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建设生态文明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文中,介绍了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生态意蕴,并就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希望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物质变换思想;生态意蕴;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命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它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形象、直观的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是其生态思想的重要体现,物质变换思想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发展之间的重要反思,是马克思从人和自然以及社会与人的存在方式的复归为线索重新构架的重要理念,是为了实现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理论,是现如今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遵循。
一、 物质变换思想生态意蕴的重要意义
从生态政治的角度出发,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提出为生态与政治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新时代下,我国愈加重视生态建设,将生态建设作为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准,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的新维度。马克思肯定了人的的作用,同时也不容许我们忽视自然的重要地位。马克思向人们提出了“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总要求,解决当今生态危机,恢复物质变换循环需要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虽说物质变换裂缝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批判提出的,但该理论所关注的“如何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却使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出发,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确立了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机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不断出现的物质变换裂缝的发现,进一步表达了其生态经济的思想。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不再盲目崇拜GDP的增长,把工业文明中的“黑色GDP”改变为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GDP”。马克思提出:“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物质循环、变换和全面的能量转换体系。”物质变换思想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哲学基础。物质变换思想揭示了了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深刻内涵,为我们尊重自然发挥能动性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从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的角度出发,马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思想,其中包含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思想对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两个和解”的完成。马克思从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所生产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就都是为了极度地追求纯碎的利润,把人的发展和自然和谐完全置于脑后。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物质变换思想生态意蕴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启示(和上面有重复)
(一)物质变换思想视域下我国生态现状
随着生态问题的凸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生态建设也成为新的关注点。党的十七大提出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生产效率逐年提高,但为了维持这种高增长,化肥的滥用造成了许多后果——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严重流失的肥料污染了水体、土壤、大气乃至食品污染。使得物质循环出现问题,导致了进一步的污染与浪费。其次,在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人口的聚集带来了物质变换的非均衡性流动,生产原料、食物、服装纤维等通过长时间和长距离的贸易,导致物质变换过程的断裂,土地资源的分布不均造成一系列“城市病”。
(二)物质变换思想对我国生态建设的方向指引
1. 将物质变换思想融入经济发展和制度设计中
首先,重视自然生产力。物质变换作为自然发展规律是一种能够不断产生新的自然资源的过程,这一资源的转换与变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物质能量和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发展资源。自然生产力不仅具有绿色化的特点,同时科学地加以利用可以更大程度上减少对人力物力的损害。风能、水能、热能等等自然资源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要将对其的利用进一步扩大到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中,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和效率是我们今后更加艰巨的任务。
其次,普及生态消费观念。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作为人口大国需求与消费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设生态的消费需要从意识宣传教育和制度要求两方面双重把握。在意识宣传教育方面,要树立生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制度建设方面,严格奖惩制度,为生态保护提供制度保护。
最后,弥补物质单向流动的物质变换裂缝。随着大型城市的建设,我国生产原料、食物、劳动力资源等长期不断地流入造成了物质变换的断裂。城市发展不断地汲取周边资源,甚至在随着交通建设的不断便利下大城市所能利用的资源圈不断扩大,这就导致了物质资源的不均衡发展,进一步影响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变换规律,形成发展的恶性循环。城乡发展的不均衡进一步表现为国土空间开发的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因地制宜,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更具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确定其功能发挥,建设适应其地方发展的产业结构,保护当地的自然特色,以此缓解物质变换的断裂。此外,还要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让地区发展能够留住自己的自然资源,保持健康的物质变换过程。
2. 重新审视世界物质变换限度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物质变换过程也呈现新的特。首先,物质变换过程的范围更加广泛。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在全球范围内捕捉到生产要素,用资源资本化、产业转移国际贸易、金融信贷等非暴力形式奠定了向不发达国家与民族的生态掠夺。物质资源被快速地消耗着,物质变换也受到影响。物质变换从本地区的资源循环变成跨地区的资源聚集,导致物质变换在地域上的不均衡;其次,物质变换过程的参与因素不断减少。物质变换随着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物链的断裂也导致物质变换方式的减少,从而影响整个自然界的和谐发展。这些问题导致国家发展不均衡、城市发展区域化、加剧贫富差距、生态问题频发、流行病肆虐等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现如今物质变换过程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科技的发展,使得物质变换过程不断加速,丰富资源在人类历史的创造过程中不断被消耗,并且这种消耗速度还在不断加快。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但是却不能阻止稀缺资源的不断减少。物质变换的限度随之不断缩小。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物质变换限度,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的重要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希刚, 郭凯.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视阈下的新时代绿色发展探析[J].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0 (2):92-98.
[2] 林翰.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对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学术评论, 2018, 41(5):101-106.
