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篇(五)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bc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身边做起
  很多影友为了拍摄风光,不远万里赴云南、奔新疆、走西藏,似乎只有去这些地方拍摄,才叫风光摄影。其实不然,能在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拍出好作品来,最属不易。加强对摄影理论的学习与基本功的练习,打破自身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拍摄习惯与观察角度,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和修养,才是本质问题。只有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拍出好作品来。
  希望下面的故事能给您一点启示。秋天的坝上草原,秋意正浓,金黄色的草场上放牧着几群羊,几位南方远道而来的影友和牧羊人正在洽谈拍摄羊群的事,谈好价钱后,牧羊人立即聚集羊群,而这几位南方的影友却跑到平坦的草场上等待羊群的到来。不多时,羊群夹裹着滚滚黄尘由远而近。看到此景,我深知创作的机会来了,于是我迅速选好拍摄点,拍下了《牧归图》。殊不知,那几位南方的影友在平坦舒适的草场上等,会有什么收获?通过此故事,我想说明艺术的创作,必须随机应变;创作思维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有所突破。很多影友花了大量金钱购置设备,到很远的地方创作,这种精神令人感动,又令人惋惜,总结其原因:热情有余,创作思维却存在局限性,这正是常人最易犯的毛病,即纵向思维习惯 (单源点)。这种思维方式虽简单易懂,却容易落入俗套,使用多了会产生雷同,所以一定要培养横向思维的方法(多方位多原点)。横向思维方法灵活多样,能产生新鲜奇特之感,是现代艺术创作的核心。
  优秀作品的产生, 仅凭热情是不够的,也是金钱换不来的。创作灵感需要艺术修养的激发;摄影技艺要靠老老实实的理论学习,踏踏实实的实践积累才能得到,这与学习是同一道理。课堂授课是理论学习,作业练习是实践积累,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叫纸上谈兵;只重实践没有理论那叫蛮干。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以实践去检验理论,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图1、图2就是故事里提到的结果。创作的关键在于正确思维指导下的随机应变。逆光下,羊群的层次、扬起的沙尘、若隐若现的牧羊人,成就了它的诞生。曝光选择手动(M),测光以亮部为标准,白平衡设置略高于日光色温值,强调傍晚的暖色情调。拍摄这样的题材,一定要眼疾手快,稍加迟疑就会造成精彩瞬间的丧失,令人痛心疾首。
  图3、4,举世闻名的黄河壶口,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震撼”。如何将这种感受通过图片传达给观众,光使用慢速快门拍摄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高速快门才能展现黄河的怒吼;只有凝固震撼的一刻才能惊现黄河在咆哮。有诗曾这样问道:“你到过黄河吗?你见过黄河吗?”没有去过黄河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她的壮美,建议你去一趟,亲身感受一下什么叫伟大。作品利用侧光体现质感,高速快门凝固瞬间,曝光模式选择手动(M),白平衡略高于日光色温值,强调黄河的黄色,利用局部特写,夸张黄河的汹涌澎湃。
  图5,风云多变,是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特点,云层的快速运动使地面形成明与暗的阴影变化,这种光效正是风光摄影最好的创作条件。耐心等待是风光摄影师野外创作的工作特性,摄影师为了画面所需要的光影效果,只能耐心等待,短则数刻,多则几天。这张作品,经由我等待近半个小时,才等到比较满意的光效,记录下荒漠中仅有的生命之源,让人深感生命之脆弱,在平静的生活中,潜伏着一种生存的危机。作品的曝光选择手动(M)模式,测光以亮部为标准,亮部细节得到保护的同时,暗部层次也得到保证。白平衡的设置要比日光高一些,重点突出沙丘的暖色。
  图6、7,在对比中寻求美,是一种创作方式,也是一种审美方法。自然风景中, 有很多素材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因为对比是美学当中锻炼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但对比并不是要比出谁好谁坏,而是要通过对比寻求一种审美规律。比如这两张图,一张以饱满的山丘见长, 另一张以稀疏的山丘為美,它们各有所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又能说这两张作品孰强孰弱呢? 自然界中,到处都蕴含着美的法则,通过对比观察,你会从中发现美的规律。比如疏密之间的关系、大小之间的比例、明暗之间的反差、浓淡之间的呼应等等。这些对比,可以在一幅作品之中产生,也可以在作品与作品之间产生。经过练习,你的眼力会越练越敏锐,你的判断会越练越精准, 成功的几率也会逐步增加。
  图8,长城,象征着中国的精神,是摄影家永远拍不完的主题。多少人常年拍摄长城,却永远没有终止的一天。清晨的长城被温暖阳光笼罩,在远山和云海的烘托下,显得格外肃穆。为了突出长城,我将曝光的重点放在阳光照射到的长城上,对焦点以敌楼为中心,用短焦距镜头夸张长城的透视效果,利用冷暖对比的形式,完成了主题创作。
  
  练习
