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船队为抗美援朝“偷”运汽油\黑铁皮\橡胶等战略物资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几经寻觅,最近终于找到了抗美援朝期间,霍英东为志愿军运战略物资的主力运输艇“黑猫号”的照片(图1)。“黑猫号”是当年往大陆运物资时,与香港当局“缉私艇”相撞后沉没在香港鲤鱼门海峡的(图2),当时香港报纸纷纷报道这一事件(图3)。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张“黑猫号”的照片,与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为志愿军捐献“常香玉号”喷气式战斗机(图4)、挑水老人谭楚云制作 “抗美援朝生产捐献集金筒”的照片(图5)一起,在新中国历史上像鉆石一样熠熠生辉!当年,常香玉卖掉她自己仅有的一部卡车,并拿出多年的积蓄作为资金,领导她的“香玉剧社”到全国一些大城市巡回义演,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飞机的愿望。湖南湘潭76岁的勤杂工谭楚云,每月仅有8块人民币的收入,为了捐钱给志愿军买武器,从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捐献武器号召之日起,他用老竹筒制作了一个存钱筒,上端钻了一个小孔,在竹筒上写下“抗美援朝生产捐献集金筒”的字样,每天用工余时间挑水,把卖水的钱放进竹筒里,一点点地积存,全部捐给志愿军购买武器。
  新中国建国之初,朝鲜战争爆发,麦克阿瑟将美军战火烧到我鸭绿江边,并扬言轰炸北京,中国政府组织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入朝作战。为此,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操纵下,通过了对新中国实施全面封锁禁运的决议;此后,相继有43个国家接受了这个决议,在巴黎成立了相应的所谓统一禁运委员会。美国更是宣布对新中国严格施行全面禁运,“凡是一个士兵可以利用的东西不允许运往共产党中国”。表现在朝鲜战场上,美军依仗空中优势,对志愿军的后方铁路、公路运输线,施行“绞杀”性的狂轰滥炸(图6)。侵朝美军甚至在他们军队中颁布了一条“特别军规”:当作战部队迫不得已从前线撤退时,官兵必须炸毁汽油桶、烧毁汽车轮胎等紧俏物品(图7)。战争需要大量石油(图8),建国初,中国的石油极为匮乏,1949年石油年产量仅12万吨,国内所需石油产品90%以上需进口,抗美援朝战争更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国内商用汽车挂上炭炉代替汽油,以保证军用。《志愿军后勤工作总结》表明,现代战争的后勤运输线要油,空军飞机要油,部队汽车要油,坦克要油,坑道里的战士也要油;某军军部指挥车就因缺油,无法及时赶上冲往前线的部队;部队领油时,需要交回旧油桶或者油桶的出油口螺盖。
  当时,英国追随美国,英军加入了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侵朝作战(图9),英国还采取了禁止13类物品从英国或包括香港在内的英属地运往中国内地。香港近百多年来,都是中国内地与外部世界来往的重要运输枢纽,港英当局执行华盛顿与伦敦的禁令,出台了禁运法令,封锁通往新中国的关口与海上通道,对运往大陆内地的“禁运”物资,开展了“缉私”行动。在我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中,霍英东的海运船队就是在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的环境下,在美国对新中国实施封锁与禁运这样的大背景下,多次冒险运送战略物资的。当时,美军在战场所需大量油料是从日本海运、空运到南朝鲜的。石油是美国对华禁运的重点,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港英当局也加紧了对油料的禁运与控制,霍先生船队先是运送祖国急需的石油,在香港缺油后,就转而运输黑铁皮、橡胶制品、五金等,在港英当局严密封锁香港海面的时候,霍英东(图10)得到了澳门爱国人士何贤(图11左)的帮助,因为澳门当局控制海面较松,他们利用中共背景的南光公司码头中转(图12),走澳门海面通道前往大陆广东海岸。以运黑铁皮为例,黑铁皮是制作汽油桶的材料,东西又笨又重,运费也低,从运输来说,并不是好生意。最初是很大一卷铁皮,领货之后,需要在香港码头找隐蔽的货仓卸下来(图13),加工成小卷铁皮,便于装船卸船,躲过巡港的当局警署、工商署督察的监视。霍英东船队运黑铁皮,大船一次可装运300吨,小船一次可装运100吨。船队走澳门海面,虽然葡萄牙当局管制松懈,但是也会有冒着国民党残余部队炮火偷袭的风险,当时人民海军尚未发展起来,在珠江三角洲外海、万山群岛一带,有国民党海匪骚扰,他们炮艇上的13毫米机关炮是很厉害的。有次国民党海匪上了霍英东的船,枪口就顶在他的后脑壳上,抢走了他这船货物。