[3] 徐水华. 论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新时代意义[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67-172.
关键词:物质变换思想;生态意蕴;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命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它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形象、直观的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是其生态思想的重要体现,物质变换思想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发展之间的重要反思,是马克思从人和自然以及社会与人的存在方式的复归为线索重新构架的重要理念,是为了实现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理论,是现如今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遵循。
一、 物质变换思想生态意蕴的重要意义
从生态政治的角度出发,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提出为生态与政治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新时代下,我国愈加重视生态建设,将生态建设作为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准,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的新维度。马克思肯定了人的的作用,同时也不容许我们忽视自然的重要地位。马克思向人们提出了“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总要求,解决当今生态危机,恢复物质变换循环需要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虽说物质变换裂缝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批判提出的,但该理论所关注的“如何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却使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出发,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确立了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机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不断出现的物质变换裂缝的发现,进一步表达了其生态经济的思想。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不再盲目崇拜GDP的增长,把工业文明中的“黑色GDP”改变为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GDP”。马克思提出:“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物质循环、变换和全面的能量转换体系。”物质变换思想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哲学基础。物质变换思想揭示了了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深刻内涵,为我们尊重自然发挥能动性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从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的角度出发,马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思想,其中包含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思想对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两个和解”的完成。马克思从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所生产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就都是为了极度地追求纯碎的利润,把人的发展和自然和谐完全置于脑后。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物质变换思想生态意蕴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启示(和上面有重复)
(一)物质变换思想视域下我国生态现状
随着生态问题的凸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生态建设也成为新的关注点。党的十七大提出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生产效率逐年提高,但为了维持这种高增长,化肥的滥用造成了许多后果——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严重流失的肥料污染了水体、土壤、大气乃至食品污染。使得物质循环出现问题,导致了进一步的污染与浪费。其次,在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人口的聚集带来了物质变换的非均衡性流动,生产原料、食物、服装纤维等通过长时间和长距离的贸易,导致物质变换过程的断裂,土地资源的分布不均造成一系列“城市病”。
(二)物质变换思想对我国生态建设的方向指引
1. 将物质变换思想融入经济发展和制度设计中
首先,重视自然生产力。物质变换作为自然发展规律是一种能够不断产生新的自然资源的过程,这一资源的转换与变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物质能量和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发展资源。自然生产力不仅具有绿色化的特点,同时科学地加以利用可以更大程度上减少对人力物力的损害。风能、水能、热能等等自然资源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要将对其的利用进一步扩大到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中,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和效率是我们今后更加艰巨的任务。
其次,普及生态消费观念。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作为人口大国需求与消费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设生态的消费需要从意识宣传教育和制度要求两方面双重把握。在意识宣传教育方面,要树立生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制度建设方面,严格奖惩制度,为生态保护提供制度保护。
最后,弥补物质单向流动的物质变换裂缝。随着大型城市的建设,我国生产原料、食物、劳动力资源等长期不断地流入造成了物质变换的断裂。城市发展不断地汲取周边资源,甚至在随着交通建设的不断便利下大城市所能利用的资源圈不断扩大,这就导致了物质资源的不均衡发展,进一步影响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变换规律,形成发展的恶性循环。城乡发展的不均衡进一步表现为国土空间开发的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因地制宜,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更具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确定其功能发挥,建设适应其地方发展的产业结构,保护当地的自然特色,以此缓解物质变换的断裂。此外,还要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让地区发展能够留住自己的自然资源,保持健康的物质变换过程。
2. 重新审视世界物质变换限度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物质变换过程也呈现新的特。首先,物质变换过程的范围更加广泛。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在全球范围内捕捉到生产要素,用资源资本化、产业转移国际贸易、金融信贷等非暴力形式奠定了向不发达国家与民族的生态掠夺。物质资源被快速地消耗着,物质变换也受到影响。物质变换从本地区的资源循环变成跨地区的资源聚集,导致物质变换在地域上的不均衡;其次,物质变换过程的参与因素不断减少。物质变换随着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物链的断裂也导致物质变换方式的减少,从而影响整个自然界的和谐发展。这些问题导致国家发展不均衡、城市发展区域化、加剧贫富差距、生态问题频发、流行病肆虐等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现如今物质变换过程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科技的发展,使得物质变换过程不断加速,丰富资源在人类历史的创造过程中不断被消耗,并且这种消耗速度还在不断加快。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但是却不能阻止稀缺资源的不断减少。物质变换的限度随之不断缩小。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物质变换限度,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的重要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希刚, 郭凯.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视阈下的新时代绿色发展探析[J].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0 (2):92-98.
[2] 林翰.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对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学术评论, 2018, 41(5):101-106.
[3] 徐水华. 论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新时代意义[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