的林荫道,东边是近3000平方米的篮球场,前面是低年级组教学楼。
想一想:啊!一公顷好大呀!里面有一个足球场,一个200米跑道,3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中间是近5米宽的林荫道。
“一公顷有多大”,教者没有拘泥于传统教法,大胆创新,精心预设,课堂上把学生带出教室,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师生共同开发教材,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尊重差异,捕捉细节,构建智慧的课堂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若能智慧地处理好一个个教学细节,就会不断地生成智慧,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課的片段:
巩固练习:1.2×100= 3.06×10= 4.85×1000=
学生独立练习后交流。
反馈的结果还是让笔者大吃一惊,有四个同学的答案是直接在前面的数后加了0。
师:(指一生)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个小数乘以10、100、1000……,就在这个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两个0、三个0。
师:(问其他三位同学)你们呢,你们又是怎么想的?
生: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想法?能说给我听听吗?
(学生们一个个争着发言。)
生1:他们小数点的位置没有移动,乘积没有扩大。
生2:小数点的位置没有移动,在小数的末尾添再多的也没用。
生3:小数点的位置向右移动移动,只有在位数不够时才用0补足。
生4:我们不能只顾在末尾添0而不移动小数点。
生5:我们要先确定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移动小数点是关键。
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预案,往往带有理想化的成分。要把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教师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耐心倾听他们发言,鼓励他们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思维。
三、关注“生成”,让课堂更加精彩有效
“生成”主要来源于学生,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结果。如果教师关注了课堂中的一些“非预设性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例如,“平移与旋转”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棵小树图片向右平移了几格?并说明是怎样得到的?
生1:2格;因为两个图片之间正好是两格。
生2:7格,因为A到A的距离正好是7格。
生3:我也是7格,因为B到B的距离也正好是7格。
生4:7格,因为C到C的距离也是7格。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其实大家都用了一种方法,即用“点对点”数格法。这种方法是我们平移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正当教师准备下结论时,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5:老师,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先数一数图形占了几格,再数一数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然后把它们相加就是平移的距离。
师:你能把你的方法向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演示。)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真了不起!
“点对点”数格法是平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法不同,尚有学生会产生数“图形与图形之间相距格数”上的错误,生1就是一例。而运用学生5的方法的同学,其解题的正确率更高,这是笔者在课堂“预设”中所没有想到的,是课堂中即时生成的,是“非预设生成”。因此,关注课堂“生成”,特别是“非预设生成”,是教师处理课堂教学细节的重要表现,只有真正关注这些“生成”,并处理好它们,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精彩出现。
一、精心预设,关注细节,构建灵动的课堂
细节的预设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例如,在教学“公顷”时,笔者是这样预设的:
走一走:同学们,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近似于一个正方形,请同学们沿着塑胶跑道从南边走到北边,体验一下100米的长度,然后同伴交流100米大约有多长?
数一数:从学校的大门走到西边的围墙,数一数你走了多少步?折过来再走一次,算出自己走100米的平均步数。
记一记:用正常的速度沿着学校的操场走一圈是多少米?老师帮你们记一记,看你们走一圈大约要几分钟?
看一看:登上学校教学楼三楼,学校操场的一切尽收眼底:西边是4000平方米足球场,中间是近5米宽的林荫道,东边是近3000平方米的篮球场,前面是低年级组教学楼。
想一想:啊!一公顷好大呀!里面有一个足球场,一个200米跑道,3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中间是近5米宽的林荫道。
“一公顷有多大”,教者没有拘泥于传统教法,大胆创新,精心预设,课堂上把学生带出教室,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师生共同开发教材,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尊重差异,捕捉细节,构建智慧的课堂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若能智慧地处理好一个个教学细节,就会不断地生成智慧,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課的片段:
巩固练习:1.2×100= 3.06×10= 4.85×1000=
学生独立练习后交流。
反馈的结果还是让笔者大吃一惊,有四个同学的答案是直接在前面的数后加了0。
师:(指一生)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个小数乘以10、100、1000……,就在这个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两个0、三个0。
师:(问其他三位同学)你们呢,你们又是怎么想的?
生: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想法?能说给我听听吗?
(学生们一个个争着发言。)
生1:他们小数点的位置没有移动,乘积没有扩大。
生2:小数点的位置没有移动,在小数的末尾添再多的也没用。
生3:小数点的位置向右移动移动,只有在位数不够时才用0补足。
生4:我们不能只顾在末尾添0而不移动小数点。
生5:我们要先确定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移动小数点是关键。
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预案,往往带有理想化的成分。要把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教师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耐心倾听他们发言,鼓励他们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思维。
三、关注“生成”,让课堂更加精彩有效
“生成”主要来源于学生,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结果。如果教师关注了课堂中的一些“非预设性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例如,“平移与旋转”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棵小树图片向右平移了几格?并说明是怎样得到的?
生1:2格;因为两个图片之间正好是两格。
生2:7格,因为A到A的距离正好是7格。
生3:我也是7格,因为B到B的距离也正好是7格。
生4:7格,因为C到C的距离也是7格。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其实大家都用了一种方法,即用“点对点”数格法。这种方法是我们平移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正当教师准备下结论时,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5:老师,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先数一数图形占了几格,再数一数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然后把它们相加就是平移的距离。
师:你能把你的方法向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演示。)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真了不起!
“点对点”数格法是平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法不同,尚有学生会产生数“图形与图形之间相距格数”上的错误,生1就是一例。而运用学生5的方法的同学,其解题的正确率更高,这是笔者在课堂“预设”中所没有想到的,是课堂中即时生成的,是“非预设生成”。因此,关注课堂“生成”,特别是“非预设生成”,是教师处理课堂教学细节的重要表现,只有真正关注这些“生成”,并处理好它们,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精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