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区域地质入手,对29#矿群的成矿地质条件,地质特征、矿床类型、矿体形态、控矿因素、成矿规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已施工的勘查工程所获得的地质信息。认真分析勘查区域内的地质情况,依据地质规律,为该区域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并预测了找矿靶区。
[关键词]竹叶山矿段 成矿规律 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勘探设计
中图分类号:TE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062-01
1、矿区地质
个旧锡矿位于云南山字型构造前弧顶端,与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简称滇藏歹字型构造)的复合处;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也延入区内;川滇南北向构造带的一支也由北住南继续延展,纵贯全区,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各个构造体系在多次构造运动中发展、演化,反复交替地影响本区,使这一部分地壳变迁频繁,构造运动剧烈,岩浆-矿化作用广泛。
2、矿段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域内主要为中三叠统个旧组卡房段碳酸盐岩地层(T2g1),为灰~深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厚952~2198米。褶皱和断裂较发育而且直接控制矿体的分布和产状形态,燕山期酸性岩浆侵入形成接触带矿床及层间矿床。
2.2、构造
生产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均较发育,挠曲现象明显,但对矿体的产出和控制起主要作用是断裂构造及其派生的节理、裂隙以及层间破碎。
2.2.1褶皱:矿段内的主要褶皱有竹叶山背斜,为北北东向老卡背斜上的次级褶皱构造,轴向北东50度,长约4公里,北东端倾没于凉山一带,背斜呈短轴状,轴背宽而平缓,两翼对称,岩层倾角一般5~20度,背斜核部为燕山晚期花岗岩株侵入,岩株突起形态与上覆背斜大致吻合。该背斜对花岗岩体产状形态及矿床有明显控制作用。
2.2.2 断裂
竹叶山矿段主要发育东西向组断裂,北东向组次之。
东西向组:以老熊硐断裂、蒙子庙断裂规模最大,为矿段南北边界,断裂走向近东西,断面呈舒缓波状,倾向南或北,倾角45~85度,断裂带内深部近岩体,角砾见绿泥石化,局部见硫化物角砾,云英岩化的花岗岩细脉,经历多期活动,具压扭及张扭性质,在两条断裂间分布有拉里黑断裂、大冲断裂及一组呈侧幕状排列的深部隐伏断裂,断裂对矿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3 岩浆岩
花岗岩
矿段内花岗岩为隐伏的老卡岩体(竹叶山突起),近北东向展布,顶部标高约2100米,形态多变,局部呈槽状,凹兜状,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坚硬致密。根据对花岗岩的研究,为燕山期的侵入岩体。
2.4 围岩蚀变
在矿段内围岩蚀变强烈,主要的蚀变有大理岩化、矽卡岩化、云英岩化、莹石化、金云母化、绢云母化、硅化、赤褐铁矿化。云英巖化、北东向组:主要有黄泥洞断裂、竹叶山断裂、期北山断裂及次一级莹石化强烈的地方可作为找富矿的标志。
2.5 控矿因素
2.5.1、层控:硫化矿矿体均赋存在花岗岩与T2g14、 T2g15接触带, T2g14、 T2g15地层是成矿的有利层位。
2.5.2、岩控:岩体的侵入规模大小及接触面的形态变化对锡、铜的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寻找富集锡、铜矿体有利部位:
2.5.3、构控:从工程探明的矿体揭示,矿体主要赋存于构造断裂与花岗岩扎根部位,形成的花岗岩凹槽内,同时北东向断裂与东西向断裂对矿体有错移破坏作用。
2.6 成矿规律
根据矿体地质特征分析: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成矿时间应以燕山期为主,燕山期的黑云母花岗岩应为成矿母岩,矿化在空间上,矿体铅锌、锡铜矿化基本沿北东向的构造带与东西向构造带成呈条带状展布,成矿呈现塔式的台阶向下延伸,深部矿体基本上沿隐伏北东向断裂旁侧展布。
3 成矿预测与工程布置
3.1 成矿预测:
对29#矿群及周边地质控矿特征、成矿规律分析,有利成区域:蒙子庙断裂与黄泥洞断裂狭持区凉山突起与老银厂突起以北形成的花岗岩凹陷带,并通过分析,地质找矿重点是围绕岩体与围岩形成的有利部位实施工程,从成矿规律上分析,岩株突起形成的顶部平台和凹陷次级平台是成矿最为有利部位,其岩株突起顶部与东西向构造形成凹槽构造是接触带矿化富集成矿的有利部位。凹陷带次级平台上,北东向、东西向构造与花岗岩的扎根部位往往形成岩舌和岩枝小突起形成圈闭和半圈闭构造是成矿富集的有利部位,岩体的表面形态复杂小突起凹陷槽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3.2 布置原则:
