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孩”齐白石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zhuang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诗人艾青早年学的是绘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工作关系,他跟白石老人有过很多来往,还经常陪外宾去拜访齐白石。有一次艾青见老头子一脸的不高兴,问他为什么,老人说外宾看了他的画没有称赞他。艾青说:“他称赞了,你听不懂。”原来,齐白石要外宾伸出大拇指来夸奖才算。艾青感叹道:“他多天真!”
  齐白石原本住在跨车胡同,由于家里人口较多,空间日益局促。在周恩来的指示下,由文化部拨款,特地在地安门外的雨儿胡同给齐白石修建了一个大四合院。1955年底,齐白石迁入新居,享受到了国家高级干部才有的待遇。
  受到这样的礼遇,一般人都会感激涕零,可没想到,在“豪宅”中才住了三四个月,齐白石就哭着闹着死活要搬回旧居。原来,这座四合院旁边住的都是一些国家党政军界的重要人物,警卫级别高、门禁森严,以至于老头子的朋友们都不敢去看他了,这让喜欢热闹的齐白石不免有几分落寞。
  还有一个原因是,齐白石喜欢在家中藏东西。这是他在国民政府末期因受通货膨胀之苦而养成的习惯。那时纸币贬值一日千里,以致他曾经卖出200多张画,却连10袋面粉都买不到。后来齐白石学聪明了,一有钱就买金条。为了防止被人偷去,他煞费苦心地想出了很多藏匿的办法,比如在墙上挖个洞,再用砖头堵上,或者在床柜的某处做个暗格,等等—这对雕花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來说自然是轻车熟路、小菜一碟。
  新中国成立后,物价稳定了下来,齐白石也无须再藏东西了。然而,他藏东西上了瘾,一天不藏就心里发慌,隔三岔五就要把自己的东西倒腾倒腾,挪个地方、换个包装,所藏的物品也从金条扩展到了很多不值钱的东西。这些东西的藏身之处往往隐秘到只有齐白石自己才想得到。搬到了领导为自己建造的新宅后,齐白石不免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会背上破坏国家财产的罪名,哪能还像在旧居时一样肆意地动刀动斧呢?这也成了他坚决要搬回去的重要原因。
  一个90来岁的大艺术家居然还对这种3岁孩子的把戏乐此不疲,古往今来的书画家中,估计也就齐白石一人而已吧。
  晚年的齐白石,很少有东西能束缚他,包括身体与精神。他常常穿着宽大的衣服,大到小儿女们可以躲在他衫下玩捉迷藏。到了夏天,他喜欢光着胳膊,系上很厚很宽的腰带,光着脚丫在屋里走。他从来没想过要打造一个德高望重、气度威严的形象。
  据与白石老人有过多年交往的黄苗子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有人宴请齐白石和徐悲鸿、艾青、吴祖光夫妇及黄苗子夫妇,饭后大家兴致很高,有的高歌一曲,有的说笑话。徐悲鸿坐在老人身边,缠着让老人为大家唱支歌。已经年近9旬的老人欣然应允,开口唱道:“一个姑娘七十七,再过四年八十一,手拉弦子咕噜咕噜地响,樱桃小口吹横笛……”一边唱还一边表演,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黄苗子说:“他晚年不多说话,幽默感常表现在题记中。”的确,晚年齐白石画中题记的那种老顽童般的幽默精神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老眼昏花看作鸡,等到天明汝不啼。”(题《鸡冠花》)“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题《网干酒罢图》)“越咬越香,劝君勿忘。”(题《白菜》)“人笑我,我也笑人。”(题《葫芦》)同样的还有“人骂我,我也骂人”。全都令人忍俊不禁,难以忘怀。
  1 9 3 7年齐白石找人算命,算命先生说他这一年流年不利,有大灾难,若想回避,可用瞒天过海法把75岁改为77岁。这本是术士骗人的,齐白石却深信不疑,此后他提到自己的年纪时都会加两岁。不过尽管齐白石嘴里的年纪比他实际的年纪还大,他心里可未必是这么想的。1947年, 87岁的齐白石在所作的一幅《枫叶秋蝉》里题道:“霜叶丹红花不如八十七岁白石。”如许高龄,还要与风姿正盛的红叶争胜,老人这份童心真令人莞尔。
  在北京跨车胡同的家中,齐白石雇了一个原来清朝的太监当自己的门房,名唤老尹。齐家门前来拜访的各色人物络绎不绝,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受老头子待见。他不会像阮籍那样做青白眼,但他也有一个绝招:老尹是他的前哨,先把来人是谁告诉他。喜欢的人来了,他会高兴地出去欢迎;而如果来的是他不喜欢的人,他就会装睡觉。等老尹把那人已经走了的消息告诉他,他又要手舞足蹈了。
  齐白石画虾独步古今,他自己总结成功之道,说:“余画虾,未除儿时嬉弄气耳。”人到老的时候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眼前的事情容易忘记,而很久以前的事情反而历历在目。对齐白石这样的“老小孩”来说,童年的回忆更是成了他暮年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在他的笔下,捉虾、放牛、钓鱼、砍柴、斗蟋蟀,反映的都是他童年经历过的真实场景。而老人通过手上的画笔,也再次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虽然穷困却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童年。
