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辽西元古界雾迷山组和下马岭组中广泛分布的辉绿岩体,分布面积约5000Km2,出露面积约120Km2。上世纪六十年代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将该套岩体定为印支早期和燕山第一期(βμ15 和βμ25 )侵入岩[1]。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参与研究辽北汎河地区中元古界中广泛分布的基性岩体,并将其确认为中元古代蓟县纪雾迷山期海相火山喷发岩[2][3]。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辽西地区中上元古界中广泛分布的辉绿岩开展研究,也将其确认为元古代次火山岩相和喷发相基性岩。
[关键词]元古代 基性岩 时代 研究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6-0295-02
一、岩体分布与岩石特征
1、岩体分布:辉绿岩体呈北东向分布于凌源县大营子~朝阳县杨树湾和喀左县九佛堂~朝阳县大平房一带雾迷山组和下马岭组中(图1)。其中下马岭组分布最广,“凡有下马岭组出露的地段,均有其存在”[4]。岩体出露宽度一般0.2~1.7Km,延长一般2~20Km,与元古界地层同步褶皱变形。上覆“被侏罗系各统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5]。
2、岩石特征:辉绿岩呈暗绿色,风化后呈褐色或紫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偶见枕状构造。镜下观察,粒状或斑状结构,见轻微压碎现象,斑晶为斜长石。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5~50%,辉石45~50%,磁铁矿5%。岩石化学分析结果[6]及与辽北雾迷山组细碧岩对比如下(表1):
二、岩体产状与接触关系
1、分布于雾迷山组中的辉绿岩主要呈岩床状,亦有个别呈岩墙状。与围岩多呈侵入关系。岩石多呈暗绿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与围岩(白云岩)接触带蚀变十分微弱,一般厚仅1~数厘米,局部厚者可达5~10m。浅成侵入特征十分明显。
2、分布于下马岭组中部的辉绿岩主要呈层状。区域分布稳定,厚度变化小。凡有下马岭组出露的地段,均有辉绿岩存在。下马岭组上部页岩与下伏辉绿岩为沉积整合接触,其间无蚀变作用。辉绿岩以暗绿色为主,但大多风化为紫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或枕状构造,喷发特征明显。将辉绿岩与地层接触关系分述如下:
①辉绿岩与上覆下马岭组页岩接触关系:在喀左县九佛堂南山,辉绿岩与上覆下马岭组页岩为沉积整合接触(图2)。岩体为灰绿色,中粒结构,但顶部厚约6m为暗紫红色细粒状。辉绿岩与上覆黄绿色砂质页岩接触界面与砂岩层面完全一致,界线处页岩一侧见厚约5mm凝灰质薄层。下马岭组页岩之上被寒武系老庄户组灰色豹皮状灰岩平行不整合覆盖,其中豹皮状灰岩底部为厚约10~30cm黄白色角砾状灰岩。
②辉绿岩与上覆景儿峪组砂岩接触关系:在凌源县大营子乡窟窿山长达5Km的接触带上,景儿峪组含砾中粒石英砂岩不整合覆于辉绿岩之上,其上又被寒武系老庄户组豹皮状灰岩平行不整合覆盖。砂岩与上下两组间接触界面均凹凸不平,冲刷剥蚀现象十分明显。景儿峪组含砾石英砂岩灌入下伏辉绿岩风化冲刷沟槽中深可达1m(图3)。砂岩中砾石呈次棱角状或半滚圆状,粒径一般2~30mm不等,砾石成分为辉绿岩岩屑,含量约占5%。砂岩层厚度一般2~8m。景儿峪组含砾石英砂岩之上为老庄户组灰色豹皮状灰岩平行不整合覆盖。其中灰岩底部为一层厚约1~2m灰黄色角砾状灰岩,其分布比较稳定,后期溶洞十分发育。
需要指出的是,该处砂岩均呈暗红色,碳酸盐胶结,与标准景儿峪组砂岩有所区别。但由于该砂岩分布比较稳定,与上覆老庄户组灰岩间为明显平行不整合关系,而辽西地区寒武系老庄户组之下,下马岭组之上仅有景儿峪组存在,故该砂岩应为景儿峪组。