  经历了抗战时日军的严酷统治,抗战胜利后,香港经济萧条,除了过往外轮,香港民间没有什么像样的海船,后来才有了一些小船,还有少数机帆船。海上船运世家出身的霍英东很有眼光,他有文化,每天看报懂时政经济动态,并了解各种消息,他还参加过原珠江航政局的正式考试,获得轮机手及船长证书。在战后美英推销太平洋战争剩余军用物资时,他没有钱买大的军舰,便用很便宜的价钱买些旧船和机器。他还从广东军阀陈济棠儿子破产的渔业公司买了几艘船。这样,霍英东的海运机帆船队有十余条船,员工两百多人,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香港,是颇具规模的船队,在香港当时从事为大陆运输“禁运”物资的船队中,是有名的;因次,也得到港英当局的“很多关照”。而盘踞在珠江三角洲外海的国民党残余,也将他的船队列为袭击目标。
  聪明的霍英东将买来的军用大马力发动机装到运输船上,使他的船有很高速度。“黑猫号”就是这样的船,初用时叫“东兴一号”,后来改为“有智号”,但大家爱称它为“黑猫号”。它是用一条从英国人手里买下的船改成的,仗着装了三台发动机,马力大速度快,多次在夜幕中运货时躲避港英海警和工商署“缉私”船的武力追捕,据《香港时报》、《工商日报》等港报报道,1952年11月20日,月黑风高夜,“黑猫号”在鲤鱼门躲避时不幸与工商署“缉私”船相撞沉没了,船上两名员工罹难,成为轰动一时的香港重要新闻,报纸纷纷报道并大肆渲染港英水警及工商“缉私”处截获“黑猫号”以及审讯“黑猫号”船员的消息。港英当局借此大做文章,撞船的肇事者,公然将被撞沉的“黑猫号”主人推上法庭,当局想以“走私非法运输”罪名强压到霍先生头上。社会上也有人称他是“发国难财”。多年来霍英东不愿提及这件往事,到了晚年才渐松口,在回忆当年往事说:“说走私也好,或说运送抗美援朝战时物资也好,我都够胆去做,在海上身先士卒,那时,我每天只休息两三个钟头。”
  霍英东是海边的“蛋家仔”,出生在水上人家的小船上,其祖父霍达潮,曾经拥有大帆船,从事货运生意,父亲霍耀容继承祖业继续海运生涯,霍英东从小就和海船结了缘,在海浪海风中长大。霍英东母亲刘氏在丈夫病逝后带孩子们上岸,她持家省吃俭用,攒钱送英东到敦梅私塾小学读书。霍英东小学毕业后考进了香港有名的皇仁书院(图14),该书院出了不少爱国名人,孙中山、廖仲恺、唐绍仪等就曾在这里就读,后来成为新华社香港分社第二任社长的黄作梅,也是霍英东在此读书时期的高班同学。求学时期,他的爱国思想得到升华,“国家”与“民族”在他心中有了分量(图15)。抗战时期,他曾被占领香港的日军囚禁过。新中国建立后,就在国家危难之时,有商家借为抗美援朝运货将假药、过期药、废旧棉花充药棉运给志愿军时,霍英东很鄙视这些不良商人,义无反顾地投入抗美援朝的反禁运活动中,运送了大量国内需要的战略物资,在内地公司中取得了良好的信誉。同时他也引起了香港殖民当局的注意,几十年来,政治迫害和打压接连不断。香港社会有人讲他“靠走私发家”、“发国难财”,这使他蒙受很大委屈,有好长段时间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总回避提及。
  
  图1. 抗美援朝时期,霍英东船队的主力运输艇“黑猫号”。
  图2. 从香港岛海面通往大陆航道必经之狭窄的鲤鱼门海峡。
  图3. 1952年11月21日,香港工商日报报道“黑猫号”沉没事件。
  图4. 常香玉捐献的喷气式战斗机。
  图5. 谭楚云老人将钱放入他的抗美援朝集金筒。
  图6. 美军飞机轰炸志愿军后方铁路枢纽站。
  图7. 美军在向后撤退之前,按命令烧毁汽车轮胎。
  图8. 美军在南朝鲜的码头上堆满了从日本运来的汽油桶。
  图9. 在朝鲜战场参战的英军士兵。
  图10. 青年霍英东。
  图11. 上世纪50年代,澳门总商会会长何贤在北京向周总理敬酒。
  图12. 霍英东船队在澳门使用过的码头。
  图13. 当时的香港货栈码头。
  图14. 霍英东就读过的香港皇仁书院。
  图15. 喜欢在国徽前留影的霍英东。
  
  
其他文献
“其实这辑照片并没有政治意味, 我只是把自己看到的用相机捕捉下来而已。”采访时,蒋雅文这样声明。从这组《在》中,除了看到一张张老人真实的脸和他们充满故事的双眼,更能从中窥视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在香港“老人社会”、“地产霸权”成为越来越多香港年轻人关注焦点的时候,引发诸多思考。摄影师采用环境人像的拍摄方法,为画面补充了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待拆迁的房子、破旧的住所、高楼林立的街道、一箱箱沉重的啤酒……黄
期刊
摄影师李泳麒通过《曾老漂流记》探讨了“Age Paradox”, 即“年龄的矛盾和困惑”。摄影师通过影像展现了这样一位住在英国伦敦“老人中心”的孤独老人,讲他的发明图纸和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这看似是一个“不正常”人的“荒唐事”,但摄影师从中看到了“双重现实”,一个曾老活着的世界,以及一个他构建出的、他所相信并存放其精神的“现实”世界。随着摄影师对曾老的多次探访,摄影师发现图像成为了他们之间沟通的桥