  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拍摄风光作品,注意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横向思维代替纵向思维,用多原点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强迫自己改变站着拍摄的习惯,利用刁钻的角度、大胆的构图、夸张的色彩、去完成拍摄任务,从中积累经验。同时,你应该要求自己所拍摄的作品能超出实景效果。
其他文献
2010年9月在第五届贵州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上,一组“黔南百姓影像之山里、寨里、家里”的摄影作品展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与社会的广泛好评,参展的作者是来自珠海的摄影师吴晓鹏、叶志雄、朱晴。他们用相机留下了这片朴实土地的民风民情,瞬间的定格与时空的流转相互映衬,其真实感让人印象深刻。  2007年4月,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开展摄影人扶贫活动走进贵州黔南地区,摄影师吴晓鹏因此结缘山寨人家。关注陕西省陇县而创
期刊
收到陈小波寄来新书《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以下简称“访谈录”)》,虽然没有惊奇,我还是整整看了三天。尽管其中大多数访谈我早就读过,而且被访的摄影家我也比较熟悉。  这是陈小波6年打磨的结晶。2006年,她在出版一套“中国摄影家10人访谈丛书”后,就想进一步扩大范围,把更多优秀摄影家访谈录汇集出版,但由于各种原因一拖再拖。去年我和潘科策划《中国纪实摄影20人》大型作品展,并与央
期刊
2008年,我在平遥策划展览《凝视中国的眼睛》,郑永仁(Ian Teh)是参展摄影师之一。这个系列的访谈就源于当年做展览的思考,郑也理所当然地被我列入访问名单里。  郑永仁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正如他关于中国一个系列作品的题目:《暗流》,他试图走入繁华中国的背后观看。他在中国拍摄,前后历时10年,从1999年开始拍摄中国三峡,在2008年,中国概念成为全球热点的时候,他却离开了。  郑永仁在英国生活
期刊
在杨德铭看来,“经济体系”一直是人类文明中最有趣的发明之一,它由人类一手由以物易物慢慢发展而成,到现在这庞然大物却长大到人类根本无法驾驭它;犹如大自然的威力一样,人们不时便会受到它的攻击和侵扰。金融“风暴”和金融“海啸”两个名词起得真好,这正反映了它跟大自然根本没有两样,面对灾祸我们完全束手无策:只能灾后补救,却不能事前防备。  金融海啸是百年一遇的人为灾祸,影响力扩散至各行各业各人,在香港影响尤
期刊
摄影的乐趣在于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数码红外摄影会给我们全新的看世界方式。黑白红外摄影使大千世界褪去浮华,变得安静、抽象,只剩下线条和轮廓;彩色红外摄影让缤纷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姿,给自然景色披上梦幻色彩,把看似沉寂的世界变得繁复、奢华。  下面就谈谈我的数码红外拍摄经验。  1.夏季红外光反射充足,效果优于春、秋、冬季。在一天内,中午红外光反射最强,可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在户外阳光较好时拍摄,并尽量使用三
期刊
编者按:中国摄影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罗伯特·卡帕的摄影典藏——《珍藏卡帕》,书中不仅有作者理查德·惠兰详细讲述了罗伯特·卡帕一生的故事,更有他的弟弟康奈尔·卡帕和作者一起从罗伯特·卡帕的约7万张底片中,挑选的933张佳作,以年代为序,按专题编排,对他的整个创作生涯(1932—1954年)做了一次深度回顾,细致回溯了他的人生轨迹。书中几乎一半作品都未被广泛发表或展出过。在这里,自言是卡帕信徒的唐师曾与我
期刊
笔者几经寻觅,最近终于找到了抗美援朝期间,霍英东为志愿军运战略物资的主力运输艇“黑猫号”的照片(图1)。“黑猫号”是当年往大陆运物资时,与香港当局“缉私艇”相撞后沉没在香港鲤鱼门海峡的(图2),当时香港报纸纷纷报道这一事件(图3)。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张“黑猫号”的照片,与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为志愿军捐献“常香玉号”喷气式战斗机(图4)、挑水老人谭楚云制作 “抗美援朝生产捐献集金筒”的照片(图5)
期刊
见到司马十一的第一印象是他开朗外向。交谈中发现,以司马十一的人生经历写厚厚一本书也绰绰有余。英国殖民地的香港长大,在香港很有名的英国中学念书,英文很好;在广州暨南大学念新闻系,对中国社会状态了解很多;几年新闻工作后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年国际关系专业获得第一个硕士学位;回港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到澳大利亚念第二个硕士学位。现在的他体型微胖,职业不是摄影,而是金融精英。就这样一个摄影师,曾业余在港报做“人间定格
期刊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通常是指閩西南独有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在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
期刊
日本肯高集团是一家专业生产照相器材的公司,公司产品覆盖了除相机机身外的所有照相器材。该公司的产品有1500多个品种可供用户选择。其中以肯高(KENKO)的滤光镜系列,图丽(TOKINA)的照相机镜头系列,竖力(SLIK)的三脚架系列等品牌产品最为有名。本刊近日采访了来自日本肯高总部的田原荣一先生,让他介绍肯高全系列的产品。    关于肯高公司  问:请介绍一下肯高品牌在日本摄影器材界的历史和地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