  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
  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把吃的用的全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
  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搬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小的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里也隐约可见闪动着的蛛网。
  画家用的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纸,叫“纸皮”。一般人撕下纸皮都会当垃圾处理掉,但齐白石之子齐良末回忆,老人对纸皮也决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很多纸皮画都成了珍贵的作品。其中有一张用纸皮创作的《麻姑献寿图》,是白石老人的得意之作,弥足珍贵,老人还在这张纸皮画上写下几个字:“有能力者得之是好稿。”除了纸皮外,老头甚至把买东西时带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包糖的纸都分大小留着,供起画稿之用。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实在不能再穿了,否则决不将之抛弃。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少年未曾变过。在他95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
  齐白石卖画也有很多趣事。有时候遇到赖皮一点的顾客,钱没给够,却想“买一送一”,缠着老头子添条虾、加条鱼啥的。遇到这样的主儿,老头子也不多话,提笔就给加上去,但是那鱼、那虾怎么看都没有生气,像是缺氧了一样。客人纳闷:“这虾怎么看著像死虾?”老头子白眼一翻,说:“活虾子市面上多贵啊!”
  但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锱铢必较、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又会让你看到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
  20世纪50年代初,黄苗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2元人民币,一人1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对他说:“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黄苗子只好收下。此后他去齐家,经常获赐车钱。当年的1元人民币可不比当今,50年代,国内1克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
  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中走走。据他的关门弟子许麟庐回忆,有一次老师到他家,那天正好他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10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还拿出了5块钱给保姆。
  尽管齐白石卖画的时候很“鸡贼”,他对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却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齐白石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于5月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说出自己喜爱的花鸟虫鱼,赠给每人一幅画作纪念。
  最值得我们景仰的是,白石老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来不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
  1 9 3 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他,送东西、请吃饭,甚至请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各种典礼,都遭到了老人的严词拒绝。为了避免他们纠缠不清,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写12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