期刊
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这个80、90后迅速成熟和崛起的時代,依然将50、60后的摄影人称为中坚群体似乎有些过时,但在文化冲击频繁的香港,以下介绍的几位50、60后的香港摄影师思维活跃、思想开阔,对新鲜事物呈迎接状态,完全可以被称为是香港摄影和创作思潮的中坚力量。感谢策展人、香港《摄影画报》原主编伍小仪女士将其中五位优秀的摄影人介绍给本刊读者认识。  他们大都为职业摄影人,其中不少还是商业摄
期刊
出生于1966年的蔡旭威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看上去仍像个大男孩一样腼腆而认真。当他拿出自己的《路灯》系列作品展示时,大幅的黑白照片铺满了整个桌面。这些作品都是蔡旭威通过接片的手法拍摄的,影像的素质很高。细看《路灯》系列作品,画面中有一条条香港的街道、有山林、有城市、也有废墟;画面元素构成时而开阔、时而紧密,蜿蜒贯穿着你所熟悉或陌生的香港。而整个系列的所有照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无人。可以想象,一位摄
期刊
2010年9月在第五届贵州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上,一组“黔南百姓影像之山里、寨里、家里”的摄影作品展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与社会的广泛好评,参展的作者是来自珠海的摄影师吴晓鹏、叶志雄、朱晴。他们用相机留下了这片朴实土地的民风民情,瞬间的定格与时空的流转相互映衬,其真实感让人印象深刻。  2007年4月,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开展摄影人扶贫活动走进贵州黔南地区,摄影师吴晓鹏因此结缘山寨人家。关注陕西省陇县而创
期刊
收到陈小波寄来新书《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以下简称“访谈录”)》,虽然没有惊奇,我还是整整看了三天。尽管其中大多数访谈我早就读过,而且被访的摄影家我也比较熟悉。  这是陈小波6年打磨的结晶。2006年,她在出版一套“中国摄影家10人访谈丛书”后,就想进一步扩大范围,把更多优秀摄影家访谈录汇集出版,但由于各种原因一拖再拖。去年我和潘科策划《中国纪实摄影20人》大型作品展,并与央
期刊
2008年,我在平遥策划展览《凝视中国的眼睛》,郑永仁(Ian Teh)是参展摄影师之一。这个系列的访谈就源于当年做展览的思考,郑也理所当然地被我列入访问名单里。  郑永仁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正如他关于中国一个系列作品的题目:《暗流》,他试图走入繁华中国的背后观看。他在中国拍摄,前后历时10年,从1999年开始拍摄中国三峡,在2008年,中国概念成为全球热点的时候,他却离开了。  郑永仁在英国生活
期刊
在杨德铭看来,“经济体系”一直是人类文明中最有趣的发明之一,它由人类一手由以物易物慢慢发展而成,到现在这庞然大物却长大到人类根本无法驾驭它;犹如大自然的威力一样,人们不时便会受到它的攻击和侵扰。金融“风暴”和金融“海啸”两个名词起得真好,这正反映了它跟大自然根本没有两样,面对灾祸我们完全束手无策:只能灾后补救,却不能事前防备。  金融海啸是百年一遇的人为灾祸,影响力扩散至各行各业各人,在香港影响尤
期刊
摄影的乐趣在于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数码红外摄影会给我们全新的看世界方式。黑白红外摄影使大千世界褪去浮华,变得安静、抽象,只剩下线条和轮廓;彩色红外摄影让缤纷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姿,给自然景色披上梦幻色彩,把看似沉寂的世界变得繁复、奢华。  下面就谈谈我的数码红外拍摄经验。  1.夏季红外光反射充足,效果优于春、秋、冬季。在一天内,中午红外光反射最强,可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在户外阳光较好时拍摄,并尽量使用三
期刊
编者按:中国摄影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罗伯特·卡帕的摄影典藏——《珍藏卡帕》,书中不仅有作者理查德·惠兰详细讲述了罗伯特·卡帕一生的故事,更有他的弟弟康奈尔·卡帕和作者一起从罗伯特·卡帕的约7万张底片中,挑选的933张佳作,以年代为序,按专题编排,对他的整个创作生涯(1932—1954年)做了一次深度回顾,细致回溯了他的人生轨迹。书中几乎一半作品都未被广泛发表或展出过。在这里,自言是卡帕信徒的唐师曾与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