根据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变化复杂及有用组分的均匀分布,多数矿体沿走向、厚度、矿化连续性相对稳定的特点,勘探间距采用25~50 * 25~50米。
4 分析总结
花岗岩大突起(凉山突起)对矿带分布有决定性的作用,小突起(老银厂突起和小岩枝)与构造(黄泥硐断裂、礞子庙断裂、平顶山断裂等)决定了现有矿体分布的格局和形态。矿体呈层状和脉状,主要赋存于地层T2g11和T2g15同NE和EW向构造交汇部位,以及花岗岩突起边坡与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矿体走向总体上呈300°~330°和EW向,倾向北东,沿倾向方向变化较大。花岗岩侵入顶部的平台规模的大小对成矿有一定的影响,矿体的分布向北具有明显的台阶式的下延。花岗岩突起的大小对矿体的大小和形态具有决定性作用,大突起坡度较缓,矿体形态简单,呈似层状,产出于花岗岩岩脊中呈波状起伏的小波谷中。小突起坡度较陡,特别是陡缓交替部位,大、小突起间所形成的凹槽带,易形成相对较厚大的矿体。通过对竹叶山突起北部凹陷带成矿地质特征及29#矿体及周边地质控矿特征、成矿规律分析,蒙子庙断裂与黄泥洞断裂狭持区凉山突起与老银厂突起以北形成的花岗岩凹陷带是有利成矿的区域。
5 结束语
本文总体围绕个旧矿区接触带矿体的控矿因素,结合29#矿群工程揭露的地质情况,分析了成矿因素及条件,明确了在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应加强对深部隐伏断裂构造及花岗岩形态、地层的组合形式的研究,合理的选择找矿靶区,成矿的分析推断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庄永秋、王任重、杨树培《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个旧市三O八队. 1996:22-45.
[2] 赵剑畏、杨荆舟 云南地质科学研究所《科学技术报告》2号、云南主要构造体系划分及复合现象初步分析. 1975:15-55.
[3] 韩昭文等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个旧花岗岩的岩石特征及成因探讨.1978,6:1-2.
[4] 徐国风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地质出版社.1957:20-25.
[5] 王道德 《地质快报》原生锡矿成因类型简介.1965,5:1-4.
[6] 赵剑畏、杨荆舟 云南地质科学研究所《科学技术报告》2号、云南主要构造体系划分及复合现象初步分析. 1975:55-56.
[7] 姜文等 云南个旧老厂矿田脉锡矿床成矿作用的基本特征及矿石物质组合(内刊.1957:1-5.
作者简介:
张敏(1986-),汉,个旧,本科,地质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矿山地质。
[关键词]竹叶山矿段 成矿规律 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勘探设计
中图分类号:TE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062-01
1、矿区地质
个旧锡矿位于云南山字型构造前弧顶端,与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简称滇藏歹字型构造)的复合处;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也延入区内;川滇南北向构造带的一支也由北住南继续延展,纵贯全区,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各个构造体系在多次构造运动中发展、演化,反复交替地影响本区,使这一部分地壳变迁频繁,构造运动剧烈,岩浆-矿化作用广泛。
2、矿段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域内主要为中三叠统个旧组卡房段碳酸盐岩地层(T2g1),为灰~深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厚952~2198米。褶皱和断裂较发育而且直接控制矿体的分布和产状形态,燕山期酸性岩浆侵入形成接触带矿床及层间矿床。
2.2、构造
生产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均较发育,挠曲现象明显,但对矿体的产出和控制起主要作用是断裂构造及其派生的节理、裂隙以及层间破碎。
2.2.1褶皱:矿段内的主要褶皱有竹叶山背斜,为北北东向老卡背斜上的次级褶皱构造,轴向北东50度,长约4公里,北东端倾没于凉山一带,背斜呈短轴状,轴背宽而平缓,两翼对称,岩层倾角一般5~20度,背斜核部为燕山晚期花岗岩株侵入,岩株突起形态与上覆背斜大致吻合。该背斜对花岗岩体产状形态及矿床有明显控制作用。
2.2.2 断裂
竹叶山矿段主要发育东西向组断裂,北东向组次之。
东西向组:以老熊硐断裂、蒙子庙断裂规模最大,为矿段南北边界,断裂走向近东西,断面呈舒缓波状,倾向南或北,倾角45~85度,断裂带内深部近岩体,角砾见绿泥石化,局部见硫化物角砾,云英岩化的花岗岩细脉,经历多期活动,具压扭及张扭性质,在两条断裂间分布有拉里黑断裂、大冲断裂及一组呈侧幕状排列的深部隐伏断裂,断裂对矿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3 岩浆岩