③辉绿岩的成层性和枕状构造:在凌源县大营子乡犁桦山一带,辉绿岩的成层性十分明显,其中可见厚3~7m枕状熔岩(图4),枕状体为灰绿色细粒状,平行或斜列式分布,直径一般10~50cm。胶结物为紫红色中细粒辉绿岩,尚见紫红色胶结物沿裂隙灌入枕体现象(图5)。枕状熔岩之下为暗绿色中粒辉绿岩;其上则为紫红色细粒辉绿岩,厚约15~20m。辉绿岩之上被景儿峪组含砾石英砂岩不整合覆盖,砂岩之上则为寒武系老庄户组豹皮状灰岩平行不整合覆盖。
三、辉绿岩时代探讨
1、雾迷山组中广泛分布的辉绿岩主要为岩床状浅层顺层侵入,岩石特征与下马岭组中辉绿岩一致,因此应早于或同于下马岭期侵入。但若为下马岭期侵入,则两组辉绿岩间约二千米沉积物与其浅成侵入特征不相符,且洪水庄组至铁岭组间尚未发现辉绿岩体存在,因此推测其时代应为雾迷山期。
2、下马岭组中辉绿岩与页岩为沉积整合接触,且被上覆景儿峪组石英砂岩不整合覆盖,因此应属下马岭期喷发及浅层侵入。
3、辽北雾迷山组中广泛分布的海相火山喷发岩~细碧岩和下马岭组中的浅层侵入岩~辉绿岩,化学成分与辽西相应地层中的辉绿岩十分相似。这表明,辽西与辽北相应层位中的基性岩很可能属同一构造运动作用产物,两地应属同一古海槽。因此,进一步对元古代岩浆岩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元古界地层的区域对比。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因此以上认识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6]辽宁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65,凌源幅地质说明书,1:20万;1967,朝阳幅地质图说明书,1:20万;1968,建平幅地质图说明书,1:20万;1969,锦西、兴城幅地质图说明书,1:20万。
[2]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第九地质大队,1986,大甸子幅、下肥地幅、上年马洲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5万。
[3] 王长青等,1989,辽北汎河地区元古代海相火山岩-细碧岩地质特征J,中国区域地质,第三期。
[4] [5]辽宁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1965,凌源幅地质图说明书,1:20万。
[关键词]元古代 基性岩 时代 研究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6-0295-02
一、岩体分布与岩石特征
1、岩体分布:辉绿岩体呈北东向分布于凌源县大营子~朝阳县杨树湾和喀左县九佛堂~朝阳县大平房一带雾迷山组和下马岭组中(图1)。其中下马岭组分布最广,“凡有下马岭组出露的地段,均有其存在”[4]。岩体出露宽度一般0.2~1.7Km,延长一般2~20Km,与元古界地层同步褶皱变形。上覆“被侏罗系各统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5]。
2、岩石特征:辉绿岩呈暗绿色,风化后呈褐色或紫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偶见枕状构造。镜下观察,粒状或斑状结构,见轻微压碎现象,斑晶为斜长石。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5~50%,辉石45~50%,磁铁矿5%。岩石化学分析结果[6]及与辽北雾迷山组细碧岩对比如下(表1):
二、岩体产状与接触关系
1、分布于雾迷山组中的辉绿岩主要呈岩床状,亦有个别呈岩墙状。与围岩多呈侵入关系。岩石多呈暗绿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与围岩(白云岩)接触带蚀变十分微弱,一般厚仅1~数厘米,局部厚者可达5~10m。浅成侵入特征十分明显。