  迫于生计,齐白石还得继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
  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中外长官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其他文献
二十年前,在边防戍边时,于文华、尹相杰的对唱歌曲正红遍大江南北。其中有一句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我的一位战友听了,笑着说:“真啰唆,直接说天气好不就结了?”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一作家欲投笔从戎。在征兵登记处,一军官问他:“上过学吗?”作家忙说:“我是一个作家,出版了十一本书,其中有三本是自然科学方面的,有五本小说,三本诗集……”没等他说完,军官拿出一橡皮图章,在他的报名表上一盖
期刊
在新居前河滩上陆续开了几块巴掌大的地,大概有两分吧。时已深秋初冬,万物萧瑟,想把菜地打点得翠绿葱茏绝无可能。毗邻的地里,几畦白菜、芫荽生机勃勃,蒜苗也亭亭地长起来了。种菜的是位中年妇人,她告诉我,这个季节只能种这些菜了,收成好的话,去叶掐尾,也能腌一缸子。开春起缸,用五花肉片炒,绝对是道下饭的好菜。言之有理,种菜种菜,就从种白菜开始吧。  妇人很热情,口传种菜基本要领,还将其地里的白菜秧子赠予我们
期刊
第一次看到“无寿者相”,满心疑惑。凡夫俗子拜佛就算不求升官发财,但求个健康长寿,总是人之常情。慢慢赏玩,发现这背后有些耐人寻味的智慧。  无寿者相,自然就是不求长寿。科学地讲,长寿这东西本身就和你求不求没太大关系。不少帝王天天炼丹,御医辅佐,未必能得长寿。乡民懵懵懂懂,半饥半寒,不少竟得永年。最要命的是,你求得越多,可能反作用越大,欲求和长寿很多时候就是相悖的。你看看长寿之乡巴马等地,大多是那种粗
期刊
我吸烟的时间很早。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烟是一种不易到手的奢侈品,记得当时支左的军代表和学校里的“革命小将”会面之类的场合,支左们会很大方地在桌上甩出一盒盒的“大前门”“红牡丹”,让人眼馋,让人想试试,让人揣进口袋里,让人上瘾。学校里驻有修铁道的一个铁道兵师部,我在学校的那个造反派组织中算个“中层干部”,所以也常常享受“爱民”的待遇,学会了吸烟。这一吸就是22年。  随着对烟的依赖越来越大,生活
期刊
如果不是2013年上半年因为暴瘦,被棋院众人连蒙带骗带到医院检查,聂卫平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直肠癌。  “得癌症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挫折,昏招。我得的是直肠癌,虽然现在的医疗条件很好,但是我的病发现得太晚,是第四期,换言之就是没救的那一期。”谈及自己的病症,聂卫平云淡风轻,似乎说的并不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  “搏二兔,不得一兔。”这是当年围棋大师吴清源对他的劝诫,聂卫平却从未把全部精力放在纹枰方
期刊
死了才是宝rn老茶客说,我五岁时叫父亲为爸爸,十岁时叫老爸,二十岁时叫他老爷子,三十岁时叫他老东西,四十岁时叫他老不死的,五十岁时只好叫他死老头子;现在父亲已逝世,我叫他
期刊
我家对门的邓大叔和老伴是上个世纪的老知青,家境殷实,也属于空巢老人。  去年春节期间,邓大叔一时兴起,决意带老伴回知青点过年。整个春节,远离都市的喧嚣和雾霾,邓大叔老两口住得乐不思蜀。当年的小周会计对他说:“那就不走呗!山脚边还有十几间老宅子,县上正动员我们‘以旧整旧’,搞旅游开发。”  对呀!为啥不出资开发出来,在这片绿山秀水间办一个“老年居”呢?邓大叔看后,觉得很满意,老宅的基本框架还在,古朴
期刊
搁往年这时候,妈在家里早开始熏腊肉了。她是这方面的能手。今年,妈跟我来了杭州,熏腊肉这种事她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念念不忘之余,她开始另寻他途,在楼顶上晒腊。  先是买了一条草鱼,整天拎到十六楼的楼顶上去晒,问她干吗只晒一条,她说先试试。楼顶上有各路晒腊的人,大家交流经验。听说有个菜场的鱼便宜,又去拎回两条特别大的,这次腌鱼抹了花椒和辣椒粉,据说是一个湖北阿姨的主张。过几天她又买了青鱼,这次没有整条地
期刊
如果我一直平安活着,有一天,我会老去。我知道,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悲哀,但年老,那是我一直期待的未来。  皱纹是光荣的标记  当我年老,时间老人会把整天整天的时间送给我,还会送我很多可爱的礼物———头发白了,我希望它白得很好看,白得透明,在阳光下银霜闪耀,吸引路人羡慕的眼光。花白我也喜欢,一些黑、一些灰、一些白掺杂着,风吹来的时候,小草般摇摆,变换不同的颜色。秃头也没关系,最好顶上没有半根毛,出门鸭舌
期刊
自动避让主动尊重rn有记者问我和爱人吵没吵过架,我觉得她问得很奇怪,多年夫妻,常年相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拌个嘴、吵个架,纯属自然而然的事情.rn那记者是专跑家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