花岗岩
矿段内花岗岩为隐伏的老卡岩体(竹叶山突起),近北东向展布,顶部标高约2100米,形态多变,局部呈槽状,凹兜状,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坚硬致密。根据对花岗岩的研究,为燕山期的侵入岩体。
2.4 围岩蚀变
在矿段内围岩蚀变强烈,主要的蚀变有大理岩化、矽卡岩化、云英岩化、莹石化、金云母化、绢云母化、硅化、赤褐铁矿化。云英巖化、北东向组:主要有黄泥洞断裂、竹叶山断裂、期北山断裂及次一级莹石化强烈的地方可作为找富矿的标志。
2.5 控矿因素
2.5.1、层控:硫化矿矿体均赋存在花岗岩与T2g14、 T2g15接触带, T2g14、 T2g15地层是成矿的有利层位。
2.5.2、岩控:岩体的侵入规模大小及接触面的形态变化对锡、铜的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寻找富集锡、铜矿体有利部位:
2.5.3、构控:从工程探明的矿体揭示,矿体主要赋存于构造断裂与花岗岩扎根部位,形成的花岗岩凹槽内,同时北东向断裂与东西向断裂对矿体有错移破坏作用。
2.6 成矿规律
根据矿体地质特征分析: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成矿时间应以燕山期为主,燕山期的黑云母花岗岩应为成矿母岩,矿化在空间上,矿体铅锌、锡铜矿化基本沿北东向的构造带与东西向构造带成呈条带状展布,成矿呈现塔式的台阶向下延伸,深部矿体基本上沿隐伏北东向断裂旁侧展布。
3 成矿预测与工程布置
3.1 成矿预测:
对29#矿群及周边地质控矿特征、成矿规律分析,有利成区域:蒙子庙断裂与黄泥洞断裂狭持区凉山突起与老银厂突起以北形成的花岗岩凹陷带,并通过分析,地质找矿重点是围绕岩体与围岩形成的有利部位实施工程,从成矿规律上分析,岩株突起形成的顶部平台和凹陷次级平台是成矿最为有利部位,其岩株突起顶部与东西向构造形成凹槽构造是接触带矿化富集成矿的有利部位。凹陷带次级平台上,北东向、东西向构造与花岗岩的扎根部位往往形成岩舌和岩枝小突起形成圈闭和半圈闭构造是成矿富集的有利部位,岩体的表面形态复杂小突起凹陷槽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3.2 布置原则:
根据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变化复杂及有用组分的均匀分布,多数矿体沿走向、厚度、矿化连续性相对稳定的特点,勘探间距采用25~50 * 25~50米。
4 分析总结
花岗岩大突起(凉山突起)对矿带分布有决定性的作用,小突起(老银厂突起和小岩枝)与构造(黄泥硐断裂、礞子庙断裂、平顶山断裂等)决定了现有矿体分布的格局和形态。矿体呈层状和脉状,主要赋存于地层T2g11和T2g15同NE和EW向构造交汇部位,以及花岗岩突起边坡与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矿体走向总体上呈300°~330°和EW向,倾向北东,沿倾向方向变化较大。花岗岩侵入顶部的平台规模的大小对成矿有一定的影响,矿体的分布向北具有明显的台阶式的下延。花岗岩突起的大小对矿体的大小和形态具有决定性作用,大突起坡度较缓,矿体形态简单,呈似层状,产出于花岗岩岩脊中呈波状起伏的小波谷中。小突起坡度较陡,特别是陡缓交替部位,大、小突起间所形成的凹槽带,易形成相对较厚大的矿体。通过对竹叶山突起北部凹陷带成矿地质特征及29#矿体及周边地质控矿特征、成矿规律分析,蒙子庙断裂与黄泥洞断裂狭持区凉山突起与老银厂突起以北形成的花岗岩凹陷带是有利成矿的区域。
5 结束语
本文总体围绕个旧矿区接触带矿体的控矿因素,结合29#矿群工程揭露的地质情况,分析了成矿因素及条件,明确了在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应加强对深部隐伏断裂构造及花岗岩形态、地层的组合形式的研究,合理的选择找矿靶区,成矿的分析推断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庄永秋、王任重、杨树培《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个旧市三O八队. 1996:22-45.
[2] 赵剑畏、杨荆舟 云南地质科学研究所《科学技术报告》2号、云南主要构造体系划分及复合现象初步分析. 1975:15-55.
[3] 韩昭文等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个旧花岗岩的岩石特征及成因探讨.1978,6:1-2.
[4] 徐国风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地质出版社.1957:20-25.
[5] 王道德 《地质快报》原生锡矿成因类型简介.1965,5:1-4.
[6] 赵剑畏、杨荆舟 云南地质科学研究所《科学技术报告》2号、云南主要构造体系划分及复合现象初步分析. 1975:55-56.
[7] 姜文等 云南个旧老厂矿田脉锡矿床成矿作用的基本特征及矿石物质组合(内刊.1957:1-5.
作者简介:
张敏(1986-),汉,个旧,本科,地质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矿山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