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语文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关键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在我看来,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语文课堂情趣盎然,悬念迭生,激活思维,和谐共生。
  
  一、导的功夫要深厚,形式要花样翻新
  
  “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是或者不是,都要讲出理由来,允许看课本回答问题。”这是钱梦龙老师在讲《事物从何处来》的导语,这叫“请君入瓮”。
  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前,钱老师请几位高个儿学生帮忙把十幅教学挂图挂在黑板上方,几个人七手八脚,十幅图挂得既不整齐,也没有先后的次序。一开始上课,钱老师就宣布了这堂课的学习要求:培养观察能力。请学生仔细观察挂在黑板上遮去标题的十幅挂图,要求根据每幅图的背景和人物,分别说出它们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并说明自己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然后给每幅图加上标题,按时间先后重新排列。钱老师要求不能看书,但学生却很想看书,因为这样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在好多学生的“苦苦哀求”下,钱老师才允许学生看10分钟的课本。结果学生边观察,边阅读,专注、认真,效果很好。这一招叫“欲擒故纵”。钱梦龙老师这两个导学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二、巧设问题,一问激起千层浪
  
  1.变换角度去提问
  有的问题从某个角度来思考,学生思路不畅,兴趣不浓,有时甚至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时不妨变换一下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例如教学《曹刿论战》,作为一篇史论作品,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等,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等一概不提。分析这一特点时,如果一味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什么地方写的详?什么地方写的略?为什么?”那么学生往往不感兴趣,产生思维惰性。若把这一问题改换为:“以长勺之战作为题目好不好?为什么?”同学们便会兴致盎然,思维活跃,乐于探究,从而深刻地领会文章内容要与标题紧紧相扣,本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作用。
  2.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地去提问
  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选了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李白的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苏词中有“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的都是杜鹃鸟的鸣叫,但在两个大文豪听来却大不一样,我便以此设题:“同是杜鹃鸟,在唐朝鸣叫和在宋朝鸣叫声音不一样吗?为什么?”经过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鸟本相同,作者心情不一样,鸟叫听起来自然不同,李白的哀伤,苏轼的愉悦,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是启迪学生智慧的人,理应成为善问的智者。
  (责 编 再 澜)
其他文献
"效"是中医之本。顺势疗法,平衡疗法,自然疗法作为存在几千年,有独特完整理论体系,独特丰富治疗方法,受到全世界的肯定和赞誉。对中医的"效"学研究和探讨,将是这一国粹"发言"和"光大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性病变所引起的病症。近年来其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病情缠绵、复发率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采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一个班集体中不可能全都是优等生,也不可能全都是后进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搞一刀切,而应以朋友的身份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我们这里所说的优等生或后进生是指他们的
高松寿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对各种内科疾病的治疗都有独到见解。
只要你少一份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你也能让枯燥的题海成为学生嬉戏玩乐、强健身心、流连忘返的海洋。    作者简介:  毛荣富,祖籍浙江宁波,特级教师。教学之余一直潜心研究教育教学,共发表文章千余篇,著有《作文散步》《漫步教坛》《中学生读写导引》《青春的隐秘世界》《元朝散曲》等。    语文练习题从来都是围绕课文来设计的,做作业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而已。久而久之,学生厌于做题,感觉乏味。更重要的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