2、分布于下马岭组中部的辉绿岩主要呈层状。区域分布稳定,厚度变化小。凡有下马岭组出露的地段,均有辉绿岩存在。下马岭组上部页岩与下伏辉绿岩为沉积整合接触,其间无蚀变作用。辉绿岩以暗绿色为主,但大多风化为紫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或枕状构造,喷发特征明显。将辉绿岩与地层接触关系分述如下:
①辉绿岩与上覆下马岭组页岩接触关系:在喀左县九佛堂南山,辉绿岩与上覆下马岭组页岩为沉积整合接触(图2)。岩体为灰绿色,中粒结构,但顶部厚约6m为暗紫红色细粒状。辉绿岩与上覆黄绿色砂质页岩接触界面与砂岩层面完全一致,界线处页岩一侧见厚约5mm凝灰质薄层。下马岭组页岩之上被寒武系老庄户组灰色豹皮状灰岩平行不整合覆盖,其中豹皮状灰岩底部为厚约10~30cm黄白色角砾状灰岩。
②辉绿岩与上覆景儿峪组砂岩接触关系:在凌源县大营子乡窟窿山长达5Km的接触带上,景儿峪组含砾中粒石英砂岩不整合覆于辉绿岩之上,其上又被寒武系老庄户组豹皮状灰岩平行不整合覆盖。砂岩与上下两组间接触界面均凹凸不平,冲刷剥蚀现象十分明显。景儿峪组含砾石英砂岩灌入下伏辉绿岩风化冲刷沟槽中深可达1m(图3)。砂岩中砾石呈次棱角状或半滚圆状,粒径一般2~30mm不等,砾石成分为辉绿岩岩屑,含量约占5%。砂岩层厚度一般2~8m。景儿峪组含砾石英砂岩之上为老庄户组灰色豹皮状灰岩平行不整合覆盖。其中灰岩底部为一层厚约1~2m灰黄色角砾状灰岩,其分布比较稳定,后期溶洞十分发育。
需要指出的是,该处砂岩均呈暗红色,碳酸盐胶结,与标准景儿峪组砂岩有所区别。但由于该砂岩分布比较稳定,与上覆老庄户组灰岩间为明显平行不整合关系,而辽西地区寒武系老庄户组之下,下马岭组之上仅有景儿峪组存在,故该砂岩应为景儿峪组。
③辉绿岩的成层性和枕状构造:在凌源县大营子乡犁桦山一带,辉绿岩的成层性十分明显,其中可见厚3~7m枕状熔岩(图4),枕状体为灰绿色细粒状,平行或斜列式分布,直径一般10~50cm。胶结物为紫红色中细粒辉绿岩,尚见紫红色胶结物沿裂隙灌入枕体现象(图5)。枕状熔岩之下为暗绿色中粒辉绿岩;其上则为紫红色细粒辉绿岩,厚约15~20m。辉绿岩之上被景儿峪组含砾石英砂岩不整合覆盖,砂岩之上则为寒武系老庄户组豹皮状灰岩平行不整合覆盖。
三、辉绿岩时代探讨
1、雾迷山组中广泛分布的辉绿岩主要为岩床状浅层顺层侵入,岩石特征与下马岭组中辉绿岩一致,因此应早于或同于下马岭期侵入。但若为下马岭期侵入,则两组辉绿岩间约二千米沉积物与其浅成侵入特征不相符,且洪水庄组至铁岭组间尚未发现辉绿岩体存在,因此推测其时代应为雾迷山期。
2、下马岭组中辉绿岩与页岩为沉积整合接触,且被上覆景儿峪组石英砂岩不整合覆盖,因此应属下马岭期喷发及浅层侵入。
3、辽北雾迷山组中广泛分布的海相火山喷发岩~细碧岩和下马岭组中的浅层侵入岩~辉绿岩,化学成分与辽西相应地层中的辉绿岩十分相似。这表明,辽西与辽北相应层位中的基性岩很可能属同一构造运动作用产物,两地应属同一古海槽。因此,进一步对元古代岩浆岩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元古界地层的区域对比。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因此以上认识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6]辽宁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65,凌源幅地质说明书,1:20万;1967,朝阳幅地质图说明书,1:20万;1968,建平幅地质图说明书,1:20万;1969,锦西、兴城幅地质图说明书,1:20万。
[2]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第九地质大队,1986,大甸子幅、下肥地幅、上年马洲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5万。
[3] 王长青等,1989,辽北汎河地区元古代海相火山岩-细碧岩地质特征J,中国区域地质,第三期。
[4] [5]辽宁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1965,凌源幅地质图说明书,1:20万。